閱讀文本一
上徐閣老書①
◎〔明〕歸有光
四月十四日,進士歸有光謹再拜獻書少師相公閣下。有光幸生明公之鄉(xiāng),相望不過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無由得一接其聲光。庚子之歲,舉于南都,而所試之文,乃得達于左右。顧稱賞之不置,時有獲侍而與聞之者,輒相告,以為幸矣:“子之見知于當世之巨公長者如此!”自后數(shù)試于禮部,遇明公之親知,未嘗不傳道其語以為寵。有光之試,又輒不利,退而歸耕于野。以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異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異世。今獲與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際,有光之蹇拙蔽翳,無復自振,以為今已矣,無以望明公之門矣,是同世而有異世之感也。
往歲,海虞瞿內翰見訪,以為“子之不遇不足憂,即徐公當國,子之進有日矣”。今幸而適明公之當國,又幸隨多士之末,而自獲舉以來,幾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輝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寢不成寐者也。
有光嘗讀《易》,觀消長變更之際,雖圣人不能無懼。而漢、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際,其氣不能不動,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無驚以疑。蓋以少不順而激為大變者,有之矣。今明公處之宴然,而風俗世道為之潛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覺。此古之大臣之所難也。
又嘗讀史,見漢文帝疏賈誼之少,而問馮唐之老;光武下馮衍之賦,而隆桓榮之經(jīng)。兩漢風俗治體,超軼后代,實在于此。今明公于科舉之際,稍示意向,而海內枯槁之士,已于于焉樂觀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時,稍有蘊抱,誰不欲爭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沒沒而已也!況有光被知于數(shù)十年之前者乎?今茲輒有干于閣人者,獨以數(shù)十年之知,而不一見于明公;明公以數(shù)十年之知其人,而不見其一來,其亦不能無怪也。
昔曾舍人鞏②《上范資政書》云:士之愿附于門下者,多矣。使鞏不自別王其間,固非鞏之志,亦閣下之所賤也。有光素慕鞏者,故不量其不能如鞏,而欲學鞏之自別焉。平生頗有所撰述,去家時,不及襄匯成編。橐中得雜稿十九首,謹以為贄。明公試覽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嚴,伏增惶恐。有光再拜。
(選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本文寫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作者時年近六十。②曾鞏,曾任中書舍人。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知者恨其同世 (恨:遺憾)
B.蓋以少不順而激為大變者 (激:激動)
C.今茲輒有干于閣人者 (干:請求,請托)
D.謹以為贄 (贄:初見尊長所送的禮物)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今獲與明公同世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B.①有光之蹇拙蔽翳
②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①蓋以少不順而激為大變者
②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D.①其亦不能無怪也
②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科舉不順,仕途坎坷。自從庚子年南都鄉(xiāng)試中舉以后,曾多次參加禮部會試,都失意落第,直到年老才考中進士,可見其作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入仕之心執(zhí)著強烈。
B.本文引經(jīng)據(jù)典,說服力強。如列舉漢文帝重用賈誼、馮唐,光武帝尊崇馮衍、桓榮的史事,意在表明自己老當益壯,希望徐閣老提攜自己,以施展才干,為國建立功業(yè)。
C.作者措辭得體,頗有分寸。高度贊揚徐閣老有古大臣之風,治世頗有成效,對這位當權者不無景仰感佩之言語,又無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態(tài)。
D.本文敘議結合,層次分明。先從作者生平遭際及與徐閣老的知交起筆,緊扣“幸”字,傾吐懷抱;后談讀書心得,聯(lián)系徐閣老品性,不忘自薦;結尾表明自己獨特的志趣。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后數(shù)試于禮部,遇明公之親知,未嘗不傳道其語以為寵。有光之試,又輒不利,退而歸耕于野。
譯文:
(2)今明公于科舉之際,稍示意向,而海內枯槁之士,已于于焉樂觀明公之化矣。
譯文:
閱讀文本二
答韞芳六弟
◎〔清〕龔未齋①
接來字,以百畝之產(chǎn),入不敷出,將來有凍餓之憂,欲來保陽學幕。吾弟所慮甚明,而所謀甚拙也。
丈夫生有四方之志,本不應該終身牖下。至所謂幕者,乃家無負郭之田,而有兄弟之養(yǎng),讀書無成,困窮立至,不得已而以幕救貧也。
然吾鄉(xiāng)之業(yè)于斯者,不啻萬家,其能溫飽者幾何?且幕而貧,尚不失幕之本來面目;若幕而富,則其人必不可問,而其禍亦必旋踵。是幕也者,不特無名之可成,無利之可圖,并欲免禍而亦所不能也。
況幕之一道,千人學幕,成者不過百人;百人就幕,入幕者不過數(shù)十人。緣幕雖較于讀書為易,然亦須胸有經(jīng)濟,通達時務,庶筆有文藻,肆應不窮,記誦難忘,舉一隅而三反。更須天生美才,善于應酬,妙于言論。若無此三者,斷不超群軼倫,到處逢迎,不過借曹邱②之榆揚,時運之偶合,庸庸碌碌,終其身而已。幕至于庸,則窮亦不可救。
至于就幕,則又有甚難者。一省只此百十余館,而待聘者倍焉,此中夤緣③以勢,結納以利,捷足者先登,下井者投石,人情叵測,世路崎嶇,蓋有不可勝言。而學不足以服人,品不足以信人,雖居賓朋之列,無殊門客之容,其中委曲周旋,病于夏畦之苦,更有不可以言喻。此學幕就幕之大概情形也。
吾弟年已及壯,自問其才能學幕否耶?略乎能不能之間,而冒昧以從事,如果窮極無聊,出于勢之所不得已,姑不具論;若有產(chǎn)可守,而愿棄之為僥幸之圖,田園托之親友,家務委之女流,十年不返,一信聊通,百兩未來,千金已去,得不償失,后侮何追,曾有何逼而必欲出此?不過以百畝之產(chǎn),所獲甚微,未能錦衣玉食,呼奴使婢耳。不知生無豪杰之才,又無富貴之命,享先人之余澤,以菜飯布衣終老,亦人生不易得之境矣。世上浮華,眼前快樂,惟讓有福者受之。90B06107-A7B6-4BBB-9A24-5C9E56CB50F3
兄二十歲而孤,無半畝之產(chǎn),而有二百金之券。慈母在堂,兩妹未嫁,不得不為西秦之行。迨年已三十,蒙伯父分金,買得薄田二十余畝,八口之家,未能仰事俯畜,又不得不作燕趙之游。二十余年,傭值已逾萬金,皆隨手散去,不特一貧如故,并將薄田亦盡出售,而春屬寄住他鄉(xiāng),欲歸不得,然則幕果可以救窮否耶?殷鑒不遠,吾弟蜀不熟思之?
惟望守其所當守,而不必為其所不可為。此札語語真情,言言確論,不異剖心刺血而書者,幸時時省鑒,當善法守之,暮鼓晨鐘,則現(xiàn)在之薄產(chǎn)可留,將來之饑寒可免也。
(選自《雪鴻軒尺牘詳注》,有刪改)
〔注〕①龔未齋,浙江紹興人,擔任地方官吏的幕僚多年,著有書信集《雪鴻軒尺牘》。②曹邱,薦引之人。③夤緣:攀附。
1.下列句子中對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不應該終身牖下 (牖:家)
B.乃家無負郭之田 ?(負:背負)
C.然亦須胸有經(jīng)濟 ?(經(jīng)濟:治理的才能)
D.迨年已三十 ? ?(迨:等到)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自問其才能學幕否耶
②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
B.①略乎能不能之間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C.①而不必為其所不可為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D.①不異剖心刺血而書者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為尺牘,尺牘也叫“尺素”,是古代的信札,作者在這封家信中現(xiàn)身說法,文辭懇切自然又不失莊重雅麗,情感真摯,說理透徹。
B.作者認為六弟學幕的打算很不明智,因為學幕是家境窮困或“讀書無成”之人不得已的做法,不大可能讓人富貴,甚至可能帶來災禍。
C.幕僚行業(yè)存在攀附權貴、以利結交、落井下石等黑暗現(xiàn)象,作者做幕僚的傭值雖過萬卻仍舊一貧如故,以致他對從幕一事深惡痛疾。
D.文章交代作者從“不應該終身牖下”到“惟讓有福者受之”的轉變,流露出他由志存四方轉向甘于菜飯布衣的心跡和富貴命定的思想。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然吾鄉(xiāng)之業(yè)于斯者,不啻萬家,其能溫飽者幾何?
譯文:
(2)然則幕果可以救窮否耶?殷鑒不遠,吾弟蜀不熟思之?
譯文:90B06107-A7B6-4BBB-9A24-5C9E56CB50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