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資治通鑒》與用人之道

2022-06-17 23:02:21盧雄勇
唯實 2022年5期
關鍵詞:資治通鑒選人司馬光

盧雄勇

中國是世界上文化最悠久國家之一,歷史典籍浩如煙海,《資治通鑒》作為其中一部重要的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歷時19年完成。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年僅19歲的司馬光進士及第后,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后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因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自此居洛陽15年,不問政事,卻做了一件大事——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資治通鑒》的第一個特點是“通”,它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一是篇幅大。全書共294卷,依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jīng),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包括與各方面關聯(lián)皆交代清楚。二是年代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至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凡1362年,含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歷史。三是字數(shù)多。全書正文362萬多字,司馬光帶領團隊在編撰中參考了300多部歷史著作,對于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30卷?,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通用版本,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其中加入了元代史學家胡三省的“注”及有關附錄,排印出來共600多萬字。四是耗時長。為了編撰這部書,司馬光和當時的著名史學家劉攽、劉恕、范祖禹等人組成書局,前后用時19年,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最終定稿,六年后刊行。

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這本書,不僅出于個人喜好和責任感,也與當時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視總結歷史經(jīng)驗得失有關,這本書是“奉皇帝圣旨”而作。因此,可以說《資治通鑒》的第二個特點是“正”。這部書不僅符合儒家正統(tǒng)價值觀,而且內容通于大道,取材專注于事關國家興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反映其撰述的目的正是為了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jīng)驗和教訓?!顿Y治通鑒》從發(fā)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了畢生精力,成書后,便積勞而逝。此書原名《通志》,成書后,送朝廷審閱,宋神宗以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鑒”。

正因為司馬光的經(jīng)世情懷,鑄就了《資治通鑒》的第三個特點:經(jīng)世致用。全書按時間先后編次史事,但往往用倒敘、插敘或總結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后果。在重要人物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之后,司馬光會用一段蓋棺論定式的評價,或者引據(jù)史書,或者用“臣光曰”的形式,使紛紜的歷史事實與人物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而明晰的頭緒?!顿Y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史、軍事史為主,尤其對于戰(zhàn)爭的記述,精彩紛呈,充滿辯證思維,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提供給閱史者豐富的借鑒與啟示。清代紀昀等人在撰寫《四庫提要》時,評述《資治通鑒》:“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痹鴩蛉送扑]說:“竊以為先哲經(jīng)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溫公《資治通鑒》?!睘槭裁丛鴩J為《資治通鑒》是最好的經(jīng)世治國之書呢?因為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即所謂“窮物之理、執(zhí)圣之權”。一本書能講清楚道理已屬于難得,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懂得講操作,必然傳諸后世。所以,《資治通鑒》得到了歷代帝王、官員、學者的充分肯定。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就對這部書情有獨鐘,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也都曾通讀《資治通鑒》,學習治國之道,并作“御批”傳于后世。

司馬光出生時,其父司馬池任河南光山縣令。他幼承庭訓,自小聰穎過人、智勇雙全,七歲時“砸缸救友”一事曾震動京洛。出于對鞏固封建王朝統(tǒng)治和國家利益的考慮,司馬光對選人用人十分關心。他在帶領書局一班人編撰《資治通鑒》的過程中,系統(tǒng)整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集中闡述歷代治國理政和吏治用人上的得失,加上自身長期官宦經(jīng)歷,形成了一整套的人才思想和用人智慧。

1.選人用人對治國理政的重要意義

北宋立國之初,宋太祖、宋仁宗為解決人才嚴重缺乏的突出問題,相繼采取科舉取士、門蔭補官、觀粟攝官、流外出職、從軍補授等多種應急措施,為安定國家和鞏固統(tǒng)治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后續(xù)幾代皇帝固守成法、因循守舊,到北宋“景德、祥符中,文武官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余員,其未受差遣就官、使臣及守選人不在數(shù)內”,造成冗官充斥朝廷,冗員冗兵為患成災,國勢日益貧困,小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fā)。司馬光作為朝廷大員,深知國家此時內憂外患,在熟知歷代興衰治亂和選人用人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多次上疏,指出“為政得人則治……為政之要,在于用人,賞罰善而已”,大聲呼吁朝廷重視選用賢才。

司馬光繼承和發(fā)揚儒家有關“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人治觀念,在《資治通鑒》等一系列著作中反復強調人才的重要性。他善于從正反兩方面總結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提出爭奪天下之時,謀事成事在人,得人才者得天下。比如,司馬光以楚漢相爭為證,說明劉邦之所以打敗項羽、功成天下,“唯其知人善任使而已”。正如劉邦所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庇绕涫莿钤谌绾斡煤庙n信問題時,表現(xiàn)出能識人、能用人、能駕馭的領袖風范讓司馬光很佩服。司馬光在分析擁有優(yōu)勢兵力的項羽失敗時指出,項羽作為統(tǒng)帥,僅有匹夫之勇,無知人之能、容人之量、用人之識,對手下人“才高者見疑,功大者被絀”,韓信、陳平這些帥才、智囊都離開項羽投奔劉邦,范增也負氣發(fā)疽而死。人才沒了,連底細都被敵人了解得清清楚楚,項羽焉能不??!他對歷史上的兵家之爭作深入分析:“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得伍員而克強楚;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此進取之良資也?!眱蓢酄?、兩軍相峙之時,謀略、統(tǒng)帥之才便是勝負關鍵,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最重要的能力在于運籌帷幄和識人、知人、用人。

同時,司馬光認為選人用人是鞏固政權、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人君之事守,莫大于知人”。宋朝是由軍閥割據(jù)而走向統(tǒng)一全國的,未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宋太祖、宋仁宗最初考慮的重點是怎樣不致削弱專制主義皇權,怎樣不再出現(xiàn)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因此首先要控制的是軍隊,其次是官吏,采取各種“內重外輕”“內外相維”的辦法限制官吏的權力和加強監(jiān)督,同時以“杯酒釋兵權”把官吏養(yǎng)起來,造成宋朝冗官、冗兵、冗員問題突出,整個官僚機制從北宋建立起就松弛疲軟。針對這種現(xiàn)象,司馬光以上疏、諫議等大聲疾呼:“人君明,則百官得其人;百官得其人,則眾事無不完美。”強調國家的治亂興衰與用人的好壞直接相關,國家法律、制度、詔令的執(zhí)行,必須建立在使用賢才的基礎上,否則,即使有了好的制度、法令,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2.取士標準與德才觀

中國古代吏治重視官員的“德”,所以對官員的教育直接從蒙學抓起,主要教授儒家典籍中的政治理念和德行操守,選官和科舉考試無不依此標準,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朝代對德才標準的理解和要求變化比較大。比如,面對東漢末期天下大亂局面,曹操宣稱“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反映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征用人才注重力行實踐,只要有才,哪怕不忠不孝都不要緊,在儒家正統(tǒng)看來屬離經(jīng)叛道之舉了。

德才觀是司馬光用人思想的核心內容,顯示了他對儒家價值觀念的傳承與解讀,對德與才的關系和作用的深刻認識?!顿Y治通鑒》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司馬光在深入分析智伯滅亡和魏、趙、韓取而代之的過程后,用“臣光曰”作了一篇《德才論》,對德才關系做了全面的論述: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而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餓之足患哉?

司馬光在評論中提出“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的命題,和前人的德才觀點比較,應該說司馬光更全面、深入地闡述了才與德的辯證關系。對于領導人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針對晉國大夫智宣子錯誤選擇多才少德的智伯為接班人遭到殺身滅亡之禍,司馬光指出德才兼?zhèn)鋺撌侨瞬诺淖畲笤瓌t,并把人才分為四類:有才有德是圣人,無才無德是愚人,德勝于才是君子,才勝于德是小人。智伯是才勝于德,屬于小人之類,所以當領導后就出事了。司馬光指出,如果得不到圣人,得不到君子,與其得一個小人,還不如得一個愚人呢。為什么呢?因為小人本事太大了,一使起壞,那可讓人受不了;愚人沒什么本事,想干壞事也干不成。當然,這段評論里有司馬光對當時那個時代,包括王安石變法等相關事件的影射,甚至不乏激憤之詞。就今天來看,與領導者的個人道德相比,制度對權力的約束更根本。但是在制度對權力的約束下,選擇什么人接班、用什么人,德即人品高下還是重要的。

3.選才原則與方法

在選舉制度與措施上,司馬光對包括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察舉制等基本持否定的態(tài)度,引沈約論“魏武始立九品,兼以論人才優(yōu)劣,非謂世族高卑。而都正(即州中正)俗士,隨時俯仰,憑借世資,用相凌駕,遂成為法。周、漢之道,以智抑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世庶之科較然有辨矣”以證明九品中正法之不可行,指出要選用賢才,必須革新制度。

禮賢下士,廣納賢才。唐朝時期,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在廣納賢才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濫以祿位收天下之心?!弊C明武則天為收取天下士子之心,大開制科,廣泛吸取各類人才,通過考試招納有用之才。既鼓勵下屬推薦別人,也可以自己推薦。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競為之用。”一方面采取很多措施把優(yōu)秀人才吸取過來;另一方面,明察善斷,嚴格考核人才、管理人才。因此,武則天時期不僅吸納了像李昭德、狄仁杰、婁師德、李嶠、徐有功等一批優(yōu)秀人才,對當時政治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后來的“開元之治”儲備了人才。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開元時期的梁柱之才,都是武則天時期選拔、培養(yǎng)得以成長起來的。

不拘門第,不徇私情?!皟扰e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中國古代用人原則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司馬光指出:“用人者,無親疏新故之殊,唯賢不肖為察。”就是說選取人才的標準只有賢良與否這一條,如果是親朋故舊,不賢而用,對別人就是不公平;但親朋故舊屬賢良之才而不用,同樣是不公平的。司馬光對以門閥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選舉之法,先門第而后賢才,此魏晉之深弊也。而歷代相因,莫之能改也。夫君子小人不在世祿與側微,以今日視之,愚智所同知也?!?/p>

用人勿疑,疑人勿用。司馬光總結歷代君臣之道,特別是歷史上因人而疑導致的種種悲劇,提出了選才必精、用人必專的主張,“疑則勿用,用則勿疑”,強調只要經(jīng)過考察,認為忠誠且確有才干,就應該放手任用。司馬光對領導人修煉有系統(tǒng)的看法。他曾經(jīng)跟宋神宗談道,人君即領導者,領導素質有三個標準:仁、明、武。仁就是懂政治,善于把政治理想濡化為社會的共識,還得發(fā)展生產(chǎn)、重視民生,育萬物、養(yǎng)百姓,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戴。

4.官員考核辦法

司馬光認為,舉薦、試用和考核是選任制度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天子一人精力有限,且朝廷內外諸官數(shù)以萬計,故須嚴格考核制度,規(guī)范“考察黜陟”,委任有司,不可君主一手獨攬。他說:“凡為人上者,不待人君而已。太守居一郡之上,刺史居一州之上,九卿居官屬之上,三公居百執(zhí)事之上,皆用此道以考察黜陟在下之人,為人君者亦用此道以考察黜陟公卿太守,奚煩勞之有哉!”意思是說考核實施上,嚴格考核制度以后,自上而下層層考察,有能力有政績者加以任用,無才無績者罷黜、淘汰,這樣才能建立一支精明強干的官僚隊伍。

對于歷代官吏考核中的種種弊端,司馬光提出“至公至明”,即要求考核者秉持公平、正大光明的標準,“欲知治經(jīng)之士,則須記其記覽博洽,講論精通,斯為善治經(jīng)矣;欲知治財之士,則視其倉庫盈實,百姓富給,斯為善治財矣;欲知治兵之士,則視其戰(zhàn)勝攻取,敵人畏服,則為善治兵矣。至于百官莫不皆然”。他論述的這些觀點都是注重工作實際,從結果導向出發(fā)來考察人才的原則,也是嚴格考核和鑒別人才的有效做法。后世史學家胡三省對此持肯定態(tài)度:“溫公之論善矣,然必英明之君,然后行之。自漢以下,循名責實,莫孝宣若也。孝宣之政,非由師傅之計諭教,公輔之啟沃也。公所謂不可以口述,不可以書傳,其萬世之名也歟!”

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從皇帝到官員,凡是在歷史上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懂得“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育材造士,為國之本”的道理,在選人用人方面留下了許多真知灼見。中國古代幾千年的社會歷史中,重要的選官用人制度有以下幾種。

世卿世祿制。起源于商周時期,與“宗法制”“分封制”緊密結合,以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雖然擔任大小官職的人都需要學習國學知識和相關的禮儀制度,但形成了世代壟斷的官職,沒有起到選賢任能的作用,不利于社會發(fā)展,與后期的選官制度有很大差異。

察舉制。興起于漢代,根據(jù)國家需要由地方和大臣舉薦人才,多數(shù)以“舉孝廉”為主,有四條主要的標準:一是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是學通行修,熟知經(jīng)書;三是明習法令,善于決獄;四是頭腦清楚,才干出眾。這種選人用人的方式提升了選用人才的質量,成為漢代主要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曹丕接受陳群建議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將人才按優(yōu)劣劃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前期還以人的能力和家世為主要劃分依據(jù),但到了后期,就主要看家世和門第了,出現(xiàn)“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了世族、門閥壟斷的選官制度,異化為貴族士大夫維系統(tǒng)治的工具。

科舉制。我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選拔官吏制度。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試方式選官,“科”指的是考試科目,“舉”指的是選拔人才。科舉制歷時1300余年,始創(chuàng)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發(fā)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婆e制成為培養(yǎng)人才、選拔官吏、組織政權的強大杠桿,也是朝廷聯(lián)系和籠絡廣大士大夫的有效工具。明清時期,隨著君權進一步加強,科舉制考察的形式和內容都做了進一步的約束,考試的內容以八股文為主,約束了考生的思想,逐步退出選賢用能的作用。到晚清時期隨著新興學堂的興起,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一同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從選任過程來看,中國古代用人可分為五部曲:識人,擇人,任人,育人和御人,每個過程都有方法、原則和誤區(qū)。

一是識人。識人是用人的前提。對于如何識人,古人提出了不少高明的見解。比如,《呂氏春秋》提出“八觀六驗”之法,李悝提出“識人五法”,諸葛亮提出“察人七法”,這些都為如何識人提供了重要借鑒。其中,諸葛亮提出的“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情,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觀其信。”深得后人學習和贊賞。

二是擇人。古人選人擇人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選賢任能制、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等,基本上也都以選賢任能,德才兼?zhèn)浜蛷膶嵖己藶樵瓌t。中國古代這些選人方法和制度中間仍然有許多誤區(qū)存在,比如,以言取人,以齡取人,以情取人,以勢取人,等等,好比費孝通指出的“差序格局”,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事實上存在的人際關系同樣對領導者選人用人造成了很大影響,這些誤區(qū)都值得后人去反思。諸葛亮指出:“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彼抉R光在《資治通鑒》中強調:“是故,以事?lián)袢藙t治,以人擇事則亂?!闭f的都是一個道理,都值得我們借鑒。

三是任人。中國古代任人是以“公、明、誠、范”為原則的。任人時要“公”,從公出發(fā),服務于公,服從于公,符合于公;用人要賢明,如此才能識別賢能、求得賢能、駕馭賢能、用好賢能,才能真正做到唯公唯賢;用人時要推心置腹,以誠相待。歐陽修指出:“凡用人之術,任之必專,信之必篤,方能盡其才而共成事。”用人者只有以誠心去感化、激勵、振奮被用者,贏得人心,才能使其忠誠不貳,榮辱與共,生死相依,共同前進。用人更要以身作則,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然后用行動去感召人、影響人,以調動其積極性,用人者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靠身體力行。

四是育人。中國古代重視對官吏的培養(yǎng)和教育,特別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操守的教育。各個朝代辦學情況不同,大致說來,有庠序、小學、書院、大學、翰林院等各層級教育機構。自漢以后,各代對教育體制多有改制。唐以后隨著科舉制度完善,教育內容和教育體制逐步偏離了教人育人規(guī)律和要求,先期重才干,后來多經(jīng)書,培養(yǎng)出一大堆“書呆子”。故韓非子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睆娬{文臣武將特別是選拔高層官員和將領,一定要從有基層實際工作經(jīng)驗的人才中選拔。重視基層工作經(jīng)歷,對于科舉銓選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否則,處理政務、領兵作戰(zhàn)就可能是紙上談兵,耽誤國家大事。

五是御人。古代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諸多力量中,中央執(zhí)行機關的行政長官往往成為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既要調動他們的忠誠和積極性,又予以限制和合理控制。因為沒有這些人的工作,帝王將一事無成;如果使用不當、控制不嚴,也會造成大權旁落。唐太宗指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所以擇賢才,為求安百姓?!奔床灰杂H故為限定,用人是為了天下百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民為本思想,突破了曹操所說的“亂世用其才,治世重德行”的框框。

中國古代用人思想和做法既積累了豐富的吏治經(jīng)驗,也帶有明顯的歷史和階級局限,其中還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引起我們的甄別和注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的制度建設、法治文化、吏治思想的成敗得失,形成了一座豐厚的精神資源寶庫,可以帶給我們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啟示。重視和吸取歷史經(jīng)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個好傳統(tǒng)。今天,我們學習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與用人思想,目的是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上選人用人的得失,為新時代全面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shù)母咚刭|干部隊伍提供一些借鑒。

1.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嚴格把好選人用人政治關。選人用人重德才,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通行原則,區(qū)別在于德才的內涵不同而已。我們黨歷來強調德才兼?zhèn)洌娬{以德為先。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才德兼?zhèn)洹钡母刹繕藴剩骸爸袊伯a(chǎn)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shù)才德兼?zhèn)涞念I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绷暯娇倳浿赋觯骸埃ǜ刹康模┑掳ㄕ纹返?、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更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硬……我們黨對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選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堅定不堅定。”要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加強黨對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重點是把好選人用人政治關,把是否忠誠于黨和人民,是否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捍衛(wèi)“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是否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作為衡量干部的第一標準。要高度警惕那些信誓旦旦、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立場不穩(wěn)的人,堅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既聽其言、更觀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看政治忠誠,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擔當,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確保黨的干部隊伍的先進和純潔。

2.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善于培養(yǎng)好使用好干部。用人以公,方得賢才。公正用人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在組織路線上的體現(xiàn),也是選人用人的根本要求。要堅持從黨和人民事業(yè)出發(fā)選干部、用干部,堅持事業(yè)為上、依事?lián)袢恕⑷藣徬噙m,做到事業(yè)發(fā)展需要什么樣的人就用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最合適就選什么樣的人?!叭瞬抛怨乓B(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自古以來,人才都是要靠培養(yǎng)鍛煉才能成長的,要放手使他們在實踐中經(jīng)歷風雨磨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政之道,修身為本。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道德水平,不會隨著黨齡工齡的增長而自然提高,也不會隨著職務升遷而自然提高,必須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改造。”要切實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yè)訓練,發(fā)揮好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黨性教育基地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追求崇高致遠的思想境界、增強過硬過實的能力本領。大力培養(yǎng)選拔優(yōu)秀年輕干部,是確保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的戰(zhàn)略之舉,也是擺在各級黨組織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要及時大膽地使用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堅持用全面的、辯證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年輕干部,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觀念,對政治素質好、工作表現(xiàn)突出、經(jīng)過扎實歷練的,必須打破隱性臺階大膽使用,用當其時,用其所長,讓整個干部隊伍有干勁、有奔頭、有希望。

3.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以廣闊視野凝聚各方英才。人才是創(chuàng)新之核、發(fā)展之要、強國之基?!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指出:“要源源不斷培養(yǎng)和造就愛國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人才,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黨和國家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都離不開各方面人才的執(zhí)著追求、忘我工作和聰明才智。各級黨組織要對標戰(zhàn)略需求大力培養(yǎng)匯聚急需緊缺人才,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人才匯聚與重大戰(zhàn)略實施同步謀劃、同步推進,既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造就源源不斷的人才大軍,也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的事業(yè)平臺。要拓寬來源渠道,堅持五湖四海,廣開進賢之路,放眼各條戰(zhàn)線、各個領域、各個行業(yè),在更大范圍內發(fā)現(xiàn)和選拔優(yōu)秀人才。要加快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引才用才機制,充分借鑒世界各國發(fā)現(xiàn)和吸引優(yōu)秀人才的有益經(jīng)驗,有效發(fā)揮市場機制和用人單位主體作用,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4.堅持擔當作為、敢于斗爭,充分激發(fā)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各級干部敢于擔當作為,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的根本要求。改革開放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黨的干部要以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以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問題敢于迎難而上,面對錯誤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砥礪擔當之志,磨礪擔當之勇,提升擔當之能,自覺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各級黨組織在選人用人上要強化樹立講擔當、重擔當?shù)孽r明導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為識別干部、評判優(yōu)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作為選拔干部的根本依據(jù),大力選拔任用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實績突出的好干部。要落實從嚴要求,堅持從嚴管理沒有特殊、沒有例外,加強審核把關,強化紀律監(jiān)督,促進年輕干部嚴格自我要求、強化自我約束,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作者系中共蘇州市委黨校副校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戴群英

猜你喜歡
資治通鑒選人司馬光
清官廉吏(二)
——司馬光
史志學刊(2022年3期)2022-08-10 14:43:30
習近平選人用人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司馬光砸缸之謎
胡三省苦心作注
老友(2020年6期)2020-06-22 17:03:49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澤東翻碎了的書
新傳奇(2019年28期)2019-08-06 03:07:08
司馬光砸缸
啟蒙(3-7歲)(2019年5期)2019-06-27 07:25:06
精準科學選人用人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2
《資治通鑒》帶我玩穿越
《資治通鑒》差點被毀版
司馬光“警枕”夜讀
固镇县| 都江堰市| 本溪市| 科技| 谢通门县| 武宣县| 乌拉特中旗| 太白县| 新民市| 光泽县| 东辽县| 宜春市| 得荣县| 宜良县| 双江| 图木舒克市| 禄劝| 南华县| 祁阳县| 桐柏县| 商丘市| 乐陵市| 临沭县| 定襄县| 保靖县| 静乐县| 蒙山县| 抚顺市| 扎囊县| 射阳县| 西宁市| 苏州市| 沅江市| 犍为县| 马公市| 临沭县| 宜城市| 兴仁县| 荥经县| 东山县|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