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薔薔
“適度”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所謂幼兒園過度教育,指超過了適當的限度,不符合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幼兒園的教育系統中,“人”指向實施教育的主體人員,“時”指向幼兒活動的縱向時間,“地”指向幼兒所處的橫向空間,人、時、空交織融合,共同影響幼兒個體和整體的發(fā)展。筆者以這三個維度為視角對幼兒園過度教育的表現進行分析,以期引發(fā)實踐工作者的思考與改進。
人員要素下的過度教育
兒童是活動的主人,教育是師幼雙向互動下的“人人探究”而不是教師單向發(fā)布的“句句指令”。而在實踐中,往往容易出現教育者忘記自身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讓“全員育人”的開展成效打折。
對個體游戲的過度干預
第一,過程干預過多。過多的干預非但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fā)展,還可能阻礙幼兒的主動學習和探究。如東航飛機失事后,大班兩名幼兒在建構區(qū)搭建飛機,他們不斷地把飛機砸到地面再重新搭建,這時教師走了過來:
幼:飛機越高摔越碎。(把自己的發(fā)現和另一名幼兒分享)
師:你們搭了一個好大的飛機呀!(沒有傾聽幼兒談話)
幼:是的,這是大飛機,它掉下來……(沒說完)
師:你們比一比誰搭的飛機更大呢?
幼:? ……
師: 這么大的飛機是不是需要一個大機場呢?
幼: ……
類似的互動方式在幼兒園中經常發(fā)生,教師往往習慣于用問題和互動填滿所有安靜的時間,但缺乏仔細的觀察和傾聽。過于隨意的指導只會分散幼兒的注意,打斷幼兒的思考。
第二,結果意識過重。教師總是關注幼兒的學習結果,如涂色作品是否出線、建構角是否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科學區(qū)是否得出實驗結果等。如中班一名幼兒在科學區(qū)操作電池和燈泡:
幼:老師,這個燈泡不亮。(將電池安裝好后發(fā)現燈泡沒有亮)
師:我來看看。(迅速把電池正負極調整正確)
幼:亮了亮了。(激動)
師:為什么正極和負極裝反了就不亮呢?
幼: ……(疑惑)
師:為什么電會變成光呢?
幼: ……(努力理解教師的問題)
師: 燈泡為什么會亮呢?
幼: 因為燈泡有能量了,它心情好。
師: 老師告訴你哦,燈泡是根據電流的熱效應原理制作而成的……你懂了嗎?
幼: ……(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這名教師用連珠炮一樣的提問來引導幼兒,期待幼兒說出正確答案。當幼兒努力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后,因與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差距較遠,所以并沒有得到積極的肯定。教師迫不及待地將答案傳輸給幼兒,殊不知過于枯燥的知識讓幼兒早已沒有了興趣。
對集體活動的過度指導
第一,活動指導過空。在集體教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關注自己“教”的結果,急于推動活動進程,忽視幼兒“學”的過程,幼兒形成跟隨、快進的習慣。如在“溶解的秘密”活動中:
師:我們看看什么東西可以溶解?(進行實驗)糖怎么了?
幼:化了。(幾名幼兒同時回答)
師:糖溶解了。(糾正)
師:鹽呢?
幼:溶化了。
師:是溶解了?。ǖ诙渭m正)
幼:要多攪拌一會兒才能溶化。
師:才能溶解?。ǖ谌渭m正)我們應該說溶解了,你們記住了嗎?(強調)
幼:記住了。(齊聲回答)
這名教師采用一問一答的單向互動模式,“滿堂灌” 地反復糾正兒童所謂的“錯誤”。幼兒可能在表面上接受了教師的說法,但實質上并沒有掌握科學概念,容易造成機械記憶和抵觸情緒。
第二,規(guī)則控制過嚴。教師常常以維持秩序為首要目的,以“指揮員”“調度員”的口吻進行簡單化、操作式的指導,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糾正幼兒行為上,通過口令、提醒等方式糾正幼兒的“違規(guī)”行為。這種高度控制下的“整齊劃一”容易造成幼兒的緊張和焦慮,無法使幼兒放松、積極地投入活動。
時間要素下的過度教育
兒童是時間的主人,教育是支持幼兒享受當下的“時時體驗”而不是倉促完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我們的教育者時常沒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靜待花開,沒有適時開展“全程育人”。
對個體時間的過度介入
第一,介入時間過長。充足的時間是幼兒自主活動的基礎,過度的介入會導致幼兒自主活動時間過少,不能積極投入其中。如中班兩名幼兒在安靜地搭建高塔,大約過了10分鐘,教師走過去:
師:你們在玩什么?
幼:建高塔。
師:我覺得高塔里可以有一些小人。(拿了兩個小人放到高塔上)
幼: 這是水塔,不能進人。
師:這里可以有個梯子。(嘗試搭建樓梯)
在幼兒沒有遇到困難、違反規(guī)則以及求助行為時,這名教師直接介入游戲,認為自己參與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兒的發(fā)展,實際上反而剝奪了幼兒自主游戲的時間。
第二,包辦代替過多。當幼兒遇到困難或瓶頸時,教師容易采取包辦代替的方式快速替幼兒解決問題。如冬天穿衣,怕幼兒受涼,趕緊上去幫忙;幼兒搶玩具,怕影響秩序,采用“滅火器”的方式立刻制止;幼兒操作材料遇到瓶頸,迅速幫助幼兒解決問題。這些做法導致幼兒失去了自主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依賴或者反感。
對集體日程的過度安排
第一,活動環(huán)節(jié)過趕。合理有序的一日流程能夠為幼兒帶來安全感和控制感,但也容易造成活動的機械化。如晨談時,為了趕早操而終止談話,盡管幼兒還在眉飛色舞地討論;區(qū)域活動時,為了不影響戶外活動而叫停幼兒的游戲,盡管幼兒還在專心致志地探究磁鐵的秘密……教師往往只關注活動的卡點完成,而忽視了活動的內容及質量,每天都在“快點快點”的催促聲中忙著趕路而忘記為何出發(fā)。
第二,消極等待過久。幼兒園在過渡環(huán)節(jié)經常要求幼兒排隊、安靜、不許隨便說話等,如統一等時間到了才吃早點、吃完后要求幼兒搬小椅子排排坐、等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點到了才開始組織活動。這些過渡與轉換環(huán)節(jié)的消極等待雖都是短時零碎的,但日復一日也無形中浪費了幼兒許多游戲和學習的時間,還會使幼兒產生疲憊感。
空間要素下的過度教育
兒童是空間的主人,教育是支持幼兒置身其中的“處處浸潤”而不是毫不關己的“件件材料”??蓪嶋H教育中,教育者在將“空間”轉化為幼兒“無聲的教師”的過程中,不能因地制宜、物盡其用,錯失“全方位育人”的良機。
對個體材料的過度投放
第一,材料結構過高。我們常??吹浇處熛氡M辦法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高結構材料,結果幼兒“不愛玩”。如高價購買的玩具因玩法固定單一被幼兒冷落;費時費力自制的玩教具追求造型精致而缺乏操作性和教育性,幼兒玩一小會兒就興致全無,玩教具材料最后變成了“擺設”。
第二,玩具材料過難。還有一類材料雖然屬于低結構材料,但因難度較大導致幼兒“不會玩”,需要教師一直在旁邊“教”幼兒怎么玩。如小班的科學區(qū)投放磁鐵:
師:試試磁鐵能吸什么東西?
幼: ……
師:試試讓磁鐵互相吸吸?
幼: ……
因小班幼兒缺乏認識磁鐵的經驗,導致教師一直需要在旁邊進行長時間指導。很顯然,這樣的指導無法滿足每天30多個幼兒的發(fā)展需要。
對集體環(huán)境的過度創(chuàng)設
第一,成人痕跡過強。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huán)境”,然而往往教師做得越多,幼兒能做的越少。如墻面環(huán)境“氣勢恢宏”但與當前開展的活動毫無關系,走廊環(huán)境“美觀漂亮”但鮮有兒童作品或學習過程的展示,教師費盡心思為幼兒布置“完美”環(huán)境,個個成為“裝修工和手工藝人”。
第二,空間劃分過細。很多教師認為區(qū)角越多兒童發(fā)展得越好,一個班級既有美術區(qū),又有扎染區(qū)、青瓷苑或編繩區(qū),各區(qū)活動空間較小,幼兒活動受限,無法綜合使用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還有幼兒園設置了種類繁多的功能室,如智慧教室、編程教室、iPad學習室等,多數功能室材料難以引起幼兒的興趣,且不能時常更新,導致積久生灰,造成了空間的浪費和教育的無效。
總之,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學習具有“掌舵”的作用,忽視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風向”,只會導致教育之舟偏離方向或傾覆海底。教師應把握好教育的“度”,避免教師辛辛苦苦而幼兒無所事事,支持幼兒在良好的師幼互動、充足的自主時間、適宜的環(huán)境浸潤中獲得學習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