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530021)陸勇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考歷史越來越注重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其中一個重要表現為考查的歷史跨度越來越大,中西比較、古今比較的內容占比不斷提高。因此,高考歷史復習教學既要講好“大歷史”,又要講好“深歷史”,“大時空、小專題”的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教學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情和需求設計的。
高考一輪復習講究“全”,即要對知識點進行全面復習,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高考二輪復習則講究“點”,即要對考點進行專門的突破。“點”的突破關鍵在聚焦,既要深挖歷史,又要避免被“點”所局限,這就要求將“點”建立在“大時空”之上,培養(yǎng)宏觀的歷史視野。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假如視野局限于“特定時空”就容易忽略對大時空觀的培養(yǎng),難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界”地探討歷史,這要求學生打通知識點之間的壁壘,將各知識點聯系起來。
筆者在進行“早期儒學的發(fā)展”專題復習時,選取對早期儒學發(fā)展有深遠影響的三個事件,即稷下學宮建立、《呂氏春秋》編纂完成以及董仲舒對策,分析早期儒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爭鳴、共通、融合,構建“大時空”的知識框架,以儒家善于吸收融合各學派觀點的特點為教學主線,加深對相應考點的分析。
材料一 中國哲學盡管曾在幾個世紀里受到佛教的沖擊,但重新鞏固了自身的優(yōu)勢地位,并一直保持到20 世紀早期。……為何這些早期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思想能保持對中國的持久影響力?
——[美]阿爾伯特·克雷格《哈佛極簡中國史》
問題:是什么使得儒學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設計意圖:由材料一中的“曾在幾個世紀里”“一直保持到20 世紀早期”,確定本課“大時空”的分析視角,并由材料一中的“早期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思想”聚焦儒學發(fā)展的小專題。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并以該問題的答案構建教學主線。
公元前356 年前后,稷下學宮在齊國國都臨淄附近建立并迅速成為百家爭鳴的中心,各學派代表人物陸續(xù)聚集到此進行學術研討。曾到稷下學宮參與學術研討活動的儒家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
材料二 慎到:“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為人君者不多聽,據法倚勢以觀得失”。
宋钘、尹文:“(君主)不奪能,能不與(干預)下成?!?/p>
孟子:“以德行仁?!?/p>
——摘編自張秉楠《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
問題:請推測材料二中的慎到、宋钘和尹文、孟子分別支持哪個學派的治國主張,并概括其主要觀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三個學派的治國主張:儒家,推崇“德治”,強調道德教化;法家,推崇“法治”,主張用法令來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要順應時勢和民心。隨后引導學生運用以上知識完成下題:
(2014·上海高考·12)“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莊子》
C.《韓非子》 D.《道德經》
設計意圖:通過稷下學宮的史實引出百家爭鳴的知識點,同時梳理復習各學派的主要觀點。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材料三 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辟猶水火,……《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p>
——《漢書·藝文志》
教師引導學生依據材料三思考各學派觀點的共通之處,并完成下題:
(2015·海南高考·1)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儒家與法家主張的共通之處是()
A.重農抑商 B.強調制度與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視道德與人倫
進一步提出問題:先秦諸子觀點為何會有諸多共通之處?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為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都是在禮崩樂壞、混亂動蕩、革新變舊的社會背景下提出改革方案的,所以實現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成為當時的共同訴求。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先秦諸子觀點的共通之處,培養(yǎng)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階段特征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
公元前239 年,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客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完成《呂氏春秋》的編纂。
材料四 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史記·呂不韋列傳》
材料五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裟苄蘖囍g,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漢書·藝文志》
問題:結合材料四、五,分析說明當時思想界出現的新趨勢及其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對當時思想界出現的新趨勢進行分析,最終發(fā)現:經過爭鳴,各學派認識到自己思想的不足,開始相互借鑒,出現了“百家合流”的趨勢。
設計意圖:以《呂氏春秋》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并說明“百家合流”趨勢出現的原因。有“共通”才能“融合”,這里以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
1.融合的表現
(1)荀子的“禮法兼用”
材料六 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處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性惡》
材料七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天下并爭于戰(zhàn)國,儒術既絀焉……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史記·儒林列傳》
問題:結合材料六、七,分析孟子、荀卿是如何“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的,并簡述其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儒家吸收法家思想后,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然后完成下題:
(2015·四川高考·1)戰(zhàn)國中后期,思想領域出現融合傾向。下列選項最能反映這一傾向的是()
A.克己復禮 B.禮法兼用
C.民貴君輕 D.選賢舉能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荀子“禮法兼用”的主張,讓學生理解儒家在戰(zhàn)國末期出現了吸收其他學派積極合理成分的趨勢,并通過高考題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依據史實分析解決高考題的能力。
(2)董仲舒的“雜糅諸家”
公元前134 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入朝對策,深得漢武帝的贊賞。
材料八“《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問題:依據材料八中董仲舒的論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道”“教化”“法度”見諸董仲舒的著述,說明董仲舒通過“雜糅諸家”形成新的儒學體系。
設計意圖:戰(zhàn)國末期儒家荀子提出了“禮法兼用”,漢初又出現了董仲舒的“雜糅諸家”,由此形成了“大時空”的分析背景。學生通過聯系比較,能對儒家善于吸收融合各學派觀點的特點有更深的認識。
2.融合的方式
(1)選擇:融合的要素反映現實的需要
問題:董仲舒的新儒學觀點為何能夠得到漢武帝的贊賞?
近日,贛州恩菲環(huán)保能源有限公司滲瀝液處理站傳來喜訊:項目自8月調試完畢后,已成功滿負荷運行,實現成功投運,這標志著中國恩菲自主研發(fā)的滲瀝液處理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也將促進公司能源環(huán)境版塊的技術提升,為公司固廢領域的咨詢設計、工程總包市場開拓提供新的增長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漢武帝在執(zhí)政時期面臨地方權重、宰相權重、階級矛盾尖銳等問題,在采取多種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需要有相應的思想作為保障,而新儒學正好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
設計意圖:通過表1,對漢武帝時期的社會問題進行梳理,將董仲舒新儒學的主要內容與先秦諸子思想內容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對儒家善于吸收融合各學派觀點的特點有直觀的認識,加深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理解。
表1 先秦諸子思想與董仲舒新儒學對漢武帝時期社會問題提出解決之道對照表
(2)改造:將各種元素依據現實需要進行改造
問題:結合表2 分析,從先秦到漢初,儒學的觀點有何變化。
表2 董仲舒新儒學與先秦儒學內容對照簡表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從先秦到漢初,儒學觀點的變化反映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發(fā)展趨勢,然后讓學生完成下題:
(2014·江蘇高考·1)在對天、君、民關系的認識上,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
B.背離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
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張
(3)堅守:吐故納新而不失本色
問題:儒家吸收融合各學派觀點的同時,有什么主張是不變的?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新儒學并未繼承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背離了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但“德”和“仁”的主張被繼承了下來。
設計意圖:突出儒學發(fā)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通過分析為何而變,為何不變,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融合的延續(xù)
問題:結合圖1 分析,儒學是如何走出發(fā)展過程中的幾個低谷的。
圖1 春秋至明清儒學發(fā)展趨勢圖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國后期儒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合理成分,漢初董仲舒“雜糅諸家”,宋代儒學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形成理學……正是因為儒學積極吸收融合其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使得儒學一次次走出低谷。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上面總結的知識完成下題:
(2015·江蘇高考·21)(節(jié)選)材料二 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據上述材料,說明中華文明在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特質。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開篇的問題“是什么使得儒學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并完成本課總結:中國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是最高層次價值的體現,超越了非此即彼、存此亡彼的這類價值。順應時代潮流的“融合”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思想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智慧。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大歷史”層面分析總結儒家思想能夠對中國文化保持持續(xù)影響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夠兼收并蓄,融合各學派的觀點。
通過以上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大時空、小專題”的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標志性歷史事件定位“大時空”。中國歷史時間跨度較大,因此不易進行時空定位,若將標志性歷史事件作為“坐標”,不僅便于梳理知識點,而且通過不同事件之間的聯系比較,有利于提高專題復習效率。
第二,以知識主線構建“小專題”?!按髸r空”的分析必須突出歷史發(fā)展的延續(xù)性,因此,將歷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與高考命題方向結合起來構建教學主線,有利于學生抓住專題復習的重點。
第三,把史實與考題緊密結合起來。高考復習,不僅要把史實講清楚,還要依托史實把考點講清楚。有豐滿的史實,高考題的講解才能生動。
總之,“大時空、小專題”的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教學既要講好“大歷史”,又要講好“深歷史”;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