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高馳
一般說來,在通行的五種書體中,篆書的臨摹難度要大于其他書體。究其原因,篆書并非日常所用書體,且距今年代久遠。另一方面,討論臨習篆書技法的歷史文獻并不多,當代也缺乏系統(tǒng)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的相關理論。此外,篆書創(chuàng)作需要如文字學等方面的學術修養(yǎng),這些都是造成當代篆書創(chuàng)作落后于其他書體的因素。鑒于此,關注當代篆書學習狀況對于提高篆書創(chuàng)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初學篆書,宜選擇平正一路的作品。金文如《墻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小篆如《泰山刻石》《嶧山刻石》、鄧石如篆書等。學習書法務必要先探求共性,次求個性。臨習范本的目的是學習技法,著眼于共性所在,以便為將來形成個人藝術風格打好基礎。此外,要選擇字數多的臨摹范本。如果范本字數太少,即便精彩也很難有品味和探究的余地,難以從臨摹向創(chuàng)作過渡。如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盡管有不少藝術水準上乘者,但因字數過少而不宜選作范本。至于習書者達到創(chuàng)作階段后,再去從這些少字數范本中汲取營養(yǎng),強化自己的藝術語言,則另當別論。
《鳥飛天外斜陽盡 人過橋心倒影來》仇高馳
在選定范本之后,采取什么樣的臨帖方法是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臨習的最初階段,首先要做到形似,得形后方可言及神似。臨習分為“臨”和“摹”兩個環(huán)節(ji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摹帖時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其筆法與結構形態(tài)。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涂抹。完成摹帖功課之后,便可進行臨帖了。摹帖和臨帖并非兩個截然分開的階段,兩者往往可以交替進行。一般來說,臨帖可分為形臨、背臨和意臨三個階段。
形臨,主要是解決對字形的準確把握,也就是以形似為目的的臨習。臨習篆書首先要把精力放在形似上,力求結體和點畫形態(tài)得體、精準,待熟練之后,再關注用筆細節(jié),以便為臨習增色。當然,在解讀古人范本的用筆時,也須體悟書寫時用筆的速度感與力度感。否則,即便是對所臨范本的字形抓得很準確,也容易導致“描”字的弊病。
背臨,即離開所臨范本、憑借記憶進行臨習的一種方法,是從臨摹走向創(chuàng)作的重要途徑。在臨帖過程中,有些習書者往往會遇到范本臨得很像但不能進行創(chuàng)作的情況,這主要是沒有進入背臨的程序所致。在對臨達到一定程度后,可嘗試把原帖的用筆與結字等憑借記憶默臨下來,最終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過了背臨一關后,就可通過集字的方式進行“半創(chuàng)作”了。比如找一副對聯(lián)或一首詩,將帖中有的字找出來,沒有的字通過點畫、偏旁等組合起來,然后再作整體調整,使之呼應和諧。因此,背臨的價值在于鍛煉習書者敏銳細致的觀察力與記憶力。
意臨,是一種較高級的臨帖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在意臨階段,臨習者對范本的著眼點已不是先前的記憶,而是側重解決那些與自己個性習慣是否相貼近的問題。我們初看吳昌碩臨《石鼓文》、黃賓虹臨《大盂鼎》,從字形上都已不像原帖,但仔細分析,他們的臨作與原帖在精神上卻有著高度契合之處,這就是意臨的關鍵所在。所以,要想達到神似的境界,必須經過長期的刻苦努力,好學、多思、勤悟,方可得之。
用筆、結字和章法,被看作書法的三個核心要素,而書寫技術的高低也取決于對這三個方面的把握程度。因此,習書者在臨摹時不妨分而治之,各個突破,切不可“一天臨一頁,十天臨一遍”的循環(huán)通臨。臨摹的過程同時也是消化和記憶的過程,故臨帖最忌貪求數量,不問效果。在臨習完范本后,一定要反復與原帖對照,找出差距和不足,力爭下次臨習時能夠提高與范本的相似度。只有這樣,才能在總結中提高,在提高中成熟。
臨《石鼓文》清·吳昌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