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文
“喏,手心朝上?!卑泊宀鑸龅睦狭菏痉督o我們看,這個手法叫“陽手”,也叫提手采。拇指和食指輕捏芽頭,稍用力提,厚實的芽頭便采摘下來了。熟練的茶工多用這種“陽手”采法,采摘速度快,不易掉落茶葉。
在贛西南的遂川湯湖鎮(zhèn),無論老幼,幾乎無人不會采茶,不少孩子童年就把茶園當(dāng)樂園,從小跟著父母采茶。茶園也不乏八九十歲的老人身影,采了一輩子茶,手掌與茶建立了磁場,大概不用看便能感應(yīng)到。
不能用機采嗎?我問當(dāng)?shù)卦娙巳~小青。據(jù)說一臺雙人臺式采茶機每天可采鮮茶三千斤左右,相當(dāng)于四五十名采茶工的采摘量。
當(dāng)然不能。葉小青干脆答道,像是要捍衛(wèi)茶葉的尊嚴(yán)。
一葉一芽只能人工采摘,精確的手勢保證了葉芽的外形完整、勻凈,機采易折斷枝條或老嫩一把捋,這樣采下的茶葉等級不分,不能保證精品茶的篩選。
“觀其形”,向來是中國人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僅是用來喝的,也用來觀,如周作人在《喝茶》中說的:“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賞鑒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p>
可見“茶形”之重要。此刻,井岡南麓的湯湖,我捧著一杯狗牯腦茶端看。芽端微勾,載浮載沉,一葉葉在杯中起舞弄影。啜一口,清氣繚繞。三四泡之后,茶色漸淡,入口仍有余香。
這樣的時光安撫了我的心緒——今年以來種種意外,對既定的翻轉(zhuǎn),讓我措手不及,心緒一言難盡。來此地前,我剛出院不久,三年前的舊疾復(fù)發(fā),折騰半月有余,病后在家休假一月?!暗贸鋈プ咦摺!蔽覍ψ约赫f。
于是來到了羅霄山脈下的小城湯湖。相邀的朋友說,山里空氣好,去洗洗肺。當(dāng)然還有此地出名的狗牯腦茶,同樣有滌蕩作用。
一杯在手,心氣果然感受到平靜。時空的轉(zhuǎn)換,確能讓人心隨境轉(zhuǎn)。老梁給我們講茶的故事,有次他攜自家海拔九百米高的山上采摘的新茶參加某茶葉評展,一位江南的茶專家喝過他的茶后,當(dāng)即說好,說喝出了“八十年代”的感覺——這位專家在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曾到過江西遂川,喝到當(dāng)?shù)氐墓逢裟X茶,清氣入腑,印象極深,后來再未喝到。這次相隔多年喝到,他十分驚喜,向老梁預(yù)訂了七斤,讓他每年春分后寄來。
老梁依囑每年寄茶,有一年天氣原因,春分時他老家的山遭遇霜凍,凍傷了茶樹新芽。春分已過,專家等著與朋友煮水試新茶,催他寄。老梁怕專家等急,也沒向他解釋,把當(dāng)時承包基地的新茶寄了去。專家收到,喝后與他聯(lián)系,說,茶依舊不錯,只是不如之前,這次茶葉的海拔,可能比之前的茶要低個兩三百米吧?
專家用的是溫和的詢問口氣,但話中的了然讓老梁聽后大驚且羞愧,基地正是海拔六百米,比他老家的山要矮個三百米。他和專家說了實情,此后把這事當(dāng)作生意不可“忽悠”的教訓(xùn),時常講給來喝茶的人聽。
對大半輩子浸染于茶的專家來說,每一片茶都是海拔、雨水和陽光融會的樣本,一口品去,他立時分辨出茶的身份。為什么不直接說破,而用問詢口氣呢?是對產(chǎn)茶人的體恤吧。直到現(xiàn)在,他仍然每年購買老梁的新茶。
去老梁的茶園看,時值冬令,茶園清靜,正處于養(yǎng)護期——老梁說,除了春分至谷雨,其他三季都在除草、施肥,等待來年春分的采茶季。用整整三季準(zhǔn)備和迎候的春天,對茶場負(fù)責(zé)人老梁來說,是茶葉的黃金期。
登上最高處的山頂,有一座小亭,亭邊原本有棵桃樹,不知何故夭折了。老梁和見過這株桃樹的人都惋惜,老梁說,還是要補種一棵的。
“唯青山不老,如見故人”,鳥從更高的云朵下飛過,陽光暖熱。我站在亭邊想那株夭折的桃樹是何樣,高矮胖瘦。將有一株新的桃樹填進那個位置,仍在亭邊,守望茶園。雖已不是先前那一株,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眾人還在說茶。老梁說,這茶好不好,與地勢、氣候、土壤都有關(guān)。像湯湖這樣雨水多、丘陵多的地方想不出好茶都難。就說那狗牯腦山吧,海拔高,山林密,霧氣繚繞,正是為好茶的生長準(zhǔn)備的。此外還有工藝的講究。比如采茶,品質(zhì)最好的茶不能在雨天、有露水的早晨、日頭大的中午采摘,才能保證葉芽不濕不燥,形態(tài)完好。
春分至清明,氣溫微寒,蟲害尚少,此時的新芽口味甘醇,是茶中上品。老梁懷著表揚自家孩子的驕傲說,清明前后的狗牯腦,碧芽泡出的茶那個香?。〔刹杓?,有不少采茶工來到湯湖,他們比布谷鳥更關(guān)心春天的到來。
一位熟練的采茶工一天最多可采七斤鮮葉,四五斤鮮葉出一斤干茶。春茶一般采到5月,越是入夏深,茶葉品質(zhì)越趨不佳。只做春茶的老梁不采秋冬茶,因葉芽變粗,茶味已老。不過因其價格便宜,也有不少人采,作為口糧茶亦可。我父親就愛喝粗些的茶,因其味釅耐泡。
自古以來,太多文人愛茶,喝茶,寫茶。文人以茶會友,敘物,代酒,寄情。茶,還近乎是中國文人的人格理想化身。在文人看來,茶有淑女之態(tài),君子之氣,茶中還包含自然萬象——把“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
許多人的一天是從茶開始的,比如汪曾祺先生,起床第一件事是:做水,沏茶。
“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斷不可少。”茶是閑情的化身,一點苦澀,幾縷回甘,正是“斷不可少”的人生片刻。
我是從何時開始喝茶的?記不清了,“喜歡的時候自然就喜歡了”。每天也是從泡茶始,不拘什么茶,冬天保溫杯,夏天大陶杯,茶水滿盈,一日方始。有胃病后,不大敢喝綠茶,改作性溫的紅茶或普洱,但仍懷念綠茶的清醇之氣。這次在湯湖,一日飲茶三四回,那股清氣讓人不忍釋杯。好茶的香氣不浮于表面,而是融進茶湯里,先有微澀,再是回甘——難怪唐人說喝茶,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慣喝茶的人是有癮的。從祖父到父親,都是一生喝茶。我祖父在江浙蘭溪小城,一生基本在酒肆茶館度過。有次無意中看資料,《蘭溪市志》載:民國十七年(1928),蘭溪城區(qū)有茶館一百一十六家,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時,蘭溪有茶館一百九十五家。茶客每天要喝三次茶,早、午、夜三個時段。老茶客風(fēng)雨無阻,天蒙蒙亮已趕到各自常去的茶館坐定,沏杯茶,或配大餅油條過早。這段資料里頓時浮現(xiàn)出祖父大早披衣出門的身影。他也有相熟的小茶館,茶水沏上,喝到日頭升起,去行點水產(chǎn)小生意,夜了再去茶館,披夜色而歸。
小茶館的茶,和他在家喝的一樣,都是最普通的粗茶,談不上品級,唯耐泡。他坐在烏沉的八仙桌旁畫馬給我看,深目高鼻,瘦長的手指蘸著茶水。這是我對他最深的印象。
祖父去世多年。他當(dāng)然沒聽過“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這些句子,但他一生就是伴著粗茶老酒這般過的。
遂川一友說起,他父親采了一輩子茶,卻從不喝品級好的,只喝粗茶,譬如夏秋采摘的茶葉。茶葉喜濕,喜陰,夏季高溫會使茶樹葉大而薄,梗長而細,味澀難化,遠不如春茶鮮爽清甘。但對他父親來說,粗茶好喝,因其可暢飲,不用小心翼翼,惦記價錢——他和妹妹當(dāng)年讀書費用,多出自父母辛苦采摘的品級好茶。
每逢采茶季,天剛泛點魚肚白,父母就要背起茶簍,爬上高山去采茶。品質(zhì)最好的茶通常在海拔八百至一千米?!扒迕鞑枞~是個寶,立夏過后茶粗老,谷雨茶葉剛剛好”,采茶人爭分奪秒,為爭取更多時間采到新茶,帶著干糧當(dāng)午餐。即使是熟練的采茶工,采茶也絕不是件輕松活。采摘需要眼手高度配合,要使芽葉完整,指甲不能碰到嫩芽,采下后在手中不可緊捏,放入茶簍中不可壓著,以免芽葉破碎。鮮葉采回后還要進行挑選,剔除雜葉,這叫作“揀青”。
初春尚有春寒,高山上尤其冷,要裹著棉衣采茶;谷雨過后,茶林有時升溫到三十多攝氏度,仍要揮汗采摘。那時,他父親總要帶上一只大水壺,里面灌滿濃釅的茶水。
碰上雨天,不能外出采摘,母親用新茶炒幾個雞蛋,用茶水燜一鍋清香的飯,蒸一盤春節(jié)留的臘肉,下墊當(dāng)?shù)氐摹盎\藏米果”,去咸吸油。這頓飯,算給孩子的加餐和對自身辛勞的一點犒賞,成為一家人記憶中最滿足的物事。
高三那年,他考上外地一所學(xué)校。暑假,父親領(lǐng)他去山里采了十來斤野茶。陽光直射的地方葉子較老,父親采的是與喬木一起生成的茶樹,陽光被遮擋,茶葉相對嫩些。要找喬木共生的茶樹,要一直往山里走,父親在前面用鐮刀開路,他看見五十出頭的父親頭發(fā)已灰白,舊衫被汗水濡濕。野茶采回,母親在鐵鍋內(nèi)炒焙干,一室茶香,四至五斤的茶青可制成一斤干茶,十來斤野茶焙干后大約成二斤多茶葉,冷卻后入袋扎緊,是給他帶去學(xué)校喝的。解困提神,父親說。他執(zhí)意只肯帶一半,留下的給父親。開學(xué)后,他打開行李,發(fā)現(xiàn)茶葉分作兩袋,仍舊塞在衣物內(nèi)。
“你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多孝敬你父親好茶?!蔽艺f。
“我父親去年走了。”朋友說。
杯中的茶,此時不僅僅意味清雅,更有了其他厚重意味,與勞作、汗水以及命運相連的意味。老舍先生說,煙酒雖好,卻是男性的,粗莽,熱烈,卻也有火氣,未若茶之溫柔、雅潔,茶是女性的。
其實,茶也是男性的,在它的溫柔雅潔中同樣含有粗莽、熱烈,含有風(fēng)霜的澀和汗水的咸。
午后,去依山而建的另處茶園,沿斜坡面開設(shè)的梯狀茶林,遠望如一幅秀美圖畫:一行行梯田狀的青翠,依山環(huán)霧,如民間傳說中神仙駕云出沒的地方。
但梯階開墾并不易。開墾前要將荒地內(nèi)的灌木、荊棘、雜草、亂石等障礙物清除,柴草曬干后燒成火土灰供作肥料。清理好土地后,沿山體斜坡自下而上分段進行。據(jù)山勢走向先開出溝來,在高處沿山勢橫向鑿出平行于地平面的階行,階梯面一般寬約六十厘米,階高七十到一百二十厘米。修整好階行后,在每一階面上植茶,遠處看去,茶行呈階梯狀蜿蜒在山坡,不僅自成一景,也更有利于耕作,防止水土流失。
我問葉小青,寫過與茶有關(guān)的詩嗎?他說沒有。
茶校畢業(yè),又在此地生活多年,竟沒有寫過與茶有關(guān)的詩,有點奇怪,但再想,不寫,才好像是他。這位內(nèi)向瘦小的詩人,在湯湖鎮(zhèn)的鎮(zhèn)政府工作,妻兒在遂川縣,他每周回一次家。多年來,筆名“五里路”的他一直在鄉(xiāng)村生活,在寂靜的山梁與盆地間寫詩:
只有在這里才能真正安靜下來/ 四周青山的綿延與水田的有限樹立了/ 很好的榜樣。它們/ 總是不卑不亢地一年又一年,用自身的存在/ 回答了人世的問題。在這里/ 聽一聽雞鳴就知道幾點鐘/ 他們把時間還給了時間,把/ 生活還給了平淡、卑下、瑣碎、重復(fù)/這何嘗不是生活的真諦
茶林前方涌起玉帶般的霧氣,眺望升起的霧,對茶突然有了別樣的理解。曾經(jīng),茶是一縷意念,一個符號,一種被茶葉作用過的風(fēng)雅的液體,因品級而價格懸殊——這些,都只是茶的一部分。
如同在此地,在茶的背后,還有湯湖河、群山、降雪與烈日、曠野的燈火,有每座山的脾性,埋頭寫詩的人,有家常四季與勞作。
“1斤綠茶=500克×112顆/克=56000顆芽頭。一泡3克茶,需要一雙手在枝頭上采摘336次,一斤茶需要采摘56000次?!边@是關(guān)于茶的數(shù)學(xué)。
這些數(shù)字在種種工序后變作案前的一杯茶。
茶使一杯水有了曲折,有了層次,生活原本平淡,由茶制造出些許不平淡。杯茶在手,就是人們說的“小確幸”之類吧。它在時間里添了點使之慢下、得以安撫的物質(zhì)。
“一壺得真趣”,人們喜歡賦予茶以高山流水的詩意,甚或高蹈的禪機。它總是與精舍云林、幽人名士聯(lián)系在一起,但對另一些人,比如我的祖父、朋友的父親來說,茶這種古老的雙子葉植物提供的是解乏止渴,“茶為食物,無異米鹽”。茶不僅入得雅室,也廣布田閭,飲者從中獲得同樣的滿足。
這正是茶的浩大之處。它不僅是水樣的輕盈與清澈,還有著泥土的寬厚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