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
諸葛亮的例子給了我們一個教訓:本錢不夠時,很難做大生意。
諸葛亮受了時代的限制,一定要以小本錢做大生意,他只好向市場屈服、向資金來源屈服。換句話說,一個人若本錢不夠,借錢做生意,則會受制于債主。他的開拓是假的開拓,不是真實的開拓。
諸葛亮靠他的個人信用去貸款,靠他個人的信用硬把產品押出去,生意仍是無法長久維持的。諸葛亮可佩,是因為他的使命感,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但在商業(yè)場合,是不能只靠使命感辦事的,不能做形勢不容許的買賣和擴張。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預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為,他沒有想到本錢會變少,沒有想到開拓軟市場,也沒有想到借貸。但是因為董事長劉備做錯事,把荊州這筆本錢壓在賭桌上,一把輸光了。關公麥城敗亡,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集合手下所有的力量,連營七百里伐東吳,在這場意氣用事的豪賭中,把本錢折掉了一半。
換句話說,諸葛亮收拾了殘局,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錢,繼續(xù)做買賣——當然辦不到。劉備董事長做出這個錯誤的決定,卻要諸葛亮來收拾殘局。諸葛亮送掉了一條命,卻依然收拾不了。
蜀漢之所以敗,并不是敗在阿斗的手上,而是敗于劉備的一場豪賭,使得諸葛亮總經理無法挽回局勢。
諸葛亮也曉得難以成事,他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是為了在情感上報答劉備,能多做一分是一分。諸葛亮知道后果,所以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五十四歲就死了。其實即使他多活二十年,結果也未必有改變。
由此,我們了解到,許多為了達到短期目的而做的妥協(xié),最后只會變成自己的負擔。我們還是應該衡量自己的能力與對未來的展望,看看所投注的本錢,是否能達到一定的水準。如果達不到,只靠一次又一次短利的累積,是不會成功的——基本的結構不穩(wěn)定,實力又很單薄。
機會不會憑空掉下來,機會都是稍縱即逝的。
(摘自《從歷史看組織》)60B0C702-B067-49F1-BEAA-7405712855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