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藏珍藏的明代內(nèi)地玉器芻議

2022-06-02 12:58:40石婷婷
中國藏學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玉器西藏博物館

石婷婷

自7世紀起,西藏與內(nèi)地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元代中央政府對西藏進行了直接治理,中央與西藏地方的往來互動頻繁,不僅在政治上,在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也空前頻繁與深化。明廷沿襲元制,繼續(xù)加強對西藏的治理,實行 “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治藏政策,分封藏傳佛教各教派和各地大小頭目;訂立朝貢制度,加強西藏等地與中央政府的聯(lián)系;還在漢藏交界地區(qū)設(shè)立茶馬互市,以促進西藏和祖國內(nèi)地之間的物資流通。①吳明娣:《漢藏工藝美術(shù)交流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第85頁。這些政策、措施令漢藏工藝美術(shù)交流在元代已有的基礎(chǔ)上得到進一步加強,以絲綢、瓷器、玉器為代表的工藝美術(shù)品在漢藏交往交流交融中發(fā)揮了重要紐帶作用。在明廷輸入西藏的各類工藝美術(shù)品中,玉器所占份額少,但地位甚高。一方面,始終被中國人奉若至寶的于闐美玉不易獲取,玉料珍?。涣硪环矫?,官方禮制規(guī)定玉器是等級最高的工藝美術(shù)品;外加上古以來,玉被賦予的種種禮法、道德含義,使玉器具有集經(jīng)濟、權(quán)力符號、藝術(shù)價值于一體的特性。據(jù)《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和《布達拉宮珍寶館圖錄》公布的材料,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 (以下簡稱 “兩館”)兩處收藏有明代內(nèi)地玉器 (不含瑪瑙、水晶質(zhì)品)共40件,其中35件在西藏博物館①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4—60、69—76、78—81頁。,5件在布達拉宮②布達拉宮管理處:《布達拉宮珍寶館圖錄》,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第99、103—107頁。。蘇發(fā)祥教授在《論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chǔ)》一文中說:“共同的歷史根源和歷史記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和條件?!雹厶K發(fā)祥、馬妍:《論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chǔ)》,《中國藏學》2021年第1期,第36頁。目前學界對西藏所藏明代玉器已有關(guān)注④何曉東:《西藏博物館的館藏玉器》,《中國西藏》2007年第1期,第72—74頁;石曉:《雪域高原的璀璨明珠——西藏博物館藏玉鑒賞 (二)明代玉器》,《收藏界》2009年第2期,第97—98頁。,但未對其進行細致分類,關(guān)于它們的時代、造型、裝飾、工藝等問題仍待深入探討。本文主要根據(jù) “兩館”已公布的所藏明代內(nèi)地玉器實物材料,結(jié)合可信的文獻史料,分門別類地對這批文物作進一步分析,并嘗試探尋其中蘊含的包括漢藏民族在內(nèi)的中華各民族共同的歷史根源和歷史記憶。

一、玉 印

各類玉器中,玉印地位最尊。按明制,唯皇帝印為玉質(zhì),并專稱 “玉璽”“御璽”或 “寶璽”,皇后、皇太子、親王印為金質(zhì)⑤[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60,冠服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第1035—1043頁。,郡王用鍍金銀質(zhì)⑥[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16,諸王傳四,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2351頁。。玉印非一般日用器皿,帝王之璽是無上皇權(quán)的象征,臣子所用玉印只能由皇帝頒發(fā)。西藏博物館藏兩方玉印,一為白玉 “如來大寶法王之印”(圖1)⑦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34—35頁。,一為青玉 “正覺大乘法王之印”(圖2)⑧同上,第36—37頁。,都是明成祖朱棣頒給西藏宗教首腦的。

圖1 白玉 “如來大寶法王之印”

圖2 青玉 “正覺大乘法王之印”

如來大寶法王是朱棣授予藏傳佛教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哈立麻的稱號。永樂四年 (1406)十二月哈立麻應召赴南京,⑨《明太宗實錄》卷62,永樂四年十二月戊子,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社,1962年,第890頁。留駐期間為已故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 “薦福”[10]《明太宗實錄》卷64,永樂五年二月庚寅,第910頁。,永樂五年 (1407)三月獲賜封號 “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簡稱如來大寶法王,并得賜印章①《明太宗實錄》卷65,永樂五年三月丁巳,第915頁。,應是這方白玉 “如來大寶法王之印”。

《明英宗實錄》載,哈立麻剛到南京時,永樂帝欲賜其玉印,并將玉料示予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黃淮 (1367—1449)看,黃淮看后認為此玉料大于其他諸蕃所得,并不合適,終未用其制印。②《明英宗實錄》卷179,正統(tǒng)十四年六月辛亥,第3455頁。如今所見白玉 “如來大寶法王之印”,應由后來挑選的相對小些的玉料制成,長寬皆13厘米、高9厘米,羊脂玉料頗為純凈。當年如此尺寸、質(zhì)量的玉料并不易得。

正覺大乘法王是朱棣頒賜給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昆澤思巴的稱號。昆澤思巴于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應召到南京,③《明太宗實錄》卷137,永樂十一年二月戊午,第1664—1665頁。五月被封為 “萬行圓融妙法最勝真如智慧弘慈廣濟護國宣教正覺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簡稱正覺大乘法王,獲賜誥、印等物,④《明太宗實錄》卷140,永樂十一年五月辛巳,第1680頁。所得之印應是此青玉 “正覺大乘法王之印”。這方印長寬尺寸與白玉 “如來大寶法王之印”一致,略微高些,有10.5厘米,用料更多,且甚為瑩潤。

成書于洪武二十一年 (1388)的《格古要論》是明初最重要的鑒賞類筆記,作者曹昭在書中列8種顏色玉,并稱白玉 “其色如酥者最貴”,黃玉、碧玉、墨玉、赤玉、綠玉、甘青玉、菜玉皆不及它。⑤[明]曹昭:《格古要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00—105頁。正覺大乘法王地位不比如來大寶法王,因此 “禮之亞于大寶法王”⑥[清]張廷玉等:《明史》卷331,西域傳三,第5748頁。,所以在頒賜玉印時對其顏色作了一白一青的處理。二者之間的等級差異,從玉料的選擇上便可體現(xiàn)。

這兩方玉印皆為漢文,朱文九疊體,有黃色印綬,與同館所藏元代 “統(tǒng)領(lǐng)釋教大元國師”青玉印 (圖3)⑦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27頁。和白色 “國師玉印”⑧同上,第28—29頁。形制相同,均為扁方形,雙龍紐。紐的造型與元印一致,二龍背向蹲伏,身體相互交纏,但氣韻全然不同。元代玉工喜歡深雕重刻,下鉈時毫不拘謹,雕琢的線條粗而深凹,⑨李海:《出土元代玉器及工藝特征綜述》,《東方博物》2008年第3期,第18—27頁。如上述兩方元印龍紐的口鼻、鬃毛、龍鱗處線條被琢制得很深。明代玉印龍紐上的線條細勁柔和,除口鼻處琢制得略深一點,其余每一處線條都圓轉(zhuǎn)流暢、勻凈自如。明嘉萬時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贊嘆漢代玉工的 “雙鉤碾法”,稱 “宛轉(zhuǎn)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xù),儼若游絲白描,曾無滯跡”[10][明]高濂著,[清]鐘惺校閱:《遵生八箋》卷15,《燕閑清賞箋 (上卷)·論文房器具》,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第91頁。,將此番記載與兩方明代玉印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明初玉匠對漢代玉作的繼承。

圖3 元代 “統(tǒng)領(lǐng)釋教大元國師”青玉印

明代帝王賞賜藏傳佛教領(lǐng)袖的玉印不只上述兩件,見諸文獻記錄的還有不少,可惜年代湮遠,多已遺矢。如洪武五年 (1372)四月,朱元璋遣使特賜故元灌頂國師章陽沙加玉印。①《明太祖實錄》卷73,洪武五年四月丁酉,第1342頁;[清]張廷玉等:《明史》卷331,西域傳三·闡化王,第5750—5751頁。元末明初帕木竹巴地方政權(quán)取代薩迦地方政權(quán),成為西藏最大的地方勢力,章陽沙加即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權(quán)的第二任第悉。洪武六年 (1373)二月,又賜元末攝帝師喃加巴藏卜 “熾盛佛寶國師”稱號和獸紐玉印,玉工將印制成后呈給朱元璋驗看,朱元璋覺得玉料不美,又命玉工重選玉料而制。②《明太祖實錄》卷79,洪武六年二月癸酉,第1437—1439頁;[清]張廷玉等:《明史》卷219,西域傳三·烏斯藏大寶法王,第5745頁。明初宮廷玉料儲備并不充裕,朱元璋對玉料的選擇如此精心,可見對西藏宗教上層的重視。隨后一年的七月,朱元璋又頒賜薩迦派兩位高僧,一為答力麻八剌 “灌頂國師”稱號和海獸紐玉印,二為元代帝師八思巴后裔公哥堅藏 “圓智妙覺弘教大國師”稱號和獅紐玉印。③《明太祖實錄》卷91,洪武七年七月己卯,第1595頁;[清]張廷玉等:《明史》卷219,西域傳三·烏斯藏大寶法王,第5745頁。洪武一朝,皇帝賜予西藏宗教上層的玉印形制多樣,僅前述記載就含獸紐、海獸紐、獅紐3種,不過,它們都不及龍紐玉印等級高,亦與獲賜者的地位有關(guān)。

二、玉器皿

在 “兩館”所藏明代內(nèi)地玉器中,器皿數(shù)量最多,已知31件,占比77.5%,品類涉及杯具 (含杯與杯托)、壺、碗、瓶、盒、筆洗等,與玉器皿在明代玉器總量中占據(jù)份額較少的情況正相反。玉器皿與玉印、玉佩、玉帶等玉器相比,往往器型更大,用料更多,制作也更繁難。依典章制度,明代一二品職官器皿不許用玉,④[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62,冠服二·房屋器用等第,第1075頁。下不可僭上,庶民器皿更不得以玉制,可見玉器皿之珍貴。今 “兩館”藏如此多的明代珍稀玉器皿,應也得自皇家賞賜。明代統(tǒng)治者對藏傳佛教高僧不惜工本的賞賜,反映出對治理西藏地區(qū)的重視程度。

“兩館”藏明代玉器皿中,杯具最多,有19件;壺的數(shù)量次之,有5件;碗和筆洗各2件。在明代極少的玉器皿出土物中,杯、壺、碗俱全,這三類玉器皿尤其是前二者,比其他玉器皿在明代貴族生活中更為流行,正與 “兩館”藏同類器物較多的狀況吻合。如玉筆洗一類的文具終明一代都很罕見,故 “兩館”珍藏的2件十分可貴,且工藝精湛,頗具藝術(shù)價值。因此,本文對玉器皿的討論,主要聚焦于杯具、壺、碗、筆洗4類。

(一)杯具

明人最看重杯具,“杯為席上珍”⑤《一笠庵新編一捧雪傳奇》上卷第6回,婪賄,明崇禎刊本。,這與中國源遠流長的茶酒文化有關(guān)。明墓出土玉器皿雖少,但杯具是其中最多者,且在明代早、中、晚期墓中都有出土。西藏博物館所藏19件玉杯具中,有杯14件、杯托5件 (有2件為1對)。其中西藏博物館藏青白玉桃形杯 (圖4)①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59頁。為明代常見的一種單耳杯,長11.7厘米、高5.3厘米,杯呈半桃形,桃嘴作流,杯耳及杯托鏤雕成枝葉,葉脈由陰線刻成,造型典雅,工藝講究?!睹魈鎸嶄洝份d,洪武二十三年 (1390),監(jiān)察御史揭發(fā)李善長罪狀,罪證就有胡惟庸 “以玉酒壺、玉刻龍盞、蟠桃玉杯奉善長”②《明太祖實錄》卷202,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庚子,第3024頁。,其中的 “蟠桃玉杯”應就是如此模樣。明墓出土過類似的仿生型玉杯,1970—1971年在發(fā)掘山東鄒城魯荒王朱檀墓過程中出土了白玉花形杯,是明早期少見的玉器皿,器為五瓣花狀,杯耳同杯托雕成藤狀枝葉,構(gòu)成一枝盛開的花朵,內(nèi)底陰線刻五瓣花形花蕊,葉脈也由陰線刻成,其與此青白玉桃形杯做工肖似、裝飾手法雷同,制作年代或為相近。

圖4 青白玉桃形杯

玉桃杯在元代就已出現(xiàn),在江蘇無錫錢裕墓出土的元延祐八年 (1321)1件青玉桃形杯,裝飾題材與工藝和西藏博物館藏青白玉桃形杯相近,不過,后者較之元作更具裝飾性。玉桃杯雖非明人首創(chuàng),卻在明代大肆流行?!短焖戒洝酚涊d嘉靖末年朝廷抄沒嚴嵩父子的家財,玉桃杯多至56個,包括 “玉壽字桃杯二個”“玉大桃杯三個”“玉中桃杯一十二個”“玉小桃杯二十三個”“玉鸚鵡桃杯一個”“玉桃杯七個”“玉金鑲邊鸚鵡桃杯二個”“墨玉桃杯二個”“菜玉桃杯四個”,③佚名:《天水冰山錄》,知不足齋叢書本??芍?,玉桃杯有大、中、小之分,各種尺寸的規(guī)格應較固定。今所見明代玉桃杯都只表現(xiàn)桃這一個題材,還未見 “玉壽字桃杯”“玉鸚鵡桃杯”。西藏博物館藏1件桃形螭耳瑪瑙杯,杯為半桃狀,一螭虎攀伏于杯沿作耳,外壁有枝葉作托,樣式別致,在明代,此杯或可稱作玉螭虎桃杯。

中國人自古喜以桃祝壽,玉桃杯的吉祥寓意不言自明?!督鹌棵贰分?,西門慶第一次為蔡太師準備壽禮就含 “兩副玉桃杯”④[明]蘭陵笑笑生著,[清]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第27回,“李瓶兒私語翡翠軒 潘金蓮醉鬧葡萄架”,第5頁。。蔡太師所見 “黃烘烘金壺玉盞”⑤[明]蘭陵笑笑生著,[清]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第30回,“蔡太師擅恩錫爵 西門慶生子加官”,第7—8頁。,甚是華美?,F(xiàn)實生活中,有胡惟庸送李善長 “蟠桃玉杯”、嚴嵩父子庋藏各式玉桃杯;文學作品里,主人公也常以之作壽禮,玉桃杯的貴重自不待言。

西藏博物館還藏兩種雙耳杯,分別是花卉耳和螭虎耳,都是明代玉杯中的典型。雙花耳玉杯在萬歷、天啟兩朝墓中均有出土,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定陵》(上),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88—189頁;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市明黔國公沐昌祚、沐睿墓》,《考古》1999年第10期,第45—56頁。據(jù)此判斷,其流行時間應在晚明。西藏博物館藏多件以雙花作耳的玉杯,器型都較小巧,杯身有的為圓形,有的是多邊棱形。圓杯身者如花卉紋雙花耳青白玉杯(圖5)①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57頁。、萬壽紋雙花耳青白玉杯②同上,第25頁。,棱形杯身者如花卉紋雙花耳青白玉六棱杯③同上,第23頁。。

花卉紋雙花耳青白玉杯和萬壽紋雙花耳青白玉杯,造型、尺寸相類,皆侈口、深腹、圈足,兩側(cè)附雙花耳,花卉紋雙花耳青白玉環(huán)高3.3厘米、口徑6.5厘米,杯口內(nèi)沿一周飾回紋,外沿和圈足上部各陰刻一道弦紋,中間淺浮雕玉蘭花和山紋,似花兒開在懸崖峭壁間,生機盎然。萬壽紋雙花耳青白玉杯高3.5厘米、口徑7.4厘米,外沿和圈足上部也各陰刻一道弦紋,腹部兩面各琢一壽二 “卍”字紋,壽字紋下托靈芝?!皡d”壽紋是晚明玉器皿的常見裝飾,北京定陵出土萬歷四十八年 (1620)的金托白玉執(zhí)壺上的紋樣即為此式。從題材及圖案設(shè)計風格來看,萬壽紋雙花耳青白玉杯也是晚明作品。西藏博物館藏這2件雙花耳青白玉杯在造型上有相同的特點,即杯身兩側(cè)的花朵都狀似玉蘭,卻又與現(xiàn)實中的玉蘭形象有別,當是玉工從自然中獲取素材后再加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這種倒圓錐體花卉雙耳,既與中間稍大、略顯敦厚的杯身形成對比,增添靈動之氣,又便于人持握,可見設(shè)計者的巧思。

圖5 花卉紋雙花耳青白玉杯

西藏博物館另藏花卉紋雙花耳青白玉六棱杯,除杯身取六棱形外,其他細節(jié)與圓杯身的雙花耳杯區(qū)別不大。在明墓出土的實物中,尚未發(fā)現(xiàn)多邊棱形杯身的玉質(zhì)雙耳杯,但江蘇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出土1件用于承托八棱形杯的白玉雙螭虎紋杯托④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市板倉村明墓的發(fā)掘》,《考古》1999年第10期,第39—44頁。。明人用杯,常加盤托,一杯一盤之組合在當時被稱作 “盤盞”或 “臺盞”⑤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3,中華書局,2016年,第136頁。。西藏博物館也藏有玉杯托,只是比明墓出土同類器皿的裝飾更加繁縟。以雙龍捧壽紋青白玉杯托 (圖6)⑥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69頁。為例,器取委角長方形,中心有一圓形突棱,可納杯足;突棱之外,托盤沿內(nèi)減地浮雕雙龍捧壽紋,盤邊沿陰線琢卷草紋。該館藏另外4件玉杯托或圓形、橢圓形,或八角形,造型雖不盡同,但采用具有祈福求壽寓意的花紋和減地浮雕的工藝手法,都具明代玉作風格。

圖6 雙龍捧壽紋青白玉杯托

雙螭虎耳杯是明代玉杯之又一典型。1957年在北京市宣武區(qū)右安門外明代錦衣衛(wèi)指揮使萬貴(1392—1475)墓出土的白玉雙螭虎耳杯,杯身圓形,深腹圈足,通體光素,杯身兩側(cè)鏤雕雙螭虎作耳,螭首略扁,額上琢 “王”字;雙爪伏于杯口,似窺視杯中美酒;尾分岔貼于杯壁,神態(tài)生動自然。此杯出土時置于萬貴胸前,墓主生前對它的喜愛可想而知。⑦郭存仁:《萬貴墓清理簡報》,《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三輯,北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2年,第238頁;古方:《中國玉器出土全集》1(北京 天津 河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62頁。同式玉雙螭耳杯也出土于沐睿(?—1609)墓①墓址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將軍山,1974年發(fā)掘。。已發(fā)掘的明早期墓中未見同款玉杯,但從成化十一年 (1475)至天啟七年(1627)逾150年,玉雙螭虎耳杯一直流行,顯示出明代中晚期人們對它的喜愛。西藏博物館藏同款玉杯3件,1件為白玉質(zhì) (圖7)②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54頁。、2件為青玉質(zhì),它們的制作年代也應在明代中晚期。此外,西藏博物館藏1件青白玉雙螭虎耳八棱杯,杯身和足均呈八棱狀,兩側(cè)附雙螭虎耳,與相關(guān)文獻《天水冰山錄》③佚名:《天水冰山錄》,知不足齋叢書本。中記載的玉螭虎耳八角杯正合。此館還藏1件碧玉蓮口單螭虎耳杯,應就是《天水冰山錄》所說之 “玉螭虎花杯”。

圖7 白玉雙螭虎耳杯

明代玉杯常仿高古之作,所仿器物以三代青銅器和漢代玉器為多。爵是先秦禮器中的酒器,在祭禮中被用于敬神,在宴飲中用于宴客。敬神與宴客,這兩種用途后世一直被沿用下來,直到明清。④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3,142頁。玉杯具中,玉爵頗為尊貴,明代從景泰朝起,玉爵就作為祭器在明代的國家祭祀典禮中使用。⑤《明英宗實錄》卷274,天順元年正月庚寅,第5818頁。目前出土明代玉爵僅知1件,得自萬歷帝之定陵。布達拉宮藏青白玉爵 (圖8)⑥布達拉宮管理處:《布達拉宮珍寶館圖錄》,第99頁。之高貴程度由此可以想見。此件青白玉爵樣式別致,兩柱較短呈菇狀,三足外撇作竹節(jié)式,兩耳極小,口沿處刻回紋,身琢云鳳八卦紋、松鶴紋等祥瑞圖案,其與定陵出土的金托玉爵藝術(shù)風貌差別很大,前者更加簡素,制作年代應當較早。

西藏博物館藏龍鳳紋青玉白卮①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40頁。是1件仿漢玉的明代作品,此卮亦為盛酒器,為圓柱形直口器,環(huán)形柄,三人形足,造型與廣州南越王趙眛墓出土西漢前期金銅鑲玉卮基本一致,只是后者非純玉質(zhì),而是由金銅框架嵌9塊玉片組成杯身,環(huán)形柄和三足都取簡單的幾何造型,花紋略有不同。北京清黑舍里氏墓出土的白玉卮和西藏博物館的龍鳳紋青玉白卮也很相似,也是仿漢玉之作。此器和西漢前期的金銅鑲玉卮都有玉蓋,西藏博物館藏龍鳳紋青玉白卮原本也應有。

(二) 壺

洪武年間,胡惟庸獻李善長的玉器不僅有杯盞,還有 “玉酒壺”,后者也是珍稀之物。出土明代玉壺極少,目前僅知2件。西藏收藏的5件玉壺十分精美,通過與出土物比對,可推斷它們的年代。

西藏博物館藏靈芝紋青玉執(zhí)壺,高23.1厘米,器型大,體扁圓,長頸寬腹,直流圈足,頸與流間以三角狀靈芝相連,耳形把,覆盆形蓋,蓋頂有水滴形紐,紐與把以連環(huán)長鏈相連,壺口一圈琢回形紋,周身飾靈芝紋,其造型與定陵出土的金托白玉執(zhí)壺近似,只是后者為帝王所用,規(guī)格最高、工藝更精。定陵所出執(zhí)壺周身無繁密花紋,但仿金銀執(zhí)壺做法,壺腹兩側(cè)淺刻杏葉,杏葉內(nèi)雕花葉托 “卍”壽字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入蹕圖》中,繪有明代皇帝出行時的排場,畫中一條隨駕小舟艙內(nèi)置一食案,上面陳設(shè)各色器皿,其中有一類似的白玉執(zhí)壺②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圖像選萃》,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1973年,第46頁。。西藏博物館還藏1件龍紋青白玉方執(zhí)壺,除壺身為四方體外,壺腹所琢龍托 “卍”壽字紋、壺蓋與把手相連的鎖鏈,以及滯澀的刀工風格,都與定陵出土玉壺相類,它們的創(chuàng)作年代應較接近。布達拉宮也藏1件碧玉萬壽紋龍紐蓋執(zhí)壺 (圖9)③布達拉宮管理處:《布達拉宮珍寶館圖錄》,第104頁。,造型比前述玉壺都復雜,壺身、壺蓋飾仰覆蓮瓣紋,腹部琢蓮花瓣,瓣上有各式花卉和 “萬壽無疆”紋,高足亦取蓮瓣式。此壺裝飾雖繁縟,但一些細節(jié)仍流露出明式玉器的特點,如扁腹、蓋與把之間的鎖鏈,以及晚明玉器上常見的萬壽紋。

圖9 碧玉萬壽紋龍紐蓋執(zhí)壺

(三) 碗

玉碗,不像玉杯、玉壺之類的酒具,因常得風雅之士的垂青而被頻頻描述、記錄。明末清初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引唐人詩句:“玉碗盛來琥珀光”,稱 “玉能顯色,犀能助香,二物之于酒,皆功臣也?!雹躘清]李漁著,沈勇譯注:《閑情偶寄》,器玩部·制度·酒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第308頁。其所贊美的玉碗,仍作酒具之用,而非盛湯食之碗。出土明代玉碗不多,目前僅見于定陵和沐睿墓。西藏博物館藏山水人物紋青白玉碗和四仙壽字紋碧玉碗2件。這2件玉碗傳世品都值得稱道,皆敞口、弧腹、圈足,與定陵出土玉碗相似,只是后者配有金托金蓋、器璧更薄透,更具皇家威儀;這二碗內(nèi)壁光素,前者外壁陰線琢山水人物圖,玉工以碗為畫卷,取元末明初畫家倪瓚創(chuàng)制的 “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表現(xiàn)近坡、中水、遠丘的三段風景,碗色淡雅朦朧,圖案意境蕭疏,頗有水墨畫之韻味,設(shè)計者當具文人情思。后者風格與之全然不同,碗外壁深陰線刻四仙紋,每個仙人之間刻靈芝托壽字紋,寓意四仙拱壽,構(gòu)圖滿密,有晚明玉作之風。

(四)筆洗

藏族雖無用毛筆書畫的傳統(tǒng),但西藏博物館卻藏2件明代玉筆洗,它們未必被作文具使用,卻可代表持有者尊貴的身份。高濂《遵生八箋》專門記錄筆洗,曰:“玉有缽盂洗、長方洗、玉環(huán)洗,或素或花,工巧擬古……近人多以洗為杯,孰知厚卷口而匾 (扁)淺者,洗也,豈杯有此制?”①[明]高濂著,[清]鐘惺校閱:《遵生八箋》卷15,《燕閑清賞箋 (上卷)·論文房器具》,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第45—46頁。西藏博物館藏2件玉筆洗都屬花器,1件為白玉桃形洗,器身呈半桃形,周身纏繞參差扶疏的枝葉,枝葉間有4朵盛開的桃花與一只展翅飛翔的鳥兒,藝術(shù)風格清新自然;另1件是青玉螭紋洗(圖10)②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78頁。,形似單耳杯,洗壁四周以鏤雕、浮雕相結(jié)合的手法裝飾群螭紋,螭造型各異,或昂首挺立,或屈身低俯,或攀緣匍匐,或伸頭窺探,玉工運用俏色工藝,將玉料中色沉近黑者制成荔枝紋足托,構(gòu)思十分精巧。初看二器,極易將它們誤認為玉杯,如白玉桃形洗與同館所藏青白玉桃杯十分相近,不過,按高濂說法,筆洗口又厚又卷、器型偏扁,玉桃筆洗和玉桃杯的區(qū)別則一目了然。

圖10 青玉螭紋洗

三、其 他

除玉印和玉器皿外,西藏博物館還珍藏2塊玉帶板,它們是革帶上的裝飾。古人用金銀犀玉等質(zhì)料裝飾革帶的初衷應為美觀,但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只要統(tǒng)治者有意愿,萬事萬物都可成為別尊卑、辨上下的工具。以佩玉帶區(qū)分品官等級一事始自唐,那時,只有三品以上的達官才有佩玉帶的榮耀③尚剛:《隋唐五代工藝美術(shù)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3頁。。一直到明代,玉帶始終是顯赫者的裝束。洪武二十四年 (1391),朱元璋規(guī)定,公、侯、駙馬、伯、文武一品官員佩玉帶,二品用犀帶,三四品用金帶,五品用銀钑花帶,六品、七品用銀帶,八品、九品用烏角帶。④《明太祖實錄》卷209,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己未,第3110—3119頁。永樂三年 (1405),朱棣又制定玉帶使用制度,皇親國戚中,郡王長子、鎮(zhèn)國將軍及以上的男性,和郡主、郡王妃、鎮(zhèn)國將軍夫人及以上的女性可佩玉帶,輔國將軍用犀帶,奉國將軍和鎮(zhèn)國中尉用素金帶。①[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62,冠服一,第1050—1051頁。除上述達官顯貴外,有資格系玉帶者,非皇帝特賜不可。②[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11,二品賜玉帶,中華書局,1985年,第206—207頁?!睹魑渥趯嶄洝份d,弘治帝朱祐樘賓天,“真人陳應循、西番灌頂大國師那卜堅參及班丹羅竹等”因不守宮規(guī)、濫設(shè)齋醮等事被撤銷封號,被沒收得賜玉帶。③《明武宗實錄》卷1,弘治十八年五月壬子,第33—34頁??芍胫蔚墼谖粫r,賞賜藏傳佛教僧人不少玉帶。

明末清初人張自烈和方以智都曾記錄明代最流行的革帶樣式,張自烈《正字通》云:“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臺,左右排三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有輔弼兩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④[明]張自烈、[清]廖文英編,董琨整理:《正字通》卷11,《戌集上·銙》,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第1198頁。方以智《通雅》記錄內(nèi)容基本與之相同。⑤[明]方以智:《通雅》卷37,衣服 (佩飾),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第445頁。從二人記載來看,標準的明式革帶應由20塊帶板組成,前有三臺,左右六圓桃、二魚尾、二輔弼,后有七排方。從形制上判斷,西藏博物館所藏玉帶板分屬兩條玉帶之構(gòu)件,長方形的是魚尾 (圖11)⑥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第39頁。,近方形者是后七排方中的一塊 (圖12)⑦同上,第38頁。,它們都是青白玉質(zhì)的龍紋帶板,但花紋裝飾工藝不同,前者采用雙層鏤雕工藝,后者作淺地浮雕,都是明代最流行的玉帶裝飾手法。晚明宦官劉若愚《酌中志》記錄太監(jiān)所服玉帶,曰:“冬則光素,夏則玲瓏,三月九月則頂妝玉帶。”⑧[明]劉若愚:《酌中志》卷19,內(nèi)臣佩服紀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6頁?!肮馑亍奔此孛鏌o紋,“玲瓏”指鏤雕。瓷器上的頂妝是一種繪塑結(jié)合的裝飾手法⑨張北霞:《萬歷官府瓷器研究》,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第161頁。,“頂妝玉帶”應是用減地浮雕裝飾的玉帶。按劉若愚之說,西藏博物館所藏2件玉帶板分別運用了 “玲瓏”和 “頂妝”工藝,宜于夏日、春秋佩戴。

圖11 青白玉龍紋帶板

圖12 青白玉龍紋帶板

結(jié) 語

縱觀 “兩館”藏明代內(nèi)地玉器,除玉印為永樂一朝之物外,西藏博物館藏青白玉桃形杯可能是明初作品,其余器皿大多制作于晚明,并以嘉萬時期作品為主,帶飾的制作時間上限應在明中期。這40件作品中,僅有3件白玉質(zhì)品,即西藏博物館藏白玉 “如來大寶法王之印”、白玉桃形洗和白玉雙螭虎耳杯,唯前者質(zhì)料是羊脂玉,后二者質(zhì)地不甚清透。剩余37件作品為青白玉、青玉和碧玉器,玉料不如白玉尊貴,但并非明廷吝嗇,而是明朝玉料整體質(zhì)量確實不佳。綜合來看,這批玉器的工藝水平不遜色于明代帝王、藩王墓出土玉器,它們中的大部分應出自宮廷內(nèi)府制作,尤以2件玉印工藝最佳。

與元朝相比,明廷輸入西藏的玉器品種更豐富,清代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拓展,多出金剛杵、念珠等法器,扁方、扳指等首飾,各式動物、人物造型的陳設(shè)品,乃至刀具等,顯然,明代在其間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相較于絲綢、陶瓷兩個大宗工藝美術(shù)門類,明代流入西藏的玉器在數(shù)量上并無優(yōu)勢,但玉質(zhì)品等級最高,無論是作為權(quán)力信物的玉印,還是專供宗親勛貴使用的玉器皿、玉帶具,在被當作重禮頒賜給西藏宗教首腦時,都更能凸顯明中央政府對藏傳佛教的尊崇與優(yōu)待。

西藏今存歷代玉器基本都得自內(nèi)地。西藏不產(chǎn)玉料,因而難以誕生較為成熟的玉作,玉器藝術(shù)對藏族文化的影響,也難體現(xiàn)在造型、紋飾等具象審美元素上,卻可融于抽象的文化觀念中。在西藏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黑面王子》里,西方那哇波登王國有3個尊貴的公主,分別名為金葉公主、玉葉公主和螺葉公主,①廖東凡:《西藏民間故事》,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9頁。金、玉、海螺都極其稀罕,藏族同胞對玉的愛重據(jù)此可以想見。明代內(nèi)地治玉工藝和藏族文化間的影響從不是單向的,在明廷與西藏宗教上層的頻繁往來中,藏傳佛教藝術(shù)不僅流傳于內(nèi)地,亦對內(nèi)地玉作產(chǎn)生明顯影響。②湖北省博物館藏一塊白玉帶板,是明代玉帶中的魚尾,玉工用雙層鏤雕工藝,以卷草紋作底,上層鏤雕龍紋和藏傳佛教典型的八吉祥紋;天津博物館藏僧帽形玉執(zhí)壺,與明代常見的瓷質(zhì)僧帽形造型相類,尺寸很小,高僅11.8厘米,實用價值不高,但文化意義重大。兩件器物分別見于古方:《中國傳世玉器全集》4(明),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22頁;古方:《中國傳世玉器全集》5“明清”,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27頁。今西藏所藏明代內(nèi)地玉器已非當年的全部,這些 “歷史實物碎片”作為寶貴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漢藏往來的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它們的珍貴之處不止在于所傳遞的審美范式、文化面貌,這些清雋典雅的器物更是漢藏民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參與推動了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明代玉器是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chǔ)或其中的重要元素。

猜你喜歡
玉器西藏博物館
都是西藏的“錯”
學與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鑒賞與收藏之間的關(guān)系
天工(2020年4期)2020-11-03 02:52:58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海峽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淺析玉器的收藏及保養(yǎng)
厚德載物——中國古代玉器展(上)
西藏:存在與虛無
劍南文學(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露天博物館
高安市| 盐津县| 广河县| 靖州| 泰来县| 赞皇县| 南江县| 安达市| 宜宾市| 潞城市| 井研县| 大石桥市| 盐源县| 长春市| 桐柏县| 玉溪市| 泰来县| 崇明县| 濮阳县| 金门县| 北票市| 香河县| 霍州市| 和林格尔县| 黄陵县| 福泉市| 东平县| 赤峰市| 比如县| 当涂县| 沧州市| 贺州市| 萝北县| 宜良县| 海盐县| 赤壁市| 庆城县| 沽源县| 沧源| 米泉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