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趣教”文言文,是通過逐字逐句地品味文言文文字的妙趣,由淺入深地思辨文言文內(nèi)容的旨趣,豐富多樣地創(chuàng)生文言文形式的情趣,從不同角度感受文言文內(nèi)涵的雅趣,讓“趣教”文言文接地氣、增底氣、有生氣,最終實現(xiàn)教學的“落地生根”。
【關鍵詞】文言文;“趣教”;妙趣;旨趣;情趣;雅趣
作者簡介:馬吉香(1975—),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蘆墟實驗小學。
一、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特征
(一)文言文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星星,它言簡意賅,卻寓意深刻;它語言靈動,能恰當?shù)乇砬檫_意。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據(jù)了一席之地,中低年段的語文教材選編了《司馬光》《守株待兔》等,高年段的語文教材選編了11篇文言文,有故事類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也有益智類的《兩小兒辨日》《學弈》,還有神話類的《精衛(wèi)填海》等。
(二)教材中文言文的語言特征
文言文是基于古代漢語而發(fā)展的書面語言,行文簡練,小短文往往蘊藏著大智慧。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句式簡單,生僻字和通假字較少。以《精衛(wèi)填?!窞槔?,全文僅35個字,共2個句子,第2個句子分為5個短句,以逗號隔開,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易于朗讀和理解。
二、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15篇文言文內(nèi)容簡單易懂,貼近孩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然而文言文畢竟和小學生有一定的距離—語言形態(tài)陌生、語法艱深、欠缺語用氛圍,再加上“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教學模式,使本應充滿文學氣息的課堂變成了字詞的堆砌,讓富有文學美和藝術美的文言文被分解得支離破碎,令學生望“文”生厭。更甚的是,有的教師直接將教輔用書上的解釋抄給學生讀背即完成了教學。這樣的文言文教學無任何趣味可言,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望“文”生畏。在此情況下,“趣教”文言文成為當前文言文教學中比較熱門的提法和做法,當“亂花漸欲迷人眼”“趣止于形”的文言文教學現(xiàn)象愈演愈烈時,語文教師需要思考該如何切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探尋以“趣”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學習文言文。
三、“趣教”文言文的策略研究
“趣教”文言文要讓“趣”字生長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場上。從文字層面,教師要挖掘其內(nèi)涵,加強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從文章層面,教師要學習古人的思維,滋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從文化層面,教師要挖掘并引領學生體味文言文所傳遞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通過延伸閱讀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對此筆者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探尋“趣教”小學文言文的策略,讓文言文在學生心底真正實現(xiàn)“落地生根”。
(一)朗讀—品文言之妙趣
文言文語言與白話文不同。白話文屬于現(xiàn)代漢語,而文言文是古代漢語。古漢語有一個特點,即以單音節(jié)為主,通常為一個音節(jié)一個字,這為準確把握音頓節(jié)奏提供了方便。單音節(jié)能靈活組合,更便于遣詞造句。這樣的語言對習慣了白話文的學生來說,也許會造成學習上的障礙;但文言文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新的學習領域,是一種全新的經(jīng)歷與體驗。而朗讀是貼近文言文的初體驗和有效方式。
第一,讀準字音,品味字形之趣。教材中的文言文從字形特點上看,存在通假字、異體字;從字音上看,單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更讓人頭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定位于讓學生讀準確、讀熟練,更要用巧妙的方法指導學生識字,使其感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楊氏之子》一文中的“禽”字筆畫較多,教師可以先出示其金文、小篆、隸書的寫法,并講述“禽”字的演變過程。金文“禽”的上半部分就像是一個長柄的捕捉鳥獸的網(wǎng)狀工具,后來不斷演變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字形,意思也專指走獸和鳥類。教師通過對“禽”字進行字理溯源,不僅幫助學生梳理了詞義發(fā)展脈絡,更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此外,文言文中有很多多音字,要讀準其字音就要讓學生初步了解其義。如《楊氏之子》一文中“為設果”中的“為”和“應聲答曰”中的“應”,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并選擇字典中字義選項的方法來辨析詞義,讀準字音。每個漢字里都藏著故事和文化,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把字讀準確的同時,使其受到漢字魅力的熏陶。
第二,讀對斷句,讀通詞句之趣。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詞句,學生讀懂了句子才能讀正確斷句,才能讀通順句子。如《楊氏之子》中的“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該如何斷句?很多學生看到“家禽”一詞都會理所當然地連在一起讀。然而“家禽”一詞是古今異義的詞,其現(xiàn)代語義為人工豢養(yǎng)的鳥類,文中則指孔君平家的鳥。因此,正確的斷句應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文言文如何斷句往往會影響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教師讓學生學會準確地斷句,讀準節(jié)奏,對其理解文章內(nèi)容十分重要,學生也能從中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第三,讀準重音,體味古語之趣。文言文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但是字里行間里藏著強弱、高低、快慢、停連等節(jié)奏,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朗讀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讀出重音、讀好節(jié)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以及情感表達的理解,更能使學生體會到古語之趣味。如朗讀“此是君家果”一句時,“君家”一詞要放緩語速重讀,這樣才能使孔君平戲謔的情感溢于言表。當然,朗讀時的重讀、延長字音或放慢語速,都得讀得字字清晰、氣斷聲連,不讀破句,這樣才能在吟哦與誦讀中讀懂文本并恰當?shù)乇憩F(xiàn)文本的意義與情韻。
(二)思辨—賞文言之旨趣
文言文短小精悍卻又內(nèi)涵豐富,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品讀每一句話蘊藏的含義與道理,形成自己獨特的領悟,增強文言文語感。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要努力突破單一的“介紹作者—解釋字詞—分析文本”的學習模式和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教學模式的束縛,學生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以思辨為載體,讀懂文言文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文言文內(nèi)在的邏輯,將文章主旨連接生活,涵養(yǎng)精神成長。
第一,從表層思辨悟文義。以“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這一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資料、工具書、注釋、插圖、擴詞(組詞),聯(lián)系上下文或生活理解等方式,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楊氏之子》一文,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來讀懂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感知楊氏子“甚聰惠”,初步對楊氏子形成一個聰明有禮的學生形象。當學生能依靠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讀懂古文,了解文言文的中心旨趣,他們對古文學習就會筑起高高的“自信之墻”,從而擺脫談“古文”色變的現(xiàn)狀。
第二,從篇章思辨建邏輯。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均具有一定的內(nèi)在邏輯性,這種邏輯思維的建構來自語言深處的思想,教師可以抓住文中的關鍵句,在思辨中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如《自相矛盾》一課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想一想“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前文賣家和圍觀者之間的對話,圍觀者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楚國人賣矛又賣盾的前后說法不一致,出現(xiàn)了矛盾,才有了“其人弗能應也”的結果。而課文最后一句“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說明了什么?此時教師應點出,這句話闡明了文章主旨,即說話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矛盾。抓住關鍵句子,通過思辨,學生就會去思考故事的邏輯性,找到故事的前因后果,從而理解故事旨趣。
第三,從情境思辨連生活。文言文雖然距離現(xiàn)在較久遠,但是不少文言文都耐人尋味,蘊含言外之意。如何讓文言文中的精神內(nèi)涵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打破時空的界限,引領學生置身其中,使文言文連接學生的生活,引發(fā)思辨使其感同身受。如教學《自相矛盾》一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那個楚國人,你會怎樣賣矛和盾?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自相矛盾的人和事?你會怎樣勸說他們?教師引導的思辨不僅要深諳文言文的主旨,更要將這一主旨融入學生的生活。
(三)演繹—創(chuàng)文言之情趣
文言文具有很強的情節(jié)性和故事性,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停留于解讀文章大意,一字不落地點對點翻譯,而是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穿越千年進入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化身為故事中的人物,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展開想象,演繹故事情節(jié),感受語言的幽默與智慧,創(chuàng)生出學習文言文的新情趣。演繹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組織實踐活動,或立足于語言文字遷移表達,或聚焦于將書本語言“活化”成口頭語言,讓學生在文言文中生發(fā)語言的智慧。
第一,改:文字的演繹。一是仿寫改結局。文言文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適合小學生嘗試簡單的模仿。如《楊氏之子》一文在“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處戛然而止,那么孔君平聽后會有什么反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文言文仿寫一句話作為故事的結尾。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孔拊掌笑曰:‘此子聰慧,名不虛傳!’”,“孔君平一愣,繼而笑曰:‘汝多智乎!’”,“此小兒日后必成大器!”等佳句。二是擴寫豐故事。文言文語言凝練,甚至一句話就是一段故事。如《精衛(wèi)填?!芬晃?,“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币痪渚徒o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精衛(wèi)是如何不顧嚴寒酷暑、不畏電閃雷鳴、不怕單調(diào)寂寞地一次次尋木石、銜木石、投木石的?面對這些,她心里會有怎樣的想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這句話擴寫故事,如此一來,學生不僅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豐富了對精衛(wèi)填海精神的認識。三是繪制改形式。故事類文言文畫面感強,往往一句話就是一幅畫。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解故事,扣住最有畫面感的詞語展開想象,配上合適的插圖,并用有特色的字體配上文字,將課文繪制成一本小人書。這種圖文結合的方法增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二,演:故事的演繹。教師可利用復述、講故事和演繹課本劇等形式改變學生“頭埋課本”的狀態(tài),跳出課本的束縛。如教學《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擇司馬光、失足落水的學生、圍觀的學生等不同角色,從各自的視角復述當時的情形。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排練,再擇優(yōu)集中展演,使學生增強文言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延伸—享文言之雅趣
適度拓展文言文閱讀,能夠豐富學生文言文語言的積累,助其發(fā)掘文言文蘊藏的智慧與哲理,更能給學生以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延展文言文學習的空間,使其享受文言文的博雅之趣。
第一,橫向閱讀延伸。引導學生對話文本,讓文言文學習的外延不斷擴大。教師可以關聯(lián)文言文主題,使學生擴大閱讀范圍。如益智類課文《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書戴嵩畫?!贰秲尚恨q日》,教師可以推薦延伸閱讀《文彥博樹洞取球》《徐孺子賞月》《鷸蚌相爭》等文;勤學類課文《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古人談讀書》《學弈》,教師可以推薦延伸閱讀《鑿壁偷光》《程門立雪》《讀書有三到》等文;友誼類課文《伯牙鼓琴》,教師可以推薦延伸閱讀《管鮑之交》《荀巨伯探友》《包驚幾篤于友誼》等文。此外,教師還可以關聯(lián)同體裁文言文,如寓言《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可讓學生延伸閱讀《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等文;神話《精衛(wèi)填?!?,可讓學生延伸閱讀同類神話文章,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文。
第二,縱向閱讀延伸。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話編者,從不同角度加深其對文言文的認識,讓文言文教學更有深度。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問題:“如果你是部編版教材的編委,你會推薦《孔融被收》與《徐孺子賞月》中的哪一篇入選教材?說說理由。”經(jīng)過師生之間一番思想的碰撞,雙方形成共識,認為將《徐孺子賞月》作為教材補充更為合適。從文化的角度考慮,《徐孺子賞月》是贊揚古代兒童智慧的文言文,與《楊氏之子》的主題一脈相承,符合單元的人文主題。從文學表達角度考慮,《楊氏之子》和《徐孺子賞月》都運用了人物對話的方式進行文章的謀篇布局,利于學生將課內(nèi)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和拓展。
綜上所述,“趣教”文言文,教師可從品文言之妙趣、賞文言之旨趣、創(chuàng)文言之情趣和享文言之雅趣四大方面進行延伸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上文言文,讓小學文言文教學接地氣、增底氣、有生氣,最終實現(xiàn)“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焦利莉.以“趣”為核心的小學文言文教學模式探賾[J].新課程研究,2020(31):99-100.
[2]談永康.讀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小學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指要[J].語文建設,2019(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