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教材的課后練習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著重要的提示作用,顧黃初先生在《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中提出:“語文教科書中的作業(yè)系統(tǒng)是在一定的培養(yǎng)目標下,有計劃、系統(tǒng)性地設計出一套供學生‘練的題目或活動?!?/p>
小學語文教材重視課后練習題的“學習指導功能”, 訓練設計不僅指明“學(教)什么”,還提示“怎么學(教)”的路徑,這些練習設計像航標燈一樣為教師找準教學要點,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依據(jù)。
清晰把握課后練習題的本質(zhì)內(nèi)涵,認真領會習題編排背后的語文教育教學思想,才能更好發(fā)揮其“便教利學”功能。
1.學習要求更清晰,知曉“學什么”。作為教材知識體系和能力點上的一條脈絡,課后練習題包含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以及學習習慣等若干知識或能力訓練點,與單元語文要素相呼應,就像一只“學習羅盤”,有系統(tǒng)、有梯度地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導航。
課后練習題表述簡潔清晰,學習指向更明確。以教材中文言文的課后練習題為例,“朗讀”目標定位精準,同樣是“朗讀課文”,每一篇課文提出的朗讀要求卻不相同:《司馬光》是小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朗讀要求是注意讀好停頓;《守株待兔》要求朗讀文言文時,正確地斷句并讀得基本通順;四年級文言文朗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要求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中蘊含的情感;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要求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時,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
課后練習明晰、具體的學習要求為教師找準教學著力點提供有力依據(jù),教學活動不再平面滑行,而是在螺旋上升中重點落實一課一得,便于訓練學生達成每一階段的能力目標。
教材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課后練習題在提示“怎么教學”“如何學習”上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學習過程指導的形式也十分豐富,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針對選文特點,搭建形式多樣的支架:
1.借助范例,打開學習思路。因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等因素,小學生更易接受感性、具體的語文知識,在教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策略上,許多課后練習題以直觀、豐富的范例指導代替技法指導。例如,《景陽岡》提供詞語范例,《我和祖父的園子》提供句子范例,《小英雄雨來》提供小標題范例,《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提供了問題清單范例。
2.設計圖像化支架,梳理思維軌跡。通過圖像化支架,學生認識到:巧妙借助示意圖,就能很快抓住課文要點,理清文章脈絡;原本模糊不清、碎片化的想法,在表格、流程圖的指引下,逐漸變得清晰明白,自己還能用語言順暢地表達出來。圖像化支架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思維,自主建構閱讀圖式,提升閱讀能力。例如,《蜘蛛開店》《大自然的聲音》《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西門豹治鄴》的課后練習題都設計了圖像化支架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隨著年級升高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圖像化支架的形式越來越簡潔,常常用一個箭頭、一個關鍵詞就能揭示文本的內(nèi)在結(jié)構,像一個個明確的“路標”,提示學生學習的方法與路徑。
3.探問思維過程,揭示學習路徑。隨著對學習本質(zhì)認識的加深,我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怎么學習、如何思維”在信息化的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性。
當前語文教學往往重視學生讀懂了什么,卻很少關注他們是“怎么讀懂的”“怎么思考的”,而這恰恰是語文教學應有之義。從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看,“學會思維”“學會學習”既是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也是個人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課后練習題中,教材通過“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把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用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和借鑒學習語文的方法,從而促進自己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毙抡n標特別提出要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學習語文。
課后練習題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以任務為驅(qū)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活動中,真切體驗到“為什么學”“學了以后有什么用”,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主動建構中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1.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激活生活經(jīng)驗。如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后練習題: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在學校里做些什么?選擇一個場景說一說。(教室里 操場上 花壇邊 圖書室里 教學樓前 大樹下)該練習把語言表達拓展到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仿照課文的語言形式直接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靜止、孤立的語文知識變活了,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2.設計創(chuàng)意實踐活動,引發(fā)深度學習。如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課后練習題:在老師的指導下,試著根據(jù)“閱讀鏈接”中的劇本開頭改編課文,并演一演這個故事。
改編、排練、表演,在有創(chuàng)意的綜合性學習實踐中,學生研究角色并撰寫人物對話,編寫劇本,排練表演課本劇……真實的學習活動充滿挑戰(zhàn),這樣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也加深其對課文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與能力的提高。
3.進行項目研究,經(jīng)歷真實探究。如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課后練習題:要寫好觀察日記,必須仔細地觀察事物并做好觀察記錄。參考下面兩種記錄形式,把自己的觀察所得記錄下來。
該練習把“學會連續(xù)觀察”引入真實的生活,引導學生選擇一種事物,像葉圣陶一樣學會長時間連續(xù)觀察。學生只要留心觀察生活,就一定會有所發(fā)現(xiàn)。學生把每一天觀察到的事物變化情況通過圖文結(jié)合或表格的方式告訴別人,把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與別人分享。整個學習活動沒有生硬的寫作知識灌輸,而是在觀察過程中學習觀察,讓學生主動認識到寫觀察日記是一種自然的活動需要。
4.組織不同觀點辯論,培養(yǎng)理性思維。如五年級下冊《景陽岡》課后思考練習題:對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你有什么看法?說說你的理由。
◇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魯莽,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
理解性學習需要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深度參與,在不同觀點的思辨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講、接受,而是帶著自己的真實想法投入討論,再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和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真實的語文生活中,學生獲得更深的體會、更主動的精神建構。
1.聚焦:集中目標,精選學習內(nèi)容。何謂“聚焦”?“聚焦”就是一堂課圍繞一個核心目標展開學習活動。作為承載語文要素落實的重要載體,課后練習題往往指向課文的重點、難點,既有學習要求的標識,更有學習策略的過程引導,是以練習題為載體獲得某個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或習得某種語文方法。因此,一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不能龐雜,要聚焦一道課后練習題充分展開學習過程。
以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為例,課后練習第一題是:“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四年級學生要達成這個任務,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突破文章內(nèi)部兩個難點:(1)分清楚課文究竟寫了幾件事,因為第二件事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區(qū)分起來比較困難;(2)事件中的人物比較多,如何清楚歸納事件的主要內(nèi)容。
重慶的郭蕾老師教學這節(jié)課時,用了整整25分鐘聚焦課后練習第一題并展開教學,給現(xiàn)場所有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老師借助課后練習提示的學習步驟,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從理清三件事的關系入手,抓住主要人物的所聽、所做、所想,從而歸納事件,再把幾件事按照一定邏輯順序連起來。在學生每一個思維的困頓點,郭老師都設計適切的學習支架,引導學生一步步提高把握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
2.分解:借助提示,細化學習過程?!胺纸狻敝傅氖菍φn后練習題落實過程進行展開、細化,根據(jù)課后練習題提示的學習目標、學習方式,按步驟展開學習過程。仍以郭老師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為例,她針對學情和教學難點,把課后練習第一題分解為三次學習活動:
第一次—— 默讀課文,嘗試把握主要內(nèi)容,分清三件事;第二次—— 嘗試分清每件事中的主要和次要人物,抓住主要人物說清一件事;第三次—— 理清三件事之間的關系,并連起來說清楚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轉(zhuǎn)化:根據(jù)學情,適當調(diào)整習題。這里的轉(zhuǎn)化是指根據(jù)真實學情對課后練習題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
一位教師試教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時,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體會到“我”的興奮、焦急、惆悵、失望的心情變化后,教師順勢追問:作者又是怎樣表現(xiàn)“我”的心情的呢?在不同班級試教,學生首先找到的都是第4自然段,覺得那里最有生活體驗。在學生心有所感,不吐不快時,是另起爐灶把練習題中的語句拿出來讀一讀進行評析,還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對最有共鳴的地方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呢?當教師拿不準方式時,題干中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們,“在課文中再找一找類似的語句,仔細體會”。很顯然,習題里的這兩個例句只是編者給學生提供的學習范例。于是,教師沒有用書上這兩個例句,而是遵循了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句段入手。例句雖然替換了,但是,范例的目標指向不能變,要緊扣語句準確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更要弄明白作者是怎么具體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
聚焦一個任務,細化、分解學習支架,應根據(jù)學情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這三者不是割裂的,而應相互融合、相互轉(zhuǎn)化,進而共同完成語文要素的落實?!?/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