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芳
語文閱讀教學到底應該教什么?說到底,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文本中所表之情,所達之意。那么,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觸摸作者的靈魂呢?眾所周知,文本是語言文字的載體,是人類用以表情達意的形式。那么,我們可以從研讀語言入手,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
一、欣賞描寫性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境遇,其語言、神態(tài)等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風采。描寫性語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欣賞品味描寫性的語言,就能讓學生很快了解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精神世界等。
《老王》一文中,楊絳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人物形象。文中有多處對老王的描寫性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拿出來反復閱讀。例如,文章第6自然段中就有這樣的兩處語言描寫。“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錢”,生活貧困、身世孤苦、以拉車謀生的老王說出的這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熱心善良以及對楊絳夫婦的敬重之情。文中還有一處神態(tài)描寫,當作者一定要給錢時,“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悄悄問”是怕別人聽見,可以看出老王對楊絳一家人的尊重與體貼。第13自然段,當老王送給楊絳新鮮的雞蛋,楊絳轉(zhuǎn)身進屋拿錢,老王卻說了一句“我不是要錢”,那他要什么?他要的是楊絳及家人對他的認可、理解與尊重。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緊緊扣住這些描寫性的語言,讓學生反復欣賞品讀,那么學生就能很快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發(fā)掘平淡中的內(nèi)涵,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
語文是語言存在的家園。余光中說:“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蓖?,語文教師的血系中應該有一條語言的支流。教師應緊緊抓住語言,讓學生在語言的叢林中穿行,了解世間萬象,與作者共呼吸,與主人公同經(jīng)歷。文本中往往有一些看似平淡的語言,容易在教學中被忽視,如果教師能引領學生細細咀嚼,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再以《老王》一文為例,文中第5自然段“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順理成章的情況下用“當然”。反復品讀,可以看出作者一家人是誠心誠意地想要幫助老王,并不求回報。文中第13自然段“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后轉(zhuǎn)身進屋去”,反復品讀這句話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只是謝了老王送的慰問品,卻忽略了老王在生病時為作者一家人送慰問品的情意。再結(jié)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不難看出,這句話包含著作者對自己不解人意的內(nèi)疚與自責。再如《臺階》第26自然段,父親坐在九級臺階上,“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飯吃過了嗎?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么就回答錯了?!苯處熆梢栽谶@里引導學生:這么簡單的問題父親為何卻回答錯了?如果有人對父親說“你家的臺階真高”,父親又會怎樣回答呢?在品讀思考中,學生便會明白,父親有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可是在別人的眼里,他的這一追求又是微不足道的,他的九級臺階依然沒有改變他的社會地位,從而可以看出父親內(nèi)心的悵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這類看似平淡卻耐人尋味的語言,引領學生打開語言的閘門,去仔細品味,就可以完成對文本的深理解、再創(chuàng)造,從而帶領學生進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三、品味哲理性的語言,感悟人物的思想境界
由語言之徑,探文本之奧妙,走進去,曲徑通幽,這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引領學生細細品味含義雋永、思想深刻的句子,這樣才能領悟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物的思想境界。
以《紫藤蘿瀑布》為例,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此句是文章的精華,也是點睛之筆。引領學生反復品讀此句,不難看出作者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花和人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終究是有限的、暫時的,而生命的長河才是無限的、永恒的。面對生命長河的流淌,人們沒有理由消極悲觀,無所作為,而應當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態(tài)度匯入生命的長河中去,高奏生命的贊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品味這些哲理性的語句,不僅能正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也能讓學生的靈魂得到洗滌,思想受到啟發(fā)。
筆者很喜歡志南和尚《絕句》當中的一句詩“杖藜扶我過橋東”,如果用到閱讀教學中便是:教師要利用語言這一載體,引領學生跨越時空,走進文本,觸摸人物的精神世界,與作者達成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