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杰 韓英
桂枝湯被譽為“群方之祖”,是中醫(yī)學子學中醫(yī)最開始接觸的方劑,現在臨床也有桂枝湯的應用機會。以下是在濰坊市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韓英副主任醫(yī)師的悉心指導下的桂枝湯學習與應用。
醫(yī)案
十年前,遇到一位胃氣上逆的成年男性,當時無法確定到底是何證?丁香柿蒂湯?旋覆花湯?四逆湯……最后開出兩個處方,其中一方是四川盧火神的四逆法,另一方是桂枝法,患者服后病解。始信《四庫全書》提要之言“得仲景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后來請教山東省基層名老中醫(yī)譚宏良主治醫(yī)師后方知桂枝湯原文“鼻鳴干嘔”早有提示。
老師年輕時觸冒風雨運動,3個月后引起全身皮膚翕翕熱痛,懷疑為風濕或類風濕或抑郁,后仔細診斷,服用桂枝湯而痊愈。
郝萬山老師的病案:女性患者,43歲,身高180 cm以上,體重90 kg,運動員退役。全身疼痛,沉重17年。一點勁兒沒有,什么都不能干。坐月子生氣后引起。不是風濕,不是類風濕,不是痛風,醫(yī)院診斷為神經官能癥或精神抑郁。平素惡寒,自覺發(fā)熱而溫度計量著體溫不高,情緒低落不高興,思維遲鈍,動作緩慢,開冰箱冷氣吹到骨頭節(jié)里面。處桂枝湯方,服用3個月基本好了,服用半年痊愈。
四川盧崇漢教授治療抗生素無效的淋巴壞死的117天高熱證,以“微惡風寒”考慮桂枝湯加減,處方:桂枝尖20 g、炙甘草5 g、生姜30 g、葛根15 g、法半夏20 g、蒼術15 g、陳皮15 g、白芷15 g、石菖蒲20 g。
患者平素燒到39.7℃~39.8℃就用退燒藥降至38.5℃~38.6℃,服用上藥不到1劑,當晚體溫升到41.7℃,且用退燒藥也退不了燒。盧教授讓患者繼續(xù)服完2劑藥,爭取1 d吃完2劑藥。天明前服藥5次而出汗,原來出的是水汗,服桂枝湯后是黃汗,沾手,體溫降至37℃。服用到第2天晚上體溫36.5℃,不再發(fā)燒。服用2周后淋巴結消退,血象正常,體溫正常。
《傷寒論》原文解讀
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本條“陽浮而陰弱”提示了桂枝湯的脈證特點,陳建國主任認為,具體脈證是左側寸部脈浮緩有力,左側尺部脈較正常脈力度稍弱。病機及常見表現為平素氣血相對虛弱之人,遇有風寒外邪侵襲,反應性地從人體內部調動氣血來到體表抗邪,當正氣抗邪于表以攻邪外出戰(zhàn)斗激烈故而發(fā)熱;邪欲入內,人體的營氣偏弱不能將邪排出皮膚腠理而汗出,習稱這種汗為“病汗”。怕冷的時候嗇嗇惡寒,畏寒蜷縮;遇到點微風就哆嗦,就像有時剛游泳或洗澡后沒有擦干怕見到風一樣,可能引起身癢或身痛或寒戰(zhàn),這種痛癢或寒戰(zhàn)的毛孔一般是開放而不閉塞的;如同禽類,如雞孵化小雞時合著羽毛來提升溫度一樣的發(fā)熱,提示這是皮膚腠理發(fā)熱而非人體里面發(fā)熱;正氣欲攻邪外出,可能引起鼻鳴有聲,鼻塞不暢通或清涕,如果胃氣上沖攻邪外出可出現干嘔或者肚子里有氣上沖的表現,或者有時見微風吹或空調吹就胃痛或肚子疼。臨床見到上述表現時是用桂枝湯為主要方劑來治療,服過桂枝湯后的汗是正氣充足了,抗擊邪氣外出而出汗,進而痊愈,這種出汗習稱“藥汗”。大家可以結合自己感冒時的表現來體會桂枝湯的臨床表現。
13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彭堅教授認為13條中的“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四種癥狀,是得病后機體發(fā)出的四種信息,仲景分析歸納后,抽象為風寒表虛證,而后用桂枝湯治療。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信息組在輸入患者體內后,使原來的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癥狀信息迅速消失。清代柯琴稱“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四種癥狀為“桂枝湯證”。
桂枝湯的組成:桂枝9~15 g、炒白芍9~15 g、甘草6~10 g、生姜9~15 g、大棗3或4枚(掰開)。藥食同源,桂枝、甘草、生姜、大棗都是常用調料或香料,或是常用食品,有調胃健脾和中州的效果。桂枝湯方味道辣酸甜,口感不難喝。
配伍與作用:桂枝、生姜同用發(fā)表解肌,芍藥收斂營氣,甘草、大棗補中虛。五藥合用共同起到調和營衛(wèi)(氣血),燮理陰陽的作用。.
煎服方法:加水1400 ml,水沸騰后繼續(xù)小火煮到剩600 ml。去掉藥渣滓,放到溫偏熱的時候喝200 ml。
護理:啜熱稀粥,溫覆取汗,見效停藥,不效續(xù)服。臨床應當十分注意感冒風寒后服藥的護理指導,由于桂枝湯雖然能夠發(fā)汗,但是力量相較于麻黃湯要弱一些,并且人體出汗津液已經不足,需要服桂枝湯后過一小會兒再小口連續(xù)喝熱稀粥來幫助胃陽繼續(xù)提升正氣的力量,蓄積能量,鼓舞衛(wèi)陽奮起抗邪外出而汗出表解。有時僅靠喝粥力量還不夠,患者又有怕冷的表現,大夫有時會告訴患者,溫覆厚衣棉被臥床休息2 h左右來捂汗以達到攻邪外出而痊愈的目的。出汗標準是以全身包括手腳都持續(xù)一段時間的微微似汗出的療效最好,這樣才能讓汗出透,達到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的效果。如果藥后像水一樣不斷的大汗淋漓,那么還是不能祛除外邪,此汗出的標準具有普遍意義。如果說喝了桂枝湯200ml之后,又喝了熱稀粥200ml以上,汗出痊愈,那么就停止繼續(xù)服藥,防止過劑傷正。如果喝一次無汗,繼續(xù)服用仍無汗,那么第三次服用的時候就要縮短服藥時間,半天內把一劑藥物都喝完。如果病重而喝一劑汗出后,須晝夜連續(xù)給藥,一直可以服2~3劑。
陳修園《長沙方歌括》用簡潔的方歌形式概括了桂枝湯的常見癥狀、劑量及服藥后的護理等,熟讀記誦可便于有恙疾時應用。
頭痛項強汗憎風,桂芍生姜三兩同,
棗十二枚草二兩,發(fā)汗還借粥之功。
桂枝湯方證的鑒別
麻黃湯:脈浮緊,無汗,為太陽傷寒表實證。麻黃湯脈陰陽俱緊,桂枝湯相比松軟,陽浮而陰弱且有汗出,以資鑒別。
白虎加人參湯:共同點是都有汗出,但白虎加人參湯的患者惡熱,僅有后背微惡風寒且一陣就過去了。白虎加人參湯證之人能夠喝涼水而不難受,桂枝湯證的人冷風吹都難受,喝涼水更難受。具體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兩者鑒別也提示坐月子時該通風的時候也要通風。
四逆湯,原文91條翻譯:患者感冒,醫(yī)生用苦寒下法治療后出現拉肚子,瀉下清稀不止,身體機能沉衰而又身體疼痛的表現,急需服用四逆湯以治療下焦腎臟里部的虛寒證;服過四逆湯大便正常且身體精氣神恢復了之后,還有表證未痊愈的身體疼痛或困乏的表現,急當用桂枝湯來治療表證。
桂枝湯禁忌證
太陽表寒證:宋本《傷寒論》17條太陽表寒證,無汗且脈浮緊用麻黃湯。
濕熱內蘊者:18條舉例嗜酒之人,濕熱蘊郁中焦阻遏營衛(wèi)氣血而見煩熱,多汗,周身酸楚,頭痛等類似太陽中風的表現,誤用辛溫甘的桂枝湯則助熱增濕。
毒熱壅盛者:19條素體熱毒壅盛的內癰,吐出膿血,見到發(fā)熱、汗出、身痛等類似太陽中風的表現,誤用桂枝湯,發(fā)汗傷津,辛溫助熱,必然導致病情惡化。《傷寒例》“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是此意。推而廣之,凡溫熱病證忌用桂枝湯。
少陰寒化證:92條病,發(fā)熱、頭痛、身體疼痛似太陽病,而尺脈反沉,為里虛寒證,用四逆湯。脈沉與桂枝湯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