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玉芬
實施智障兒童思想品德建設(shè),維護智障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是我國特殊兒童教育事業(yè)的重要內(nèi)容。智障兒童由于身體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缺陷,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遠不及正常兒童,作為特殊兒童教育行業(yè)的工作者,要對兒童報以更大的愛心、耐心和責任感,為智障兒童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同時發(fā)揮家校合育的力量,幫助智障兒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能幫助智障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啟發(fā)智障兒童的智慧,使其能更好地走入社會、適應社會、立足社會,將來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本文從課堂滲透、實踐活動、情感培育、行為養(yǎng)成、家校合育五個方面出發(fā),詳細論述教師如何高效開展智障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推動我國智障兒童教育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
一、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細化思想品德教育
要有效開展智障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師首先要充分發(fā)揮課堂這一平臺的作用,通過課堂教學實現(xiàn)思想品德的有效滲透。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承擔著育人的責任,許多學科都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要善于挖掘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元素,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課堂成為培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載體。例如,在教幼兒理解祖國和人民時,如果單純通過教師口頭講解,智障兒童無法更好地理解這些詞語代表的含義,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語文課輔助講解,語文教材里收錄了大量包含愛國知識的課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幫助兒童理解祖國和人民的含義,在講解課文的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國歌和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視頻,同時配合教師的語言講解,讓學生在視頻和音樂創(chuàng)設(shè)的立體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祖國的含義,體會革命前輩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革命精神,使智障兒童充分感受到“祖國”和“人民”這兩個詞語的重量,激發(fā)出兒童內(nèi)心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讓兒童從小樹立報效祖國的決心和愿望。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課文中的德育知識培育兒童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行為習慣。比如,在講解《讓座》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邀請幾名兒童上臺,以表演的方式讓兒童親身體會讓座和被讓座的感覺,使兒童能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平時在各種公共場合也能主動為需要的人讓座,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讓兒童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思想。
二、豐富德育實踐活動,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兒童的一切思想教育活動都應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完成,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尤其如此。患有智力障礙的兒童,無法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說教和理論知識,就充分理解各種思想品德知識。因此,教師就要從智障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shè)計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增強德育的趣味性,使兒童能在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親身感知各種德育知識,并主動對思想品德產(chǎn)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進而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引下,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促使智障兒童逐漸成長為具有更高素質(zhì)水平的人。例如,教師平時可以給智障兒童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動,請他們回家?guī)椭约旱陌职帧寢屖帐安妥?、掃地、倒垃圾等,這些簡單的家務(wù)勞動符合智障兒童的行為能力和心智水平,能確保兒童在勞動過程中順利完成這些任務(wù),幫助智障兒童建立強烈的自信心。與此同時,兒童在參與家務(wù)勞動的過程中,也逐漸懂得了父母勞動的辛苦,能學會主動關(guān)心父母,積極主動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情。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lǐng)智障兒童到敬老院,為孤寡老人獻溫暖,給孤寡老人捶捶背、揉揉肩,陪伴老人聊天,給老人唱一些簡單的兒歌,表演自己擅長的節(jié)目等。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讓智障兒童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使兒童更加具有生活的自信,促進兒童獨立品格和自信品格的不斷完善,助力智障兒童逐漸成長為具有完善品格的人才。
三、注重兒童情感培育,強化思想品德教育
智障兒童的心理往往比普通兒童的心理更加脆弱,教師在開展智障兒童思想品德教育時,就要從智障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fā),充分意識到他們因為身體和心理缺陷而形成的孤獨、敏感、易怒、焦躁、固執(zhí)等性格缺陷問題,在與智障兒童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注重對兒童的情感培育,把握好智障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關(guān)鍵因素。對于智障兒童,教師要報以更多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學會與兒童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地思考兒童內(nèi)心困擾,從各種日常小事上對兒童進行關(guān)心與愛護,通過教師的關(guān)心愛護來感染每個兒童,為兒童營造更加溫馨有愛的教育氛圍,使兒童對教師充滿更多的安全感和信賴感,進而不斷提升智障兒童的自控能力,增強智障兒童情感交流和情感表達的能力,啟發(fā)智障兒童智力,讓他們在有愛的環(huán)境里逐漸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智障兒童取得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提升智障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讓智障兒童在教師的表揚與肯定中逐漸變得自信。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多多與兒童父母取得聯(lián)系,詢問兒童的家庭情況以及兒童平時在家的狀態(tài),同時向父母反饋兒童近段時間在學校的狀態(tài),通過雙方的溝通、交流,全面把握兒童的心理狀況,在發(fā)現(xiàn)兒童情緒和行為異常時,及時與兒童談話,對兒童進行耐心的引導教育,讓智障兒童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發(fā)展。
四、注重日常行為引導,優(yōu)化思想品德教育
在開展智障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智障兒童的認知能力比健康兒童低下,也缺乏較強的自我行為約束力和控制力,對于教師的一些口頭指令,智障兒童無法很好地完成。基于此,教師就要遵從智障兒童的身心發(fā)育特點,從智障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shè)計正確的行為引導方式,讓智障兒童能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逐漸形成規(guī)范的語言習慣和行為習慣,增強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教師的口頭教育都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教師要配合具體的事例和動作,將抽象的語言進行分解,讓智障兒童逐步完成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重復練習簡單易做的事情,讓兒童逐漸產(chǎn)生“我能行”的想法,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在這種積極主動、發(fā)自內(nèi)心想要成功的狀態(tài)下,兒童就能逐漸獲得更多的生活技能,積累更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兒童的言行得到更好的規(guī)范,思想品德教育就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效。例如,一些智障兒童沒有正確的上廁所習慣,平時喜歡隨地大小便,被教師和同學發(fā)現(xiàn)了,也絲毫不覺得害羞。為此,教師就要借助班會課的時間,專門開展“我會上廁所”的主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首先為智障兒童播放正確上廁所的動畫片,以動畫的形式集中兒童的注意力,激發(fā)兒童觀看和學習的興趣。隨后,教師可以給兒童講解隨地大小便的壞處。通過情境表演的方式,讓兒童直觀地看到,隨地大小便會污染環(huán)境,也會給別人帶來不便?;顒幼詈螅處熞砸皇纵p松、歡快的上廁所兒歌作為結(jié)尾,讓整個活動在歡快、愉悅的氣氛中結(jié)束?;顒舆^后,教師每次都在兒童要隨地大小便時及時提醒,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兒童順利掌握了正確的如廁習慣,行為習慣得到了極大改善。
五、開展家校合作共育,固化思想品德教育
智障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相互配合,家庭教育是教師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強有力支援,家長要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各項教育活動,與教師一起為兒童構(gòu)建和諧一致的教育環(huán)境,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加顯著的成效。在對智障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僅僅依靠教師一人之力,是無法完成的,教師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因此,教師首先要改變家長的思想觀念,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對智障兒童思想品德建設(shè)的重要性;其次,教師也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關(guān)系,使家長具有配合教師的意愿;最后,教師還要告知家長學校每天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同時指導家長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長能在家對兒童進行更好的引導,確保智障兒童在學校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能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得到有效鞏固和延伸。例如,教師可以建立家校聯(lián)系簿,聯(lián)系簿包含情況、目標、措施、建議四個項目,教師每周進行一次聯(lián)系簿填寫,周末則由學生將聯(lián)系簿帶回家,由家長進行填寫,周一再將聯(lián)系簿帶回學校交給老師。通過這種家校聯(lián)系簿的方式,可以確保家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及時、準確地了解兒童每日在校情況,并能根據(jù)教師的措施與建議,在家對兒童進行有效的引導教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家校密切配合,教師可以準確把握每個兒童的信息情況,并為每個兒童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在家校合作共育之下,兒童也能逐漸改掉各種壞習慣,使其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智障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特點,教師在面對智障兒童時,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給予智障兒童更多的關(guān)愛;其次,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準確把握智障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智障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制訂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案,并與家長建立順暢的溝通關(guān)系,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使智障兒童能在家園一致的教育環(huán)境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zhì),助力智障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