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滅夏后,湯王為安撫民心,發(fā)布了《湯誥》。誥中,湯王自我警示:“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睋?jù)說,這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罪己詔”。所謂“罪己詔”,就是帝王的檢討書。
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發(fā)布“罪己詔”的皇帝是漢文帝。當時,連續(xù)幾年收成不好,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漢文帝憂心忡忡,寫下檢討:“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歟……”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漢文帝多次與丞相、列侯商議,并廣開言路。其實,天災是常態(tài),但古人受認識限制,把它與人間禍福聯(lián)系起來,也就有了“天譴”“神怒”之說。天子引咎自責,自然不足為怪。不過,高高在上的帝王能解民倒懸之時,倒也可貴。與漢文帝一樣,漢宣帝、唐憲宗、孝文帝、宋神宗等都寫過類似的檢討書,緣起蟲害、地震、火山、日食等,不一而足。
檢討書里,心情最為沉重的大概是漢武帝。漢武帝用賢變法,尊王攘夷;大戰(zhàn)匈奴,出使西域,也算雄才大略,功業(yè)輝煌??伤笤鞂m室,揮霍無度;巫蠱獄興,株連甚廣;窮兵黷武,橫征暴斂;迷信方士,求仙煉丹……晚年的漢武帝痛定思痛,下了哀痛之詔,公開承認自己任用奸人為害百姓的錯誤,并表示要愛護百姓,予民休息,蓄養(yǎng)國力,讓大漢重新強大起來。
寫檢討書,姿態(tài)最高的當是唐太宗。貞觀二年,鬧了小災,唐太宗坐臥不寧,發(fā)誓“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愛民如此,令人嘆服。
帝王檢討,也不是口頭說說,紙上寫寫,很多還有行動,如道歉、減膳、避殿、大赦等。這樣做的積極意義還是有的,一來歸咎于己,以示誠實;二來籠絡人心,安定局面。
當然,帝王寫檢討,有的出于真心,有的迫于無奈,幾分實意,幾分作秀,恐怕只有帝王自個兒有數(shù)。(摘自《時代青年》 楊海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