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焱 李飛英
跨界教學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筆者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黃河頌》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實施跨界教學。
《黃河頌》是一首反映抗日救國的抒情詩,詩人以澎湃的熱情謳歌了黃河的磅礴氣勢,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給讀者以強烈的精神震撼。這樣的抒情詩,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感受到黃河的壯美,更不易感悟其中蘊含的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诒疚氖闱樾詽獾奶攸c,筆者采取了跨學科教學的策略,效果很好。
一、語文與音樂融合,促學生與文本共情
初中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還不強,對抒情味濃的語句缺乏情感上的共鳴。為了讓學生從文字中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筆者將文本與音樂作品《黃河頌》聯(lián)動起來教學。
課文由“朗誦詞”和“歌詞”兩部分構成?!袄收b詞”點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筆者讓學生誦讀“朗誦詞”之后,提問:“這部分內(nèi)容寫了什么?”學生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很輕易地答出“黃河是中華民族‘偉大而又堅強精神的象征”。在指導學生朗誦“歌詞”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如下理解文本的支架問題:①黃河的形象是什么?②作者從哪些方面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概?③第一次出現(xiàn)的“啊!黃河!”有什么作用?④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黃河”,作者為什么要重復?⑤結尾部分的抒情有什么特點?⑥黃河的形象與中華民族的形象有什么關聯(lián)?因為有這樣的學習支架,學生的誦讀就有了方向和目標,他們對支架問題①②④的解答,還是比較準確的,而對于支架問題③⑤⑥的解答,就比較膚淺了。
基于此,筆者播放了視頻《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樂章《黃河頌》,要求學生一邊觀看屏幕上奔騰的黃河景象,一邊仔細聆聽《黃河頌》的朗誦,根據(jù)歌曲劃分詩歌節(jié)奏,確定“朗誦詞”和“歌詞”該用怎樣的語調(diào)、感情去朗讀。在歌曲的渲染下,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朗誦詞”的曲調(diào)節(jié)奏平緩。筆者總結:“我們應該用平穩(wěn)的語調(diào)誦讀出黃河的雄姿,以體現(xiàn)曲折宛轉、奔騰不息、源遠流長的黃河風貌?!睂τ凇案柙~”主體內(nèi)容的誦讀,學生從激越的樂曲中精準地感受到“這一部分語速宜加快,語調(diào)要高昂有力?!睂τ凇案柙~”結尾內(nèi)容的誦讀,學生從舒緩的樂曲中感受到“這部分語速宜減慢,因為作者把浩浩蕩蕩的黃河和具有黃河一樣堅強性格的英雄兒女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深刻地表達了對黃河和對祖國英雄兒女的贊頌之情,展示出我們偉大民族像黃河一樣不畏強暴、不怕困難,永遠向著勝利前進的形象”。
在感受黃河奔騰的氣勢中,在慷慨激昂的音樂聲中,學生逐漸融入音樂中,甚至有學生閉上眼睛,隨著音樂的起伏而律動。欣賞視頻后,筆者采用配樂朗誦的方式,再次播放歌曲《黃河頌》,讓學生揣摩樂曲內(nèi)容。有的學生說:“我聽到了黃河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的氣勢。”有的學生說:“我聽出了黃河的咆哮聲、吶喊聲和怒吼聲?!边€有的學生說:“我從中聽出了中華兒女在外敵入侵時的憤怒和不屈。”
二、語文與歷史、地理融合,促學生理解文本
音樂作品固然可以讓學生共情,但要真正讓學生理解黃河精神與中華民族的抗戰(zhàn)決心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還需要深入挖掘黃河的歷史背景,如此,才能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黃河頌》時,筆者根據(jù)教學實際,將語文學科與歷史、地理學科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科融合的學習中感受黃河的悠久歷史,以及黃河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從而理解黃河精神與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筆者從初中歷史教材中收集了七年級上冊《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八年級上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中與黃河有關的史實。從初中地理教材中收集了與黃河有關的地理常識,精心篩選出與《黃河頌》有關的內(nèi)容并制作成PPT:①早在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②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經(jīng)我國九個?。ㄗ灾螀^(qū));③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城市——咸陽、西安、洛陽、鄭州、安陽、開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黃河兩岸活躍著廣大抗日軍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到處都有敵后游擊隊在英勇地與侵略者作戰(zhàn)。
播放完PPT后,筆者結合這些內(nèi)容提問:中華兒女的別稱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這兩個別稱與黃河有什么關系?學生結合PPT中的內(nèi)容①,很容易地理解了“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和“源頭”。結合PPT中的內(nèi)容②,筆者引導:根據(jù)這個資料,你能用詩歌中的句子來概括黃河嗎?學生立即搶答:“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壞?!碑擯PT中的內(nèi)容③定格在屏幕上時,筆者引導:從這些城市功能上看,黃河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怎樣的地位?學生興致很高,很快,他們就找到了詩歌中的原句“??!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fā)源?!?/p>
借助這些歷史和地理知識,學生基本上能感受到黃河在中國歷史、中華文明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認識到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但是,本文的中心是歌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一中心呢?筆者借助PPT中的內(nèi)容④,向?qū)W生介紹了《黃河大合唱》的寫作背景:1938年9月,武漢淪陷,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yún)瘟荷娇谷崭鶕?jù)地,途中,他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親身感受到黃河兩岸抗擊侵略者的中華兒女的頑強意志,次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激情澎湃地寫下了《黃河大合唱》。然后,筆者引導:“結合PPT中的內(nèi)容④和《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背景,各學習小組合作探究,黃河精神與抗戰(zhàn)精神有什么關聯(lián)?”經(jīng)過小組討論,第一小組認為:“黃河一瀉千里,不可阻擋,這與中華兒女不可阻擋的抗戰(zhàn)熱情是一致的。”第二小組認為:“黃河兩岸的抗日軍民團結一致,氣勢如虹,這與黃河的氣勢磅礴是高度一致的。”第三小組認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保衛(wèi)中華民族的‘屏障,而抗日軍民則是保家衛(wèi)國的‘萬里長城,從這個角度講,黃河精神與抗戰(zhàn)精神是一致的。”第四小組認為:“黃河千百年來滾滾東流,摧枯拉朽,與中華兒女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也是一致的。”其他小組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為了強化這些認知,筆者播放了歌曲《保衛(wèi)黃河》和《大刀進行曲》。學生在高亢激越的樂曲聲中,更形象地理解了本文主旨:作者通過描寫黃河不可阻擋的磅礴氣勢,歌頌了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謳歌了中華民族面對外敵入侵時不屈不撓、堅毅頑強的民族精神,表現(xiàn)了中華兒女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