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1498年5月20日,在經歷了長達四年的航海探索和生死考驗后,由葡萄牙著名航海家瓦斯科·達·迦馬率領的船隊終于抵達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港。
西方列強對印度的殖民由此開始,其主要形式是以軍隊的支持為背景,以資本運作為主要形式的東印度公司。這些殖民地之所以叫“東印度公司”,并不是因為它們地處印度的東部,而是因為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時就認為他抵達的是印度,而且至死都這樣認為。雖然后來歐洲各國都知道那是美洲,但仍然將錯就錯,把美洲叫作西印度,而把真正的印度叫作東印度。
從葡萄牙船隊抵達印度至葡屬印度殖民地總督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去世的1515年,葡萄牙人憑借先進的武器和堅不可摧的艦船闖入印度洋,摧毀了伊斯蘭商人在印度洋的勢力。印度洋海域,從里斯本到莫桑比克,再到卡利卡特,直至果阿、馬六甲的殖民地和航路、貿易,全部被葡萄牙王國所掌控。
葡萄牙王室用權力壟斷貿易,來自殖民地的胡椒直接上貢,入倉的價格為十六杜卡特每公擔(一公擔等于一百公斤),出庫價格翻一倍,達到三十二杜卡特每公擔,增加的十六杜卡特就流入了王室的金庫。
豐厚的利潤激發(fā)了其他國家探險發(fā)財的欲望。1577年至1580年,英國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率領船隊橫渡印度洋、太平洋。1596年6月,浩特曼率領四艘船的船隊代表荷蘭首次到達爪哇島,并滿載胡椒等貨物返回。1599年7月,范·涅克率領船隊在收獲大量胡椒后返回荷蘭,利潤達到驚人的百分之四百。1600年4月,荷蘭商船“博愛號”漂流到今天日本的大分縣,開始了荷蘭與日本的交涉。
在1595年至1602年的短短幾年里,荷蘭在遙遠的亞洲國家陸續(xù)設立了十四家貿易公司。然而,這些公司的惡性競爭,導致貨物的收購價不斷抬高,而在銷售國的價格反而下降。這種情況的持續(xù),將導致這些公司全面倒閉。為此,政治家約翰·范·奧爾登巴內費爾特在各公司之間積極斡旋,最終促成了這些公司的大聯合。1602年3月,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集資了六百五十萬荷蘭盾的資本,并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這使得它成了此后歐洲諸國建立股份制公司時的典范。直至1799年,作為一家跨海商貿企業(y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大致持續(xù)經營了近兩百年。
荷蘭人范·涅克的成功極大地刺激了英國商人。1600年12月3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批準“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許狀。
1602年2月,英國東印度公司最早的四艘艦船在倫敦起航,4月初駛出在英格蘭的最后一個停泊地托貝港。1602年10月24日,在團長詹姆斯·蘭開斯特的指揮下,船隊抵達蘇門答臘的亞齊。不久后,船隊載著重達一百零三萬磅的胡椒,在1603年平安返回英格蘭。
在這一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處于單次航海時代,即在每次航海前籌集資金,當船只從亞洲載滿貨物返航后,再將其進口貨物的銷售額,按照資金比例回饋給股東。這種單次航海從1613年起步,前后一共進行了十二次。
然而,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體制,終歸難以同已經具備持久穩(wěn)定組織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對持久穩(wěn)定的合資企業(yè)和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組織起來。16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完成第一次合資,1617年至1632年完成第二次合資,1631年至1642年完成第三次合資。
與荷蘭不同的是,當時的英國無法完成巨額資金的籌集,未能建立起一個持久而穩(wěn)定的公司。但是,它通過以上合資機制,在亞洲各地建立起了十二處商館,并在泰晤士河畔的造船廠建造了七十六艘之多的船舶。
具有實際意義的法國東印度公司,是在重商主義者柯爾貝爾的領導下,于1664年8月才獲得路易十四頒發(fā)的特許狀,從而正式創(chuàng)立。為此,法國各地的貴族和官僚紛紛接收到向法國東印度公司投資的號召。與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主要由大股東構成不同,法國東印度公司主要由小股東組成。
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真正擴張,是在曾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效力的卡戎的率領下開始的。卡戎率領的法國東印度公司船隊于1667年起航,成功地在印度的西北部的蘇拉特、孟加拉、馬蘇利帕塔姆等地建立商館。于是,從1668年起,法國本土迎來了運載棉織物、胡椒等印度產品的本國船隊。但是,由于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荷蘭商人的侵擾和阻撓,法國東印度公司一直未能振興繁榮。
總的來說,勢力強大的東印度公司主要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其他勢力較弱的東印度公司還有:1616年建立的丹麥東印度公司、1722年建立的德國東印度公司、1731年建立的瑞典東印度公司、1754年建立的普魯士—孟加拉公司等。
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形成強有力挑戰(zhàn)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經過反復調價還價,英國和荷蘭決定簽署兩家東印度公司之間妥協(xié)的協(xié)議。為此,荷蘭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就在所難免。從十七世紀中葉到下半期,英國與荷蘭之間一共爆發(fā)了三次以爭奪海外殖民地為目的的戰(zhàn)爭。
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殖民地爭奪戰(zhàn)爭并沒有打垮荷蘭的海外貿易。但是,隨著海外貿易商品種類的多樣化,紡織品貿易逐漸成為新的貿易重點,胡椒、香料在貿易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荷蘭的海外貿易開始落于下風。
從1660年至1760年,各國東印度公司的進口商品除了香料、胡椒、棉織物之外,還有咖啡、茶葉等,出口商品則有毛織物、銅、明礬等,這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已經延伸到中國,大量進口來自中國的茶葉等貨品。
由于歐洲產品在亞洲難以暢銷,只得將從新大陸美洲流入的金、銀帶到亞洲,以換取所需要的亞洲商品。這樣的商業(yè)模式成了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與亞洲貿易的主要特征,而且隨著進出口額的增長而同步增長,這造成了對歐洲市場的強力沖擊,以致不得不對一些進口商品課以重稅。
英國人對茶葉的偏愛眾所周知。但茶葉并非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物產。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將遙遠東方的茶葉和飲茶的習慣帶到了倫敦。此時,茶葉是奢侈品,飲茶的習慣也限于上流社會。在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本土總部發(fā)往印度馬德拉斯的信中有這樣的描述:“茶葉是一個大有發(fā)展前景的商品,是適用于作為饋贈宮廷高官的禮品。希望每年輸送五罐至六罐品質優(yōu)良的新茶葉。煎泡后茶色明顯純正者,一般最受青睞。”由于其所具有的奢侈品地位,此時英國進口的茶葉還很少。1664年英國輸入茶葉總重為二磅二盎司(約為九百六十二克),1666年為二十二磅十二盎司(約十公斤三百零五克)。然而,到了十八世紀,英國的茶葉進口量出現暴增。十八世紀二十年代為八十八萬磅,六十年代達到三百七十三萬磅。此時,飲茶已經成為英國大眾的習慣。
1697年,中國茶葉正式開始輸入英國。1699年,從中國運抵倫敦的茶葉達到一點三萬磅。十八世紀后半葉,茶葉進口占據英國與中國貿易的百分之八十。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當地的統(tǒng)治者和法國殖民者之間發(fā)生了較大規(guī)模的殖民地爭奪戰(zhàn)——普拉西戰(zhàn)役,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軍事首領克乃武指揮所部取得勝利。此戰(zhàn)具有劃時代意義,英國殖民者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對印度的實際統(tǒng)治權。十八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倫敦的商品銷售達到一百五十至兩百萬磅。
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煙民吸食鴉片和對中國的鴉片走私已經存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積極進軍中國特別是廣東的貿易市場,目的就在于將印度出產的鴉片販賣到中國。在獲得中國茶葉貿易的壟斷權之后,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獲得了在印度的鴉片專營權,接著在1797年掌握了鴉片的生產壟斷權。1784年后,英國從中國進口茶葉等海外貿易開始興隆,在其他商品輸出不足以平衡貿易逆差的情況下,鴉片走私作為一種重要的貿易平衡手段,在十九世紀逐漸達到最繁榮的狀態(tài)。
對于清朝政府而言,國民吸食鴉片不僅造成國民健康毀壞,而且造成白銀大量外流。1838年6月2日,“遇事敢言”的鴻臚寺卿黃爵滋上了一道嚴禁海關口岸以控制鴉片流入的奏折,很得道光皇帝的贊同,遂下旨遵行。1838年11月8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奏折,稱其在天津拿獲鴉片十三萬兩。1839年5月13日至1840年6月28日,林則徐一年查獲的鴉片達到二十萬余兩。從1837年開始的三年多時間里,各重要海關口岸共查獲鴉片八十三點五萬兩。
1839年6月3日,根據道光帝的諭令,林則徐在廣東虎門共銷毀鴉片一萬九千一百七十六箱又二千一百一十九袋,實重二百三十七萬斤,這個數字占1838年至1839年季風季節(jié)運往中國鴉片總額的六成左右。這個數字令人震驚,它意味著在這個時段內運往中國的鴉片高達三百九十五萬斤左右。林則徐所采取的禁煙措施,使得1840年春印度、孟加拉以及新加坡等地的鴉片價格大跌。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1841年,英國軍艦占領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