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年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對琴瑟和鳴的良偶,都有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閃著熠熠動人的光彩。
那時候的男神女神,各有各的魅力和才情。比如,當壚賣酒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賭書潑茶的趙明誠與李清照。本文中的楊慎與黃娥(也作“峨”)也是珠聯(lián)璧合的金童玉女,一個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一個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夫婦在詩詞領域里成就斐然。除了比拼才華,他倆在婚姻里也彼此體貼、惺惺相惜,卻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斬斷幸福。“異地戀”聚少離多,他們依舊托舉起厚重而深沉的愛,至天荒地老,亦至死不渝。
一雙璧人,同甘共苦,人間走一遭,歷經(jīng)重重波折和磨難,奈何命運執(zhí)起涼薄的筆,不肯寫下一個美滿的結(jié)局。
楊慎是明朝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的長子,亦是當朝狀元郎,比之江南才子唐伯虎,那也是不遑多讓。他出身書香世家,自幼聰敏好學,對經(jīng)史、詩文、詞曲、音律、金石、書畫無所不精,在天文、地理、醫(yī)學等領域也有很深的造詣,是有明一代大名鼎鼎的博學家。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就出自他的手筆。
除了文學創(chuàng)作頗佳,楊慎的行政工作能力也極強。然而嘉靖帝登基后,由于他是兄終弟及,想要給自己的生父追封皇帝謚號,但楊家父子認為有違禮制,堅決反對,這就是“大禮議事件”。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爭執(zhí)不下,楊廷和辭官還鄉(xiāng),楊慎被牽連也不再受重用,便借口養(yǎng)病也回到家鄉(xiāng)成都。
蜀地人杰地靈,尤其多名媛佳麗。同樣生于書香門第的黃娥,能詩詞,工散曲,博通經(jīng)史,才情甚富,可謂“才藝冠女班”。其父黃珂是工部尚書,母親聶氏為黃梅縣尉聶新的女兒,是知書識禮的大家閨秀。在父母的疼愛及文化修養(yǎng)的熏陶下,天資靈慧的黃娥還有著天真爛漫的情懷。她在《閨中即事》一詩中寫道: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墻。
這首玲瓏小詩是黃娥的處女作,不堪閨中寂寞的她,能從生活細微處或觀察或欣賞,并運用高妙的寫作技巧,描繪出一幅趣意絢爛的春景圖。
一時間黃娥才名鵲起,芳名傳遍京城,而風姿綽約的黃娥也至及笄之年,慕名登門求親的風流少年絡繹不絕。位高權(quán)重的黃珂唯愿為女兒擇一良婿,奈何愛女早已心有所屬,黃娥對父親坦陳心跡:她的意中人正是才學淵博、志趣高雅的楊公子。
原來,黃娥十二歲時,楊慎考中狀元,明武宗欽賜朝服冠帶,授官翰林院修撰。黃珂與楊廷和在朝共事多年,早結(jié)為道義之交,兩家關系甚為密切,出于禮數(shù),他特意前來拜訪黃世伯。趁著門房問話的間隙,黃娥匆匆一瞥他的身影,心中激起層層漣漪,悸動不已。從那時起,少女心里,一粒愛的種子已萌芽。
然而,年長黃娥10歲的楊慎已有妻室在堂。黃娥渴望的種種美好、幻想的浪漫故事,還未生根發(fā)芽,就已凋零枯萎。愛情里沒有是非對錯,卻論先來后到。黃娥心有不甘,她信誓旦旦:非嫁爾不可,絕不將就。甚至,她還提出要給楊慎作妾,被父親斥責荒唐才作罷。
后來,黃珂因朝廷腐敗和年事高邁,辭官攜家眷回到了老家遂寧。四季來來往往,黃家從門庭若市變得門前冷落,黃娥已錯過最佳婚配年齡,成為當時的“黃金剩女”。但她無怨無悔,默默守候,將深沉的愛意藏在心底。
某一日,黃娥憶起舊日時光,撥動琴弦彈唱了新作的散曲《玉堂客》:東風芳草竟芊綿,何處是王孫故園?夢斷魂勞人又遠,對花枝,空憶當年。愁眉不展,望斷青樓紅苑。合離恨滿,這情悰怎生消遣!這支散曲很快就流傳開來,楊慎讀過此曲后,折服于黃娥的詞工詩情,心中也悄然生出了愛慕之情。
彼時,已過而立之年的楊慎不幸喪妻,他從朋友那里得知,黃娥至今待字閨中皆是為了自己,他怎么忍心再耽誤她的芳華、辜負她的深情呢?楊慎隨即請人前去說媒,準備豐厚的聘禮,風風光光地迎娶黃娥。黃娥終于得償所愿,守得云開見月明。
這門婚事,猶如天作之合,引得傾城震動,人們爭先恐后來看這位“尚書女兒知府妹,宰相媳婦狀元妻”的綽約風姿。
念念不忘的人,往后余生都與他有關。新婚宴爾,楊慎與黃娥住在新都(成都)桂湖之濱的榴閣,庭院清幽,榴花盛放。黃娥以石榴花自居,彼此互贈《庭榴》和《鷓鴣天》,以詩話情,如膠似漆。中秋月圓夜,桂香云外飄。楊慎摘一枝金桂花插在愛妻的發(fā)髻,他們邊賞月邊切磋詞曲,流云也愿意停留,看他們情意綿綿地耳鬢廝磨。
婚后生活雖然幸福,但黃娥深知丈夫憂國憂民,便常常鼓勵他施展才華與抱負。她的溫婉賢淑和教養(yǎng)見解都令楊慎嘆賞不已,贊她是“女中圣賢”。有紅顏知音為其撫琴,曲曲琤琤動聽,楊慎不再感到孤獨寂寞,漸漸地重拾信心,第二年便回京復職。楊慎任職翰林院修撰期間,雖公務繁忙,但朝夕相伴,夫婦倆感情如魚得水。
重回廟堂,時光卻無法停駐在美好的一刻。命運那只手,翻開為云覆合是雨,冷酷又無情,偏不肯庇護難得幸福的人。
這樣柔情蜜意的日子,只過了五年,一場莫大的劫難便兜頭而來,給了這對年輕夫妻猝不及防的沉痛打擊。因為楊慎鋒芒太露,加之屢次直言上疏,還聯(lián)合文武百官撼門哭諫,徹底激怒了皇帝。當時,參與“左順門事件”的大臣全被問罪,楊慎更是連續(xù)兩次被廷杖,最后貶謫至云南,永世不得遣返。
丈夫遭逢如此大難,此時的黃娥才二十六歲,年華正好,青春嬌艷。周圍有“好心人”勸她放棄這個政治上已然“破產(chǎn)”、生活上落魄不已的男人,她卻充耳不聞。
秋風蕭蕭寒侵骨,從未有一個秋,像此時這般令人斷腸。楊慎身披囚衣,項系沉重的枷鎖,帶著被廷杖后的累累傷痕,由解差押送出京城,他從潞河登舟南下,連和家人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黃娥聽到這個消息,肝腸寸斷,趕緊收拾行裝,帶著家人趕赴渡口,誓與丈夫同生死、共患難。在黃娥一路的精心護理下,楊慎的創(chuàng)傷逐漸痊愈。
隆冬時節(jié),船行至江陵,這里便是去滇入蜀的分道處了。按照律例,罪犯不能帶家眷至戍所,更何況此后山川險惡,道路崎嶇,楊慎也不忍連累愛妻,堅持要黃娥沿長江回蜀。
滔滔長江,逝水如歌,朔風飛雪,風煙散盡,這對恩愛夫妻,在江邊執(zhí)手相看淚眼,嗚咽兩斷腸。黃娥填了一首越曲《斗鵪鶉》:分手東墻,送君南浦。目斷行云,淚添細雨。載恨孤舟,戛愁去櫓。廝看覷,兩無語。當時也割不斷那樣恩情,今日個打迭起這般凄楚。
黃娥回到新都,靜居榴閣。她強壓住心頭悲憤,含辛茹苦,孝敬公婆,教哺子侄,為貶謫在外的楊慎操持家務,排難分憂。中秋冷清,黃娥孤單單來到桂湖,見楊慎沿湖種植的桂樹正綻蕊飄香,她觸景生情,憶當年中秋之夜,夫妻二人在桂湖賞月,依偎湖邊,一對倩影倒映水中,和桂影一起晃動。如今桂香不絕如縷,斯人卻遠在天涯,相思無可寄送。黃娥以深沉難抑的思念之情,寫下了廣為傳誦的《黃鶯兒》散曲:
積雨釀輕寒,看繁花樹樹殘。泥途滿眼登臨倦,云山幾盤,江流幾灣,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
楊慎讀到這首情深意遠、字字絕佳的散曲,備加贊賞,他不甘落后于夫人,乃十分用心地另外和作了三首《黃鶯兒》,夫妻倆一唱一和以訴相思苦、離別情。
長江邊的送別,是黃娥一生等待的開始。從此,漫長的三十年,一個女人從青絲等到白發(fā),從少婦等到老嫗,她從未斷絕過對丈夫的忠貞思念。在這漫漫半生,他們只有短短三年時間,得以相會聚首。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被迫辭職還鄉(xiāng)的楊廷和憂思成疾,病勢沉重。楊慎聞訊,回蜀探望。當父親痊愈后,黃娥便隨同丈夫,跋涉千山萬水到云南邊陲,成為楊慎講學、著書的好幫手。
過了三年,楊廷和病故,黃娥回蜀挑起了家庭重擔。暑往寒來,花前月下,她怎不思念千里外的親人?飛雁不到,錦書難寄,楊慎何年才能被赦歸來??!黃娥聲淚俱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寄外》詩。
對于楊慎而言,能在云南堅持下去的強大支柱,是他的愛妻黃娥,還在家鄉(xiāng)苦苦相盼,他絕不能辜負了妻子這份團圓之念。而對于黃娥而言,她在家鄉(xiāng)辛苦操持家務,照拂家人,能給她莫大鼓勵的,也是遠在天邊的楊慎。獨守空房,寂寞流年,她殷殷期待著再度相逢,不管受到多少時光的摧殘。
根據(jù)明朝的律例,罪犯年滿七十即可歸休,不再服役??墒?,白發(fā)蒼蒼的楊慎七十歲歸蜀不久,又被明世宗的鷹犬派遣四名指揮將他抓回云南。楊慎悲憤到了極點,不到半年,便含恨死在一座古廟中。噩耗傳來,黃娥悲傷萬狀,泣不成聲,心碎成了一地齏粉,她苦苦等了三十年,熬干了心血與希冀,最終等來的是卻不是白首團圓,而是冰冷的死訊。
黃娥不惜以花甲之年、羸弱之身,赴云南奔喪,像當初攆著囚車送行的少婦一般,堅韌隱忍,親自裝殮扶棺,帶丈夫回四川。
靈柩運抵新都,家族中人和親戚朋友都主張厚葬楊慎。黃娥料到明世宗連死了的楊慎也是不會輕易放過的,便力排眾議,強忍悲慟,以簡單的喪儀裝斂了楊慎的遺體。不久,明世宗果然派人來查驗,見死去的楊慎穿戴著戍卒的衣帽靜躺在棺內(nèi),一副服罪的樣子,也就不好再刁難了。眾人從心里佩服黃娥有先見之明,卻不知她這半生,吞咽了多少委屈心酸。
十年后,公元1569年,年過七旬的黃娥安然合上雙眼,終于和她愛了一生、等了一世的丈夫,完成了“生同衾,死同穴”的愛情誓言,這樣畫上句號,也算一種圓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