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梅
面疙瘩,各地都有,叫法不一。
面疙瘩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也是閩南尋常百姓的常用食物。
閩南人的飲食,受潮汕的影響很大,面疙瘩便是突出的例子,其做法是:面粉加水揉成面,搓成指粗的長條,切成小劑,在面粉中略拌,再將劑直立,用大拇指按于劑上向前推搓成貓耳狀,下到沸水里……它與我們熟識的“面猴”,制作方法大同小異。
面疙瘩也叫“貓耳朵”,閩南方言叫“面猴”,為什么叫“面猴”呢?問了好多老一輩的人,他們給我的答案是“代代相傳都是這個叫法,具體原因已無從考證?!?/p>
兒時印象中,家里來客人,留客吃飯,最常見的就是用疙瘩湯招待。
記憶中,母親取一個盆,往里面放入適量的低筋面粉、一個雞蛋、鹽少許、涼白開少許,用手拌勻后揉成團,醒發(fā)約半個小時,用手捻成一片一片,放進滾沸的清湯里煮,煮得差不多,加入提前炒制好的雞蛋和自己用芥菜腌制的酸菜,不一會兒,一鍋熱氣騰騰的酸菜“面猴”就出鍋了。
面疙瘩作法簡單,只需要用到最平常的低筋面粉,最簡單的佐料,就做出活色生香的真味道,重點在于掌勺人精湛的制作手藝。
隨手捻成的面疙瘩,厚薄不一,面片各式各樣。捻面疙瘩講求眼明手快,手勁均勻有力。如果出的面疙瘩厚薄相差太大,有的面片煮熟了,變成糊狀了,而有的面片還沒有熟,湯就成了混沌一片。所以,捻疙瘩還是得盡量捻得一樣大小。捻面疙瘩用的手勁大,面疙瘩就比較堅韌,吃起來也香。
面疙瘩的菜品,因地域不同、風(fēng)俗不同,品種良多,如番茄汁疙瘩湯、炒面疙瘩、金湯雜燴面疙瘩、海鮮面疙瘩、酸菜面猴……
在這些菜品中,我最愛吃的是番茄汁疙瘩湯,用西紅柿、雞蛋、青菜打湯底,入口勁道,色香味俱全,在這炎炎夏日,耐嚼又美味的面疙瘩,就著湯喝,稀里嘩啦一大碗下肚,整個人酣暢淋漓!
吃膩面疙瘩湯的,還可以選擇來一份炒面疙瘩,隨個人喜好加入新鮮配菜,如雞蛋、豆芽、蒜苗、卷心菜等;葷素搭配,粗細結(jié)合,口味可咸可甜,烹入炒鍋中,五彩繽紛,乍眼望去,甚是養(yǎng)眼,百吃不膩!好吃的炒面疙瘩既要口感入味,又得爽滑彈牙,面要活得軟硬適中,方可讓人百吃不厭!
現(xiàn)在,人們的嘴巴越來越刁了,面疙瘩的吃法、做法也與時俱進,除了用一些菠菜、南瓜等有色蔬菜的汁液和雞蛋、肉汁等食材來和面外,還會在湯底做文章,用各式各樣的食材精心熬出的骨頭湯、雞湯,讓面疙瘩吃起來更加可口和營養(yǎng)。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閩南人,捻面疙瘩對我來說,是信手拈來,啥時候想吃了,就舀幾勺面粉,一個雞蛋、半碗水,和好面團,來上一份面疙瘩,暖暖的,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