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文發(fā)表內卷了嗎?

2022-05-30 23:40:44鐘柏昌張孟娟
電化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內卷

鐘柏昌 張孟娟

[摘? ?要] 學術內卷儼然成為一些學者的“口頭禪”,然而,內卷程度究竟如何、成因為何、如何破解,卻語焉不詳。為探究教育技術領域是否存在學術內卷現象,文章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8本教育技術學CSSCI期刊2012—2021年間刊發(fā)的論文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發(fā)現,與整個學術圈類似,教育技術學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學術內卷問題,具體表現為競爭惡化、兩極分化、邊界固化、追逐熱點、簡單遷移等。探析學術內卷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論文發(fā)表供需關系的失衡,引發(fā)了對論文發(fā)表機會的爭奪;學術群體論文發(fā)表機會不平等,加劇了“馬太效應”;外部環(huán)境互動匱乏,導致了學科內外循環(huán)動力不足;功利導向和量化導向的評價機制催生了內卷亂象。要破解學術內卷問題,需要優(yōu)化期刊建設,減少“馬太效應”的影響;加強跨學科、跨區(qū)域合作研究,實現內外循環(huán)聯(lián)動發(fā)展;拓寬國際合作渠道,打造教育信息化類期刊國際合作的新機制;建立多元科研評價標準,降低評價異化的影響。

[關鍵詞] 教育技術學; 論文發(fā)表; 內卷; 學術內卷; CSSCI期刊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一、問題的提出

對學科期刊的載文進行計量學分析,可以洞悉學術發(fā)展動態(tài),發(fā)現學術研究的趨勢與問題。此前,已有許多學者針對國內外教育技術學期刊展開文獻計量學分析,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依據特定的研究主題,通過對期刊載文的分析,探究相關研究的核心作者群體、研究機構及研究熱點,以此總結研究趨勢。例如,張秀梅等人以核心期刊文獻為樣本,采用CiteSpace分析發(fā)文量、研究團體、研究關鍵詞等,揭示了近10年我國智慧教學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方向[1]。第二類是對期刊本身進行審視,通過數據統(tǒng)計分析某一周期內的載文情況,探討期刊的建設現狀。例如:張絨對《電化教育研究》2013—2018年刊載的文獻數量、欄目、第一作者的年齡、學歷職稱以及高被引、高產和高轉載作者等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讀者深入了解該期刊載文熱點和方向提供了參考[2]。

然而,鮮有研究針對學術論文發(fā)表背后所凸顯的學科建設問題進行反思,如內卷問題、學術道德問題、研究功利化問題等。尤其是飽受爭議的學術內卷問題依然缺少文獻計量學依據。為此,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教育技術學科的主要專業(yè)期刊為例,運用CiteSpace以及Excel對近10年的載文情況進行大樣本分析,以探明學術論文發(fā)表是否存在內卷問題,以及程度如何,從而為我國教育技術學術研究和論文發(fā)表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合理建議。

二、樣本選取與分析方法

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者眾多,期刊數量也多,是教育學領域最活躍的研究群體,具有較好的學術代表性。國內教育技術學領域現有8本CSSCI期刊,它們構成了我國教育技術學期刊的主力方陣,也是國內教育技術學研究論文發(fā)表的主渠道。為此,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8本教育技術學期刊刊載的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時間跨度為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以“刊名”為檢索關鍵詞,獲得初始樣本12718篇,剔除卷首、征稿啟事、論壇通知以及新聞廣告等非研究型文獻后,共獲得有效樣本11338篇,各期刊論文數量見表1。

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5.8 R3軟件對上述樣本作發(fā)文作者、關鍵詞分析,并借助Excel輔助分析載文數量、篇幅、被引頻次、跨學科與境外作者發(fā)文量等數據,從而為探析學術研究的內卷問題提供量化依據。

三、研究框架

所謂“內卷”“內卷化”(Involution),是一種缺乏實質性發(fā)展的增長現象。“內卷”一般是指導致這種現象的過程,而“內卷化”則是內卷后的狀態(tài);為行文方便,下文將統(tǒng)一采用“內卷”或“學術內卷”,包含過程與狀態(tài)兩種含義。根據有關文獻的描述,“內卷”一詞最早源于人文社科領域的人類學家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用以形容某種文化模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囿于內部的精細化與自我復制而形成的一種停滯狀態(tài)[3]。受其啟發(fā),美國學者吉爾茨(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度尼西亞的農業(yè)經濟問題時,用“內卷”一詞刻畫爪哇島在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的條件束縛下,無法將農業(yè)向島外發(fā)展,致使水稻種植出現勞動力密集,生產不斷“精致化”的現象[4]。之后,印度社會史學家杜贊奇(Prasenjit Duara)進一步延伸了“內卷”的內涵,并用它概括政治學領域中“國家機構不斷膨脹而開銷日益增長的這一國家體制的經濟效益隨著規(guī)模擴大而遞減”的一種“有增長而無實質發(fā)展”的現象[5]。此后,“內卷”一詞被廣泛應用于基層治理、制度變遷、教育發(fā)展等領域。

基于“內卷”在不同領域的學術流變,本文參考王紅等人的研究[6],將“學術內卷”概括為:在學術界內部封閉的環(huán)境下,不斷疊加資源投入而引發(fā)單調的復制繁殖,陷入無實質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一種學術繁榮假象。概言之,“學術內卷”主要具備五個關鍵表征:一是學術資源的有限性與競爭惡化,即在載文總量持續(xù)萎縮及相關學術人員持續(xù)增長的情況下,學術圈內部因爭奪有限的“資源”而出現非理性的相互傾軋[7];二是學術精英的聚集性與兩極分化,即少數精英學者占據了論文發(fā)表的主體部分,存在某種程度的“二八法則”;三是學科壁壘的排他性與邊界固化,即學科內部趨向自我封閉,跨學科與合作壁壘明顯;四是研究選題的熱點導向性,即多數學者都聚焦于同一個方向或選題的研究,由此雖產生很多論文,但缺少創(chuàng)新性[8];五是知識生產的復制性與簡單遷移,即眾多學者著眼于相似理論、方法在不同研究對象中的遷移應用,存在較為明顯的低水平重復現象[8]。

為便于文獻計量學分析,需要對五個關鍵表征作進一步界定并選擇可操作的數據來源。

(一)競爭惡化

期刊的載文量和平均篇幅是評估學術期刊的信息含量以及發(fā)展狀況的重要標準[9]。為提高學術影響力,期刊通常會對載文量和篇幅進行一定的控制。載文量多寡、篇幅長短以及相關學術人員數量反映了出版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體現論文發(fā)表的競爭激烈程度。故本文將以上三個方面作為競爭惡化的量化指標。

(二)兩極分化

在學術領域中,兩極分化現象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術資源“向少數績優(yōu)者集聚”[10]。文獻轉載集中于少數期刊的優(yōu)秀論文之中,論文發(fā)表集中于少數高產作者之中,被引頻次集中于知名作者之中,諸如此類皆為兩極分化的具體體現。鑒于數據量化的可操作性,本文將2012—2021年前60名作者的發(fā)文量和被引次數占總體的比例作為統(tǒng)計指標,探討可能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三)邊界固化

適當引進不同學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力量,加強跨境合作,不僅有利于學術研究和期刊出版的國際化和多元化,也有利于拓寬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視野和研究路徑。跨學科合作和跨境合作的狀況可以從學術論文發(fā)表中管中窺豹。本文將以10年來學科外及境外作者發(fā)文數量為依據,探尋跨學科和跨境合作的情況,討論邊界固化的程度。

(四)追逐熱點

學科熱點是學術研究中前沿問題、關鍵問題的重要體現,其研究狀況對于學科和期刊發(fā)展至關重要。但過于偏重熱點選題,缺少學科研究的傳統(tǒng)和傳承,可能暗示學科發(fā)展的成熟度存在不足。關鍵詞作為研究的核心概括,通過分析高頻關鍵詞,可以探知一段時間內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故本文將基于2012—2021年的年度熱點關鍵詞,統(tǒng)計年度熱點文章,探究10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術人員對熱點問題的研究情況。

(五)簡單遷移

對于論文優(yōu)劣的評價,往往涉及內容質量、學術創(chuàng)新性、被引頻次等多方面因素。其中,論文的被引頻次作為反映論文關注度和學術價值的重要評價指標[1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論文質量、學術影響力以及創(chuàng)新水平[12]。不可置否,僅以某一方面評價論文質量的高低難免有失偏頗,但考慮到量化分析的可能性,本文擬將論文被引次數的分布情況作為間接統(tǒng)計指標,討論論文的學術知識貢獻及簡單遷移問題。

基于以上五個方面的表征和操作性定義,本文對11338篇文獻樣本進行了定量分析,據此探析以教育技術學為代表案例的學術內卷問題。

四、統(tǒng)計結果

(一)競爭惡化:載文數量持續(xù)縮減而專業(yè)人數持續(xù)增長

8本期刊在2012—2021年的年度載文量和篇均頁數見表2??梢钥闯?,近10年來8本期刊的年度載文量降幅顯著,雖然部分期刊在某些年份的載文量有所回升,但整體上呈遞減趨勢。其中部分期刊減幅較為明顯,但也有一些期刊如《電化教育研究》《現代遠距離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等下降較為平緩。整體而言,與2012年相比,2021年8本期刊的總載文量下降了約34.1%。在載文量下降的同時,論文篇幅卻呈逐漸增長趨勢,8本期刊論文的年度篇均頁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平均篇幅逐年上升,最高達10頁左右。

與此相反,近年來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研究力量呈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論文發(fā)表的競爭壓力隨之加劇。僅以全國32個省市直屬師范院校的教育技術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為例,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2年教育技術學術型碩士招生數為435人,專業(yè)學位碩士僅255人[13];而基于相似的統(tǒng)計口徑,2021年教育技術學術型碩士招生數約為588人,專業(yè)學位碩士約為768人,增幅明顯。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也意味著導師隊伍的擴容,兩者都有學術論文發(fā)表的旺盛需要。

(二)兩極分化:少數學者占據了論文發(fā)表和被引的主體部分

在CiteSpace中,依據年度將研究的時間跨度分別設置為每年的1月至12月,單個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閾值的頻次設定為1,提取每年發(fā)文頻次排名前60的作者作為高績效群體,統(tǒng)計這些作者的總發(fā)文量(去除重復發(fā)文)和被引情況,結果見表3。從中可以看出,2012年前60名作者總發(fā)文數占該年發(fā)文總數的20.90%,2021年增至31.09%,10年間雖有所波動,但總體呈持續(xù)上漲趨勢。在被引情況上,8本期刊中每年前60名作者的被引率均在30%以上??傮w來看,8年的論文總被引數為367864次,而前60名作者的總被引數高達139853次,所占比例約為38.24%。不容忽視的是,每年前60名作者僅占該年度總作者的3%左右,從作者總數與發(fā)文量、被引情況來看,較少的作者擁有較高的發(fā)文量與被引數,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符合廣義的“二八法則”和“馬太效應”。

(三)邊界固化:領域外和境外作者發(fā)文數處于較低水平,存在封閉傾向

以作者所在單位、研究方向以及論文內容為判斷依據,從總樣本中篩選出619篇教育技術學領域外的論文,涵蓋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等多個領域;根據研究者發(fā)文的單位,可以將研究者劃分為境外作者和境內作者,10年間境外作者參與發(fā)表的論文共427篇,如圖1所示。不難看出,領域外論文發(fā)表呈現U型趨勢,在經歷了一個相對低迷的發(fā)表階段后,近年來領域外論文的數量有明顯增加,其中《中國電化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境外作者參與的論文(含境外學者專訪)數量連續(xù)處于較低水平,2012年僅有46篇論文,此后雖偶有回升,但不改下降趨勢,前些年常見的境外知名學者專訪也有明顯減少跡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教育技術核心期刊的國外研究者和合作研究者的比例均在30%以上[14]。總體而言,領域外論文和境外作者發(fā)表論文數量較為稀缺,10年總數量分別僅占總樣本的5.5%和3.8%,表明跨學科發(fā)表、跨境合作較為匱乏,學科外循環(huán)動力引入不足,內部發(fā)展相對固化,有一定的封閉傾向。

(四)追逐熱點:熱點選題聚集了大量論文,并有逐年增多趨勢

借助CiteSpace進行關鍵詞分析,以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為依據,對部分關鍵詞如“慕課”“MOOC”等相近詞語進行合并,刪除“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等非一般性關鍵詞后,提煉出2012—2021年學界關注的前10個熱點關鍵詞(見表4),并基于這些關鍵詞進一步統(tǒng)計每年的熱點論文(含有熱點關鍵詞的論文)數量(見表5)。結果顯示,近年來熱點論文所占比例愈發(fā)增多,2012年占20.97%,10年后增幅約81%,呈明顯上升態(tài)勢。此外,對2012—2020年被引率前1%的論文進行篩選,共獲得高被引論文104篇,其中包含的熱點論文高達67篇,占64.42%。這些數據表明,大量學者針對熱點問題開展研究,發(fā)表了為數眾多的論文并被爭相引用。誠然,對熱點的研究反映了當下學術研究關注的重要方向和現實需求,也蘊含著學者們對未來研究發(fā)展的前瞻性思考。但過多的研究聚焦于同一熱點,不免有趕時髦、追熱點、少創(chuàng)新、缺定力的嫌疑。

(五)簡單遷移:論文被引次數分布呈顯著的兩極分化態(tài)勢

在2012—2020年8本核心期刊論文中,以10為間隔單位統(tǒng)計每個被引區(qū)間的論文數量分布情況。鑒于被引次數在200以上的論文僅有233篇,只占2012—2020年總論文的2.2%,若一并統(tǒng)計在內,圖表的數據范圍跨度過大,不利閱讀。故本文只統(tǒng)計了被引次數在200以內的論文數量分布情況,結果如圖2所示。據圖可知,8本期刊的論文被引次數分布有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即被引次數在較低范圍的論文數量居多,而被引次數在較高范圍的論文數量僅占極少數。具體而言,被引次數在0~10次的論文數量高達4065篇,占2012—2020年總論文數量的39.2%,而被引次數在191~200之間的論文數量僅有16篇,只占0.15%。毋庸諱言,被引次數低的論文不代表其質量一定較低,可能存在文獻引證規(guī)律的影響。但透過這些數據,基于概率原則,我們依然可以從引文的集中分布與離散趨勢推測存在較多學術價值貢獻度不高的論文,或研究方法失之嚴謹,或研究內容失之創(chuàng)見,對后來者而言缺少參考價值。

五、原因剖析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教育技術領域的論文發(fā)表存在一定程度的內卷現象。內卷在學術領域的討論,實質上折射出的是科研人員的學術焦慮問題。若想遏止其向學術領域擴散,就需要結合學術內卷的具體表現,對導致過度學術焦慮的成因進行剖析。

(一)發(fā)表需求增多而供給不足,引發(fā)對論文發(fā)表機會的爭奪

如前所述,載文數量近年來總體呈下降趨勢,而相關學術人員卻持續(xù)增加。載文量逐年下降、篇幅逐漸上升等現象或由兩種因素導致:一是期刊編輯部為提升期刊質量和篇均影響因子,提高了對稿件的審核要求;二是隨著研究方法和視角的多元化,研究內容增多,論文篇幅隨之增長。此舉無疑利于提升期刊的學術水準,但論文數量的持續(xù)減少意味著學術供給窗口的縮小,增加了論文發(fā)表的難度。加之研究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新鮮的“血液”加入到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之中,有限的論文發(fā)表機會必然難以滿足龐大的學術群體的學術需求。面對載文數量持續(xù)減縮而相關學術群體不斷膨脹的雙重擠壓,供需關系失衡,學術發(fā)表的競爭壓力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果在評價制度方面不作積極改革,由學術內卷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就不可避免。

(二)學術群體論文發(fā)表機會不平等,加劇“馬太效應”

在投稿數量眾多時,論文發(fā)表就成為一種“買方市場”,容易引發(fā)機會不公問題。一方面,一些擁有博士學歷和教授職稱的資深學者在結構層次、學術觀點上通常有著較好的質量保證,其所投稿件相比那些學歷和職稱處于弱勢的學者,有更大概率被優(yōu)先錄用。另一方面,不少期刊也增加了約稿力度,爭奪明星學者發(fā)表論文,以便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引用率。長此以往,少數優(yōu)秀學者發(fā)文數量占據論文發(fā)表的主體部分就會成為常態(tài)。更重要的是,受“馬太效應”的影響,學界內部容易如社會分層一樣形成精英階層,并在相互認同的基礎上不斷固化核心圈層,成為某種無形的學術壁壘。核心期刊的版面本就屬于稀缺資源,如果論文發(fā)表呈現集中化趨勢,整個學界就不得不面對“僧多粥少”“欲發(fā)文章而不得發(fā)”的嚴峻現實。

(三)外部環(huán)境互動匱乏,導致學科內外循環(huán)動力不足

教育技術學的跨學科特性決定了它不能也不可能建立完全封閉的學科邊界[15]。然而據前文分析,8本核心期刊的跨學科和境外作者發(fā)文數量近年來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學科研究有一定的邊界固化趨向??鐚W科融合有兩種不同的實現路徑:一種是學科外的學者參與學科內的研究,另一種是學科內的學者借鑒、引入學科外的理論、方法、視野開展學科內的研究。前者比較容易受學科內學者的排斥,體現的是學科自信不足的外在表現與擔心“被人搶地盤”的內在心理;后者則是一種常態(tài),但容易受學科背景局限而演變?yōu)椤白栽捵哉f”,導致較少有機會將跨學科研究成果放到學科外的核心期刊發(fā)表??梢姡瑑煞N路徑各有優(yōu)缺,需要綜合應用。此外,教育技術學領域存在科研聯(lián)系較為松散,合作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的現象,學科“主體自覺”意識有待加強[16],導致從“學科封閉”到“學科間性”的跨越不夠主動,學科發(fā)展很有可能走向僵化。一般來說,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在保證學科自身主體性的同時,打破學科壁壘,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吸納不同學科的研究范式,短期可能面臨挑戰(zhàn),但長期而言有助于學科研究的良性發(fā)展。

(四)功利導向及量化導向的評價機制催生了內卷亂象

盡管在國家層面上,破“五唯”的總體規(guī)劃對評價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但論文、帽子、職稱、學歷和獎項仍是主要的評價手段,科研評價極易被異化為結果導向和數量、指標崇拜。換言之,論文發(fā)表的期刊級別、項目級別、基金經費高低、成果數量成為評判學術水平高低的依據。這種簡單量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剝離和瓦解了學術科研的本質,助長了浮躁功利的學術風氣。具體而言,首先表現為部分研究者為考核、績效而科研,跟隨潮流,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熱點和容易受到同行關注的內容之中;而且大多研究成果是借鑒國外經驗,熱衷于追求國外的“新”(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缺乏根植于本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論創(chuàng)新[17]。結果便是針對熱點問題發(fā)表了大量論文,只見數量的膨脹,鮮有實質性的創(chuàng)新和提升。其次,一些研究者為避免考核落后,致力于“短平快”的研究,將相似的理論、方法、策略、平臺等遷移運用到不同的研究對象之中,只有形式上的轉變,而無實質意義的探究,致使研究缺乏“真問題”,學術深度與創(chuàng)新不足[18]。究其緣由,這些功利化行為的產生與前述供需失衡、機會不均、量化評價等驅使下的過度學術焦慮息息相關,焦慮背后的恐慌與擔憂使得研究者們不得不卷入對科研成果的爭奪浪潮之中,由此“內卷”亂象便成為一種社會性現象。

六、破解“學術內卷”的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也試圖提出一些參考性建議,探尋破解“學術內卷”的可能路徑。

(一)優(yōu)化期刊建設,減少“馬太效應”的影響

論文發(fā)表之所以存在競爭激烈、兩極分化現象,一方面與科研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逐步擴大相關,另一方面與期刊建設制度息息相關。前者已是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增速可能放緩,但保有量會持續(xù)處于高位,難以改變;而后者則可以從諸多方面進行變革。首先,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思想交流的重要平臺,應為青年學者提供必要支持。在眾多研究者當中,期刊偏重學術大咖合乎情理,但基于扎實的研究,中青年學者中常會涌現出一些科研成果豐富、論文優(yōu)質的作者。對于這部分學者,期刊用稿應該予以傾斜,甚至可以設立諸如“青年論壇”“博士論壇”之類的專欄,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在這一方面,《現代教育技術》雜志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其次,期刊要有意識地擴大論文作者的輻射面,為其他學者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機會。在此方面,《電化教育研究》的做法值得借鑒。例如,《電化教育研究》強調一個作者原則上每個年度最多發(fā)表一篇第一作者論文,并嚴格控制論文篇幅,此舉有助于抑制“馬太效應”的過分累積。最后,若期刊本身已經有著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能夠吸引到優(yōu)質稿源,可以適當增加載文數量,為學科發(fā)展作出更多貢獻。

(二)加強跨學科、跨區(qū)域合作研究,實現內外循環(huán)聯(lián)動發(fā)展

在教育變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中,學科發(fā)展不能僅僅依賴該學科內部的自我生長,還需要打破自身的知識邊界與學科壁壘,引入外循環(huán)實現雙循環(huán),才能不斷催生學科發(fā)展新的增長點[19]。需要注意的是,引進不同學科的研究范式,需置于厘清自身學科邊界、明確學科定位與特定知識領域的前提之下。只是簡單地照搬其他學科理論去研究教育技術的問題,容易造成“移植”現象,束縛學科研究的思路[20]。從另一個方向來說,教育技術學者也要將學術發(fā)表的目標朝向整個大教育學或其他相關學科期刊,積極向整個教育圈和國際學術圈輸出教育技術的研究和思想,此舉不僅利于破解教育技術學科論文發(fā)表的內卷問題,也將促進學科內外的智慧碰撞和雙向融合。此外,學科持續(xù)長遠的發(fā)展依賴于穩(wěn)定的學術共同體,2022年2月,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組織遴選了首批七個專題研究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從長遠來看,加強信息流通,發(fā)揮集群效應優(yōu)勢,凝聚學術共同體的力量,以內循環(huán)支撐外循環(huán),以外循環(huán)促進內循環(huán),實現雙循環(huán)聯(lián)動發(fā)展理應是目前或未來我國教育技術研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方向。

(三)拓寬國際合作渠道,打造教育信息化類期刊國際合作的新機制

拓寬國際合作渠道,是每個學者和每本刊物都需要重視的問題。首先,需要樹立學科“主體自覺”意識,積極參與國際主流學術共同體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增強自身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吸引力,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共同體。尤其需要通過專項資金的支持,吸引有共同文化基礎的海外華人學者、出國學習的留學生、博士后、訪問學者等與導師合作為國內期刊投稿,鼓勵國內學者通過采訪、合作研究等方式在本土期刊發(fā)表國際成果。其次,特別需要拓展期刊組稿方式。國際期刊廣泛采用的特刊(Special Issue)和客座主編(Guest Editior)制度是鼓勵跨國合作的常用手段,但本土期刊鮮有采用。因此在鼓勵中外合作方面,建議采用特刊等形式圍繞某些焦點問題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從而暢通國際發(fā)表途徑,擴大國際作者來源。此外,加強國際合作離不開現有辦刊平臺的改進。一方面需要優(yōu)化投稿與審稿流程,強調論文的形式審查、主編的把關責任、匿名評審與返修制度,提升評審質量和流程透明度,確保主要評審、出版環(huán)節(jié)與國際期刊接軌。另一方面,期刊官方網站需要設計中英文兩個版本,在英文版網址中,重點展示期刊論文的英文標題、摘要與關鍵詞;挑選少量精選文章進行全英化翻譯,在論文翻譯和成果認定方面給予作者相應的保障。最后,國際發(fā)表離不開國際評審,需要通過各種措施鼓勵那些在國內期刊發(fā)表論文的國際專家成為評審隊伍的重要一員。

(四)建立多元科研評價標準,降低評價異化的影響

以績效量化考核的方式評價研究者的學術成果,不僅極易挫傷研究者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也會引發(fā)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事實上,國家在科研評價體制上破“五唯”的部署意圖已經十分明晰,不同高校和學科應根據自身特點,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用好科研評價這個“指揮棒”。一方面高校要推進多元綜合的評價,強化“代表作”制度,聚焦標志性學術成果,弱化數量要求,從而減少供需失衡造成的壓力。依據不同研究類型設置不同評價方式,如基礎研究著重于知識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著重于實踐應用和社會效應,用不同“尺子”衡量不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適當剝離科研評價中的非學術因素,將資源利益分配與榮譽稱號適度解綁。尊重科研創(chuàng)作規(guī)律,建立寬松、容忍失敗的評價機制,激發(fā)科研工作者知識探索的熱情,同時推進科研評價人本化,讓科研人員減少或免受結果性指標的壓力。當然,科研人員作為研究的主體,也應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努力擺脫標簽化趨同和低水平重復打轉的困境,推進學術研究向前發(fā)展。

七、結? ?語

本文基于定量分析,為理解當前的學術生態(tài)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在研究過程中亦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雖經認真甄別,但仍難以完全消除一些統(tǒng)計問題(如同名學者問題)。其次,CiteSpace軟件的參數結果會因設置不同而有所變化,分析結果亦可能與實際有所偏差,從而導致量化證據不夠全面客觀。最后,盡管本研究揭示了教育技術學界存在的學術內卷問題,但并不能據此成為蕓蕓學子和學者“躺平”的理由,更不能否定學界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和學科建設所作出的顯著成效,我們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界清醒認識當前學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方向。事實上,學術內卷是學界的普遍現象,也是學術研究快速發(fā)展階段經常出現的問題,更是走向學術自信的必經之路。要圓滿解決這類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續(xù)的努力和足夠的耐心。

[參考文獻]

[1] 張秀梅,田甜,田萌萌,高麗芝,張學波.近十年我國智慧教學研究的演變與趨勢[J].中國遠程教育,2020(9):62-69.

[2] 張絨.2013—2018年《電化教育研究》載文分析——編輯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2):122-128.

[3] 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5):96-110.

[4] GEERTZ C.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80-82.

[5] 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85-87.

[6] 王紅,陳陟.“內卷化”視域下“雙減”政策的“破卷”邏輯與路徑[J].教育與經濟,2021,37(6):38-43,61.

[7] 趙祥輝.博士生發(fā)表制度的“內卷化”:表征、機理與矯治[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104-113.

[8] 本刊編輯部.學術研究當力避內卷化[J].社會科學,2021(2):2.

[9] 龐博,王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010年載文、作者和引文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135-140.

[10] 楊紅艷,蔣玲.馬太效應調控視角下的學術評價機制改進[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5(5):145-151.

[11] 張軍,張士瑩,曹家麟.科技期刊引證指標與刊物影響力關系[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9(3):62-64.

[12] 孫書軍,朱全娥.內容質量決定論文的被引頻次[J].編輯學報,2010,22(2):141-143.

[13] 劉和海,饒紅.我國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現狀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5(6):31-41.

[14] 張文蘭,牟智佳.中美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比較分析——基于中美教育技術核心期刊論文的分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2):60-66.

[15] 安濤,李藝.守正與超越:教育技術學的邊界與跨界[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16] 孫立會.論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研究的主體自覺[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5):11-16.

[17] 陳明選,周亮.教育技術學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產學研結合下的研究成果轉化[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3):91-97.

[18] 鐘柏昌,劉曉凡.實證研究如何向“真”——以“教育實證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獲獎學術論文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9):12-19.

[19] 王媛媛.封閉與開放:走向學科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的統(tǒng)一[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5):47-49,38.

[20] 鐘柏昌,李藝.中國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關于理論體系的評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9-15.

Is There An Involution Phenomenon in Paper Public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en Years (2012—2021) of Papers Published in Eight CSSCI Journal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ZHONG Baichang,? ZHANG Meng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Academic involution has become a "pet phrase" among some scholar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at the extent of the involution is, what the causes are, and how to crack them.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cademic in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employs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eight CSSCI journal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tween 2012-2021. It was found that, similar to the academic circle as a whole,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academic involuti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is manifested by worsening competition, polarization, solidification of boundaries, chasing hot spots, and simple migratio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involution include: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for publications, which triggers the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opportunities; the unequal opportunities for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groups, which intensifies the "Matthew Effect";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leads to a lack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in the discipline; and the utilitarian and quantitative-oriented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gives rise to the involution chao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academic involution, we need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journal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tthew effect", to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to broad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hannels and create a new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s, and to establish multiple research evaluation standard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evaluation alienation.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aper Publication; Involution; Academic Involution; CSSCI Journals

[作者簡介] 鐘柏昌(1978—),男,江西宜豐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跨學科教育、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研究等。E-Mail:zhongbc@163.com。

基金項目: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碎片化閱讀學習行為及認知深度提升研究”(項目編號:BCA170084)

猜你喜歡
教育技術學內卷
莫陷內卷空焦慮,有益努力最可取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內卷不是便利貼,別在矯情中用過了頭
遙遠的未來要以現在為代價,究竟值得嗎
大熱WOB發(fā)型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調查研究
網絡平臺支持《教育技術學》公共課實驗教學模式構建
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就業(yè)問題調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19:34
基于教育技術學的教學APP現狀及其發(fā)展
容城县| 桃江县| 镶黄旗| 赤壁市| 亚东县| 桃源县| 余姚市| 家居| 济阳县| 乌兰县| 习水县| 九台市| 大英县| 承德市| 兰溪市| 宁明县| 开江县| 甘肃省| 乌拉特中旗| 永靖县| 额尔古纳市| 十堰市| 昭平县| 鹤山市| 泸溪县| 苏尼特左旗| 河间市| 甘泉县| 晴隆县| 景德镇市| 邮箱| 安庆市| 宽甸| 治县。| 泰兴市| 株洲县| 库尔勒市| 巴塘县| 偏关县| 南昌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