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路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庫切小說《恥》中寬恕表述,探究寬恕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倫理學意義。面對后種族隔離時代黑白對立局面,庫切倡導人與人之間應該講求寬恕。庫切所推崇的并不是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上大主教圖圖倡導的公開性的宗教神學寬恕,他主張倫理道德上的寬恕作為一種美德,將在情緒上引導人們克服憤怒和報復,踐行最為現(xiàn)實的寬恕實踐。庫切強調倫理道德對于后殖民環(huán)境中種族關系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認為只有真誠的愛與寬恕才能夠改變南非矛盾重重的現(xiàn)狀,真正實現(xiàn)種族間的和解。
關鍵詞:庫切 《恥》 寬恕 倫理 南非文學
寬恕以往常被作為一個純粹神學上的觀念,其重要性經(jīng)常被低估。阿倫特賦予寬恕以重要意義,她認為寬恕來源于日常生活中,在倫理學上是必要的,能修復關系,讓雙方擺脫仇恨的重負。[1]寬恕能夠讓受害者放下對施害者的憤怒和憎恨,與施害者建立新的聯(lián)系,給予雙方重新開始的機會,從而為受害者和施害者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新生。[2]庫切的小說《恥》描寫了后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社會矛盾與沖突,一直被視為一篇關于寬恕的小說[3]。庫切雖未明說寬恕對南非實現(xiàn)種族和解和民族復原所具有的重要性,但是他通過《恥》中人物大衛(wèi)·盧里、大衛(wèi)·露西和貝芙·肖等人物含蓄地告訴讀者,寬恕將會給南非社會未來發(fā)展乃至于當今世界和諧提供一種現(xiàn)實指引。庫切在接受德里克·阿特里吉教授的采訪時曾經(jīng)說過,“使我免于做純粹愚蠢的蠢事的辦法,我希望,是一種慈善的方法,我猜,那是一種寬恕得以在這個世界上寓言化的方法?!盵4]庫切將寬恕與慈善等而視之,認為二者都能夠提供一種道德力量,從倫理上使人們擺脫困境。
本文聚焦庫切以南非后種族隔離時代為背景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恥》,首先提出盧里的聽證會審判像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一樣,其大主教圖圖式的宗教寬恕具有欺騙性,只是形式化的過場。庫切在《恥》中主張寬恕作為一種美德,能讓受害者積極地從情緒上克服憤怒和報復,擺脫過去痛苦回憶的桎梏,走向未來。最后結合南非社會現(xiàn)實,庫切指出重新分配土地將是南非社會白人尋求黑人社會寬恕,獲得黑人社會接納,從而建立和諧新南非最具現(xiàn)實意義的寬恕實踐。
一.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上大主教圖圖主張的寬恕——形式化過場
《恥》中的聽證會是開普敦科技大學為調查教授盧里性騷擾女學生案件,并決定是否對盧里采取紀律行動而舉辦程序化會議。盧里收到副校長辦公室發(fā)來的被學生梅拉尼投訴的通知,投訴內容是性騷擾學生,大學就這一投訴事件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由它來決定是否有免除盧里教職的充分理由。大學的聽證會是庫切在《恥》中投射的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縮影[5],他將聽證會的主持設置為研究宗教學的教授,而現(xiàn)實世界中南非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是由大主教圖圖主持,二者都是在一種圖圖所倡導的和基督教融為一體的烏班圖寬恕精神的引導下運行。大學聽證會企圖通過大主教圖圖的類似宗教寬恕形式對盧里進行寬恕,以解決盧里性騷擾學生事件為校方帶來的輿論問題。事實上,校方不甚在意梅拉尼所受到的傷害,不甚重視緩和施害者盧里和受害者梅拉尼之間的沖突以及促成二者之間的和解,其目的只是在于向大眾傳達出校方對盧里案件的重視,并依據(jù)程式化的審問過程掩蓋掉整個事件,使學校擺脫不良輿論的影響。庫切認為在這種寬恕形式下,施害者和受害者更多的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而進行懺悔和寬恕,這樣欺騙性的懺悔與寬恕具有形式化特點,只是權宜之計,很難切實解決種族矛盾,為南非人民帶來真相與和解。
聽證委員會成員德斯蒙·斯瓦茨和哈金,和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持大主教圖圖一樣,作為南非人民都信奉一種和基督教融為一體的烏班圖哲學價值觀。其是源于祖魯語或豪薩語的非洲傳統(tǒng)價值觀,核心是每個人都只有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才能建立自己[6]。秉持烏班圖的南非人們相信沒有寬恕沒有未來,只要施害者進行真誠的懺悔,就應該得到寬恕,從而修復創(chuàng)傷,重建施害者和受害者之間的關系,讓施害者有機會重新加入這個社會。圖圖在主持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時,他重新制定了這一古老的非洲概念,宣布人類都是社會的一部分,而我們需要重新創(chuàng)造一種條件,讓施害者重新加入到社會中來,讓他們有機會再次擁有自己的人格。只要這些施害者在烏班圖精神的指引下,坦白自己的罪行就會獲得寬恕,寬恕會給這個社會帶來未來[7]。和圖圖一樣,斯瓦茨和哈金堅持認為要找到一條道路或者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條件去寬恕盧里,讓施害者盧里能夠重新回到到學校。斯瓦茨在聽證會上對盧里說,“坐在桌子邊的我們并不是與你為敵。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我們都不過是凡人。你的情況也并非絕無僅有。我們想為你找一條能繼續(xù)你目前職業(yè)的路?!盵8]斯瓦茨找到了一個妥協(xié)方式,即如果盧里能發(fā)表一篇聲明,就可以免于丟掉教職。斯瓦茨所采取的圖圖式的寬恕方式看似實現(xiàn)兩全的局面,不僅盧里自身可以保有尊嚴地擺脫懲罰,而且學校也能平息掉老師性騷擾學生的丑聞,擺脫媒體的注意。但是實際上只是通過欺騙大眾的形式化程式達到表面的和解,未能真正解決盧里和梅拉尼之間的沖突。
聽證會結束后,主持馬塔貝恩教授打電話對盧里說校長不打算采取極端措施,但條件是以個人名義發(fā)表一項既讓我們感到滿意,自己也滿意的聲明。馬塔貝恩已經(jīng)準備好一份完全符合校方要求草擬的聲明。只要盧里走個過場發(fā)布校方準備好的聲明,公開承認自己誘奸學生有罪,就可以獲得寬恕并重新返回學校任教。盧里問,“是不是我發(fā)表一份道歉書,而根本不在乎也許我根本沒有誠意?”馬塔貝恩回答道,“評判的標準不是你是否有誠意。那是你良心的問題。我們評判的標準是你是否打算當眾承認自己的過失,并采取措施加以彌補”。[8]研究宗教學的教授馬塔貝恩并不在意盧里的寬恕是否真誠,只是在利用宗教理念引導盧里進行寬恕。[9]寬恕是基督教教徒得以存在的方式。其主張人生而有罪,但只要擔當責任,遠離罪惡,就能獲得上主的寬赦。即便人犯了罪,不要再犯,并為過去的罪祈禱,消除內心的罪惡,也能得到寬赦,重新獲得內心的解放與幸福[10]。不是主持馬塔貝恩自己去寬恕盧里,寬恕只是馬塔貝恩的一種宗教立場,一份需要完成的工作。[11]在聽證會主持人看來盧里的懺悔根本不必真誠的,哪怕他為了獲得寬恕,為了被免除罪行去進行形式上的道歉也能免去失掉體面工作的噩運,但是在盧里眼里這是有違道德的。盧里不認同聽證會公開寬恕方式,不愿意和聽證會合作,認為自己應該承擔起傷害梅拉尼的責任,而不是僅僅靠口頭上的公開形式的懺悔與寬恕。
和大主教圖圖、馬塔貝恩一樣,梅拉尼的父親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希望盧里能夠皈依基督教,進行宗教形式上懺悔與寬恕。面對盧里真誠的道歉,梅拉尼的父親回答到:“出事時我們都不好受,問題不在于我們是否好受?問題是除了不好受上帝還需要我們做什么”。[8]梅拉尼的父親向盧里解釋基督教的教義,為盧里進行禱告,認為盧里只要遵守上帝的禁令就可以被寬恕。庫切在《懺悔與雙重思想:陀斯妥耶夫斯基、盧梭和托爾斯泰》中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后得出結論:“真正的懺悔源于信念和寬恕,并非出自于自我干巴巴、毫無結果的對話,或者帶有自我欺騙性的與自我的對話?!盵4]庫切認為宗教那種在神父面前干巴巴說出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錯事,然后獲得上帝寬恕的宗教形式的寬恕形式化,且?guī)в衅垓_性。只有直面自己的內心才是真正的懺悔,宗教神學上的懺悔是虛無縹緲的,不是真正的懺悔。盧里說,“我已經(jīng)跌到了恥辱的最底端,再想爬上來十分困難??蛇@樣的懲罰我真心接受”。[8]男主人公盧里宣稱他并不信上帝,也沒有接受梅拉尼父親這種宗教教化形式的寬恕。他所追求的正是倫理道德上寬恕,一種出于良心和真誠而發(fā)自內心的一種訴求,是施害者的真心悔改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受到懲罰。
庫切曾說: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是一場惡棍的游行,只不過是作惡者津津樂道地講述自己的作惡故事,然后就可以被寬恕赦免,這種有罪不罰的表現(xiàn)在挑戰(zhàn)人類尊嚴。[12]如同在全世界播出的真相與和解委員一樣,聽證會試圖通過施害者回憶過去的暴行然后被寬恕這種形式化的程式來試圖解決盧里事件造成的影響,這種走過場式得寬恕只會公開揭露過去的傷疤,再次給受害者帶來新的創(chuàng)傷。盧里的聽證會當天有人將一個錄音機塞到他面前,并詢問很多問題,如“你感到后悔嗎?那你是準備接著干嗎?等等”[8]直白露骨的提問,次日盧里的照片刊登上了學生報紙。盧里的事件被公開報道,聽證會成為為一場在公眾面前的表演,盧里再次感受到了恥辱,“出了這樣的形象,他還有什么躲閃的機會”。[8]聽證會這種公開的寬恕形式不僅僅沒能讓盧里擺脫恥辱,為其帶來真正的懺悔與寬恕獲得重生,反而使其陷入更為沉痛的羞恥之中。
盧里身上承載著庫切對他倫理道德層面上的理想型寬恕的希冀。作為一位研究浪漫主義的大學教授,性格極富個性又不乏浪漫激情的盧里認為性和情感乃是人的本性,是值得尊敬的。盧里不認為性情有什么過錯,甚至于認為性情和頭腦是世俗人類身上最為堅硬的部分。盧里認為這不是一種辯護,他與梅拉尼的關系是他私生活的一部分,這不是清教徒時代,私生活不是公共事務,不能像表演一樣被公開。[8]他拒絕發(fā)表校方帶有善意的聲明書,因為作為非基督教徒,他認為自己的罪不能以公開性的宗教寬恕這種嘩眾取寵的方式得到寬恕。由此,庫切認為像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上大主教圖圖所倡導的公開形式的宗教神學寬恕都是無效的,不會帶來真相,只會讓作惡者變相擺脫罪責,掩蓋其應該承擔的責任。而真正的寬恕很難實現(xiàn),需要長時間的反思與實踐,不是說像盧里的聽證會這樣,詳細講述事情發(fā)生就可獲得赦免。只有出于倫理道德的發(fā)自內心的自省才是通過真正的寬恕的道路,才能真正拯救受害者和施害者。
二.倫理寬恕精神——一種美德
寬恕是一種美德,擁有這種美好品質的人更傾向于克服憤怒和怨恨,努力以一種新的更具建設性的態(tài)度來取代這種不良情緒。因為具有這種美德的人為了做一個道德上完整的自由人,往往會克服報復情緒,更容易選擇寬恕他人對自己造成的不可逆的傷害,以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13]?!稅u》女主人公白人女性露西是個同性戀者,離開城市,來到距離薩萊姆鎮(zhèn)好幾英里的農(nóng)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她一直努力做一個擁有獨立意志的自由人。護養(yǎng)狗,忙菜園,看星象書,穿沒有性別特征的衣服,這都是露西的獨立宣言。露西一生沒有受到什么人保護,離開父母,離開生活在人的欺壓之下的豬狗那樣的城市生活,努力在偏遠的農(nóng)場上以一個自由人的身份獨立生活。
被三個黑人男孩強奸后,露西阻止了父親報復的沖動,也拒絕聽從父親的意見逃離存在巨大潛在危險的農(nóng)場。盧里反復動員:“露西,事情本來很簡單。把收狗所關了。立刻就關。把房子鎖上,付點錢給佩特魯斯讓他看著點。去休息六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直到這里的情形好一點再回來。到海外去。去荷蘭。我來出錢。回來后看看情勢,重新開始?!盵8]父親盧里一直想讓露西離開農(nóng)場,認為這里不是露西應該呆的地方。然而露西堅決地選擇回農(nóng)場,在農(nóng)場上像以前一樣生活。遭受黑人的傷害后,露西雖然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摧殘,但是她克服自己的憤怒與怨恨,以一種新的積極寬恕態(tài)度對待未來的生活,在哪里出了事,從哪里再開始。波伏娃曾經(jīng)說過,“女人之所以感到劣等,實際上是因為女性的要求確實貶低了她。她本能地選擇了做一個健全的人,一個面向世界和未來的主體和自由人[14]。面向未來的自由人露西深知農(nóng)場從來就沒有安全過,但是不管它是好還是壞,她都想要留在農(nóng)場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從一無所有開始,像狗一樣開始。露西為了捍衛(wèi)自由主體身份不惜自我貶低,即便是像狗一樣沒有尊嚴,露西也要在農(nóng)場上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生活。
露西是個“向前看”[8]的人,她沒有一味沉浸在過去的傷痛中,而是在想自己未來的生活,未來怎么生活。她認為“那都是過去的事啦,都隨風而去”[8]。盡管露西所經(jīng)受的一切都會成為她未來的一部分,但是帶有寬恕美德的露西選擇不將自己的人格建立在強奸受害者這個錯誤事實的基礎上,沒有一味地埋怨社會制度,仇視作惡者,而是放下過去,選擇無條件寬恕他人,最終是自己從過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這正是楊凱列維奇一貫的立場,寬恕始終沿著革新的方向前進,不斷向前,解開過去的枷鎖[15]。風停了。一陣完全的靜寂,和煦的太陽,靜謐的午后,在花叢中忙碌的蜂群;而在這幅畫面的中央站著一位年輕的女子,剛剛懷孕,帶著頂草帽。這就是露西想要的農(nóng)場生活,也是露西擺脫過去的桎梏所創(chuàng)造的美好的鄉(xiāng)村生活。
羅伯茨認為,“寬恕的目的是和解”,懷有寬恕精神的人有同理心和修復破裂關系的沖動。[16]露西說,“那些人完全是在泄私憤,那時候帶著那么多的私憤,那才是最讓我震驚的”。[8]具有寬恕精神的清楚地意識到這些黑人對自己的強奸不是出于情欲,而是一段“錯誤的歷史”導致的,她理解黑人強奸者的心理,認為這是自己作為白人的后代應該承受,并選擇無條件寬恕他們。盧里對佩特魯斯說,我女兒露西想做個好百姓,好鄰居。她熱愛東開普[8]。她想在這里生活下去,她想和人人都和睦相處。露西努力修復和黑人社群的關系,尋求曾經(jīng)被剝削,被奴役,被殖民的黑人社會的寬恕,期望實現(xiàn)最終實現(xiàn)和解。每逢星期六的集市,露西開著車,拉著一盒盒的鮮花,一袋袋的土豆、大蒜和包心菜向格雷漢姆鎮(zhèn)那條路走。露西生意做的十分紅火,很多上露西這里買東西的人都叫得出她的名字,鎮(zhèn)上有些前來買東西的人對盧里說,您一定對您的女兒感到驕傲??梢?,竭力修復黑人和白人關系的露西已經(jīng)成功融入到格雷漢姆這個小鎮(zhèn),贏得了許多附近人們的尊敬和接納,和部分人民已經(jīng)建立友好的社群關系。按照特魯?shù)稀じ呔S爾(Trudy Govier)的理論,受害者選擇寬恕他人意味著其對未來關系的有信心,并且相信施害者能夠改過自新,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13]露西毅然決定生下黑人強奸犯的孩子,不會因為孩子的父親憎恨這個孩子。露西相信未來,認為自己即使現(xiàn)在不愛這個孩子,但是愛會滋長起來。腳踏實地的露西“走在了前面,而且走的很遠”[8]。女人的寬恕心,有時候真的讓人很驚奇[8]。庫切借助露西的口吻來表達女性天生就有一種寬恕,慈愛的美德,這種精神力量超乎常人所能想象。
和露西一樣,肖這位善良的女性人物也擁有寬恕美德。她打頭在原本一度十分活躍的動物福利會慈善組織的原址上經(jīng)營了一家動物診所,然而這個由破敗不堪的房子支撐起來的動物診所并不是一個救治療傷的處所,而是走投無路之下的最終去處。肖的醫(yī)術充其量不過是業(yè)余水平,離救治療傷所需差得遠。肖不是獸醫(yī),不能救治傷病的動物,她是牧師,試圖減輕瀕死的動物痛苦,和動物分享人類的特權,在做慈善。然而這位五短身材、身材矮胖、又一臉黑麻子的女人的善良,不僅體現(xiàn)在解救那些痛苦的狗時,面對露西和盧里這兩位受盡恥辱的白種人,肖這位擁有寬恕品質的善良女性無條件寬恕了這兩位歷史錯誤的遺留者,即便是面對盧里這種“不悔罪,不承認錯誤,也不尋求寬恕的白人”也一樣。
《恥》中肖和露西分別作為非白人和白人的一份子,都選擇無條件寬恕他人,這說明在庫切認為后種族隔離時代,寬恕這一美德將指引不同人種的南非人民能攜手醫(yī)治直種族仇恨的創(chuàng)傷,擺脫過去的痛苦記憶,建立健康和諧的新南非。
三.倫理寬恕實踐——重新分配土地
重新分配土地財富是南非后種族隔離時代白人尋求黑人寬恕最為現(xiàn)實的實踐方式。雖然南非在反對制度上的種族隔離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白人與黑人的分野仍然盤踞在民眾意識形態(tài)中,黑人和白人在經(jīng)濟層面上還存在巨大的差距,白人仍然在把控南非的經(jīng)濟命脈,能夠在教育、居住空間等領域與非白人間保持隔離。南非黑人視土地為提升其生活水平和經(jīng)濟現(xiàn)狀的直接手段,而且他們認為白人的土地和財富本該屬于自己,因為這是在種族隔離時期被殖民者無情剝削的,白人有義務將其歸還給自己。土地問題由此成為南非社會急需解決的根本性的問題。盡管新南非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土地改革,但沒能使得所有黑人得到土地成為可能,占有巨大土地和財富的白人就成為了黑人憤憤不平的對象,由此引發(fā)了無數(shù)黑人搶奪殺害白人農(nóng)場主的例子。因此,重新分配土地和財富,提升南非黑人的經(jīng)濟水平是解決南非社會階級沖突的關鍵,這也是南非白人尋求黑人寬恕的最為現(xiàn)實的方式。
露西的黑人雇傭佩特魯斯就是這一典型,面對身心遭受嚴重摧殘的露西,佩特魯斯不是以寬恕和仁慈之心保護白人露西,反而趁人之危以保護露西在農(nóng)場的安全為由拿走露西的土地和財富,他對土地的渴望使其迷失了“以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為核心烏班圖價值觀[12]。佩特魯斯起初是露西的好幫手,幫露西經(jīng)營管理農(nóng)場,去市場上幫露西賣東西。在露西遭遇搶劫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呼喊佩特魯斯,企圖尋求他的幫助。在露西看來,佩特魯斯是“值得信任的好鄰居和好伙伴”[8]。但是露西被強奸后,佩特魯斯卻提議讓其成為自己的妻子來保護她。佩特魯斯的初衷似乎是擔心露西自己一人生活在農(nóng)場上不安全,但其目的一是為了袒護強奸露西的男孩普魯克斯,因為他是佩特魯斯自己的親戚。佩特魯斯讓這個男孩住在自己家里,將其完完全全保護起來。二是佩特魯斯想借此拿到露西的土地,他并以潛在的安全威脅為條件脅迫露西簽署土地轉讓協(xié)議并嫁給他。佩特魯斯認為白人應該承擔黑人報復的后果,甚至主張未來五十年內,黑人都不應對白人感到懺愧,因為黑人已經(jīng)經(jīng)受了無盡被剝削、被壓迫和被殖民的磨難,發(fā)生在露西身上的強奸事件也是無數(shù)南非黑人女性曾經(jīng)所遭受[12]。佩特魯斯不是慈善家,迫切希望擁有自己的土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條件。雖然新南非政府宣布撤銷多項種族法律,如《土著土地法》《特定住區(qū)法》《人口登記法》等,規(guī)定黑人和白人擁有平等的生存機會,但是種族隔離制度這顆歷史毒瘤的殘留毒素未得到完全清除,很多像佩特魯斯這樣的南非黑人仍然沒有獲得自己的土地[17]。因此,這些黑人只能以不正當?shù)姆绞?,甚至選擇暴力沖突來搶奪白人名下的土地。
正如英格蘭所言(England)土地、賠償與寬恕的問題是南非社會需要解決的首要事項[18],重新分配土地和財富是南非白人補償黑人,尋得黑人寬恕而要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財產(chǎn)的分配從來都不是容易的,經(jīng)過長期的殖民和種族隔離后的南非的土地再分配不僅僅需要政府竭力去進行改革做出賠償,更需要種族隔離時期享受特權的白人需要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將自己的土地主動分配給黑人[18]。在庫切的《恥》中被黑人強奸的露西承受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不僅選擇放棄報復和懲罰施害者,放下尊嚴去無條件寬恕強奸自己的黑人,還試圖通過土地尋求黑人佩特魯斯的寬恕。露西的父親盧里打算賣掉自己在開普敦的房子,把露西送到荷蘭去生活,到一個比這里更安全的地方去重新開始。露西拒絕道,“不,我絕不離開。我要去找佩特魯斯,把我說的告訴他。告訴他我放棄土地。告訴他他可以得到這土地,包括所有權證和所有的一切。他聽了一定非常高興?!盵8]露西熱愛南非這篇土地,喜歡在農(nóng)場的生活,即便遭遇到搶劫強暴事件,仍沒有改變留在這里的想法。露西選擇接受佩特魯斯的協(xié)議,企圖以這種方式對黑人進行彌補,彌補長久以來白人殖民者對黑人所犯下的罪行,尋求其寬恕與接納。露西認為白人應該尋求黑人寬恕,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黑人強奸暴力事件完全是個人事件,是自己的事,這是白人應該承受的黑人的報復,也是白人對黑人的一種補償。露西知道自己這樣做很是丟臉,“但這也許是新的起點。從起點開始。從一無所有開始。不是從一無所有,而是真正的一無所有。沒有辦法,沒有武器,沒有財產(chǎn),沒有權力,沒有尊嚴。像狗一樣?!盵8]白人殖民者曾經(jīng)用武器和暴力搶占黑人土地和財富,踐踏黑人的尊嚴甚至剝奪其作為“人”的權力。而今南非社會發(fā)生劇變,黑人和白人身份更迭,白人必須重新思考自我身份,重新建構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尋找新生活的起點。庫切認為這個起點是寬恕,曾經(jīng)享有尊嚴、權力和土地財富的白人放下自尊自傲,分配自己的土地給黑人被殖民者,使其生活有保障有體面,逐步獲得生而為人的權力,而不是被白人殖民者無情剝削和欺凌的生活。被人像狗一樣放下尊嚴,分配自己的土地財富是南非社會后種族隔離時代白人尋求黑人寬恕最為現(xiàn)實的手段。
露西不僅選擇寬恕他人走向未來,還竭力通過自己便利黑人社會的實踐活動獲得黑人社會的接納與認可,并與其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她幫貝芙·肖照看動物流浪站,在市場上出售水果蔬菜花朵,與來購買物品的黑人顧客都維持著良好的關系,放棄自己的土地,努力尋求黑人社會寬恕的露西不僅為南非社會和解帶來深遠且積極的影響,而且自己最終也從創(chuàng)傷和恥辱中解放出來并獲得治愈。遭遇不幸的露西通過自己的寬恕實踐已經(jīng)重拾生活的閑適和美好,搭建了通往新南非的橋梁,露西的孩子作為白人和黑人的混血兒是露西寬恕的結晶。露西的一生是堅實的一生,她的孩子會是她生命的延續(xù),也是南非社會的未來。庫切借露西來表達對南非社會未來的信心,相信南非社會黑人和白人終將實現(xiàn)和解。
寬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從內心生發(fā)出一種道德力量,指導人們積極踐行寬恕實踐,這是庫切在《恥》中想要傳達的倫理寬恕的意義與價值,只有直面內心且經(jīng)過漫長時間的反思與實踐才能真正實現(xiàn)寬恕。庫切曾說:“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是一場惡棍的游行,只不過是作惡者津津樂道地講述自己作惡的故事,然后就可以被赦免被寬恕,這種有罪不罰的表現(xiàn)在挑戰(zhàn)人類尊嚴”。[12]庫切認為《恥》中盧里的聽證會像南非真相委員會上運行的寬恕實踐只不過是一場形式化的過場,欺騙觀眾,制造解決問題的表象,不能為社會未來帶來切實積極影響,最終受害者仍深受其累,而作惡者仍逍遙法外。庫切被視為捍衛(wèi)人類尊嚴和自由的斗士[19],其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稱道:“在人類反對野蠻愚昧的歷史中,庫切通過寫作表達了對脆弱個人斗爭經(jīng)驗的堅定支持”[20]。作為一位關心個人命運和對社會發(fā)展的有高度責任感的小說家,庫切通過自己的作品告誡世人的生存哲學。他通過《恥》這本小說創(chuàng)作揭示了倫理上寬恕能指引南非人民在后種族隔離時代得以更好地生存,指出無論是在南非充滿恐懼和暴力的土地之上,還是冷漠孤立的現(xiàn)代生存環(huán)境里,人們都應該重新找回自己的關愛、寬容之心并以平等、互惠的原則與人交往,從而重構和諧而有希望的生存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Arendt, Hannah, Eichmann in Jerusale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2]Arendt, Hannah,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236–43.
[3]Baroga Park. Forgiveness as Nonviolence in Disgrace.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 Vol.46, No.4(2020), pp. 39-58.
[4]J.M.Coerzee. “Confession and Double Toughts: Tolstoy,Rousseau,Dostoevsk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37,No.3,1985.
[5]Rosemarie Buikema. Literat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Ambiguous Memory Confession and Double Thoughts in Coetzees Disgrace.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Vol.10, No.2(2006), pp.187-197.
[6]周鑫宇. 南非烏班圖思想與新興大國本土政治思想崛起[J].現(xiàn)代國際系,2018(02):56-62+67.
[7]德斯蒙德·圖圖, 江紅譯.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8]庫切著,張沖,郭整風譯《恥》. 南京: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0.
[9]Willemijn de Ridder. A Narrative of Forgiveness: South Africa Forgiveness in the Novels of J.M. Coetzee. Nijmegen: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2010.
[10]高予遠.論儒家的“忠恕”與基督教的“寬恕”[J].宗教學研究,2006(02):108-112.
[11]Jo?觕lle Zwaal . Allegories of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Achmat Dangors Bitter Fruit, J.M.Coetzees Disgrace, Nadine Gordimers The House Gun and the TRC. Utrecht: Universiteit Utrecht, 2010.
[12]Rosemarie Buikema. Literat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Ambiguous Memory Confession and Double Thoughts in Coetzees Disgrace.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Vol.10, No.2(2006), pp.187-197.
[13]Trudy Govier, Forgiveness and Revenge, London: Routledge. 2002.
[14]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
[15]Vladimir Jankélévitch, Forgiven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16]Roberts, Robert C. Forgivingnes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32, 1995, pp. 289–306.
[17]石云龍. 后種族隔離時代的顛覆他者——對庫切《恥》的研究[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2(02):40-56.
[18]Frank England. Lucy Lurie in J.M.Coetzee's Disgrace: A Post-Colonial Inscription Seeking Forgiveness and Making Reperation. “Journal of Theology for Southern Africa”, Vol.128 (Jul 2007) pg. 104.
[19]Herbert Mitgang, “Coetzee Wins Writing Prize,” New York Times 16, 1986.
[20]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 es/laureates/2003/press.html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