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淼
羅隱(833-910)是唐末著名詩人,其文章也獨(dú)具特色,現(xiàn)存文集《讒書》五卷(共60篇,其中2篇存目闕文)、《兩同書》兩卷、《廣陵妖亂志》一卷及序、記等雜著三十余篇。其中,唐懿宗咸通八年(867),羅隱35歲時初編的《讒書》(重序于咸通十年),作為晚唐雜文小品的代表尤受世人所重。
羅隱自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入貢籍,屢試不第,作此書一是供行卷之用,二是“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dāng)世而誡將來也”(《讒書后序》)。后人評價此書,也多著眼其針砭末世的特點(diǎn),郭預(yù)衡先生的《中國散文史》把此書歸入“刺世之文”。故《讒書》以文載道、濟(jì)世經(jīng)邦的儒家底色是毫無疑問的。
但同時,羅隱又是一位受道家道教思想影響頗深的作家,杜荀鶴《獻(xiàn)錢塘縣羅著作判官》謂其“猩袍懶著辭公宴,鶴氅閑披訪道流”,黃滔《寄羅郎中隱》謂其“三征不起時賢議,九轉(zhuǎn)終成道者言”,其哲理散文集《兩同書》亦因旨在會同孔、老(前五篇論老、后五篇論孔)而被收錄于明代《正統(tǒng)道藏》。實際上,《讒書》也摻入了濃厚的老莊色彩,只不過羅隱除了沿用老莊學(xué)說本意外,也結(jié)合儒家學(xué)說對其進(jìn)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梢哉f,《讒書》是《兩同書》的“雜文版”,這一點(diǎn)似尚未引起人們注意。
從政治環(huán)境看,老莊(包括莊子學(xué)派)所處的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中晚期,禮崩樂壞、攻伐頻仍。政治秩序、社會倫理遭受重創(chuàng),人民在嚴(yán)刑峻法和橫征暴斂之下陷于絕境?!啊洞呵铩分校瑥s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史記·太史公自序》)。老莊著作對此每有記載:“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老子·第五十三章》)莊子則生活在君主“淫于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史記·宋微子世家》)、有“桀宋”之稱的宋國,“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莊子·山木》)而晚唐“閽寺專權(quán),脅君于內(nèi),弗能遠(yuǎn)也;藩鎮(zhèn)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殺逐主帥,拒命自立,弗能詰也;軍旅歲興,賦斂日急,骨血縱橫于原野,杼軸空竭于里閭”(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四),與老莊之世何其相似,宜乎羅隱對其治國之論別有會心。
從文化思潮看,唐代統(tǒng)治階層普遍利用佛道二教輔助統(tǒng)治,佛道自身也積極向儒家倫理靠攏,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化、世俗化的趨勢。因此,“周流三教”成為唐代士人普遍的文化心態(tài)(參見孫昌武《“三教調(diào)和”思潮與唐代文學(xué)》)?!独稀贰肚f》是士人案頭常備之書,如白居易即云:“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jīng)》”(《和答詩十首·和〈思?xì)w樂〉》)。從個人境遇看,作《讒書》時的羅隱功名未就,郁懷難開,對道家道教自然無為、乘物游心的處世之道時常產(chǎn)生共鳴。隱曾隨著名道士閭丘方遠(yuǎn)從學(xué)(錢儼《吳越備史》卷一)。隱有詩云:“兔苑舊游盡,龜臺仙路長”(《雪中懷友人》),“欲訪先生問經(jīng)訣,世間難得自由身”(《寄第五尊師》)。
首先是對老莊政治思想的沿用?!独献印吩疲骸皣鞑豢梢允救恕保ǖ谌拢绮捎煤由瞎袄?,權(quán)道也。治國,權(quán)者不可以示執(zhí)事之臣”之解釋,則老子此言非常契合晚唐藩鎮(zhèn)、宦官權(quán)重難制的現(xiàn)實?!讹L(fēng)雨對》將這兩類弄權(quán)者比作冒用“天地之權(quán)”以操控風(fēng)雨雪霜、從而轄制人民的“鬼神”,并發(fā)出“大道不旁出,懼其弄也;大政不聞下,懼其偷也”(本文所引羅隱之文皆據(jù)潘慧惠《羅隱集校注》)的警告?!妒凹鬃幽晔隆繁銓iT記載了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窺脅朝廷”,其子劉稹在其死后“謀邀節(jié)鉞”而于武宗會昌四年(844)被僚屬所殺,終遭滅族之事,以示弄權(quán)臣子的下場。故《兩同書·得失第七》反對“以至重之利器,假難知之人心,未明真?zhèn)沃?,徒信毀譽(yù)之口”的做法。老莊對統(tǒng)治者還提出少私寡欲、愛惜民力的要求?!独献印吩疲骸敖鹩駶M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而羅隱作《讒書》時,當(dāng)政者正是貪圖逸樂的懿宗:“上好音樂宴游,殿前供奉樂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設(shè)不減十余,水陸皆備……每行幸,內(nèi)外諸司扈從者十余萬人,所費(fèi)不可勝紀(jì)”(《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队⑿壑浴繁阒赋觯骸熬钜萦?,不為人所窺者,鮮也”,無疑是對當(dāng)政者的當(dāng)頭棒喝?!睹邵胚z意》則改寫《莊子·應(yīng)帝王》中“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的寓言,謂儵、忽二帝擔(dān)心化為山河的混沌為亂,“于是孕銅鐵于山岳,滓魚鹽于江河,俾后人攻取之,且將以苦混沌之靈,而致其必不起也”。結(jié)果混沌雖然不能為亂,“而人力殫焉”。雖為改寫,但此“遺意”與莊子反對繁苛法令的本意正相契合。正面的例子,則如《子高之讓》中的伯成子高,告誡“據(jù)兆人之上,身得意遂,動適在我”的大禹,要避免重蹈以往統(tǒng)治者“鮮有不以荒怠自放”的覆轍,禹“厥后有卑宮、菲食”的善政?!秲赏瑫p益第三》云:
夫以嗜欲無厭,貪求莫止。士饑糟糗,犬馬余其粟肉;人衣皮毛,土木榮其錦罽。崇虛喪實,舍利取?!瓌t九州四域,孰為益乎!故老氏曰:“天之道,損有余,補(bǔ)不足?!?/p>
其次是對老莊處世哲學(xué)的沿用。老莊認(rèn)為萬物都處在不斷變化和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中,“萬物化作,萌區(qū)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莊子·天道》)。因此體現(xiàn)事物細(xì)微變化的“幾”就格外重要,“萬物皆出于機(jī),皆入于機(jī)”(《莊子·至樂》)?!兑讉鳌は缔o》在此基礎(chǔ)上強(qiáng)調(diào)“變通”和“知幾”概念(參見陳鼓應(yīng)《老莊新論》)。羅隱由于自身失志和政局翻覆,尤其重視上述思想?!蹲嫊酚昧藥缀趿种坏钠?,來談?wù)摗皺C(jī)”和“位”對于君子施展才干、實現(xiàn)抱負(fù)的重要作用。《兩同書·同異第九》引用了《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之語,其詩亦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yùn)去英雄不自由”(《籌筆驛》)?!皶r也者,機(jī)也……彼圣人者,豈違道而戾物乎?在乎時與不與耳。是以道為人困,而時奪天功”(《道不在人》),“位勝其道者,以之尊,以之顯,以之躋康莊,以之致富壽。位不勝其道者,泣焉、嘆焉、圍焉、厄焉”(《圣人理亂》)?!蹲嫊分刑岬降牡梦徽呷缢吹?、周公、姜尚,失位者如比干、文王、孔子、屈原,莫不印證了這一規(guī)律。故《投知書》云:“良時不易得,大道不易行。”羅隱對“機(jī)”和“位”的重視,固然包含著對功名蹭蹬的無奈和憤懣,以及借前賢以自慰之意。但還應(yīng)看到,羅隱更提出了如何在“失位”中堅守士人品格的問題。由于才高位卑,羅隱認(rèn)為“機(jī)”違背了“善而福,不善而災(zāi)”的天道和“用則行,不用則否”的人道,“蓋天道、人道一變耳,非所以悠久也”(《天機(jī)》)。但即使如此,失位者也不能無視此機(jī),仍要隨“機(jī)”應(yīng)變。而“變”的前提是堅守圣賢之“道”,此乃變中之常,如莊子所云:“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保ā兜鲁浞罚┝_隱認(rèn)為,與時風(fēng)相左的禰衡、阮籍,就是在君弱臣強(qiáng)的漢末、崇尚風(fēng)流的魏季,“應(yīng)天變”而生的(《敘二狂生》)。有時為了安身立命,“去就流俗,不可不以時”,“亦人之常情”,但仍需“不枉其道”;而至于著書立說、扶植教化,則絕不可“以吾道沉浮于流俗”(《答賀蘭友書》)。即《兩同書·貴賤第一》所云:“蓋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憂其賤,而憂道之不篤也……故老氏曰:‘道尊德貴?!?/p>
再次是對老莊人性論的沿用。老莊都主張去除人的“成心”(《莊子·齊物論》)“賊心”“機(jī)心”(《天地》),即偏見、智巧、鄙詐之心,而復(fù)歸于無知無欲的淳樸之境?!蹲嫊范嗵幪岬叫摹⑿?,不僅受老莊影響,也符合中晚唐道教由外丹向內(nèi)丹轉(zhuǎn)化、從而注重心性修養(yǎng)的趨勢。羅隱尤其重視外部環(huán)境對于人心的改變,《題神羊圖》指出,堯之羊與今之羊并無二致,但之所以堯之羊能夠成為辨人正邪的“神羊”,是由于“上世淳樸未去,故雖人與獸,皆得相指令”。這不正是莊子筆下“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的“至德之世”(《馬蹄》)嗎?而今之羊不敢“舉其角”以觸奸邪,則因“淳樸消壞,則羊有貪狠性,人有刲割心”。文末所云“貪狠搖其至性,刀幾制其初心”,無疑象征當(dāng)時窳敗政局對人正直本心的異化,實以羊喻人。又如前引《英雄之言》,認(rèn)為盜賊亦有“退遜之心,正廉之節(jié)”,只是“不常其性”;而如劉、項這般的“英雄”,也因目睹秦始皇的“靡曼驕崇”,改變了“常性”。這自然讓人想起莊子“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名言?!稘h武山呼》所云“人之性未有生而侈縱者,茍非其正,則人能壞之、事能壞之、物能壞之”,《木偶人》所云“其剞劂移人也如是”,皆同此意。羅隱為統(tǒng)治者開出的修心藥方,乃是老子所說的“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英雄之言》),即“去掉以自我為中心的知,以打通自我與百姓間的通路,使自己玄同于百姓”(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這樣的心,也就是回到自然天性的“愚人之心”(《老子》第二十章)?!抖と苏Z》記載東吳建報恩寺時,須塑門神,木工“欲虛其內(nèi),窗其外,開通七竅以應(yīng)胸藏”;土工認(rèn)為這樣“必有塵滓之物點(diǎn)入其中”,欲立一土偶。結(jié)果“立塊者竟無所聞,通竅者至今為人禍?!薄C(jī)巧之心的諷刺,顯然沿用了《莊子》中混沌寓言之意,莊子正是強(qiáng)調(diào)圣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莊子·德充符》)?!堕犊陀鳌穭t借張華《博物志》中有客乘槎至牛宿的傳說,虛擬了槎客之語,言其之所以能夠在浩瀚奔流、起伏旋轉(zhuǎn)的天河中鎮(zhèn)定自若,是由于“吾心未嘗為之動心,一動則手足之不能制矣”。文末所云“茍人能安其所據(jù)而不自亂者,吾未見其有顛越”,與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莊子“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的調(diào)心之術(shù),不能不說有幾分相似。故《兩同書·厚薄第五》也指出:“夫神大用則竭,形大用則勞,神形俱困,而求長生者,未之聞也……故老氏曰:‘外其身而身存。”
《莊子》“以重言為真”(《天下》),借孔子及其弟子之口談?wù)摰兰艺軐W(xué)。羅隱受此啟發(fā),常將老莊之語作為文章的一個“引子”,而實際闡發(fā)的則是儒家觀念,這可以說是其“兩同”思想的隱性體現(xiàn)。
老莊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功成身退,將對人民的干擾程度降到最低。老子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莊子·天地》載季徹之語云:“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薄蹲嫊け巨r(nóng)》云:“豐年之民不知甘雨柔風(fēng)之力,不知生育長養(yǎng)之仁,而曰:‘我耕作以時,倉廩以實。”如將這里的豐年看作“大圣”的喻體,則此數(shù)語幾與老莊同義。但此篇宗旨不在于敷衍老莊本意,而是將豐年與旱歲對比,指出由于旱歲的“一川”能解稼穡之危,“是一川之仁深于四時也明矣”。因此,人們也難以體會“覆于下者如天,載于上者如地”的“大圣”的仁德,反而歸心于“恩信及一物,教化及一夫”之人。文末以“鄭國哭子產(chǎn)三月,而魯人不敬仲尼”來印證上述邏輯。縱觀全篇,旨在論說儒家“尊賢”之道,表現(xiàn)出對賢者不在其位的深切憂慮。這與孔子“大德必得其位”(《中庸》),孟子“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上》)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秲赏瑫墼鞯谑芬嘣疲骸坝泄φ吆?,適為不詳;無德是親,自淪喪亂者也。”
《莊子·達(dá)生》載紀(jì)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起初此雞“虛憍而恃氣”“疾視而盛氣”,月余后,“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yīng)者,反走矣”。《讒書·說天雞》載狙氏所養(yǎng)之雞“冠距不舉,毛羽不彰,兀然若無飲啄意”,其子卻“非毛羽彩錯,嘴距铦利者不與棲”,但后者“無復(fù)向時伺晨之儔、見敵之勇,峨冠俯步,飲啄而已”。兩篇內(nèi)容幾乎全同,但立意有別。莊文喻道家養(yǎng)神全德之理,道家之“德”是指“參與了人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狀態(tài)”(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具有宇宙本體的意義,正是老子所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老子·第三十八章》)。而羅文則突出天雞“見敵則他雞之雄”“伺晨則他雞之先”的特點(diǎn),從而導(dǎo)向剛正有為的現(xiàn)實倫理意義上的儒家之德?!俄n詩外傳》卷二即載田饒謂魯哀公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羅文中提到的斗敵、伺晨,便是勇、信二德。這些內(nèi)在道德的反面,則是矯飾的外表??鬃釉疲骸皠偂⒁?、木、訥,近仁”(《論語·子路》),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xué)而》)?!蹲嫊分械谋姸鄽v史人物,皆有此特征。正面的如“猛悍多力”的石孝忠,勇于言事,終使憲宗下令重撰《平淮西碑》,令李愬在平蔡之役中的功勞得到公正評價(《說石烈士》)。反面的則如奸猾的太宰嚭,蠱惑夫差處死忠臣伍員,終致吳國亡國(《吳宮遺事》)。又如張良、陳平,憑借“外柔而內(nèi)狡,氣陰而志忍”的“婦人之仁”,最終成就大業(yè)(《婦人之仁》),這種“柔弱之理”符合貴柔守雌的道家哲學(xué),但羅隱不取此意,而是告誡統(tǒng)治者當(dāng)警惕“婦人之言”。這在“王室寖卑,政由閽寺”(劉昫《舊唐書》卷十八)的唐末,無疑極具針對性。也讓人想起孔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論語·陽貨》)。這些《讒書》篇目,皆涉及如何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辨別忠奸的問題,可與《兩同書·真?zhèn)蔚诎恕穼ψx。
《畏名》從篇名看,也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老莊對定義事物性質(zhì)、評價個人德行、構(gòu)建政治秩序的“名”是高度警惕的。如老子云:“道常無名。”(《老子·第三十二章》)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莊子·逍遙游》)“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保ā度碎g世》)其所推崇的,是擺脫了一切人為造作和束縛、自由無待且與道冥合的精神境界。《畏名》虛構(gòu)了一個寓言:瞭者(明眼人)與瞍者(盲人)在暗室中大談是非興替之義,當(dāng)童子點(diǎn)燃蠟燭后,“瞍者猶舊,而瞭者噤不得呻”。作者于是得出“退幽谷則思行道,入朝市則未有不畏人”的結(jié)論。顯然,此文不在論說道家“無名”之旨,而在于宣揚(yáng)儒家“正名”之道。儒家與道家截然相反,對上述“名”的三種功能恰恰是非常重視的??鬃釉疲骸懊徽瑒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保ā缎l(wèi)靈公》)當(dāng)人獲得了名分、名聲后,就要“循名責(zé)實”,根據(jù)自己的社會角色承擔(dān)起相應(yīng)的責(zé)任和義務(wù),“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孟子·離婁上》)。顯然,羅文中的“瞭者”是作為反面論據(jù)來論證孔子的“正名”說的。其之所以畏名,并非如老莊那樣擔(dān)憂虛名對人本性的戕害,而只是逃避“正名”賦予其的社會責(zé)任。由此觀之,“瞭者”不僅非老莊之徒,亦且為“名教”罪人矣。唐末尸位素餐之官僚,如此者不少。如懿宗咸通九年(868),龐勛亂軍行至淮南,淮南節(jié)度使令狐绹因“性懦緩”,竟言“從他過去,余非吾事也”,造成“谷食既盡,淮南之民多為賊所啖”(《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的惡劣后果。故《兩同書·得失第七》引孔子之語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p>
上述《讒書》諸篇,無論是沿用老莊本意,還是借老莊以言儒,其“有可以讒者則讒之”(《讒書序》)的刺世宗旨是一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儒、道本就有可以會通之處。二者分別從改良、解構(gòu)的角度對西周的禮樂制度進(jìn)行反省,以期對東周亂世有所匡正。因此,即使是被本文納入沿用老莊本意的篇目,也并非完全不涉及儒家因素。如道家有簡政愛民之說,儒家亦有仁政貴民之論;老莊有知幾之言,孔子亦有行藏之語。羅隱正是有鑒于此,只要是契合唐末亂象,以及能夠警醒帝王、滌蕩士風(fēng)的言論,無論儒道皆混而采之;而對于一味標(biāo)榜“絕仁棄義”“摒棄儒學(xué)”的“絕人倫”之徒,則頗有微詞(《莊周氏弟子》)?!蹲嫊窌ㄈ宓赖乃枷雰A向是非常明顯的。認(rèn)識到這一點(diǎn),不僅有助于更加全面、準(zhǔn)確地尋繹羅隱之文心,也為從文學(xué)角度考察唐代士人心目中的儒道關(guān)系,增加了一個鮮活的樣本。
(作者系文學(xué)博士,任職于江蘇第二師范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