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讓,鄒爽
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獻血服務二科,北京 100088
成分獻血是現(xiàn)代的輸血新理念。既往輸血通常均為輸注全血,但對于某單一血液成分,如最常見的血小板缺乏或功能異常者,輸注全血則增加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能發(fā)揮治療作用的同時還會增加心臟負擔[1]。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成分獻血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分獻血借助血細胞分離機能夠實現(xiàn)采集單一血液成分的功能,同時將其他血液成分回輸給捐獻者,也有利于獻血者自身機能的恢復,且不造成血液資源的浪費[2]。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成分獻血是機采血小板,根據患者的需要,以“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選擇性地輸注血小板成分,大大提高輸血治療效果的同時,極大地降低了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避免大量血液浪費,減輕患者的受血負擔和經濟負擔[3]。但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成分獻血者數(shù)量有限,常常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情況[4]。如果成分獻血者可以多次參與獻血或稱為固定的無償獻血者,那么將極大提高機采成分血液的緊急供應能力[5]。近年新興智能化服務系統(tǒng)廣泛應用于醫(yī)療,對于成分獻血者,智能招募服務平臺能夠有效利用大數(shù)據對獻血者進行精細化管理和再招募,以保證臨床成分血液供應[6]。故該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該血液中心獻血者共12 560 名,通過智能化招募服務篩選出超過1年未再次進行成分獻血者3 000 名,旨在探討智能化招募服務系統(tǒng)用于成分獻血者招募的應用效果情況?,F(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選取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獻血者共12 560名,篩選出超過1年未再次進行成分獻血者3 000 名,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 500 名。 對照組男786名,女714 名;年齡19~60 歲,平均(39.77±5.39)歲;流失原因:聯(lián)系方式缺失258 名,聯(lián)系方式更換195 名,聯(lián)系后仍未再次采血671 名,其他376 名。觀察組男788 名,女712 名;年齡20~59 歲,平均(39.63±5.15)歲;流失原因:聯(lián)系方式缺失276 名,聯(lián)系方式更換182 名,聯(lián)系后仍未再次采血692 名,其他350 名。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 歲;②具有該血液中心成分獻血記錄。 排除標準:①目前身體狀況不適宜再次進行成分輸血的招募者; ②目前所在地超出該血液中心招募覆蓋范圍。
剔除聯(lián)系方式缺失者534 名和聯(lián)系方式更換者377名, 2020年1月對篩選和剔除后的2089 名研究對象進行再招募,2020年12月31 日招募結束。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電話招募形式通過既往該獻血者留存的電話聯(lián)系方式與這些獻血者進行再溝通,回訪未主動進行再次獻血的原因并幫助解除存在的疑問和顧慮,并積極鼓勵進行再次成分獻血。 每名獻血者至少進行兩次有效電話招募,即電話中清晰告知該次來電目的,使獻血者明確再招募內容。 兩次均拒絕參加再次獻血定義為再招募失敗。
1.3.2 觀察組 應用智能化招募服務系統(tǒng)可通過智能化招募服務方式聯(lián)系成分獻血者進行再招募。 建立“首都獻血服務網”和“首都成分獻血”微信公眾號,在網站或公眾號內開設獻血服務專欄,獻血者搜索微信“首都成分獻血”關注公眾號或登錄北京血液中心網站,血液中心工作人員教授公眾號或網站的使用方法。然后要求成分獻血者在獻血服務專欄中了解獻血流程、獻血須知及成分獻血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科普,并且發(fā)布相關成分獻血者真實故事和反饋;同意進行再次成分獻血患者在“志愿成分獻血者服務”欄中登記,預約獻血日期進行成分獻血。有疑問獻血者可向網站或公眾號客服咨詢相關事宜。
①比較兩組再招募成功人數(shù):對照組通過電話已經成功告知獻血者成分獻血相關事宜,并且進行再次獻血的動員教育,且并未收到明確拒絕再次成分獻血即為招募成功;觀察組公眾號或網站注冊登錄成功,并且已在獻血服務專欄閱讀相關知識,了解再次成分獻血的相關事宜后登記預約再次成分獻血者。②比較兩組再獻血人數(shù):即兩組通過再招募后同意再次進行成分獻血并且符合獻血要求完成獻血者。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再招募成功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62.46%,顯著高于對照組(45.97%),再獻血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再招募成功及再獻血結果的比較[n(%)]
我國獻血采取無償捐獻制度,故調動獻血者的主觀能動性至關重要。我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7]也相應地制定了各種無償獻血的激勵政策。成分獻血再招募是在初次招募的基礎上,有方向性地進行“定制性”招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8]。但目前我國成分獻血者的流失率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可能由于與獻血者互動溝通太少或無效、獻血者居住時間和地點流動性較大等因素密切相關,故采取傳統(tǒng)電話回訪招募等效果欠佳[9]。研究表明,重復獻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通常高于首次獻血者,可減少血液報廢,降低血站招募成本[10-11]。 究其原因,可能與重復獻血者對無償獻血政策、血液生理知識、獻血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安全防護措施有關[12]。 因此,在獻血隊伍的招募和建立中,應注重對重復獻血者宣傳及保留,并動員和鼓勵單次獻血者進行重復獻血。 故該研究針對于成分獻血者,開發(fā)相應的智能招募服務平臺對于獻血者進行精細化管理和再招募、鼓勵重復獻血以保證臨床成分血液供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顯示,應用智能化招募服務系統(tǒng)進行成分獻血者再招募,能夠顯著提高再招募成功率和再獻血率。安全血液是采供血機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獻血者的健康是保障血液安全的基石。 既往研究表明,無償獻血者男性居多,年齡偏年輕化,其中以學生為主要群體,受教育程度大多在大學本科教育水平,且該類人群血液不合格率低,安全性高[13-15]。但是,在實際進行臨床再招募時,該類群體也是未進行再次獻血發(fā)生情況最高的[16]。 國內學者們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獻血者信息往往是通過現(xiàn)場手動或電腦程序記錄的,聯(lián)系方式多局限于電話號碼或者郵箱,而學生群體的流動性極大[17],當進行再招募時,多數(shù)留存的資料已經失效,電話有效回訪者的再獻血率僅過4 成,未再次獻血的原因多為畢業(yè)后離開當?shù)兀侍骄坑绊懌I血者再次獻血者因素,并在制定智能化招募服務系統(tǒng)中進一步完善,最大程度地保留及促發(fā)既有獻血者再次獻血并進而成為固定獻血者是再次獻血率的關鍵。 既往相關研究已作出深入探討,即在有效電話回訪記錄中,獻血者再次獻血的原因排在前3 位分別為“幫助他人”“定期獻血”“習慣”[18],其中有將近6 成的人選擇原因為“幫助他人”側面表明社會利他主義是獻血者選擇再次獻血的主要原因,即這種樂于助人的善舉仍然是無償獻血者再獻血的內在驅動力,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能提升和豐富“文化自信”的價值和內涵。因此在完善智能化招募服務系統(tǒng)時需要考慮加入“利他主義”的人文內涵。智能化招募系統(tǒng)將會以公眾號、短信等方式在國際獻血日、每人首次獻血日期等向登記患者發(fā)送祝福和科普信息,在獻血者感到溫暖的同時,也能起到提醒獻血者進行再次獻血的作用[19]。此外,智能化招募系統(tǒng)最為突出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智能化的服務平臺,可以將某一地區(qū)、省市甚至全國的各個血站成分獻血患者的信息進行實時共享,從而延長獻血者信息的時效性,利用大數(shù)據能夠實現(xiàn)獻血者互動、追蹤等精細化管理,從初次招募工作開始,即可將成分采血者相關資料和獻血全過程納入信息化管理體系,實現(xiàn)對成分獻血者的有效追蹤和監(jiān)管[20],并且可隨時調取成分獻血者信息進行精準分析、目標獻血者的定位,為臨床決策的正確性提供真實可靠的大數(shù)據,提高成分獻血者資料存儲等相關工作效率。 隨著科技的進步,成分獻血者再招募從傳統(tǒng)形式過渡到智能化系統(tǒng)是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并且將越來越依賴于網絡發(fā)展。由于智能移動客戶端的迅速發(fā)展,成分獻血招募也與移動互聯(lián)網息息相關,成為其主要的招募方式[21]。 該方式所需時間短,效率高,獻血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即可完成關于獻血相關知識的了解并且能夠做到實時答疑解惑,溝通效果良好;采取網上預約獻血也大大優(yōu)化了獻血者的時間管理,提高再招募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將智能化招募服務系統(tǒng)應用于成分獻血者再招募,在顯著提高再招募成功率和再獻血率的同時,很好地普及成分獻血的相關知識,且能夠積極穩(wěn)定成分獻血志愿者群體,加強成分血的儲備資源,可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