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步生
關鍵詞 名著閱讀 閱讀體驗 教學案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學生的需求?!薄白鹬貙W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辈⒅赋觯骸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和發(fā)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
但在目前的初中名著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的傾向,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不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位等問題。諸多教學誤區(qū)使學生的閱讀體驗與價值取向偏離了教學目標,對學生正確的思想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案例一,放任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某市級教學公開課《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教學片斷:
師:你想學習湯姆的什么品質?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學習他的樂觀和勇敢,因為他在洞中歷險中克服很多困難,終于脫險了。
生2:我想學習他的勇敢,因為他敢于在法庭上指證殺人犯印第安人喬。
生3:我想學習他做名海盜,因為做了海盜,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學生一片笑聲)
師:(愣了一下)嗯,請坐。
……
無獨有偶。在某校級教學公開課《西游記》的導讀中,也有類似的教學片斷:
師:《西游記》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生1:我特別喜歡“大鬧天宮”這個故事,孫悟空太勇敢無畏了。
生2:我喜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孫悟空本領高強,除妖務盡。
生3:我喜歡唐僧,白骨精變成村姑、老婦人、老丈想吃他的肉,悟空打死村姑、老婦,他卻念緊箍咒,埋怨孫悟空濫殺無辜,可見唐僧善良。
生4:我喜歡白骨精,她為了能吃到唐僧肉,一次不成,再來一次,一而再,再而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課堂上教師既對這個學生表揚,也對那個學生不加否定。這給我們一個理性的思考:是不是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體驗?明明是學生的一種價值缺失,教師卻為什么不置可否?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不是放任自由,信馬由韁,而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必須是在共性的基礎上,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符合基本事實。也就是說,學生的獨特體驗必須合情合理,不能脫離客觀世界、脫離生活實際。教師不能以學生獨特體驗為由而放任學生。不辯是非、不加分析的評價是不負責任的??陀^、公正、科學的評價,才是對學生獨特體驗的真正尊重。
案例二,過分重視“預設”。
有的教師過分強調“預設”,認為上課就是執(zhí)行教案,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就是完成教案,課堂教學程序化的現(xiàn)象極其嚴重,缺乏對學生閱讀體驗與價值取向的正確引領。
如《呼蘭河傳——后花園》教學片斷:
師:后花園是一個什么樣的園子?說說理由。
生1:我認為后花園是一個美麗的園子。(停頓,沒說出理由。)
師:有不同看法嗎?
生3:我認為后花園是一個植物比較多的園子。
師:有不同看法嗎?(連問三遍,想把學生引到“預設”中來。)
這個問題的討論用了近5分鐘的時間,最后還是教師自己說出了答案:后花園是一個五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生機勃勃、明亮、熱鬧、自由自在、充滿童趣……的園子。課后,筆者與執(zhí)教教師交流,筆者認為學生答的后花園是一個美麗的園子,后花園是一個植物比較多的園子,都是對的。該教師卻說課前的預設答案就是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生機勃勃、明亮、熱鬧、自由自在、充滿童趣。殊不知這樣的預設完全可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引導獲得。
案例三,以教師為主體,剝奪學生“說”的機會和權利。
名著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文學。它首先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根,故事情節(jié)是干,人物形象是果。有的教師見了這種形象之“果”就不自覺地自己品嘗起來,教師成了“說書人”,學生成了“聽書者”,課堂成了“百家講壇”。在賞析名著的人物形象及社會環(huán)境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這種不自覺的行為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名著的美是學生自己體悟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師的這種“不自覺”的行為使學生失去了“說”的機會和權利。沒有了“說”,學生怎么能去體悟名著鮮明的形象,體驗人物獨特的情感,生成文本蘊含的價值呢?
在名著閱讀體驗互動過程中,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觀點,由于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生活經驗等因素的制約,經常出現(xiàn)與文本內容相悖,或者與時代需求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甚至是背道而馳的消極現(xiàn)象。我們應采取哪些對策呢?
一、正確引導學生的個性閱讀,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
個性化閱讀的教學理念不僅是一種學習行為,更是教師重新審視語文教學價值功能的標識。個性化閱讀是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是語文教學改革發(fā)展的產物。個性化閱讀強調在注意教學內容價值取向的同時,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有更深的底蘊,個性的展示有更豐富的內涵。
1.主體性原則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個體心智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是個性化閱讀的重要前提。沒有讀者閱讀的名著不是好名著,沒有主體參與的閱讀不能稱之為閱讀。
2.差異性原則
學生的智力、性格、身心等差異,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鮮明個性。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于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標準的要求,這是因材施教教學理念下的必然結果。
3.多元性原則
由于學生的興趣、思想、修養(yǎng)、生活等不同,他們對作品的閱讀體驗與價值判斷也不同,存在著主觀上的差異。他們鑒賞的過程和結果是千差萬別的?!叭收咭娙剩钦咭娭?。”“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闭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學生常常對同一篇課文表現(xiàn)出不同的理解。縱然是同一學生閱讀同一作品,此時與彼時的情境不同,閱讀的體驗與價值判斷也會有所區(qū)別。
4.建構性原則
個性化閱讀應該是個體心智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學生的閱讀體驗是他們運用各自的想象,賦予“意義不確定性”的不同含義,填補在“意義空白”中不同的內容。
二、挖掘文本內涵,科學預設價值取向
1.研讀文本,挖掘教材內涵
初中語文教材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而精選的作品,只是給學生提供一種價值取向或暗示,沒有絕對的是非判斷。因此,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領會教材本身的價值取向和作者、編者的用意,對文本進行深層研讀,賦予文本新的思想內涵,從而實現(xiàn)文本的教育價值。
2.立足文本,科學預設價值取向
名著閱讀是以文本為載體來實施的。其本質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體驗與價值判斷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名著。所以教師必須立足文本,根據(jù)文體特點,科學“預設”價值取向,把學生引向價值的達成或超越。
(1)預設文本“寫了什么”?這是對名著的整體把握,是解讀文本的前提。
(2)預設文本“為什么寫”?作者的寫作目的,名著的主題就在此,這是預設價值的關鍵。
(3)預設文本“好在哪兒”?引導學生鑒賞名著中的語言,這是學生閱讀體驗的主體。
(4)預設學生“獨特感受”。這是學生完成個性化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完成知識重新建構的過程,即學生在此獲得認知、道德、審美等方面的進一步發(fā)展。
3.超越文本,引領正確價值達成
“盡信書,不如無書”。文本和教參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教師重新審視和理性思考。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把握,對學情的分析研究,對教學方法的選用優(yōu)化,以及個人語文能力的積淀修養(yǎng)等,是超越文本的根本保證。超越文本,就要賦予文本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因此,教學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體悟文本的精妙,才能促進學生正確價值達成。
三、在互動中生成價值,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預設往往是靜態(tài)的,帶有教師的主觀性;而生成則是動態(tài)的,是很難完全預測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互動中及時調整預設,善于捕捉課堂中可以開發(fā)的資源,動態(tài)地生成價值取向。學生體驗互動中,教師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信馬由韁,也不是價值達成的解說者。教師必須給予一定的價值觀和解讀范圍的引導。
1.學生理解片面時
在體驗互動中,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往往不深刻,理解片面、不到位,領悟不到文本的主旨,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適時地進行講解和分析,使學生的體驗走向深入,更加豐富。
2.學生理解困惑時
學生在領悟名著主旨時往往在“瓶頸”處受阻,小組討論在同一水平低層次的重復。這時,學生的互動往往無法沖破“瓶頸”,出現(xiàn)冷場。這就需要教師適當?shù)囊龑?、講解、點撥,以促成學生對文本價值的達成。
3.學生理解錯誤時
當學生的理解發(fā)生錯誤、價值“錯位”時,教師要把學生從錯誤的認識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案例一”中的“堅持不懈的白骨精”,就是學生對人物理解產生了偏差,和作品、作者、編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背道而馳,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要及時糾正學生理解上的錯誤,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教師就把學生引向了正確的價值達成上來。如果這時教師聽之任之,就會使學生產生價值偏向:只要能達到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地采用一切辦法。這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由此看來,引導學生生成價值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價值生成要有目標性。不管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價值,還是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索,生成的內容必須與預設的目標、主題有內在的聯(lián)系,或拓展,或深化,即價值生成要有目標性,指向預設的教學目標,指向教學的重點難點。
(2)價值生成要有價值性。生成價值的目的不是為了生成而生成,生成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價值性,應該是積極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內容,那些低級、偏執(zhí)、怪異的觀點,不能予以生成。因為它有礙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3)價值生成要有人文性。教師的人文關懷是促成學生價值生成的“催化劑”?!澳愕囊娊獠诲e?!薄澳阏f的和老師想的差不多,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薄罢J真想一想,老師相信你一定行的。”這些激勵性的語言無不體現(xiàn)了教師的人文關懷,拉近了師生間的感情距離,激發(fā)了學生互動學習的熱情,促成了學生價值的生成與超越。
作為教師,我們應積極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失誤和不足,在名著閱讀教學中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完成新課標交給我們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