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建中
編者按:這是一篇關于路的探索的文章,此為下半部分。在上期,呂博士講述了視光領域的工作者愛心奉獻,給地處祖國邊陲的云南西疇縣帶去清晰和光明的心路,而這一部分呈現(xiàn)的是西疇人民自強不息,開山辟路,追求通往幸福和光明之路的故事。西疇之路,也深深鼓舞了視光工作者從中獲得力量,堅持在視光之路上砥礪前行。
西疇地處祖國東南邊陲,曾是北回歸線上“黃金十字帶”的高原喀斯特綠洲,后因氣候變化,加之亂砍濫伐,人口劇增,生態(tài)植被銳減、石漠化蔓延,形成了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貌,人均耕地僅0.78畝。在1506平方公里內(nèi),75.4%為巖溶面積,99.9%是石漠山區(qū),群山裸露、怪石嶙峋。因陡峭破碎、滿目荒涼,西疇一度被國外地質(zhì)專家認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
由于離越南邊境只有20余公里,上個世紀50年代,在援越抗法中,這里是戰(zhàn)略物資積聚的前沿;60年代,這里成為了軍事要地的前哨;在隨后的中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西疇則變成了參戰(zhàn)部隊和后勤保障的指揮樞紐。一切為了前線,西疇人為了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付出了近40年的巨大犧牲,也由此錯過了始于80年代蓬蓬勃勃的改革開放浪潮。
面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落伍的經(jīng)濟狀態(tài),西疇人沒有遷徙,相反,他們決定留在故土,靠一雙雙手,開辟道路,恢復植被,改造環(huán)境,重新建設起了一個山清水秀的家鄉(xiāng)。
“要致富,先修路”,西疇人從修路開始,自己動手,自己籌資,拉開了改變命運的偉大壯舉的序幕。
不埋怨、不拋舍、不放棄,是西疇人的精神底蘊。劉家塘村“鑿洞人”,14條硬漢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挖出了一條出行、排洪的共用通道;肖家塘村“4愚公”以愚公移山的決心,踐行著“路是可以修出來的,家園是需要有人守護的”的承諾;木吉村的村民,從石頭縫里把土摳出來,一筐一筐地背到平整出來的山坡上,修成一道道梯田,開墾出了140平方公里的“保土、保水、保肥”三保臺地……
綠化植被,重建生態(tài),西疇人在實踐中摸索出“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這一改造石漠化地貌、改善生存條件的經(jīng)驗,開山造坡,聚土成田,引種引養(yǎng)三七、石斛、金線鲃、柑橘、楊梅、獼猴桃等經(jīng)濟作物;創(chuàng)立“一縣一業(yè)”的經(jīng)濟格局,借助開發(fā)烏骨雞產(chǎn)業(yè)推動城鎮(zhèn)一體化進程。
昔日的西疇,背負著“老三光”的惡名(土地流失光、樹木全死光、姑娘全跑光),今天的西疇則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新三光”(光彩奪目、光榮脫貧、光明前景)。石嶺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2020年7月,云南省委印發(fā)《中共云南省委關于學習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的決定》,號召全省人民向西疇人民學習。如今,西疇已成為山青水凈、地綠天藍、宜居宜業(yè)的綠色新家園,讓人不禁想起《七律·到韶山》中那句著名的詩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由依視路視力基金會攜手西疇縣教育體育局和“點亮眼睛”公益組織發(fā)起的 “睛彩瞳年 點亮西疇”大型公益義診活動于2021年12月20~23日在西疇舉辦。在活動圓滿結束后,志愿者們參觀了西疇博物館,探尋“西疇精神”之源。
在西疇博物館的一面墻上,留下了那些為西疇開山修路的英雄們樸實的話語:
鄭清寬:我的簡歷就是一個從農(nóng)民到書記的簡歷。我的人生就是在扶貧戰(zhàn)線奮斗了一輩子的人生。
謝成芬:石頭硬,但命比石頭更硬。
無名者:付出半輩子光陰,換來家鄉(xiāng)一片綠蔭。
謝成芬,是這個英雄群體中的一名普通婦女。在西疇,她被稱為“拼命三娘”,是一個連最硬的石頭聽到名字都要抖三抖的女人:上世紀90年代,謝成芬從偏僻的外鄉(xiāng)嫁到貧困的海子壩村,與丈夫一道起早貪黑地操勞,貸款1萬元搞養(yǎng)殖,3年掙了8萬元,蓋起了全村最好的房子,也獲得了村民的信服和擁戴,成了村里第一位女當家;責任在肩,全心全力,帶著17戶村民的3400元集資款和聯(lián)名申請書,她一趟趟跑電網(wǎng)部門,磨出了村民們苦苦期盼的電燈、電力,又帶著大家在山地里種下了1100畝核桃樹,戶均種植10畝以上,解決了收入來源。
志愿者參觀西疇博物館
2008年,謝成芬和17戶村民商量之后,開始了開山修路的大義。在石漠化地區(qū)作業(yè)是無比艱難的,而就在路面硬化工程進行得熱火朝天時,謝成芬卻患上了乳腺癌,且到了中晚期。為了繼續(xù)修路,她放棄了手術治療方案,帶著大包小包的藥回到了現(xiàn)場,一邊修路,一邊治病。與時間賽跑,向命運挑戰(zhàn),謝成芬隱瞞病情,帶領著村民日夜奮斗,苦干3年,貫通了8公里水泥路,打開了海子壩村通往山外的通途。村里的老人跟在修路的隊伍后面,每當路向前延伸一段,就在新鋪就的路上來回走著,在這一輩子也不曾走過的路上,感受著腳下的堅實,像小孩子一樣欣喜。2016年12月,當謝成芬去醫(yī)院復查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癌細胞竟然完全鈣化。醫(yī)生們無不驚嘆這一生命的奇跡,謝成芬則欣喜地說:原來苦干修路也是最好的抗癌藥。
在西疇博物館,志愿者們聽謝成芬本人講述了這個生動感人的修路故事。當故事講完時,現(xiàn)場一片寂靜,大家沉浸在她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里,“苦干修路也是最好的抗癌藥”這一擲地有聲、鐵骨錚錚的話語久久盤旋在耳邊。我走近謝成芬,握著她的手,向她致敬。這是一雙粗糙而有力的手,向我傳遞著一股樂觀和堅韌的力量。這股力量,讓我感到振奮,也讓我覺得我們是有著同樣信念的同道者。從視光之路,到西疇之路,這是一條有志者不斷開拓的路,這條路,靠的是信念、希望和年復一年聚沙成塔的堅持。
在石漠化吞噬和生存困境面前,西疇人自強不息,向命運挑戰(zhàn),向貧困宣戰(zhàn),信念如山,意志如磐,托起了一處倔強的精神高地,點亮了一片明亮的希望之光,在石漠上譜寫了壯美史詩。
“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边@句普普通通出自農(nóng)民口中的大實話,造就了“西疇精神”的內(nèi)核。這些年里,西疇人累計修建了3000公里的進村通外道路,這是西疇人的生存之路,也是西疇人的希望之路。這些年里,依視路視力基金會與全各國各地的醫(yī)生們、專家們、行業(yè)內(nèi)伙伴們和公益組織,累計到達全國 27個省區(qū)、61個城市、為255萬兒童青少年篩查了視力,為21萬個孩子免費驗配了近視矯正眼鏡,視光之路,鋪就了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之路,也是助力他們發(fā)展的未來之路。
在結束這篇隨筆時,我又翻開了“睛彩瞳年 點亮西疇”志愿者手冊。在志愿者手冊中,關愛情懷、專業(yè)精神、使命信念,在一行行文字、一幅幅照片中,躍然而出,溫暖而充滿了力量。
堅守使命,堅持公益,堅信美好,需要系統(tǒng)化設計,以及執(zhí)行的公益戰(zhàn)略、公益運行、公益生態(tài)。依視路視力基金會多年探索走出來的,就是這樣一條具備了“專業(yè)性、持續(xù)性、開放性、參與性”特征的視光之路,把視光科學知識、視光技術產(chǎn)品、視光服務流程、視光工作技能,系統(tǒng)地開發(fā)和應用起來;年復一年、持之以恒地精耕細作,以開放合作的常態(tài)化機制,將政府、學校、醫(yī)院、科研、企業(yè)、商家、媒體以及員工志愿者都融合進來,形成了高效率的社會化、社區(qū)化參與。這一戰(zhàn)略公益模式,為凝聚社會力量、解決社會問題、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提供了公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