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宇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這一天,譚延闿日記中寫道:“得電,知孫先生于今日午前九時逝世,深為國家前途悲,有今日始途窮之慟,決明日入省,不暇擇車矣?!弊T延闿有詩《大橋道中》云:
前路轉(zhuǎn)悠悠,經(jīng)行始欲愁。
伏尸何日事,出骨幾時收。
世亂生民賤,人亡大業(yè)休。
荒田誰復問,閑煞道旁牛。
1925年3月14日,譚延闿有詩《出門》云:
出門無所詣,四顧欲何之。
惆悵人將老,徘徊意自疑。
感深情切切,心倦步遲遲。
正有冥行嘆,無為泣路歧。
孫中山逝世后,譚延闿成為國民黨中央握有軍政實權(quán)的人物之一。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軍政部長、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委、政治委員會主席、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職。
譚延闿1925年6月30日記:
八時醒,坐十分起。宏群來談。茀燾來,欲吾推薦孫佛三,未之許也。飯后,護芳來,張星舫來,胡啟儒來。明德大學生之入軍官學校者鄧士章偕李工程來,皆大生同學,言兵工廠事,乃作書與抱冰,令張典欽偕之去。抱冰乃欲踞廠不遷,可謂謬矣。為軍官學校書演劇募款幕上大字八。李師廣來。今日買得一端硯,去三十元,中材也,以試同治墨,亦頗光潤。書扇十余柄。(楊卓修來。剪發(fā)。)二時,至省公署,三時乃開政治委員會,會未畢而時已過,乃罷軍事委員會不開而畢此會,至七時乃散。明日新政府成立,討論種種手續(xù),委員中去石青陽只余十六人,又推胡展堂長外交,則不知誰主之也。朱益之、程頌云皆來索款。余歸家,食酸湯面四碗。護芳來談。以先公奏議分送伍叔葆、沈演公、江霞公。十一時即睡。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被刺殺。譚延闿日記中說:“仲愷已因傷逝世,為之慘然。宏群來,云已往視,蓋往黨部,甫下車而狙者迭出,傷在胸腹,血滿身,扶入車而逝。兇手捕得一人,亦重傷,不能取供云。聞之不勝悲仰。赤心憂國,小心事友,今后復有此人乎。演公乃辭去,余遂偕宏群往(遇朱益之,遂同往)粵軍總司令部,展堂、精衛(wèi)、汝為、梯云、羅嘉卻夫咸在,相顧凄然。鮑樂庭后來,垂涕涕。介石亦在。聞仲愷夫婦同出,遇陳秋霖,同車至黨部,仲愷謂謠言多,戒從兵宜慎,從兵先下,四顧無人,乃啟門,仲愷先下,夫人及陳隨之。甫入門而槍聲作,刺客七八人皆匿門內(nèi),從兵開槍擊倒一人,余皆逃散。仲愷受傷仆地不能語,陳秋霖亦傷腹,以汽車送公醫(yī)院,至則仲愷已氣絕,陳腸已穿,醫(yī)云須四十二小時后乃敢斷定治否,嗚呼慘矣。于是同人即廳事開政治軍事聯(lián)合委員會,決以汪、許、蔣為委員審查此事……及聞此耗,奔馳甚劇,呃逆不已,辣味復作,乃別諸人出。古湘芹來,報告仲愷身后事,遂同至公醫(yī)院看仲愷遺體。仰臥,血滿胸衣。泫然而出。復唁其夫人于別室,乃歸?!?/p>
1925年8月22日,譚延闿日記中說:“林伯渠來,頗有所陳說,語未半而許汝為、汪精衛(wèi)來,遂去。許、汪談廖案,所得頭緒乃大有關(guān)系,欲以嚴厲手段處之。吾以為投鼠忌器,即不顧議親議貴,亦當計及,且不欲以莫須有陷人。而汪至流涕相證,一至此乎,非吾思想所及矣。古有張、陳,今無廉、藺,念之氣結(jié),惟有閔默。因再三以求確據(jù)保大體為言,乃各散……謝霍晉、方竹雅來談,李六如亦至,皆慨嘆仲愷之死者。汪精衛(wèi)言仲愷謂其夫人,汝見我忙如此,不如聽我被刺殺,何為尚相防衛(wèi)乎。雖戲言,亦可哀也。汪、許兩人對談,皆有除死方休之感。相將入牛角中,且為奈何?!边@一天,譚延闿作《挽廖仲愷》:
為國為黨痛失此人,垂死病中惟余慟哭。
足食足兵更誰相繼,吞聲淚下不為私悲。
譚延闿1925年9月27日記:
七時醒,遂起,大瀉一次。八時出,赴講武堂,汪精衛(wèi)就黨代表職也,汪、蔣偕至。曾脫諾斯基偕一粵人留學德國者來,云曾見大生于脫賴司登也。行禮畢,吾為致歡迎詞,汪乃演說,語沉摯動人,孫先生后必以此子為巨擘矣。介石發(fā)揮打倒帝國主義,其精語蓋與方友升、張梓田、胡荇江、任蘭谷相表里。陶勤肅戲謂欲建憫忠祠祀韓侂冑,以徐蔭翁、剛子良等配,將來當見之事實矣。俄顧問以翻譯不能達意,遂不演講。雨亦至,乃散會。汪、蔣先行,余人留吃太平館之西餐,十六人,費亦不貲,頗悔有此。既散,吾遂歸家,曹麻生自滬來,攜大武書及寄件。人鑒者林學衡作,語多不驗,即云仲愷必死非命,亦在明年。又謂汝為明年不保,此則姑俟耳。市估翻印郭子瀞所刻之《八賢手札》,而附以松禪、南皮諸人尺櫝〔牘〕,松禪皆與陸吾山襄鉞者,蓋亦有印本。近見古人墨跡多,乃知常熟實未到古人。往時聞曹東寅言翁六先生字未寫成之說而非之,今不能謂豪〔毫〕無所見也。陳雯裳所印錢書座坐稿則偽無疑。古人但有率筆、敗筆,決無嫩筆、尪筆,況為南園甲寅除夕書邪。大武尚有然疑之辭,以為家藏松明聯(lián)、太沖敘幅類此。吾謂彼二者有拙筆,無稚筆,未可以此并論也。古名人皆經(jīng)過精能一境乃入神妙,南園如泥金書扇及《養(yǎng)生論》何等精能,豈有此小兒筆乎。凡古人書一見即無疑者,決為真跡,其待商榷者,十九膺也。持此為衡,當不失矣。江霞公之子來言事。食煲飯四碗。為人書屏聯(lián)久之。朱益之來商軍事。李抱冰來。腹不適,更瀉一次,呃逆遂止。安甫來,詠洪來,心滌、重嵩來。十二時矣,乃就睡。
孫中山、廖仲愷相繼逝世后,國民黨中以汪精衛(wèi)、蔣介石為領(lǐng)導人物,譚延闿在世時,矛盾不致激化;在譚逝世后七年,汪、蔣分道揚鑣,國史為之大變。史學家張玉法在《民國建立前后的譚延闿》一文的最后分析了譚延闿的性格,說譚延闿雖出身世家,又為地方巨紳,絕無豪門習氣,居處平易近人,自做翰林時,即著布衣服,與寒士無別。在湖南,每每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其對飲之流,皆湘中科舉名士。胡漢民說他“休休有容”,具有宰輔的氣度,對人從不疾言厲色,只“和平中正”四字,可以得其大略。并謂他的一切,都內(nèi)蘊而不外露,有人說他一無所長,這可正是譚延闿“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的地方。民國以來,中國有幾位無為的政治領(lǐng)袖,伴陪強人袁世凱的有黎元洪,伴陪蔣介石的有譚延闿、林森,他們都是政治上的緩沖人物。
在1926年,江孔殷在經(jīng)濟上開始走下坡路。故譚延闿在這一年1月記:“霞公自云已窮,將往上海賣玉器,后日即行。”6月記:“得江霞公書,窮矣,將求人矣,吾亦當時食客也,甚愧對之?!绷畾q以后,江孔殷的鼎盛時期也漸行漸遠。
1927年3月7日,譚延闿赴武昌。這一天,譚延闿在日記中寫道:“三時二十分,至武昌文昌門外……民眾立雨中,衣皆透濕,可敬。余步二里許,出人巷中,乃與協(xié)和共乘馬車至國民政府,即舊日督署……乘汽車至南洋煙草公司,國民政府辦公處也。中央執(zhí)監(jiān)委員到者數(shù)十人,開一談話會,對于十二開會爭執(zhí)甚苦,余起陳辯六七次,有舌戰(zhàn)群儒之風?!痹谧T延闿行前,江孔殷有詩《譚組庵同年將之武昌贈別》云:
痛飲黃龍誓不虛,此行先食武昌魚。
漫將十萬橫磨劍,換去三分帶醉書。
再見故人成范叔,終看霸業(yè)在無諸。
多君尚有杯盤贈,謹志毋忘每食余。
兩人別后,譚延闿仍有書信致江孔殷。譚延闿1927年7月11日記:
八時半起。得汪先生電話,云有人欲迫入鮑宅,開槍乃止,已獲五人,尚不知何情也。相去咫尺,吾乃不聞,可謂聾矣。魏先生來,針左腕、左右臁。李安國來。為張稚潛作書與江霞公、羅俈子、鄭韶覺,欲以振興中醫(yī)募捐,恐應(yīng)者不多也,并以子武訊告云臺。飯后,書扇數(shù)柄。出至商會,應(yīng)長江商人代表會之招,尚無一人至,遂訪孟余,談久之。云早間碼頭工人互毆,有避入鮑宅馬房,門守者誤謂來迫,開槍嚇退……仍至商會,經(jīng)子潤已來,所謂代表者寥二三十人,散坐會場。余作報告,聽者意不屬,言者亦無精采,勉強敷衍而已。出至精衛(wèi)寓,程、唐、張、孫、龔方議事,加入討論,飲啤酒一瓶止渴,渴未止也。偕汪、孫赴政治委員會,余主席,報告事一件,討論事三件即散會,未六時也。自到武漢以來,未有若期也。車未來,附哲生車歸。食豆粥,登樓,覺風涼。下與黎九、呂滿小飲,食涼拌面。子靖、護芳、劍石先后來,皆入坐。哲生邀往九重戲院,遂赴之。至則在屋頂平臺,繁星在空,頗有曠野風味。影片為一種花老人有養(yǎng)子女各一,相愛也,忽其侄歸,老人強其養(yǎng)女與訂婚,蓋欲以遺產(chǎn)付之。忽老人死,其侄將于結(jié)婚日賣其產(chǎn),老人魂歸,知之大怒,然無計阻之,示意其女及醫(yī)生,無覺者。繼發(fā)見其侄有私生子,亦老人所養(yǎng)育者,于是使此小兒經(jīng)像〔相〕片悟得其父母,乃舉發(fā)之,婚事遂破。買屋者亦適被汽車壓死,其侄遂遁,而此養(yǎng)子女乃結(jié)婚。其狀鬼魂時隱見,為洞明體,及小孩能見鬼之冠,皆與中國說鬼者相類。而摹寫人鬼隔絕焦急之狀,又與閱微草堂所記情事相合,可證中西人心理之同,意者真有見于鬼神之事耶。散后,遇陳其瑗,立談而別。歸浴。胃酸復作,仍以檳榔治之。一時睡。
北伐勝利后,江孔殷之子叔穎代表父親登門拜訪譚延闿。譚延闿1928年3月16日記中記“江聰字叔穎。赴滬”:
八時起。楊孝述來,黃宗漢來。出至政府開會,通過對寧案二命令,于是一天大事都了矣。與李、宋、蔣、熊、楊幼京同餐后,談頃之。幼京復深談乃去,今之有心人也。還寓,江聰來,霞公之子也,不求事而言事,亦卓犖有父風。以食物送李宗仁,今明赴漢也。李安甫來,李純生、余岸棱來。(何又伊師來。)蔣介石邀飯,謝之,而赴子文之招,同食杧果。歸,少憩,料理登車事。九時,乃赴下關(guān),入臥車,與黃膺白、何敬之同車。何來談,甚憂前方軍事。至膺白房一坐。譚海秋來訴屈。十一時半就睡。車行簸動,時時復醒。
至此,譚延闿與江孔殷兩位同年的交往,在譚延闿日記中畫上句號。
譚延闿因其飲食等生活習慣,四十多歲時已身體不佳。據(jù)云,他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依你的身體狀況,將來有兩個死法:一是得急病,腦溢血而死;二是半身不遂而死。”譚延闿說:“這個醫(yī)生說的如果是真的,那我寧愿選擇第一個,如果半身不遂幾年,未免太使我難堪了。”不想此語成真。1930年9月22日,譚延闿因腦溢血,在行政院長任上逝世。
江孔殷詩《哭組庵同年》云:
送君嶺上正開梅,約我黃樓未竟來。
終死酒為知己慮,不文錢為故人哀。
傷心此后惟今雨,流涕當前獨旱雷。
國子題名三不到,次煌而外更誰陪。
滿引拿翁酒一甌,南來帥府過霞樓。
壇爭獅吼佳兒喻,筆選鳩居健者羞。
息壤盟瓷期每飯,瀏陽遺布勝重裘。
燕春臺記同聽曲,輟唱功亭舊大頭。
南海十三郎則以《少日幻心今凈盡,故人相見眼分明》為題記:“先父晚年好種曇花,家中有曇花數(shù)十盆,曇花每放,一剎那即謝,先父以此紀念同年摯友譚故主席延闿,復以少年幻景轉(zhuǎn)瞬即過,亦猶一現(xiàn)曇花而已,故知者咸謂先父看透世情,正如譚延闿贈聯(lián)句:‘少日幻心今凈盡,故人相見眼分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