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
一場像模像樣的初雪如期而至,森林小徑的入口處也鋪上了一層薄雪。繼續(xù)往里走,我就會經(jīng)過一座橋,遇見一條河。
這條河是我親近又鐘愛的朋友,我熟悉它的四季,它的心情,它發(fā)出的嘩啦啦的響聲。它吸納萬物的靈氣,又將所得毫無保留地奉獻于世。當我看見它結冰的時候,也會想起它在春天里的樣貌:載著毛茸茸的成群小鴨洶涌而來,猶如巨輪呼嘯,駛入初春的森林。那種美,攝人心魄。它,一條穿過冬季的河!它來了!它在傾聽!它在訴說!而我的心里也會涌起一些話語,一些在漫長冬季里堆積起來的話語,猶如剛剛解凍的河水那樣,流向新的季節(jié)。
我站在它的邊上,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條河。那是《流浪者之歌》(赫爾曼·黑塞著,徐進夫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中提及的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悟道之河。
這本告白式小說溫情易讀,其主角名叫“悉達多”,即佛陀釋迦牟尼出家以前的名字,但這位“悉達多”并非佛陀本人,黑塞煞費苦心地借用大覺世尊之名來展現(xiàn)一位悟道者追求理想的漫長求索道路。在這神秘的生命旅程中,我們能不能感受到黑塞所感受到的孤獨與執(zhí)著?
古代印度的貴族青年悉達多相貌英俊,才識過人,家世顯赫,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人上人”生活。他和親人及摯友相親相愛,父母更是以他為傲,期待他成為學者、祭司、王者。但長大后的悉達多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性、靈性都難以得到滿足,便毅然踏上求道叩問之旅。他追隨苦行沙門修行,聆聽佛陀宣講教義,還融入“世俗”,過上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在享樂中消耗了人生的精華時光,漸漸感到現(xiàn)狀遠非理想,遂產(chǎn)生厭世之心。因尋找自我而失去自我的他,陷入絕境。
悉達多就像一個一步一步攀爬的登山者,原本仰望著山頂?shù)年柟?,以為到了跟前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擁抱永恒的陽光,就可以從容不迫地揭開命運的神秘帷幔,不料眼前所見的只有陰影。一路爬啊爬啊,本希望燃起對生的渴望,卻被到達之時的無意義所圍困。最后救了他的,是一條舊河。
這不是一本“講故事”類型的書,如果從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來看,它不在精彩小說之列。與墨塞的《荒原狼》與《玻璃珠游戲》相比,《流浪者之歌》與現(xiàn)實的距離更遠一些,它彌漫著童話氣息,而這出童話的主角實乃黑塞自己,他借主人公的尋道足跡抒寫自己整個青春乃至整個人生的迷惘。
明知謎底難尋、破綻難免,黑塞卻執(zhí)意解開謎底。內(nèi)斂的黑塞從小就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很早就知道,寫作即為生命。成名后,他因持反戰(zhàn)立場而為納粹德國所不容,避居瑞士的盧加諾湖畔。雖然生計艱難,身居鄉(xiāng)野,黑塞卻不肯黯然遁世,他還不忘幫助被納粹迫害的德國難民友人,始終以成熟的人道主義者之愛關注祖國命運。
二戰(zhàn)后,黑塞成為公認的德國知識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并獲得歌德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我喜歡黑塞這樣的人,即使遠離塵世,依然落足塵世,關懷現(xiàn)實。言行一致,夢想不虛,這也使《流浪者之歌》這一部尋找心靈奧秘的浪漫主義小說閃爍著理性光輝。
悉達多離開摯友戈文達和佛陀之后,決心不靠言傳之教誨,而靠自己的努力探究生命之謎,靈魂之謎。他先是徘徊于功名利祿中,結識了名妓渴慕樂和富商,并在前者幫助下獲得商業(yè)成功。吃喝嫖賭,奢靡艷俗,他一一嘗試。渴慕樂身為艷妓,本能地運用自己高超的性的手段,使悉達多喘不過氣來,欲罷不能。
可是,當渴慕樂越來越迷戀悉達多之后,卻懷疑他身為“沙門”,不具備“愛人”的能力。悉達多反駁道,身為妓女,與不能愛人的沙門一樣,是不懂愛的。“你怎么可以把愛當作一種藝術來操作呢?”此后,悉達多憶念起他所離開的家人、朋友、大覺世尊……他明白,尋歡作樂的日子到了頭。他離開艷妓,離開他的城市,一去不返。
渴慕樂聽到悉達多失蹤的消息后,先是尋找,繼而釋然,她本性中的善和純也漸漸回歸,她感到身體中有一股新鮮的血液在涌動,那是生命之河借由悉達多的離去賜予她的再生。她放走籠子里的小鳥,看著它飛向自由。從那以后,她停止接客。遇見悉達多,她才走進了愛情之門,而她的代價卻是失去。
愛情,當然并非技藝。愛情怎可以變成技藝?
黑塞以“艷妓”為幌子,將“愛情”與“愛情技藝”區(qū)別開來,還原愛情的初始模樣,可謂用心良苦。
人要是軟弱起來,很容易在習慣與集體潛意識的推動中成為無知無覺者。如果不想被愛情的盔甲撞傷,就投降吧!就將愛情放在智力的天平上標個價吧!“愛情合同”“性合同”“婚姻合同”之類的時髦東西,與時俱進地出現(xiàn)了,這些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流行事物,聽起來合情合理,讓人在“愛情”中獲得最利己的保障,不是嗎?然而,人一旦陷入此種“精打細算”,愛情早已棄他而去。這些年,還齊刷刷地冒出很多書籍、婚戀專家、心理醫(yī)生等,向公眾兜售如何“釣”到富人美女……甚至將《孫子兵法》精髓、西點軍校語錄以及商場秘籍等,都添加到“愛情功課”中,使得宣講“愛情技藝”的文字多如星辰,這些都是把愛情當作“技藝”來操作的實例。
黑塞在這部小說里通過渴慕樂的覺醒,把與愛情有關的這個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明晰。我據(jù)此推測,黑塞也曾經(jīng)深愛過。
《流浪者之歌》是一本講“大愛”的書。其中有一章《大覺世尊》,寫了青年悉達多與佛陀的相遇。舍衛(wèi)城中的每一個人都聽過世尊之名。所有的人都像等待成長的孩子,渴望明了知識,獲取一把走出深淵之門的鑰匙。所有的人都渴望在與這個世界相愛中找到一條覺醒之路。
大覺世尊一路靜思默想,將覺悟體驗傳授給弟子,弟子再將其教誨傳播于世。他對人間的慈悲,不單在于行走與教誨,還在于他所強調(diào)的“平等”。他對弱者的慈愛發(fā)乎真心,他對“弱肉強食”的否定飽含著愛。
我們從佛教經(jīng)典中想象過佛陀的形象,從世界各地的佛像中瞻仰過佛陀的形象,但很少有好看的小說描述過如此激動人心的一刻:與佛相遇。
當我讀到舍衛(wèi)城中的這一幕,內(nèi)心感動不已:
佛陀一路靜靜地走著,專注于他的禪定和靜慮之中。他那安詳?shù)拿嫒萆?,既無歡樂,亦無憂戚。他似乎是在他的內(nèi)心之中微微笑著。他一路走著,靜默地,從容地,帶著那副隱約的微笑,好像一位健康的嬰兒。
戈文達見到佛陀之后,心就被吸走了,立即加入僧團,追隨佛陀。悉達多與好友相擁而別。
當悉達多在紛繁思緒中又一次遇見佛陀時,他說出了自己的疑惑。他說,佛法的目的在于助人離苦得樂,而世尊的覺醒與覺悟是通過自己獨一無二的體驗達成的:“利用思維,運用禪定,透過知識?!?/p>
悉達多痛苦地向世尊坦承,世尊覺悟一刻體驗到的一切無法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給他人:
大覺世尊的教言里面含容很多東西,教導很多事情——例如怎樣過正直的生活,如何避惡向善,等等。但有一樣東西,不在這種明白有用的教誨之中,世尊在成千累萬的婆羅門中獨自證悟到的那個秘密,不在這種言說里面。這是我在聽您說法時想到、體會到的一點。這就是我為什么要繼續(xù)走我的道路,不再尋求其他更好教義的原因……
佛陀知道難以勸說悉達多留下,就以不變的友善和堅定,對悉達多的未來獻上祝福和警言。悉達多將佛陀的一切刻在心上,在后來的歲月中時?;匚?,他在佛陀身上看到一個征服了自我的圣者是如何行、坐、住、臥,如何看人,如何微笑的……他決心也要征服自我。
若干年前,當我第一次讀到《流浪者之歌》的時候,感動之余也頗感好奇。我期待著黑塞能在以后的篇幅中解答悉達多的疑惑,我的疑惑。我好想知道,一個否定了言語教誨的悉達多,該給出怎樣的答案才不辜負佛陀的教導。一個毅然離開了導師的求道者,該怎樣完成他的圓融統(tǒng)一。
現(xiàn)實與精神的雙重國度,如何才能避免一場慘烈的隱形戰(zhàn)爭?
說實話,我期待一個結局,它必須震撼我心。
我未曾料到,黑塞的答案,竟然只是一條河!從來沒有哪部小說將河寫得如此激蕩。
如果不曾遇見黑塞筆下的這條河,關于河的哲思,我會首先想起赫拉克利特。他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河在不斷變化中,誰能否定這一點呢?
悉達多在追尋一生之后,對人世失去信心,他認定自己曾經(jīng)的胡作非為罪不可赦,自己布滿污點的靈魂早該擺脫塵世的藩籬!他來到河邊,年輕時,當他還是苦行沙門時,他離開佛陀后倍感孤獨,一位擺渡人將他從河的那一邊渡過來。如今,老去的他站在河的這一邊,饑渴難忍。
經(jīng)過了漫長歲月之后,他在清澈的河水中看見了自己丑陋的面容、形體。他向自己的倒影吐口水,他凝視著河水里的天空倒影,如同凝視著一片永遠也無法靠近的虛空,他看見了死神,他好絕望!他的身體和靈魂早已死去,他巴不得一死了之!
就在他投河赴死的那一刻,流淌的河水留住了他,向他發(fā)出“生”的呼喚:
一個來自他的靈魂深處、來自他的疲憊生命深處的聲音。那只是一個字,只是一個音節(jié),他曾不假思索地隨口混念,但卻是古代一切婆羅門禱詞起首和結束要用的一個字——神圣的“唵”字真言,而它的含義則是“完美”或“至善”。
…………
“唵。”他在心里朗誦道,于是他覺知了梵,覺知了生命的不滅;他憶起了他所忘失的一切,憶起了那神圣的一切。
黑塞用了許多句子述說河水的秘密,即,河在永恒的流動中向人們傳遞生的奧秘。悉達多從河水的流淌中重新想起“一切萬法皆悉無常不實”,重新回顧自己的成長,他從河水中感受到世間最美的聲音、容顏。
河水通曉時間的秘密,它是永恒:它既是一切,又不是一切;它既在此處,又不在此處;它既安靜著傾聽,又咆哮著訴說;它既古老,又年輕……
從沉淪中獲得新生的悉達多,自此安穩(wěn)地拜河水為師,拜婆藪天為師,成為擺渡人。人們聽說之后,紛紛來到河邊,向師徒二人傾訴心事,希望得到智者的言傳教誨,所謂的“觀河法門”更是被傳得神乎其神。兩位擺渡人就像沉默的河水那樣,微笑,傾聽,并不傳授任何生活技藝和人生道理。他們勤勞地渡人過河,以行動傳遞畢生的體驗:像河一樣傾聽,像河一樣與萬物融為一體,像河一樣與時間和解。像河一樣,蘊藏一切,呈現(xiàn)一切。從厭棄“自我”到渡人度己,悉達多不再執(zhí)念于“自我”,而是回到社會,重新去愛。
一行又一行,一頁又一頁,字縫里,書頁間,無不行走著思與美的精靈。那些富有神秘氣息的激情文字,深邃優(yōu)美,展露了詩人黑塞內(nèi)心的尖銳矛盾和迷人哲思。
該書的結局平靜而美好:悉達多的老友戈文達從好友臉上看到了人生的全部秘密。這結局,簡直平靜到并沒有講出什么!但黑塞卻用了極不平靜的語言描摹這份覺悟:
他不再見到他的好友悉達多的面孔了。相反的,他卻見到了其他種種的面孔,許許多多的面孔,一連串川流不息的面孔之河——數(shù)以百計,數(shù)以千計的面孔,都在不斷地出現(xiàn)著,不斷地消失著,同時卻又似乎仍都存在著,都在繼續(xù)不斷地改變著,都在不斷地自動更新著,而所有這一切的面孔,仍然只是一個悉達多。
戈文達從悉達多微笑的臉上感受到覺悟者的慈悲與寬厚,感受到生命中曾經(jīng)熱愛過的有價值的一切。那就是“無我”之中的“自我”啊,那就是“圓融統(tǒng)一”??!
難道,這便是結局?
黑塞并沒有完全解答我的疑惑。悉達多在河邊悟到的圓滿,佛陀并非沒有提及。然而,他在河邊的所悟,經(jīng)由詩人黑塞的筆觸,的確又有不同!悉達多當初不肯領受答案,寧愿獨自上路,讓人好生敬佩!那一刻,多么孤獨,多么勇敢!
黑塞的一生都在尋找內(nèi)在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平衡。他向往尋常人家木制餐桌上的燭光,他留戀獨步沙漠之時的遙望孤星,世俗和超越,他都深深眷戀。
黑塞對青春、對年輕人內(nèi)心的悸動非常熟悉,他知曉燃燒在青春深處的生命之火。那樣的痛苦與執(zhí)著,猶如強光,灼燒著每一顆不安的心靈。那樣的需求不僅僅屬于黑塞。人因理性而自由,又因自由而完善理性,向內(nèi)追索的聲音或許微弱,卻與眾不同,此即主體意識,靈魂的全部秘密都與此有關。
自從記住黑塞筆下的這條河,我眼里的河變得不同尋常。
黑塞用了數(shù)萬字的篇幅,講述了話語和教誨的“無意義”。但他在語言中所嫻熟運用的隱喻、意象、哲思,以及貫穿全書的激情和澄澈的詩意,打動了初讀此書之時的我。不同的靈魂在同一軀體中激烈交戰(zhàn),這證明了靈魂的多樣性和矛盾性,而面對這一點,需要莫大的勇氣。至今懷念那樣的時刻:若干年前的我,沉迷于一條叩問之河,并攜帶著它的美一路走下去。那樣的美,屬于生命中充滿拯救意味的動蕩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