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又鋒
到朋友家拜年,閑聊提及養(yǎng)的烏龜,友人沮喪地說,很奇怪,這家伙不吃不喝。我也好奇起來,它要絕食?8 歲的女兒聽到了,盯著烏龜一會兒說,老爸,你們搞錯了,人家在冬眠呢!
對呀,烏龜是冬眠動物,我和朋友是知道的,因為生物課上都學過。書本上的知識,到了生活中,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凈?不能在生活中運用的知識,充其量是知而不識:只是知道,卻不能辨識。
這種事不是孤例。兩年前,我家窗臺上搞了個“袖珍菜園”,種了生菜、上海青、蔥、蒜,還有黃瓜。青菜種植很成功,黃瓜長勢不錯,可惜只開花不結(jié)果。我和妻子百思不得其解。一查才知道,因為窗臺上的黃瓜沒有引來蜜蜂、蝴蝶,無法進行自然授粉。后來經(jīng)過人工授粉,果然吃上了自己種植的黃瓜。
烏龜冬眠,花要受粉,這些都是常識??墒侨绻鼈儧]能進入我們的生活,知而不識,豈不悲哉?想必是我們的學習出了問題。
《論語》開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習之,古人更注重實際操作,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古人的這種學習理論其實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心理學有一條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fā)現(xiàn),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因此,學習新知識后,要間隔重復記憶,只有經(jīng)過多次的學習強化,扛過快速遺忘期,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