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舒翔
摘要:語言,應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生,要想真正了解一門語言,必要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翻譯,講究“信、達、雅”(出自于清末翻譯家嚴復出版于1898年的《天演論》),既要做到緊扣主旨、融會貫通,又要具有美學價值。本文將從靜態(tài)語言和動態(tài)語言、句子重心、主題顯著和主語顯著、邏輯關系詞四個方面簡單說明翻譯中應注意的中英語言差異。
關鍵詞:文化差異;語言習慣;翻譯方法;文學翻譯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對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就是讓他們認識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用對比的方式來注意兩者之間的異同?!保钴饺?,《中西語言文化差異下的翻譯探究,2017.6)可以說,對比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是做好文學翻譯最為有效的方法。
本文意在通過兩種語言對比的方式給出文學翻譯上一些需要注意的點。
中英語言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靜態(tài)語言和動態(tài)語言
英語屬于靜態(tài)語言,意為其行文少用動詞多用帶有動作意義的名詞;漢語屬于動態(tài)語言,因為沒有太多句法規(guī)則的約束,漢語句子中動詞的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顯然,使英語呈靜態(tài)的原因是英語句子中謂語動詞要受太多的句法規(guī)則的約束,這也使得英語句子名詞化,名詞使用率的增加也帶動了形容詞、副詞、介詞使用率的增加。這種趨勢也就使得英語的表達靜態(tài)化。(唐文麗,《漢英翻譯中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轉(zhuǎn)換》,2018,11)而漢語的動詞在使用中并沒有形態(tài)變化等句法規(guī)則的約束,所以漢語中的動詞的使用是自由、沒有約束的,其使用頻率也自然比其他的詞高很多,故漢語的表達呈動態(tài)化趨勢。
因此我們在學習文學翻譯時需注意到這一特點,舉幾個例子:
日常生活最常見的“No parking (禁止停車)”、“No smoking (嚴禁吸煙)”、“No food or drink (禁止飲食)”等
新聞中的用語:the stunning rise of Apple …(蘋果的驚世崛起……);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1, …(新中國成立來)等
1.從以上幾個例句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英文中名詞使用率遠高于其他詞,而中文動詞占多數(shù)。但事實上,英語中的許多名詞都來源于動詞,(吳叔尉,胡曉.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 2014.7)故我們在漢譯英過程中,可以將中文中副詞+動詞的形式翻譯成形容詞+名詞。
(三)句子重心方面
劉宓慶先生曾對句子的重心有過這樣一句描述:句子的中心就是語言交際的主旨部分。然而,英語句子的信息中心和語法重心卻不完全一樣。從語義上來看,句子的主旨部分就是信息中心,若有新舊信息對比,則新信息為句子重點;從語法上來看,句子的主要部分就是句子的重心。
在復合句子中,英語的主句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主句常常直接表明了態(tài)度,即重心在前。而漢語則一般事實、背景在前,表態(tài)、判斷、結(jié)論在后, 形成后重心。(霍曉霞,《從英漢句法差異看英語復合句中的漢譯》,2016.4)簡單的來說就是英文結(jié)構(gòu)“前重后輕”、中文結(jié)構(gòu)“前輕后重”。
舉一個我們在翻譯中可能會遇到的句子:
Chinese are calling for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long forgotten home leave, after a draft law urges people to visit their aging parents more frequently. 今日, “?;丶铱纯础北粚懭肜夏耆藱?quán)益保障法草案后,“探親假”這個久被遺忘的名詞, 開始重回公眾視野。
這句譯文在開頭就直接表達出了一段話的態(tài)度,簡化了中文的第一句并把把整段話的重點直接放在開頭。而中文相對應的態(tài)度句其實被放在后半段,這里我沒有打出來。所以顯然,這句譯文照顧到了英語的行文風格,做到了信、達、雅三字。
(三)主題顯著和主語顯著
這里的主題指句子的主題,總是說話人認為聽話人已知的事情。然而,與主體不同,句子中的主語必須與謂語動詞連用構(gòu)成主謂結(jié)構(gòu),以表示主語的行為或狀態(tài)。根據(jù)主題和主語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中作用的不同, 英語可以說是主語顯著型語言,漢語則是主題顯著型語言。趙元任認為,漢語中主語與謂語的關系更像是主題與主語的關系。(吳菽蓉,《漢語與英語的主題顯著和主語顯著比較》,2010.8)而在英語句子中,往往不會出現(xiàn)沒有主語的情況,無論是在陳述句還是在疑問句中都必須要有主語的存在,而這也使得英語中的主語往往出現(xiàn)“物稱傾向”。連淑能曾提到“英語較多用物稱表達法,讓事物以客觀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少用人稱來敘述;漢語較多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tài)?!币虼?,我們在翻譯中要注意到英漢在這方面的差異,舉幾個例子: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我興奮的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點腳步聲都沒有; You name just escapes me. 我怎么也想不起來你的名字。
從這幾個例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英文中的主句很多都是以抽象或具象的事物作主語,如例句中提到的excitement, the thick carpet 和 your name,而中文都是以人為主語,就像上面的例句三個句子的主語都是“我”。所以,我們在漢譯英時要注意主語的轉(zhuǎn)換,盡可能多的使用物稱主語,以此更加貼近英語的行文習慣。
(四)邏輯關系詞
著名的美國翻譯學家和語言學家尤金·奈達曾指出:“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英漢語言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特征莫過于形合和意合之分”。漢語注重意合,形散神不散,最典型就比如中文作文文體中的散文,全篇幾乎沒有邏輯關系詞,看似雜亂無章,但行行句句都在傳達寫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于英文來說,以形顯義是其句法的重要特征,所以英語行文中常見明顯的銜接詞、引導詞等。漢語雖少見邏輯關系詞,卻處處有隱含的邏輯關系(黃雨琪,《形合意合視角下英漢互譯連詞翻譯研究》,2021.7),如:他不來,我不去 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漢語中無關系詞,但是我們都可以從這個句子的字里行間中察覺到隱含的邏輯關系,而英文使用了unless來表明這個句子的條件關系。
故此,我們在進行漢譯英時,要做到“化零為整”,將原文中的重要信息句放入英文中的主句當中,次要信息放入英語中的從句,并在兩者之間加入適當?shù)倪B接詞,以實現(xiàn)英語的高度形式化和嚴密的邏輯性。
面對中英語言文化差異,我們在做翻譯時要認真學習中英語言的差異,靈活處理因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問題,既要保留原句的語言魅力,又要盡量滿足目標語言的行文習慣。(李梓. 《淺談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2021.6)
參考文獻
[1] 吳菽蓉. 漢語和英語的主題顯著與主語顯著比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144-146.
[2] 李梓. 淺談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教師. 2021(7)
[3] 楊芙蓉.中西語言文化差異下的翻譯探究[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12
[4] 吳叔尉,胡曉. 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4.7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