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肛腸科,福建 福州 350009)
肛裂是最常見的良性肛門疾病之一,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開后形成的小潰瘍。方向與肛管縱軸平行,長約0.5~1.0 cm,呈梭形或橢圓形,常有便血、周期性疼痛、便秘三大典型癥狀。肛裂具有“四最”特點:病變最小、痛苦最大、診斷最易、治法最多。內科治療在早期肛裂的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慢性肛裂主要是因早期肛裂未及時治療,使創(chuàng)口持續(xù)反復感染導致引流不暢而發(fā)生潰瘍,局部炎癥刺激不易自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2]。慢性肛裂一般采用手術治療,但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存在明顯差異[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戉囀细牧伎v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6 月至2020年12 月于福州市第一醫(yī)院肛腸科住院的60 例慢性肛裂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實行肛門內括約肌后位切斷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將實行鄧氏改良縱切橫縫術的患者作為治療組,每組30 例。治療組男 16 例 ,女 14 例 ;年 齡 20~58 歲 ,平 均 年 齡(33.14±1.25)歲;病程 1~3 年,平均病程(1.83±0.83)年。對照組男 15 例,女 15 例;年齡 22~60歲,平均年齡(33.21±1.41)歲;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80±0.76)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2002 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的關于Ⅱ~Ⅲ期肛裂的診斷標準[4](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復發(fā)作史,創(chuàng)緣不規(guī)則,增厚,彈性差,潰瘍基底部呈紫紅色或有膿性分泌物;Ⅲ期肛裂:潰瘍邊緣發(fā)硬,基底部紫紅色,有膿性分泌物,上端臨近肛竇處肛乳頭肥大,創(chuàng)緣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瘺管形成);術前肛門形態(tài)及功能正常者;治療依從性較好;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病或精神病史者;依從性差者;合并全身性疾病,如嚴重糖尿病、高血壓、低蛋白血癥、血液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者;有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晚期肛管直腸癌者;HIV、梅毒等傳染病者;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既往有肛門手術史者;存在明顯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做好血常規(guī)、糞便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血糖、凝血功能、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乙肝五項、常規(guī)心電圖、胸部正側位片等相關術前檢查;告知患者及家屬病情及診療計劃,簽署手術同意書;術前備皮,開塞露灌腸。兩組均采用局部麻醉。
治療組行鄧氏改良縱切橫縫術。常規(guī)消毒,麻醉起效后,先于6 點肛裂正中做一縱向切口,從齒線下緣1 cm 處開始至肛緣外3~3.5 cm 處,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肛裂瘢痕組織,顯露外括約肌皮下層及內括約肌下緣,切斷部分括約肌,厚度0.6~0.8 cm;若有裂痔、肥大的肛乳頭等一并切除,肛門松解,使二橫指通過,潛行分離切緣皮膚,修剪創(chuàng)緣呈V 形,減壓創(chuàng)面,使之引流通暢,在齒線下緣切口至肛緣之間用膠原蛋白縫線,將游離的皮膚殘端無張力間斷縫合固定于切口基底部,一般5~7 針,以不形成凹陷為宜。徹底止血后,用復方多粘菌素B 軟膏及凝血酶紗條覆蓋創(chuàng)面,塔形紗布加壓包扎固定。
對照組行肛門括約肌后位切斷術。常規(guī)消毒,麻醉起效后,于6 點肛裂正中做一縱向切口,從齒線處開始至達肛緣外3~3.5 cm 處,依次有序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肛裂疤痕組織,顯露外括約肌皮下層及內括約肌下緣,同時予以切斷;若有裂痔、肥大的肛乳頭等一并切除,肛門松解,使二橫指通過,潛行分離切緣皮膚,修剪創(chuàng)緣呈V 形,減壓創(chuàng)面,使之引流通暢,徹底止血后,用復方多粘菌素B 軟膏(浙江孚諾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69 ,規(guī)格:10 g)及凝血酶紗條覆蓋創(chuàng)面,塔形紗布加壓包扎固定。
兩組術后均給予1.5 g 頭孢呋辛鈉(浙江惠迪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091,規(guī)格:1.5 g)與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每天2 次,術畢次日起每天早上或便后換藥1 次。換藥前用痔裂洗劑(本院協(xié)定方)坐浴15 min,水溫控制在37~40℃。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參照《肛裂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療效標準〉(ZY/T001.1-94)》[5]中的肛裂療效評定,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自擬療效評價標準如下。痊愈:創(chuàng)面上皮完全覆蓋,觀察1 周后創(chuàng)面未出現(xiàn)破潰情況;顯效:肛裂術后創(chuàng)面縮小75%,癥狀明顯緩解,觀察肉芽組織新鮮;有效:肛裂術后創(chuàng)面縮小25%,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比較新鮮,癥狀改善;無效:創(chuàng)面雖較之前新鮮,但創(chuàng)面縮?。?5%,肉芽生長較緩慢,癥狀無法完全緩解??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術后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結合臨床實際情況自擬評分,0 分為無疼痛;2 分為輕微疼痛或間歇性疼痛,疼痛可耐受,不會影響睡眠;4 分為中度痛,影響睡眠休息,口服一般止痛藥后可緩解;6 分為重度痛,無法睡眠休息,疼痛難以忍受,需注射杜冷丁或嗎啡等止痛。③炎癥指標。術后第3 天采取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清標本中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④比較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略高于對照組的90.0%,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和VAS 評分比較 治療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和VA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和VAS 評分比較()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值VAS評分(分)2.60±1.07 3.40±1.30 2.601 0.012例數(shù)30 30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d)16.57±2.49 23.30±2.86 9.741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IL-8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IL-6、IL-8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ng/L)
注:IL-6,白細胞介素-6;IL-8,白細胞介素-8。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51.60±14.01a 80.21±10.64a 8.911 0.001例數(shù)30 30 IL-6治療前5.88±1.06 5.82±1.09 0.209 0.572治療后1.33±0.12a 3.11±0.70a 13.725 0.000 IL-8治療前120.33±8.27 118.59±8.65 0.862 0.440
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膚全層縱行裂開或形成潰瘍,肛裂的發(fā)病率僅次于痔[6],好發(fā)于青壯年,女性多于男性。肛裂部位一般在前后正中線,尤其以后正中部位多見,約占75%;前正中部僅占15%;前后位占8%;側位較少見,約2%,但可與后位和前位肛裂伴發(fā)。前正中位肛裂女性多見,占10%,男性占1%;肛裂多為單發(fā),多發(fā)肛裂罕見占2.6%。中醫(yī)將肛裂稱為“鉤腸痔”“裂痔”等?!夺t(yī)宗金鑒》曰:“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肛裂的發(fā)病原因非常復雜,尚未得到有效證實,臨床研究中先后提出損傷學說、感染學說、神經肌肉學說、局部缺血學說等結論[7]
早期肛裂可采用保守治療,慢性陳舊性肛裂需采用手術治療,慢性陳舊性肛裂患者如不及時治療,會出現(xiàn)便血、失血性貧血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8]。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防止便秘,解除括約肌痙攣,以中斷惡性循環(huán),使肛管血供恢復正常狀態(tài),促使肛裂愈合。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略高于對照組的90.0%,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鄧氏改良縱切橫縫術可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促進患者康復。IL-6、IL-8 在誘導表達和抑制炎癥反應過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9-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炎癥因子IL-6、IL-8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鄧氏改良縱切橫縫術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促進傷口愈合。分析原因為,肛門括約肌后位切斷術通過切斷部分內括約肌,使肛管松弛,達到治療肛裂的效果,但其創(chuàng)面寬、愈合時間較長,疼痛較為明顯,創(chuàng)面易發(fā)生糞便積存,引發(fā)感染;且每天換藥需更換紗條,創(chuàng)面疼痛程度加重,影響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鄧正明教授是國家級中醫(yī)專家、全國中醫(yī)肛腸學科有突出貢獻名專家、全國中醫(yī)肛腸學科教育有突出貢獻專家,是福建省中醫(yī)痔科名醫(yī)鄧少杰的長子及其學術傳承人,是“鄧氏痔科流派”的第四代傳人,是全國第四、六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50 余載的臨床生涯中,鄧教授始終致力于傳統(tǒng)手術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鄧氏改良縱切橫縫術是鄧正明教授在原有手術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將縱行切口變成橫縫切口,減少對齒線區(qū)域的損傷,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肛門功能,無需每天更換引流條,減少對術后創(chuàng)面的刺激,進一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還可明顯減少炎癥反應,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
綜上所述,相較于肛門內括約肌切斷術,鄧氏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的優(yōu)勢性顯著,可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緩解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對形成肛裂的新技術診療規(guī)范及優(yōu)勢臨床路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及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