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俞聰
自古名山洞府,文人墨客來游,在崖壁上題記,即為摩崖石刻。麗水,古稱處州,自隋開皇九年(589 年)建郡以來,已擁有1400 余年的建城史,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其中摩崖石刻蔚為大觀。麗水境內現(xiàn)存摩崖石刻106 處,其中南明山59 處、三巖寺37 處、大梁山4 處、其他地區(qū)6 處。南明山素有“栝蒼之勝”的美譽,有江南地區(qū)年代跨度最長的摩崖石刻群,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巖寺“白云”“朝曦”“清虛”三洞鼎足而立,為麗水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代名人、學者和書家登游南明山,留下許多摩崖石刻,總數(shù)達59 處之多,主要分布在云閣崖、高陽洞和石梁三地。其中以東晉葛洪“靈崇”和北宋米芾“南明山”題記最為珍貴。云閣崖位于南明山中上部,現(xiàn)存摩崖石刻11 處,其中東晉1 處、宋代3 處、清代2 處、民國1 處、年代待考4 處。高陽洞位于南明山仁壽寺西側,現(xiàn)存石刻14 處,其中宋代11 處、民國1 處、年代待考2 處,最引入注目的是北宋著名學者沈括的題字。石梁位于南明山半山腰,現(xiàn)存摩崖石刻17 處,其中宋代5 處、明代1 處、清代2 處、待考8 處。
葛洪“靈崇”題記位于云閣崖東部,直書1 行,共2 字,隸書,字跡清晰深竣。現(xiàn)存的“靈崇”二字系民國十四年(1925)由麗水知縣組織重刻。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處州郡守劉涇在其旁題刻,贊譽葛翁真跡:“靈崇故揮掃,縹渺神飛驚。” 其東有民國十四年題記:“云閣崖間題有靈崇二字為葛仙翁真跡風霜剝蝕已成沒字之碑爰考栝蒼金石志敬為摹刻期以永葆云爾”。
葛洪(284—364 年),東晉道家、醫(yī)藥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古人有“葛翁仙去也,何處覓丹砂”的詩句。據(jù)說他曾隱居南明山煉丹,至今麗水民間還流傳著葛洪煉丹的傳說。山中仁壽寺后有一口冬暖夏涼、清澈甘洌的古井,就是他當年煉丹時的丹井,故名“葛井”。葛洪煉丹史跡很多,如杭州葛嶺、湖州葛仙山,唯獨南明山留有較確鑿的遺跡。
“靈崇”題記及其拓片
“南明山”題記及其拓片
“南明山”題記位于云閣崖最東部,直書1 行,共3 字,北宋紹圣丁丑(1097)刊刻。周圍有劉涇題的書贊及款。劉涇 “南明山”書贊,字跡已漫患不清,部分已難識讀,錄之如下:
栝蒼南明山 為州最勝絕 守劉涇巨濟置□幾榻□
謁米芾元章 時使清漣側 書之字奇崛與山兩相高
山可朽壤為 此書常壁立 □紹圣丁丑□杜穎洪道
麗水陳正夫 幙程宏方塽 席昌壽□□同□物□□
米芾(1051—1107)曾任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個性狂放,也叫他“米顛”。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書法得到王獻之筆意,“風檣陣馬,沉著痛快”,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米芾未曾到過南明山,他是應好友處州知州劉涇之邀而題寫了“南明山”。
沈括題名位于高陽洞東口北壁之上,直書5 行,每行5—6 字,正書,字跡尚清晰,內容是:“沈括王子京/黃顏李之儀/熙寧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高陽洞”?!惰樯n金石志》卷四著錄,題為“沈括等高陽洞摩崖”。
沈括等高陽洞題名
沈括等高陽洞題名拓片
沈括(1031—1095)曾踏訪處州,不僅留書南明山,在縉云仙都和青田石門洞也留下了題名。北宋熙寧六年(1073)八月,正值王安石變法期間,沈括作為變法派的核心人員,經王安石推薦,被任命為相度兩浙農田水利、差役等事兼任察訪使。此后的半年多時間,沈括來兩浙地區(qū)巡視,足跡遍及浙江。沈括經過縉云仙都仙水洞,題名崖壁“沈括奉使過此”。奉使,說明他是領有朝廷使命的欽差大臣,并非普通游客。稍后,沈括來到南明山高陽洞,題名“沈括、王子京、黃顏、李之儀,熙寧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沈括列名最前,說明他是這支考察隊的領隊,其余是陪同官員,他們的生平大都可以根據(jù)文獻考知,如李之儀,就是著名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一詞的作者。
麗水至溫州,途經青田縣。沈括蒞臨青田石門洞,題名“太子中允、集賢校理兼史館檢討沈括奉使按行過此,熙寧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與南明山題名相隔兩日,或許沈括在麗水有密集的考察行程。
沈括赴麗水、溫州考察,一生就這一次。沈括的考察之旅成果斐然,他發(fā)現(xiàn)兩浙地域遼闊,浙東地處偏僻,山水阻隔,很少有官員愿意前來巡視,以至吏治弛廢。于是他建議宋神宗將兩浙分為浙東、浙西兩路,以加強管理。今日所謂浙東、浙西地理概念,就與他的這趟行程密切相關。
麗水城郊摩崖石刻除南明山較集中外,還有城北的三巖寺石刻,自唐至民國題刻數(shù)量達37 處,包括白云洞石刻6 處、朝曦洞石刻17 處、清虛洞石刻14 處。其中年代最早、價值最高、最珍貴的是唐代李邕題的“雨崖”,筆力遒勁舒放,有險峭爽朗之感。
“雨崖”題記位于三巖寺白云洞前水潭中,“雨崖”二字自右而左平題,還有落款“李邕”二字,皆楷書。題刻原摹刻在三巖寺水潭峭壁上,抗戰(zhàn)初期遭日機轟炸,倒在水潭中浸泡了20 余年,1963 年春才被發(fā)現(xiàn)。巖石體積達12 立方米,重30 余噸,文物部門打撈重豎在潭邊。
李邕(678—747 年),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栝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栝州”或“李北?!薄@铉呤翘拼麜?,其傳世作品有碑刻《李思訓碑》《葉有道碑》《麓山寺碑》等十余通,而“雨崖”在其傳世作品中為最大者。李邕與栝州(即處州)特別有緣分,他在玄宗開元年間(713—741 年)兩次來栝州任州官。據(jù)考證,李邕第一次來栝州任職是開元三年至開元六年(715—718 年)秋,官職為栝州司馬;第二次是在開元二十三年至開元二十六年(735—738年)九月,官職栝州刺史?!坝暄隆鳖}記當為李邕在栝州司馬或刺史任上所題。
李邕“雨崖”題記
黃子耕等三巖題記
該題記位于三巖寺朝曦洞之上。自右而左,直書6行,每行10—12字,行楷。題記內容是:“開禧丁卯三月丁亥郡守/柯山王庭芝文瑞禱雨獲應/率其佐雙井黃□(?)子耕視田/于郊來嘉許成之□(浦)郡人/周汝明舜卿(丹)陽劉宰平/國同來三巖視瀑泉□題?!薄惰樯n金石志》卷六著錄,題為“黃子耕等三巖題崖”。
王庭芝,字文瑞,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栝志不載。據(jù)何澹《應星樓碑》記載,王庭芝應為栝郡太守。劉宰(1166—1239),字平國,自號漫病叟,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光宗紹熙元年(1190)進士,調江寧尉,歷真州司法參軍、知泰興縣、浙東倉使等官。周汝明,字舜卿,處州麗水人,紹興進士,曾令德興,后知韶州,有能聲。
黃?(1150—1212),字子耕,號復齋,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為黃庭堅侄孫。嘗從郭雍、朱熹學,編撰有《山谷先生譜》等。黃?為淳熙年間(1174—1189)進士,為瑞昌主簿,監(jiān)文思院,知廬陽縣,授通判處州。其事見《水心文集·黃子耕墓志銘》,《宋史》有傳。黃子耕此題刻純以山谷筆法為之,一波三折,灑脫放達。
該題記位于三巖寺清虛洞左邊崖壁上,“三巖”自右而左橫書,款“趙希明”,直書,皆楷書。
趙希明“三巖”題記為首次著錄。據(jù)考證,趙希明為北宋燕王趙德昭九世孫,崇憲靖王趙伯圭之孫。據(jù)南宋樓鑰《趙伯圭行狀》記載,趙伯圭有子10 個、孫24 人,趙希明排行第二,時為“承議郎新權發(fā)遣黃州軍州事”。又據(jù)1987 年12 月湖州出土的《宋趙司戶壙志》可知,希明為“朝散郎知處州軍州事”,官職全然不同,蓋因《趙伯圭行狀》成于嘉泰二年(1203),壙志成于嘉定十年(1217),期間復有轉遷之故。由此可推知,本題記為希明任處州知州期間所勒,即嘉泰二年后至嘉定十年(1203—1217)前后?!端乌w司戶壙志》志主趙與善為希明次子,趙與善“以處州遺澤補官,年十九請國子監(jiān)舉免銓試選授迪功郎,調紹興府司戶參軍”,初補官即為迪功郎(從九品)。宋制,獲得恩蔭的人須赴吏部參加銓試,銓試合格且年滿25 歲者方可授官。趙與善年僅19 歲即免銓試調“紹興府司戶參軍”,可知宋廷對宗室趙希明的格外優(yōu)待?!短幹莞尽ぢ毠僦尽匪锌な赜榷嗍杪问刂芯谷毕C?。或因此故而無年款,《栝蒼金石志》亦失載。該題記的發(fā)現(xiàn)可以補郡志之闕。
趙希明“三巖”題記
麗水堪稱“摩崖之都”,摩崖也是麗水山水形勝的畫龍點睛之筆。2006 年,相關部門就提出麗水應打造“中國摩崖石刻之都”的名片。麗水全域存430處摩崖石刻,占浙江的三分之一。大自然賦予處州以秀山麗水,摩崖題記又賦予山水以情趣和靈性。如沈括題名的故事,只是處州摩崖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冰山一角,亟需我們深入挖掘。摩崖石刻作為麗水豐厚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代表,是打造麗水養(yǎng)生福地獨特氣質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文化遺產是有根的,只要根在,文脈就在。充分保護利用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才是城市軟實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