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唐朝末年,李德裕擔任浙西觀察使。有一天,當朝皇上唐穆宗下了一份詔書給李德裕,要求李德裕上供盤絳、繚綾千匹。李德??戳T詔書后,皺了皺眉頭,因為這些東西,都要從百姓那里征用,顯然又會加重百姓的負擔了。他思考了一番,便提筆給唐穆宗寫了一份奏疏:“盤絳、繚綾這些絲織品的花紋非常鮮艷秀麗,只有陛下的乘輿上可作裝飾用,現(xiàn)在要求上供千匹之多,我弄不清楚要這么多干什么用……”唐穆宗收到這封奏疏后,理解了李德裕的意思,就下了一份詔書,停止索求這些東西。
北宋崇寧年間,使者手持皇帝的御札來到成都,命令轉運司織戲龍羅兩千匹、繡旗五百面。轉運副使何常是個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官員,不忍心無故增加百姓的負擔,就上奏皇帝說:“旗幟是軍隊和國家的必用之物,我不敢不奉詔。而戲龍羅只是供陛下做衣服用的,就是每天做衣服用一匹,一年也不過需要三百多匹,現(xiàn)在要上供數(shù)倍于此的戲龍羅,對國家對陛下對百姓都沒有什么好處……”皇帝看罷奏疏,認為何常說的非常有道理,便下令把原來要戲龍羅的數(shù)目減去了四分之三,還專門下詔對何常進行了獎勵。
古代大多數(shù)官員,都是看上司眼色行事的,上司喜歡什么,他就立即滿足其要求,以此博得上司的歡心,這樣一來,自己在仕途上就升遷有望了。至于是不是損害了百姓的利益,他們才懶得去管呢。但上面提到的兩個官員,卻并不是以皇帝的喜好為行動指南,而是一心一意地替百姓著想,冒著得罪皇上的危險去維護百姓的利益,這樣的官員,殊為難得。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