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燕
【摘要】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而基于實踐活動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具體表現(xiàn),也符合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潛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實踐活動教學展開研究分析,并提出幾點實踐策略。
【關鍵詞】實踐活動;高中語文;教學研究
實踐活動是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的背景下,以培養(yǎng)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終極目的而開展的各類語文實踐活動,內(nèi)容涵蓋“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個方面。
構建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的課型,促進課堂教學模式向更符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方向發(fā)展,是新時代、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四新”的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并提升素養(yǎng),也符合新課程背景下育人方式變革對高中語文教學的要求,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合理地開展基于實踐活動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課程內(nèi)容要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課程標準在實踐層面上具體落地。
一、構建基于實踐活動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意義
1.適應新時代國家教育改革趨勢,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標準,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作為育人要求,堅決糾正重分數(shù)輕素質(zhì)以分數(shù)給學生貼標簽等片面教學行為,突出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品德優(yōu)、綜合素質(zhì)高和實踐應用能力強的人才。為深化新時代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評價方式的改革進一步推動育人方式變革,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應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遵循教育規(guī)律,堅決扭轉(zhuǎn)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打好基礎。
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一個本質(zhì)屬性。基于實踐活動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自主的語文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語言運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zhì),增強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實現(xiàn)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2.轉(zhuǎn)變育人方式,推動語文課程改革落地。育人方式的變革勢必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一直以來,在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唯分數(shù)、唯升學”思想的影響下,語文課堂教學高耗低效,教師滿堂灌、滿堂問,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成為知識的持續(xù)輸送者;學生茫然聽、盲目記,跟著教師滿堂轉(zhuǎn),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以文本為綱,一篇一篇地教課文,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地講,一道題一道題地練,從教材講授的起點一步步走向應試的終點。新課程、新高考、新課標和新教材實施后,以不變應萬變、以高考為指揮棒來組織課堂教學的現(xiàn)象也依然存在,語文課程改革刻不容緩。王寧在《走進新時代的語文課程改革》中指出,根據(jù)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特征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語文課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走出知識本位、技術主義、文本為綱和講解分析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需要根據(jù)新的改革思路調(diào)整課程設計和實施路徑。
誠然,隨著課程改革全面深化,考試評價改革了,《課程標準》修訂了,教材也統(tǒng)編更新了,作為教育具體陣地的課堂教學變革也勢在必行。我們要從育人目標的終點去確定育人的方式,用好部編語文新教材,立足教學實際,積極探索實踐,構建基于實踐活動的語文課型,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設計單元、課堂核心學習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真效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讓學生的學習行為真的發(fā)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系統(tǒng)掌握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落實新課標要求,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新課標提出,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幾個方面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
而“基于實踐活動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就是要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更多嘗試和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調(diào)整、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讓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jīng)驗,把握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學會語言運用的方法,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并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學習方法、習慣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fā)展。
二、基于實踐活動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1.根據(jù)教材特點,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設計實踐活動時,可以深讀細研教材內(nèi)容,基于學習任務目標、對應的能力提升點或?qū)W習生成點,有所側(cè)重地從不同角度開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舉例來說,在學習《雷雨》《竇娥冤》《哈姆雷特》等戲劇類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戲劇作品,把握其中人文意蘊,充分感受戲劇的無窮魅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一些趣味性的閱讀與鑒賞活動,適時地讓學生進行情感代入式的分角色朗讀;也可設計話劇編演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同學在充分深入研讀課文的基礎上,自主選取課文中感興趣的部分進行表演,文筆較好的同學還可以對劇本中的臺詞進行修改優(yōu)化,讓劇中人物性格更加鮮明,戲劇沖突更加明顯。表演結束后,師生可以共同對編演進行點評。通過開展相關活動,無論是親身參與表演還是觀看表演的學生,都會對劇中人物性格、人文主題等有更深的認識和個性化的感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寫作能力、肢體表現(xiàn)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也都會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升。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時,可以設計詩歌朗誦會活動,讓學生自主朗讀《沁園春·長沙》《紅燭》《致云雀》等詩歌,并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進行賞析,隨后與同學交流。自主真實的詩歌朗讀體驗,自由開放的同齡人之間對跨越時空的文學作品的真實感觸的交流對話,于輕松趣味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運用語言表達交流的能力。
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和教學情況來設計一些競賽類表達與交流活動,如辯論賽、朗誦比賽、背誦比賽和詩詞鑒賞短文評比等。辯論賽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適時舉辦,辯論主題可以由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話題進行設計,可以由學生自主商定,也可以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自然生成的思維碰撞點。賽前學生組成辯論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在遇到問題時合作探究解決,或向教師尋求幫助,搜集完資料后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實際訓練,再擇時比賽。有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自然生成了一個思維碰撞點,也可以即興組隊展開辯論,并由學生自定競賽規(guī)則、自選裁判開展微型辯論賽。如果教學進度較慢,課堂時間較緊張,教師還可以開展朗誦比賽,這也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一種語文活動。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教材中的散文、詩歌或是小說選段配樂、制作視頻配圖進行朗誦,賽后教師與其他同學一起進行點評,針對朗誦情況給予適當?shù)募记芍笇?。以讀代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誦比賽既可以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感知理解課文,又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統(tǒng)編教材每冊書末都附有古詩詞誦讀板塊,四首古詩詞若都講讀,勢必會占用本就不多的課時,增加師生的負擔,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讀并組織背誦比賽,以賽促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積淀。也可以讓學生自選詩詞就自己感觸最深的一點撰寫文學短評,進行評比,并展示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基于實踐活動的高中語文教學也可以課文為文本情境,針對一些學生較難理解的篇目或帶※號的自讀篇目,教師可以組織探究性實踐活動,將學習任務轉(zhuǎn)化為一個主問題或一個關鍵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逐步去感知文本,層層深入地去感悟文本,開放自由地去解讀文本。學生在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這種實踐活動方式不同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也不同于教師問學生答的“問答式”,而是一種教師引導和啟發(fā)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的學習活動。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活動的共同參與者,探究的問題、探究的深度和廣度是在師生對話中、在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中自然生成的,而不是教師提前預設的,更不是教師直接灌輸?shù)?。學生是探究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問題探究的引導者和釋疑解惑的啟發(fā)者。
2.結合生活實際,提高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高中學生的人生閱歷尚淺,文學素養(yǎng)水平亦有限,在學習中遇到復雜或是深刻的內(nèi)容時就很難理解,無法深切感受其中的內(nèi)涵。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探究性實踐活動來組織教學。在設計實踐活動時,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將生活經(jīng)驗融入其中,這樣學生在參與活動時不僅可以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還能凸顯語文的實用性。
舉例來說,《中國建筑的特征》文章中有很多建筑相關的知識,如果單憑教師講解,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合理設計梳理探究性學習活動,如“稱贊中國建筑的堅固性時,有一句俗語叫做:‘地陷墻塌屋不倒,那么,中國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呢?文章中提到的斗拱、舉折等作用是什么呢?請結合文本資料和你身邊的建筑思考分析?!睂W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先集中討論,通過頭腦風暴制定初步的活動方案,再詳細分工,各自獨立搜集資料。房屋是每個人棲身的場所,除了課文文本的材料以外,學生還可以從自家住所或地方建筑入手進行實地調(diào)查分析,查找資料。找完資料后小組成員要對資料進行梳理和歸納、篩選與整合,利用收集到的材料探究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樣挖掘教材與生活的連接點,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化枯燥深奧的學習內(nèi)容為有趣易行、貼近生活的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關注、參與社會生活,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借助教材活動單元,拓寬實踐活動的空間領域。高中語文教材統(tǒng)編后增設了學習活動單元,如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xiāng)文化生活”,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等。相對于教材其他單元內(nèi)容的學習來說,學習活動單元中更加突出了“活動”的性質(zhì),這部分學習任務多需要在課堂之外或是學校之外完成,而學習場所和教學形式的變化,需要教師重新考量教學實施策略。如可以將基礎閱讀文章作為活動借鑒參考內(nèi)容,分課內(nèi)、課外多層次設計教學活動。
舉例來說,在學習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中的“認識多媒介”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當下社會中多媒介的發(fā)展情況來設計實踐活動。這部分內(nèi)容有兩個探究問題,第一是了解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第二是探討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征,學生可以自行閱讀教材內(nèi)容,選擇感興趣的問題,走進廣播電視臺、報社等領域,接觸調(diào)查不同媒介,融入自身真實體驗進行探究。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學會綜合運用多種媒介來獲取信息、表達交流,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以便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觀察、辨別和表達等各種綜合素質(zhì)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4.重視學習評價,轉(zhuǎn)變學生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重視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外,還要重視實踐活動結束后的學習評價。其意義在于對活動內(nèi)容進行有效地總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看到自己在活動中的問題和不足。在評價時,教師要重視豐富評價主體,引導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來。簡單地說,不僅是教師要對學生展開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評價,甚至評價標準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制定。這種合理的評價方式有利于轉(zhuǎn)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加強其對自身的反思和完善。
舉例來說,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角色扮演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對文章中所描寫的內(nèi)容和人物性格等有充分的了解。實踐活動結束后就可以進入評價環(huán)節(jié)。師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參與表演的學生先向師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之后再對自身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進行自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表現(xiàn)情況有一個充分的認知;接著再與其他同學進行互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在知識與能力、情感度態(tài)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這種學習評價主體豐富且及時有效,有利于積極轉(zhuǎn)變學生自身的思維方式,發(fā)現(xiàn)其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修正。
總的來說,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構建基于實踐活動的學習模式,組織“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個方面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真實、充分、有深度地發(fā)生,使其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由“樂學”到“會學”,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究解決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規(guī)劃課題“基于實踐活動的高中語文課型建構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Y20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