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愛蓮說》中寫到蓮花、菊花、牡丹,他以蓮花象征君子,以菊花象征隱士,以牡丹象征追求繁華富貴和權(quán)勢的人。文章以菊花、牡丹襯托蓮花,突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傲岸的品質(zhì)。
以“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應(yīng)屬于反襯,這個毋容置疑。但是以“菊之愛”襯托“蓮之愛”屬于何種襯托,則頗有爭議,我個人認為屬于反襯。
對網(wǎng)上觀點的辨析
網(wǎng)上大多數(shù)觀點認為是正襯。例如有一處分析這樣說:作者以菊花正襯蓮花,說明自己像蓮花一樣潔白脫俗與世無爭,用牡丹反襯,說明自己不像牡丹那樣貪戀權(quán)貴,而像蓮花那樣潔身自好。
這種說法屬于主觀臆斷,缺少文本分析。結(jié)合文本,作者對牡丹鄙棄和貶低的態(tài)度很明顯,因為文中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那個語氣詞“矣”,明顯是貶低。但是對于菊花,作者是褒是貶好像并不明顯,但是仔細分析,還是帶有貶義的?!熬眨ㄖ[逸者也”,這句話中的“隱逸”是隱居逃逸的含義,隱逸雖然是中性的,但是在宋儒理學的宗主周敦頤那里感情是惋惜和不贊成的,這是一種消極逃避。后文“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其中“鮮”是很少的意思,那么就不是社會主流,也就不要去效仿,這里面肯定也是貶義的。通過文本分析,以“菊之愛”襯“蓮之愛”屬于反襯就比較明顯了。
對教參觀點的辨析
《教師參考用書》對于這個問題,這樣分析:襯托的運用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有時可以區(qū)分為正襯、反襯,有時則無法區(qū)分?!稅凵徴f》中,以“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應(yīng)屬于反襯,但“菊之愛”究竟屬于何種襯托,就很難說清?!熬罩異邸庇袃芍睾x:一是做一個避世的隱士;二是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從前一重意義來看,本文作者與之相反,他不贊成避世,而主張入世;從后一重意義來看,則“菊之愛”與“蓮之愛”亦似有相通之處。據(jù)此,我們不妨說作者以菊來烘托的本意也許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塵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則境界更高。至于這究竟是正襯還是反襯,大可不必去管它。
這種說法屬于模棱兩可?,F(xiàn)實中偏偏有較真的學生要管它,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當你面對這樣的學生,不給一個詳細準確的分析、明晰確定的答案是不行的。另外還有一些考試題目,偏偏出題讓學生去辨析是正襯還是反襯,所以還是要認真研究分析一番。
菊之愛的第一層含義不用談?wù)?,按照這個理解,肯定是屬于反襯。第二層意思,陶淵明保持獨立人格的方法就是隱居和逃逸,這也是周敦頤不愿意采用的。陶淵明早年也是要大濟蒼生的,即使隱居還心有不甘,“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種保持獨立人格的形式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從這方面講也是反襯。
知人論世定類型
結(jié)合周敦頤的生平來看。他一生從政三十多年,從來沒有考慮過消極避世,總是積極主動去做事,判案、讀書治學、傳道授業(yè),頗有孔子“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無怪乎黃宗羲認為,他可以和孔孟并列。
他非常喜歡廬山,從政的起點是廬山腳下的潯陽,他退休以后也住在廬山腳下,并且將門前的小溪命名為濂溪,在這里建了濂溪書院,在這里教書育人,傳播自己的思想。有人說他和陶淵明的精神有相通之處,是一種傳承和延續(xù)。我覺得這樣說不客觀,陶淵明在廬山避世,周敦頤在廬山傳道,這里是有天淵之別的。
陶淵明在廬山成了隱逸詩人,成了田園詩的鼻祖;而周敦頤在這里成就了他宋儒理學的宗主地位,直接影響了宋儒理學的形成。程顥、程頤都是周敦頤的弟子,而朱熹是二程的再傳弟子。朱熹非常尊崇周敦頤,他也曾在潯陽做官,為周敦頤立像刻碑,繼承并傳播他的學說,成為宋儒理學的集大成者。
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這“北宋五子”哪一個是隱逸逃避之士?他們也喜愛山水,即使在山水之中,他們也在追求“道”。張載的橫渠四句,最能代表他們的處世精神,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目標,是誓言,是道德追求,是勵志豪言,他們絕對不會認同陶淵明的隱逸逃避之舉的。
所以,《愛蓮說》中的“菊之愛”對“蓮之愛”的襯托是反襯。
研究中的小發(fā)現(xiàn)
周敦頤曾經(jīng)在廣州為官。《宋史·周敦頤傳》有記載:“熙寧初,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行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p>
宋熙寧元年前后,周敦頤從郴州調(diào)官廣州,先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后任提點刑獄。所謂提點刑獄,除了監(jiān)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審核所轄州縣官府審理、上報的案件,并負責審問州縣官府的囚犯,對于地方官判案拖延時日、不能如期捕獲盜犯的瀆職行為進行彈劾。
作者介紹
郭坤峰
語文高級教師,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和學校德育,從事語文教學二十八年,踐行生活語文理念,努力建構(gòu)語文“靈動課堂”,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靈動語文教學與評價研究”主持人。個人專著有《杏壇鴻影》《清潁東流去》,執(zhí)教課例《沁園出·長沙》和《青玉案·元夕》被評為“一師一優(yōu)課”廣東省省級優(yōu)課。喜愛文學,從教以來筆耕不輟,用詩歌、散文、小說的形式謳歌生命,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