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磊
摘 要|賽珍珠作為美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在中國生活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由于長期接觸中國與中國文化,她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留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她筆下的中國人形象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西方作家,她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向全世界展現(xiàn)了一幅截然不同的中國形象?!洞蟮亍肥琴愓渲樽顬槌錾淖髌罚钊氲乜坍嬃饲趧?、樸實的中國農民,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贊 美。她筆下的中國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妖魔化,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賽珍珠;《大地》;中國人形象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賽珍珠及《大地》簡介
賽珍珠是一位著名的美國作家,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以中文為母語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從小便追隨父母遠渡重洋來到江蘇鎮(zhèn)江生活,之后還前往宿州、南京、廬山等地生活和工作,自此在中國度過了長達 40 多年的異國生活[1]。
在這種雙語環(huán)境中成長的她不僅精通英美文學,更是對中國的儒家經典及古典 文化了解頗深,這讓她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時候所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與其他西方作 家截然不同。她的一生都致力于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深刻 地改變了當時西方對中國人的固有形象。另外,她也與中國很多文人,如徐志摩、老舍、林語堂、胡適等人有過聯(lián)系,這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 的了解。此外,她大部分時間都待在中國農村,與中國農民近距離的接觸讓她 對中國的農民階層有著深厚的情感。
《大地》是一部描寫舊中國農民階層生活的作品,這部小說的問世也令她 享譽中美兩國,并且為她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及普利策獎。這部小說以“大地” 為元素,講述了清末時期一位農民的故事,主人公王龍自幼喪母,生活貧困潦 倒。機緣巧合之下與地主家里的仆人阿蘭結為夫妻。婚后兩人勤勤懇懇,在土 地上辛苦耕作,生兒育女,共同努力漸漸過上了不愁溫飽的幸福生活。但是由 于連年災荒,一家人被迫前往南方尋求溫飽,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阿蘭獲得了一 筆意外之財,這也使一家人轉眼過上了上流社會的生活。富足的生活讓王龍開 始嫌棄自己的結發(fā)妻子阿蘭,只顧自己納妾享樂。晚年的阿蘭由于積勞成疾, 最終郁郁而亡,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大地》這部作品扭轉了西方人對中國 人形象的歪曲、污蔑,向西方展示了中國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塑造了淳樸、善良、堅毅、勤勞的中國人形象。
2 賽珍珠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
比較文學形象學在中國的研究最早起源于 20 世紀 80 年代,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的是某一國的文學對“異國” 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法國學者卡雷將其定義為“各民族間的,各種游記的、想 象間的相互詮釋”。形象學不僅是對異國文化現(xiàn)實簡單的描述,而是作者在創(chuàng) 作過程中注入作者所在民眾對于異國的集體性想象[2]。賽珍珠從 30 歲開始創(chuàng)作,
一生共創(chuàng)作出 100 多部作品,類型廣泛,而且作品大都是描寫中國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便是《大地三部曲》,其他作品還包括《母親》《中國的人民》《我所見到的中國》《群芳亭》《龍子》等。
文學作品里的中國形象是一個國家對中國的集體想象的書面呈現(xiàn),同時也 是當時社會集體現(xiàn)象的組成部分。中國形象最早出現(xiàn)在《馬可波羅游行記》當 中,那時的西方人對遙遠、神秘而又富饒的東方大國充滿了好奇。到了 18 世紀以后,各國紛紛派遣傳教士前往中國,并且在西方掀起了“陶瓷風”,中國的 絲綢、山水畫、儒家思想在西方迅速傳播開來;到了 19 世紀,中國形象一落千丈,尤其是清末時期,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及義和團運動,中國人的形象逐漸被歪曲, 中國人被貼上“狡詐”“野蠻”“落后”“骯臟”的標簽,“黃禍論”言論在 西方一度盛行。莎士比亞也曾經在他的作品中提及過“Cataian”一詞,但是卻被學者標注為“小偷”“惡棍”“騙子”等侮辱性詞匯,由此可見當時西方人 對中國人的形象別有用心[3]。尤其是薩克斯·羅默所寫的傅滿洲系列小說,該 系列小說把傅滿洲塑造成一個瞇瞇眼、八字胡、長辮子、狡詐、兇殘、狠毒的 中國惡魔,他領導著神秘的東方組織,企圖毀滅世界,殺人、販毒,無惡不做, 成為西方人心中的“噩夢”。這一刻板形象讓西方民眾對中國人充滿了誤讀和 偏見。賽珍珠在面對眾多西方作家對中國人印象的“集體想象”,她以自己在 中國生活的親身經歷和獨特視角客觀現(xiàn)實地刻畫了其筆下的中國人形象,一改 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形象,為西方人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伊羅生曾在《美國 的中國形象》一書中對賽珍珠塑造美國文學領域中國形象的作用做出這樣的評 價:“在那些所有喜愛中國人,并且嘗試為美國人描述和解釋中國人的人當中, 沒有任何人能像賽珍珠那樣卓有成效……差不多可以說,她給一整代的美國人 ‘創(chuàng)造了中國人,就像狄更斯那樣,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那些在維多利亞時代 里躋身于英格蘭的貧民窟中飽受摧殘的人們?!保?]賽珍珠筆下的中國人形象既 尊重歷史,又加入現(xiàn)實基礎,注入自己的個人理想具有獨創(chuàng)性。在《群芳亭》 中,她塑造的中國婦女形象——吳太太,她不在是相夫教子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 而是一位具有自我意識,追求平等與幸福的女性;《母親》這部小說則塑造了 一位不畏艱難,敢于與命運作斗爭的中國農村婦女形象;賽珍珠在《龍子》中 則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安寧平靜的農村生活畫卷,給讀者呈現(xiàn)中國農民勤勞、勇 敢的形象。
3 《大地》中的中國人形象
1931 年出版的小說《大地》,通過對中國形象實際的塑造,以及對中國人更加親切和感染力的描寫,讓不少西方人看到了中國農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意志。這部對中國農民客觀真實描述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讓賽珍珠達到了文學生涯的巔峰?!洞蟮亍返膯柺?,在當時的美國、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具有廣泛影響。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1970 年的一項調查,截止到當時,《大地》已被翻譯成 145 種不同語言和方言在世界各地傳播[5]。
《大地》這部作品是賽珍珠在婚后隨丈夫來到皖北工作時完成的。工作期間她經常下鄉(xiāng)結識一些農民朋友,了解農民的真實生活。這段寶貴經歷也成為她創(chuàng)作的靈感,其中不少原型也取自于此。在《大地》中,賽珍珠筆下的幾個主要中國人包括王龍與阿蘭,分別代表“中國農民”與“中國女性”形象。作為賽珍珠作品中最常出現(xiàn)的兩個人物形象,本文將就《大地》中這兩者形象進行分析。
依戀土地的傳統(tǒng)中國農民
王龍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一直表現(xiàn)出對土地的眷戀和癡情,他從窮到富, 也一直圍繞“土地”這條線索展開。在封建社會,土地一直是中國農民最重要的生活來源,像王龍這樣處于社會最底部的窮人來說擁有一塊土地卻是一種奢求。自己擁有一塊可耕作的地是所有像王龍這類人的一種執(zhí)念。作品中王龍的父親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耕地,播種,收割,我是這樣來裝滿飯碗的。除此之外,我生了兒子,兒子又生了孫子!”[6]而這樣的話語,王龍也不止一次對他的兒子講。小說中也多次描寫了王龍與土地的親密關系。在他的婚禮過程中,“他一時感到高興,彎下腰查看剛抽出的麥穗。麥穗還在空著,等著下雨。他嗅嗅空氣,不安地望著天空?!保?]他因看到即將成熟的麥子而感到高興,也在為天氣變化而擔憂,卻唯獨忘記了今天是他結婚的日子。當一家人由于自然災害面臨饑荒快餓死的時候,在他叔叔的勸導下,王龍依舊選擇不變賣土地, 他甚至說到他要把田里的泥土一塊塊地挖給他的孩子吃,等他們死后便埋在田里,他要讓所有人死后都留在地里。對于王龍這樣的農民來講,土地和人是無法割舍的存在,是安身立命之物。隨后,一家人在南方逃難期間,阿蘭獲得了一筆意外之財。他們在返鄉(xiāng)之后就立刻買下了大量田地,土地良好的收成給一 家人帶來了大筆的收入,讓他很快成為了地主。但是,發(fā)跡后的王龍卻遠離土地, 也不再耕種,這讓他丟掉了對土地的信仰也失去了對生命的依托[7]。在經歷了 各種傷痛和厄運后,王龍開始意識到土地與他是不可分割的,在生命的盡頭, 當他聽說兒子要變賣他的土地時,他氣急敗壞道:“當人們開始變賣土地時那 就是一個家庭的末日,我們從土地中來還必須回到土地上去?!保?]王文龍直到 最后一刻還執(zhí)意要搬離大宅子,選擇搬到老家的土房子里結束他的一生。
王龍作為舊時代千千萬萬個中國農民的縮影,體現(xiàn)了中國農民對土地深深 的依戀,與土地之間有著自然緊密的關系。處于封建主義下的中國屬于自給自 足的小農經濟,土地成為了農民的一切,農民可以通過土地來解決溫飽問題。 賽珍珠筆下的王龍形象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中國大地上普普通通的眾多農民形象, 他們世世代代以土地為生、與土地相依,他們熱愛土地、依戀土地,將土地視 為他們自己的生命[8]。
恪守傳統(tǒng)美德的勞動婦女
阿蘭是賽珍珠在《大地》中塑造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人物。她再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堅毅、勇敢、勤儉持家的形象。阿蘭自幼便被父母販賣到黃家作丫鬟,成為那個灰暗及男權制度壓迫下的社會底層人物。但是,賽珍珠并沒有將她塑造成逆來順受的傳統(tǒng)女性,在阿蘭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她身上外表羸弱, 內心剛強的特點,她做事果斷,善于隨機應變,多次將處于危機狀態(tài)下的家庭解救出來,她用自己的方式與自己所遭受的環(huán)境作斗爭。在全家面臨餓死的情況下,只有她下定決心把僅可耕作的公牛宰了;當有人帶人來搶糧時,對比阿龍的苦苦哀求,阿蘭則顯得堅毅許多,她堅決地向眾人表示自己不會賣地,為了熬過饑荒忍痛掐死了自己的女兒。最后,王龍一家在逃亡南方的過程中,阿蘭意外地找到了一袋珠寶,正是這些珠寶給一家人帶來了轉機。作為舊時代的犧牲品,阿蘭沒法擺脫自己的悲慘命運,被丈夫拋棄,自己也因常年積勞成疾, 最終抑郁而死。賽珍珠通過阿蘭這一形象,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美德, 她既繼承了傳統(tǒng)中國女性的特點,又讓這一角色增添了些許獨立自主的反抗精神。Paul A. Doyle[9]曾這樣評論阿蘭:“雖然阿蘭長得丑,但是她是大地中的福地,最終戰(zhàn)勝了所有的對手。”賽珍珠的作品里塑造了很多擁有獨立意識的女性, 她以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來看待舊中國的女性,她曾言“我欣賞她們,同情她們, 理解她們,贊美她們,她們‘機智勇敢,善于隨機應變,她們雖受到種種限制, 卻能盡量生活得自由些[10]”。她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國婦女的生存處境以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
4 結語
就《大地》所塑造的“異國形象”而言,賽珍珠通過王龍祖孫三代人對土地、家庭和生活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及對各自選擇的不同道路的書寫,實現(xiàn)了她對中國 文化的思考。賽珍珠用自己在中國生活的經驗,向所有中外讀者描述了古老東 方大國土地上的中國人。關于賽珍珠的作品《大地》塑造的中國人形象雖然也 曾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否定,但是正如“異國形象”創(chuàng)造中的復雜性,這種跨文 化的“異國形象”很難得到“本國”讀者的認可。但是在那個妖魔中國化的時 代背景下,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留給讀者的更多的是堅強、善良、勤勞 與勇敢的中國農民形象。
參考文獻
[1]簡媚麗.中國二十二年(1989—2011)賽珍珠研究述評[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2]吳小鵬.賽珍珠《大地》的形象學淺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0(23):137-138.
[3]張之燕.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莎劇中“Cataian”漢譯的文化考 察[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7(5):16-26.
[4]哈羅德·伊羅生.美國的中國形象[M].于殿利,陸日宇,譯.北京: 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志芳.中國農村生活的史詩:賽珍珠小說《大地》的文學人類學解讀
[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26-31.
[6]賽珍珠.大地[M].王逢振,馬傳禧,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7]姚君偉.賽珍珠的《大地》何以成為文學經典:論《大地》的經典性特征
[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8(1):129-137.
[8]延緣.賽珍珠《大地》中的土地觀念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21,34(2):107-116.
[9]Doyle,Paul A.Pearl S.Buck[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0.
[10]賽珍珠.我的中國世界[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Image in Pearl S. Bucks Works: Taking The Earth as an Example
Zhou Cunle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Abstract: As the first American woman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Pearl S. Buck lived in China for forty years. Since her long contact with Chinese people and culture, she has left a mark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her works. Her portrayal of the Chinese peopl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Western writers of her time, and she presents a very different picture of China to the world through her own unique perspective. The Earth is one of Pearl
S. Bucks best-known works, in which she deeply portrays the hard-working, simple Chinese peasants and celebrates wome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Her portrayal of Chinese people has, to a certain extent, broken the Western demonization of China and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Pearl S. Buck; The Earth; Chines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