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賽娟
習得無助感是一個心理學術(shù)語,指的是當事人遭受接連不斷的失敗與挫折之后,便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失去了控制和無能為力,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失去信心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反映在學生寫作上,會極大挫傷寫作積極性。
筆者對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就寫作情況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53.2%的同學認為自己寫作水平不行;89%的同學不喜歡、害怕寫作;當問及不喜歡寫作的原因時,34%的學生認為 “從寫作中得不到樂趣”,28%的學生是因為“每次分數(shù)太低,有種挫敗感”,還有部分學生選了“教師方面的因素”。也有將近五成的學生把自己作文成績不佳歸咎于“能力差,不是那塊料”。有些學生在問卷調(diào)查中表示不希望老師布置作文。
這種寫作上的“習得無助感”,讓學生產(chǎn)生了退縮性行為。他們認為“我寫作能力不行”“再努力也就這樣了”。這種想法一旦形成,對學生危害極大,他們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形成自己無法控制外部事件的心理暗示,寫作時出現(xiàn)畏難情緒甚至恐懼感。在經(jīng)歷“怕寫作——受打擊——更怕寫作——越寫越不會寫”的消極心理怪圈后,失去自信和勇氣。因此教師應及時引導和干預,對癥下藥,幫助作文困難生消除習得無助感,提高作文成績。
一、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從目前作文評價的現(xiàn)狀來看,教師往往喜歡評選出優(yōu)秀作文在全班表揚并宣讀。這種做法固然能使少數(shù)優(yōu)秀者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卻忽視了大多數(shù)作文中下水平學生的感受。十個手指有長有短,每個人的能力有強有弱,寫作基礎有好有壞,知識積累有多有少,對所有的同學都用相同的目標去要求、評價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實施作文評價時要因材施教、區(qū)分層次,以不同的目標來要求不同的學生,當學生達到自己這一層次階梯時就不要吝嗇鼓勵和表揚。也可以根據(jù)學生寫作基礎的差異性,把學生分為幾個不同層次的寫作組,讓同一梯度和層次內(nèi)的學生相比較,只要是在本組內(nèi)有進步的,都給予表揚。這樣既可以激起學生互相競爭的熱情,也兼顧了作文困難生的心理需求,激起他們寫作的熱情,從而克服寫作的畏難情緒,克服心理上的習得無助感。
二、精心評價,體驗成功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寫作是需要興趣的?!芭d趣來自取得成就的滿足”。在作文評價時,可以精心設計各種“獎勵卡”,讓學生從過程中品嘗成功,從激勵中獲取信心,產(chǎn)生動力。設計獎勵卡盡量具體,讓學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有進步,并強化這種進步。比如會選擇生活中生動的事例,恰當?shù)剡\用成語、修辭,書寫整潔美觀,合理安排材料,詳略得當?shù)?。獎勵卡發(fā)給學生自己保存,然后再在班上的“作文創(chuàng)新排行榜”上貼上紅星進行競賽。也可以每周舉行“作文品鑒會”,選出有進步的作文進行朗誦。通過一系列活動營造出了良好的自覺練筆的氛圍,提高了學生習作的熱情。
三、科學歸因,認識自我
當學生作文成績不佳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抱怨:①我的能力不夠,寫作水平難以提高;②我還沒有認真用心寫作,因此成績不佳;③題目太難寫了,難以下筆;④運氣差。這種抱怨反映了他們對待失敗不同的歸因方式。習得無助感的人往往會將原因歸為自身能力差、智力差這一不可控的內(nèi)因,這是一種消極的歸因。當他們把寫作失敗和挫折歸因于智力差、能力不行等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原因時,就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努力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從而放棄努力和持續(xù)努力的行為。
因此,要幫助寫作習得無助感的學生確立一種信念,人的能力差別不大,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現(xiàn)狀。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如果學生某次寫作獲得成功,要及時地歸因于這是自己的努力的結(jié)果,如果寫作成績不佳時,更多地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若他們已努力,則應引導他們把失敗歸因于學習方法不得當。這樣會使學生吸取教訓,增強信心,減少無助感。
總之,只要我們因勢利導,及時干預,學生作文習得無助感是完全可以避免和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