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萱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號時改名為《新青年》)被看作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端。1920年8月,中國的第一個共產(chǎn)黨組織就是在《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近些年,《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號是館藏機構和收藏家們四處尋覓的珍品。
筆者所在的南京博物院珍藏有一冊《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號。該刊長25.8厘米、寬18.8厘米,16開本,共計110頁。封面上印制的圖畫,內容為一排青年學生,面前放著紙、筆,或相互交流或認真傾聽;紅色法文“LA JEUNESSE”(譯為“青年”)下用綠葉纏繞著五線譜做裝飾,封面下方的中間位置有西方人物像,配橫印紅色“卡內基”三個字,頭像周圍印有一圈綠色裝飾、右邊豎印紅色的“青年雜志”,左邊豎印紅色的“第一卷第一號”。字母“Y”與“公雞”相間的黑色圖案周圍分別印制紅色的出版信息,每個字都用藝術黑框裝飾。整個封面設計保留了一定的古籍排版樣式,但風格新穎,顏色鮮亮,洋溢著滿滿的青春變革味道。
期刊版權頁內容包括期刊名:青年雜志第一卷第一號;發(fā)行日:中華民國四年九月十五日發(fā)行;編輯者:青年雜志社;發(fā)行者:群益書社;印刷者:群益書社;總發(fā)行所:上海中棋盤街群益書社;分發(fā)行所:各埠各大書坊;定價:一冊二角、半年六冊一元、全年十二冊二元;郵費:本國每冊三分、外國日本每冊三分、其他每冊一角。還印有“廣告價目、另有詳章、如蒙惠顧、即行奉告”。相應出版信息俱全,正文皆為豎印繁體字、以文言文為主體,但采用了標點與分段以跟上時代需要。封底為廣告頁,與內頁里的廣告頁內容都為群益書社所出版的書籍推薦,上面標注書名、相關內容以及定價等信息。
從創(chuàng)刊號的廣告頁上可以看出,群益書社主要的業(yè)務是出版辭典類或教科類叢書,如《英漢辭典》《中英會話詞典》《法律經(jīng)濟辭典》《中學校用數(shù)學教科書》等等。雙方的出版合作一直延續(xù)到了第七卷第六號。再看這本創(chuàng)刊號的內容,大多都是出自陳獨秀的手筆,撰文《敬告青年》《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譯文《婦人觀》《現(xiàn)代文明史》,署名為“記者”的《國外大事記》《國內大事記》《通信》也均出自他手。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陳獨秀曾多次赴日,從那里接觸到了法國等西歐的文化。單從創(chuàng)刊號的封面上用法文“LA JEUNESSE”就可以看出,他對于當時法國大革命的民主思想十分推崇。而有趣的是,陳獨秀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群益書社”也在上海法租界,雜志封面上標印的法文“LA JEUNESSE”,有可能是為了迎合法國文化、法國租界管理的需要。
《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建主要是想以“科學”與“民主”為口號,將政治制度層面的反封建推展到更為根本的思想文化層面。特別是《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中所言:“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變古之道而使人心社會劃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權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這里可以看出的是陳獨秀已經(jīng)接觸到了“社會主義”概念?!毒锤媲嗄辍分校_向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宣戰(zhàn),開展新文化運動,強調青年是國民改造、社會進步的希望,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就是為了培養(yǎng)青年的革命精神。創(chuàng)刊號撰稿人中還有高一涵、汪叔潛、彭德尊、陳嘏、李亦民等青年學者。這些撰稿人大部分都是皖籍人士,在清末民初曾長期在安徽從事革命活動,與陳獨秀建立了或深或淺的友誼。所以這些文章無一不體現(xiàn)一個主旨——讓青年開闊眼界、改變思想、更新觀念?;乜础犊▋然鶄鳌放c封面“卡內基”人像相呼應,以英國人安德魯·卡內基通過自己努力,艱苦力行,創(chuàng)立事業(yè),最終成為美國鋼鐵大王的成功事跡來激勵青年人要有知難而進、義無反顧的革新精神。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號角,成為宣傳馬列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陣地。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編輯部移到上海。從1920年9月的第八卷第一號起,《新青年》成為中國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它與當時秘密編輯發(fā)行的《共產(chǎn)黨》月刊互相配合,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作了理論上的正式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