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代鉤鑲考

2022-04-23 01:53任振宇
關鍵詞:盾牌畫像石兵器

□任振宇

鉤鑲是漢代出現的用于防御、格擋、鉤束、推刺的一種武器,主要流行于東漢時期?!夺屆め尡分杏涊d:“兩頭曰鉤,中間曰鑲,或推鑲,或鉤引。用之宜也。”西漢史游《急就篇》中也有“矛鋋鑲盾刃刀鉤”的記載。

一、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對于鉤鑲的研究包括考古學上的研究和體育史上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與討論集中在鉤鑲的名稱、形制、用途等方面。李京華先生將出土實物與文獻相結合,參考漢畫像石,對漢代的鐵鉤鑲的形制及功能進行了考證。其認為鉤鑲是漢代的兩用武器,即一推一鉤,鑲板有盾的作用[1]。曾維華先生結合考古發(fā)現的實物及漢畫像石、磚上有關鉤鑲的圖像對漢代鉤鑲的形制、功用、源流和發(fā)展進行考證和分析。其將鉤鑲定義為流行于漢代的一種集鉤束、防御、推刺三種功能于一體的鐵制復合兵器[2]。孫機先生通過出土實物和漢畫像石上的圖像資料比對,認為鉤鑲是一種鉤、推兩用武器,鉤鑲中部的小盾牌,用以抵御敵刃,鉤則可以鉤束敵方武器,以己方利刃殺出[3]。尹釗等分析了畫像石《七女為父報仇》展現的兵器,對鉤鑲的形制和使用方法進行了說明,認為鉤鑲比純防御性的盾更具有主動性,并且能有效克制戟。但所謂“鑲用以推擋和防御,主要起盾牌的作用;鑲前部突出的長尖錐可用以推刺攻擊對手”的表述并不嚴謹[4]。在另一篇文章中,尹釗等提出了鉤鑲是由盾演變來的觀點,認為鉤鑲的出現主要是用于抵抗戟的進攻。漢晉以后,戟逐漸退出戰(zhàn)場變?yōu)閮x仗用器,鉤鑲也隨之消失于戰(zhàn)場上[5]。王學理先生通過出土實物和文獻資料對鉤鑲和吳鉤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鉤鑲同吳鉤不是一類武器[6]。對于鉤鑲的使用方法,體育史的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如崔大勇等對漢代畫像石上雙人對打內容的研究[7]。劉樸從漢代畫像石中鉤鑲使用者的手法、身法、步型、步法、頭部的具體動作細節(jié),說明鉤鑲對使用者的技術有較高要求,并且鉤鑲有時為訓練器材[8]。此外,葉琳對鐵質鉤鑲的工業(yè)CT斷層掃描圖像作了初步分析。通過CT掃描,其發(fā)現鉤鑲上鉤與鑲鼻、下鉤并非同一個鑄造整體,僅鑲鼻與下鉤為同一結構整體。其還發(fā)現鑲板芯體細薄,與握手厚度近似,應不具備常規(guī)盾牌硬度[9]。

以上對鉤鑲的名稱、形制、使用方法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從形制上講,未對鉤鑲進行分類。在使用方法上,考古實物、圖像資料與出土文獻結合得不夠緊密,對鉤鑲的具體使用方法存在言之不詳的問題,僅簡單用“一推一鉤”來形容。對鉤鑲中鉤多以鉤束形容,以鉤束描述鉤鑲中鉤的功用,這應當是受畫像石上鉤鑲對戰(zhàn)長戟的內容影響。實則鉤鑲在實戰(zhàn)中對刀劍的抵御并不強,并不能做到有效的束縛,用鉤掛形容更為確切。關于鉤鑲是否對戈戟類兵器有克制作用存在爭議。對鉤鑲上的鑲板的研究也存在異議,有很多研究認為是起著盾的作用,但鑲板的尺寸和同時代的盾相比要小很多,并不能做到像盾一樣護全周身,鑲板真正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對鉤鑲產生和消失的原因也未深入討論。

二、鉤鑲的分類

鉤鑲由上鉤、下鉤、鑲板、鑲刺、鑲鼻5部分組成。其中上鉤、下鉤也可以稱為陽鉤、陰鉤。上鉤和下鉤多做成鋌狀,有的鉤頭為圓球狀。鑲板是上鉤和下鉤之間的小盾,鑲板上的尖刺稱為鑲刺,背面方形把手稱為鑲鼻。(圖1)

圖1 鉤鑲部位名稱示意圖

目前河南鶴壁、洛陽,河北定縣,江蘇徐州,四川綿陽等地都有鉤鑲實物出土。

根據長度不同,鉤鑲可以分為兩類:70厘米以下的短鉤鑲和70厘米以上的長鉤鑲。

1.短鉤鑲。下鉤尖端多做成圓球狀,以防止使用時誤傷。這種鉤鑲操作輕便靈活,常與刀劍配合,多一手持鉤鑲、一手持刀劍進行戰(zhàn)斗。短鉤鑲對于刀劍等短兵器有很好的克制作用。(圖2)這時期的刀劍長度在1米左右,主要攻擊方式是刺與劈砍,對于這種攻擊方式,鉤鑲可以用鉤去格擋,改變刀劍的攻擊路徑,甚至可以用鉤短暫地卡住對手刀劍,以借機近身攻擊對手。較短的鉤鑲擁有更好的靈活性,可以更好地控制對手的武器,但對于同時代流行的長桿武器,如矛、戟等,短鉤鑲由于長度較短,控制起來難度會增大。實物可見河南鶴壁出土的一件鉤鑲。全器總長61.5厘米。兩鉤均鍛成渾圓的鋌,向前鉤曲,上鉤頂端缺失,下鉤頂端為圓球狀。中間鑲部背面鍛成扁平的長方形鑲鼻,鑲鼻的正面為一長18.5厘米、寬14厘米的薄鐵板,由圓蓋釘固定在鉤架上,鐵板前突出的長形尖錐上端為圓球狀。(圖3)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出土的鉤鑲亦屬此類,其總長70厘米。兩鉤均鍛成圓形的鋌,向前鉤曲,上鉤尖端為尖錐狀,下鉤尖端為圓球狀,中間的鑲部背面鍛出扁平的長方形鑲鼻,在鑲鼻部分有兩層附屬物,里層為竹皮,外層為絲繩纏繞[10]。(圖4)

圖2 短鉤鑲使用圖

圖3 河南鶴壁出土的鉤鑲

圖4 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出土的鉤鑲

2.長鉤鑲。上下兩鉤都為尖狀,與短鉤鑲相比,長鉤鑲會略重,較長的長度與略重的手感使得長鉤鑲不如短鉤鑲使用靈活。但是較長的鉤更容易控制長桿武器,漢代流行使用卜字鐵戟、長鎩和矛,尤其是鐵戟被大量使用,鐵戟擁有直刺、劈啄、回鉤等用法,長鉤鑲對這類“枝兵”有著天然的克制作用,較長的鉤可以更容易地近身鉤掛戈戟上的橫枝,進行近身攻擊,有效阻止戈戟后撤和平推。而面對槍矛類的長兵器,較長的鉤鑲雖然不能像鉤掛戟頭一樣鉤掛槍頭,但是仍可以鉤掛槍桿。(圖5)實物可見河南洛陽吉利區(qū)漢墓出土的一件鉤鑲。全器通長87.6厘米。兩鉤均為圓形的鋌,向前鉤曲;背部鑲鼻呈扁平長方形,鑲部呈圓角長方形,鑲刺刺尖鋒利[11]。(圖6)徐州博物館藏鉤鑲亦屬此類,其通長90厘米,鑲鼻上可見絲織物痕跡。(圖1)

圖5 長鉤鑲使用圖

圖6 洛陽吉利區(qū)漢墓出土的鉤鑲

除尖頭鉤鑲外,還有犁頭鉤鑲。1969年11月,河北定縣中山穆王墓出土了1件錯金鉤鑲。該鉤鑲上鉤保存完整,下鉤及把手殘缺,鑲頭為犁形,上方下尖。鉤和鑲上都有錯金流云紋,由于銹蝕,錯金大半脫落[12]。(圖7)這類鉤鑲由于結構不完整,故在此不做過多討論。

圖7 河北定縣中山穆王墓出土的錯金鉤鑲

鉤鑲作為一種專為決斗設計出的防御武器,可攻可守,除弓弩類遠射武器外,鉤鑲對當時的大部分武器有著良好的防御效果。漢代盾牌有皮盾、鐵盾、青銅盾和木盾,一般來說,普通的盾牌也得五六斤重,若是大盾牌就得在8斤上下,而鉤鑲僅3斤左右,顯然要比盾牌更為輕便靈活。鑲板面積小,使得鉤鑲使用者獲得了更開闊的視野,便于在格斗中采取更為靈活多變的技擊動作。相比于盾牌,鉤鑲也有它的劣勢,它以格擋的方式應對劈、砍、鉤、啄等橫向動作較為有效,但是應對戳、扎、刺等直線動作則較為困難,對此必須付諸更高的技巧。鉤鑲對盾牌也有克制作用,鉤鑲的長鉤,可以鉤住對手的盾牌,順勢回拉,使對手從盾牌的防御后面裸露出來,以便使用刀劍進行攻擊。

鉤鑲不防箭矢,對使用者技巧要求較高,同時有著特殊的使用方式,戰(zhàn)斗時動作很大,如果列陣密集使用,勢必會使陣型混亂,加之較復雜的制作工藝,而且在所有鉤鑲的畫像中,也都是單打獨斗的二人對戰(zhàn)的比武圖,未見其有戰(zhàn)場列陣廝殺的場面,故鉤鑲并未在戰(zhàn)場上大規(guī)模使用過。

三、畫像石和壁畫上的鉤鑲形象

漢畫像石和漢墓中的壁畫是研究鉤鑲的重要材料,中國古人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所以地下的漢畫像石和墓葬壁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上的漢代現實世界。

與鉤鑲相關的漢畫像石與壁畫分布很廣,在陜西、江蘇、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都有發(fā)現,這些地區(qū)與出土鉤鑲實物的地區(qū)基本吻合,內容包括“七女為父報仇”“兩人比武”“籣锜武庫”等。

“七女為父報仇”是漢畫像石的一個常見題材,過去曾被稱為水陸攻戰(zhàn)圖。在山東嘉祥、莒縣,內蒙古和林格爾,河南南陽、鄭州等地都有發(fā)現。這類畫像石講述了一個消失在歷史典籍中的故事:一戶人家有7個女兒,父親慘遭長安令陷害,7個女兒在成長過程中隱忍不發(fā),苦練武藝,等待時機。直到有一天,長安令的車騎出行,她們設法將其堵截在了渭水橋上,經過一番激烈的搏殺后,最終手刃了仇人。在漢代,血親復仇行為是一種孝道的體現而為世人所推崇的,將其作為墓室畫像石的內容也是孝道的表現。在山東嘉祥武氏祠《七女為父報仇》畫像石中,多處出現鉤鑲。(圖8)山東莒縣東莞鎮(zhèn)石闕畫像上橋下亦有一人使用鉤鑲。通過畫像石上的圖像,可以看到軍隊使用的是鐵戟、環(huán)首刀這類武器,鉤鑲為刺客所用,這暗示了鉤鑲非軍隊制式武器。

圖8 山東嘉祥武氏祠《七女為父報仇》畫像石拓片

兩人比武主題畫像石在陜西綏德,山東嘉祥、鄒城、微山,江蘇徐州、銅山等地都有發(fā)現。通過此類畫像石,我們可以看出鉤鑲的使用方法。如江蘇省銅山縣小李村出土的畫像石(圖9),兩人比武中鉤鑲環(huán)首刀對戰(zhàn)鐵戟。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右邊持鉤鑲、環(huán)首刀的武士使用鉤鑲對戟進行格擋,同時弓步近身使用環(huán)首刀對左邊持戟武士進行攻擊,鐵戟被鉤鑲鉤掛控制,無法進行有效反擊,持鉤鑲的武士順勢前刺。此類壁畫體現了鉤鑲使用的場景,多在兩人比武決斗中出現。東漢時期,習武之風盛行,這種兩人比武決斗的情況十分常見。這種對決可以提高武士的戰(zhàn)斗技巧,作為平時的訓練項目,同時具備一定觀賞性,經過一定的編排后會作為助興的節(jié)目,像劍舞一樣出現在宴飲場合。

圖9 江蘇省銅山縣小李村出土的畫像石臨摹圖

籣锜武庫的主題在江蘇徐州、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都有發(fā)現?;_锜是古代放置兵器的木架?!段倪x·西京賦》:“武庫禁兵,設在籣锜。”李注引《魏都賦》劉逵注:“受他兵曰籣,受弩曰锜?!毙熘莶┪镳^藏的一幅籣锜漢畫像石上出現了鉤鑲的形象。鉤鑲豎掛在籣锜上,與鉤鑲同時出現的還有弩、環(huán)首刀、戟、手戟、鎩、盾等兵器。(圖10)內蒙古鄂爾多斯巴日松古敖包漢代壁畫墓M1前室南壁上部繪有一幅武庫圖,畫面呈三角形。畫面以白色長刀為中心,兩側斜插長劍,并垂紅色長穗,劍格處倚靠漆盾、鉤鑲各一。長刀左下繪白色帛巾,刀后立兵器架,內插兵刃。畫面正下方繪一株紅色的花蔓。武庫左側繪一黑身怪獸,似熊,紅目,尖嘴,上肢彎揚,做張牙舞爪狀。(圖11)由于鉤鑲和弩曲線形狀接近,故有些鉤鑲的形象曾被認為弩[13]。

圖10 徐州博物館藏畫像石拓片

圖11 鄂爾多斯巴日松古敖包M1前室南壁上部壁畫

此外,山東嘉祥武氏祠《黃帝戰(zhàn)蚩尤》畫像石中,兵主蚩尤頭頂弩,右手持手戟,左手持環(huán)首刀,右腳踩劍,左腳處的兵器正是鉤鑲。(圖12)

圖12 山東嘉祥武氏祠中《黃帝戰(zhàn)蚩尤》畫像石局部

1972年,江蘇鎮(zhèn)江出土了一批東晉晚期畫像磚,其中,有10塊畫像磚上的圖案出現了鉤鑲[14]。這些畫像磚上圖案可分為兩式。Ⅰ式為鳥首人身的神人,右手前伸執(zhí)鉤鑲,左手向后張握環(huán)柄鐵刀,兩腿前后分開,一曲一直呈箭步,腿臂上均纏有帶束。Ⅱ式為獸首人身的神人,姿勢與Ⅰ式同。(圖13)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目前已知的出現最晚的鉤鑲文物資料,此后出土文物方面再無鉤鑲的蹤跡。

圖13 江蘇鎮(zhèn)江東晉時期畫像磚

四、鉤鑲的使用

對于鉤鑲的使用方法,通過對出土實物、畫像石及文獻分析可知,鉤鑲一般與環(huán)首刀配合使用:用以鉤束對手的兵器,或者借勢引導和改變對手攻擊方向,然后借勢以環(huán)首刀攻擊對手。漢代流行卜字戟,鐵戟一側有橫出的小枝,形如“卜”字。鉤鑲鉤住卜字戟的小枝,然后借機攻擊對手。這一點在漢畫像石中得到了印證,前面提到的兩人比武這類內容里,出現了很多鉤鑲對卜字戟的畫面,除鐵戟外,鉤鑲對環(huán)首刀、劍、鎩、矛等當時流行的長短武器在兩人對決中均有不錯的效果。鉤鑲用于鉤掛、格擋、推攘,改變對手攻擊路徑,借機近身攻擊,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值得注意的是,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可以發(fā)現,鉤鑲鉤頭的角度常做到90°或略大于90°,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鉤掛對手的武器,卡住對手的武器后,順勢直刺或劈砍,這一點在壁畫上多有體現。鉤鑲中鑲板的作用應當和普通的盾有所不同,同時代盾高在60~90厘米之間,這個高度約等于鉤鑲的長度,而鑲板的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這個尺寸僅能護手,不足以蔽身。另外,鑲板的厚度比較薄,不具備常規(guī)盾牌硬度。所以,與其說鑲板是小盾,不如說是大護手,鑲板的防御功能主要是針對手部的防御以及推攘、推刺使用的。但鉤鑲的防御功能是不容小覷的,鉤鑲實際的防御面積相當于以鉤鑲的長度作圓,圓的面積就是鉤鑲的防御面積,上鉤和下鉤的格擋是鉤鑲的主要防御技巧,這種格擋對當時主要使用的武器都可以進行有效的防御,但這種格擋有很強的技巧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練習,才能發(fā)揮鉤鑲的防御作用。

在歷史上,鉤鑲應該沒有大量應用于戰(zhàn)場,它不是軍用武器,而是一種特殊的“武器”。

第一,從目前出土的鉤鑲實物來看,均為墓葬出土,其形制尺寸紛繁復雜,各地制作方法略有不同,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這說明鉤鑲不是制式生產的。而漢代軍備是以官造為主,有統(tǒng)一標準的。

第二,各地武庫的記錄中均未見到鉤鑲的大量儲存的記載,這證明它和戟、刀、盾、弩這些主要的軍用武器相比,儲存極少,如《尹灣漢墓簡牘·武庫永始四年兵器集簿》中記載的“盾九萬九千九百一、鑲一、劍九萬九千九百一”,這里的“鑲”指的就是鉤鑲。漢代武庫除儲藏軍備外,還具有軍事博物館的功能[15]。鉤鑲在武庫中儲存的作用是作為武庫藏品儲存,如果需要制作,可以依此為樣本打造。所以鉤鑲在武庫中不是作為常備武器儲存的。此外,有學者對漢代兩京地區(qū)隨葬兵器進行統(tǒng)計。根據統(tǒng)計可知,“兩京地區(qū)漢墓隨葬的兵器種類較多,以刀、劍、弩機、鏃為主,也有不少矛和戟,其中刀640、劍484、戟169、矛116、鉞12、匕首13、鎩10、鞭1、弩機297、鏃3003、鉤鑲2、鎧甲4、蒺藜7、戈把2、棒形器2、鈹1、沖1、盾417件,還有各種附件和承弓器、彈丸等”[16]。與數量較大的刀、劍、矛、戟相比,鉤鑲的數量少之又少,說明鉤鑲不是大量使用的武器。

第三,《太平御覽》卷八十八記載:“江漢字山莆,遷丹陽太守。是時大江劇賊余來等劫擊牛渚、丹陽、邊水諸縣居民,毆略良善,經歲為害。漢到郡,會集勁士修整戰(zhàn)具,鉤鑲刀椐大戟長矛弓弩勁兵,轉送承接。余來亟戰(zhàn)失利,遂見梟獲。孝順帝喜其功,賜以劍佩。”這里提到鉤鑲的使用人群之一勁士。勁士們是臨時招募的兵勇,用以剿滅以“余來”為首的土匪,這里鉤鑲的用途是用來對抗土匪。土匪不會采用軍陣對抗式的交戰(zhàn),應是以單兵作戰(zhàn)為主,所以選用鉤鑲作為武器之一。這也從側面說明鉤鑲不是軍隊的常備制式武器。

第四,從畫像石上來看,再根據河南鶴壁出土的鉤鑲實物,以及一些畫像石描繪的形象,下鉤尖頭和鑲刺有做成球形的,這顯然不是為了殺傷之用,可能是為了避免比武或練習時造成傷害。

第五,畫像石“七女為父報仇”這類主題中,鉤鑲的使用者是復仇的烈女,而正規(guī)軍人使用的是環(huán)首刀、盾、卜字戟等武器。在其他畫像石中,也沒有發(fā)現鉤鑲出現在軍隊中,更多出現的場景是兩人對決的情況,這從側面反映出鉤鑲不屬于軍隊標配而具有私人性質。加之鉤鑲的使用有較強的技巧性,其結構也決定了不適合軍隊結陣,在列陣中會造成隊伍的混亂。而在兩人對決中,鉤鑲對絕大多數武器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第六,在出土畫像石中,鉤鑲的使用者所穿服飾均為普通衣物,并未出現穿著甲胄使用鉤鑲的武士形象,漢代士兵多穿著甲胄,這說明鉤鑲并未配給軍隊使用。

第七,漢代軍隊使用的防御制式武器是盾,與盾相比,鉤鑲的制作和訓練成本都比較高。鉤鑲鑲板較小,對于弓箭的防御效果并不理想,而弓箭是戰(zhàn)場上對士兵威脅較大的兵器之一,這導致鉤鑲不適合作為防御武器出現在戰(zhàn)場上。

第八,西晉政治家、文學家張華有詩歌《博陵王宮俠曲二首》,其中提到了鉤鑲,“腰間叉素戟,手持白頭鑲”,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鉤鑲在晉代還在被游俠使用。

由此可知,鉤鑲是一種民間的武術格斗器械,多用于兩人對決,沒有大規(guī)模裝備軍隊。

五、鉤鑲出現和消失的原因

鉤鑲出現的時間應該是西漢晚期,雖然沒有西漢的鉤鑲出土,但從西漢時期的文獻《急救篇》和尹灣漢墓出土的簡牘可知,此時已有鑲的叫法。據此我們可以推測,鉤鑲起源于西漢晚期,而從鎮(zhèn)江的東晉晚期的畫像石可以看出,東晉時鉤鑲已經基本消失。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鉤鑲出現在西漢,流行在東漢,絕跡于東晉。

鉤鑲出現的時間是漢代,此時正是兵器變革的時代,鐵質兵器完全取代銅質武器,卜字鐵戟淘汰了銅戈戟,刀劍的長度由于冶煉工藝的發(fā)展得到加長,鐵質刀劍,尤其是環(huán)首刀這一武器大量使用。

鉤鑲出現的直接原因是戰(zhàn)斗規(guī)模和形態(tài)的變化,戈戟類鉤兵在先秦時期,尤其是西周到春秋這一段時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車戰(zhàn)上,此時的交戰(zhàn)主要發(fā)生在錯轂之時,步戰(zhàn)并不是主要方式,所以沒有專門應對戈戟的兵器出現。鉤鑲大量出現的時間為東漢,與之匹配的是地主莊園豪強經濟。在此時,國家不禁止私斗,小規(guī)模的械斗、兩人對決頻頻發(fā)生,所以流行卜字戟、刀、劍、矛。為了在對決中取得勝利,鉤鑲作為格擋、克制常規(guī)兵器的特殊武器應運而生。究其根本,鉤鑲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的變化,在私斗頻發(fā)、比武之風盛行的背景下,鉤鑲開始流行,用于民間習武、對決和宴飲上的演武表演。

鉤鑲的消失與卜字戟的消失時間大致相同。隨著戰(zhàn)爭形態(tài)的改變,矛逐漸代替戟成為戰(zhàn)場上的主流長兵器,而鉤鑲對于這類兵器在戰(zhàn)場上沒有很好的克制作用。槍矛類武器刺擊更靈活,鉤鑲不易鉤掛槍頭,只能近身鉤掛槍桿,加之鉤鑲制作較為復雜,制作成本高,使用技巧性又強,往后的朝代對于私斗嚴厲禁止,故鉤鑲失去了使用空間,進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猜你喜歡
盾牌畫像石兵器
隱形的盾牌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huán)魚組合圖式研究
沂南北寨——大型畫像石漢墓
多功能盾牌的研究現狀淺析
兵器圖解
兵器圖解
兵器重要編譯報告
沂南漢畫像石墓“神人手持何物”考
漢畫像石中的“天神”
網上“兵器”大檢閱
玛曲县| 新闻| 承德县| 长葛市| 富阳市| 延川县| 双鸭山市| 东海县| 盈江县| 英吉沙县| 西华县| 边坝县| 翼城县| 化州市| 罗山县| 缙云县| 绥芬河市| 安阳市| 郑州市| 石首市| 新乡市| 准格尔旗| 明水县| 时尚| 衡东县| 鄂伦春自治旗| 永修县| 旅游| 资溪县| 太原市| 河源市| 清水河县| 丹寨县| 休宁县| 许昌市| 佛坪县| 呼图壁县| 上杭县| 同江市| 垣曲县|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