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巍
摘 要:開封市博物館藏有《前磁州刺史藥公(藥繼能)墓志銘》及蓋,是開封市博物館珍藏的宋代墓志之一。墓志銘文記述了五代至宋初,一位名叫藥繼能的武將及其生平事跡,對其姓氏“藥姓”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族人進行考證,可知藥繼能屬于沙陀族。因其在正史中無傳,對其族屬及生平的考述顯得格外重要。
關(guān)鍵詞:宋代墓志;館藏文物;藥繼能;墓志考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01
開封市博物館珍藏的《前磁州刺史藥公(藥繼能)墓志銘》(以下簡稱《藥繼能墓志》)及蓋(圖1),該文物于民國時期在河南洛陽孟津縣出土。墓志石刻長和寬各63厘米,厚11.5厘米,墓志文字共32列,計約1160字。該墓志的四邊厚沿上均鐫刻有手持牙笏的獸面人身圖案和波浪紋飾,圖案精美,線條自然流暢,是宋初墓志石刻中的精品。該墓志的志蓋正面長和寬各37厘米,底面長和寬各60厘米,厚11厘米,志蓋內(nèi)容為“大宋國故藥公墓志銘”9個篆書大字。墓志銘由墓主人藥繼能之侄藥永圖撰寫,主要記述了藥繼能的籍貫、家世及生平事跡等內(nèi)容,其中記述墓主人的生平經(jīng)歷尤為詳盡。
從《藥繼能墓志》可以看出藥繼能是一員武將,他經(jīng)歷了政局紛亂的五代時期,至宋初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信任,直至太平興國九年(984)卒于襄邑縣任上,享年69歲。因藥繼能在《宋史》中無傳,其墓志就顯得尤為珍貴,是研究其族屬和生平的第一手資料。為了方便研讀和探討,茲據(jù)館藏石刻墓志,現(xiàn)將銘文謄錄如下①(注:以下謄錄的墓志文字中,符號“」”為每豎列的換列之處):
前磁州刺史藥公墓志銘 侄男永圖撰」
公諱繼能,字國章,應(yīng)州金城人也。大王父諱遷,皇贈右武衛(wèi)將軍。王父諱通,皇贈左千」牛衛(wèi)將軍??贾M彥稠,字眾先,后唐明宗朝任靜難軍節(jié)度使。公即長子也,幼不好弄,抱」岐嶷之性,宛若天然。
在明宗朝,考進,補授東頭供奉官。公累歷任使,名達」帝聰。至?xí)x朝,乃轉(zhuǎn)授門通事舍人。國家以犬戎未謐,出侍臣以綏之,乃建六」家店為軍,俾公以葺之,未數(shù)月而切告成。俄降制,命為德清軍,顯雄盛也,仍就差公以」督之。
至漢朝,轉(zhuǎn)授東上門副使。國家內(nèi)體通仁,外宣至令,眷彼閩越,使者須」仁,乃差公充越國加恩官告使。洎復(fù)命回,值周祖龍興之后,乃從法駕屆逆壘,除兗城」之患。俄改授內(nèi)園使,充安州兵馬都監(jiān)。公稟至道而化疲民,法王言而安甲士。及周世」宗嗣位之初,別降絲綸之命,尋改授左武衛(wèi)將軍,充定州監(jiān)護。
未期年而」宋祖俄興,乃赴闕。值國家除荊湖之患,定湘楚之奸,尋攜制命,權(quán)」典全州。主上以愛物切深,察人義廣,以公典守之外,政積稍平,不數(shù)年而乃就」加充全州刺史,異常品也。次以嶺表未賓,俄興剪滅,乃下嶺表數(shù)十郡。旋移」誥命,俾公權(quán)守桂林。公戾止之后,以嶺徼疲俗,久隔皇化。公上稟清朝,下遵」法令,提簡執(zhí)要,以綏是民。洎數(shù)歲,厥政俄立,忽降睿旨,抽赴闕庭,旋授公磁」州刺史,權(quán)知潞州軍府事。公以是郡接并葪(薊)之要沖,為猐胡之巨望,謹(jǐn)守之外,唯令是」從。至主上嗣統(tǒng)之四年,乃罷磁任赴闕。俄承睿渥,于辛巳年差充襄邑」縣兵馬都監(jiān)。至太平興國九年,歲次甲申,二月一日壬午朔、四日甲申,寢疾,終于襄邑」縣,享年六十九。
嗚呼!雖壽數(shù)之有終,寔親屬之無厭。痛號墔慟,長幼何依!嘆年光如逝」水之流,傷世道若張弓之急。
公早娶彭城縣君劉氏,次娶清河縣君張氏,又次娶隴西」李氏。比其偕老之姻,先逐逝川之喪。即今長安縣君田氏,后眷也;天水趙氏、魯昌唐氏」,即陪侍也。公有一男,名曰玄保。有女八人,咸修禮則,盡播芳容。四女早歸于泉夜,五人」痛泣于窀穸。乃課就太平興國九年,歲次甲申,三月一日辛亥朔、十三日癸亥,自京東」襄邑縣扶護神櫬至西洛,次就當(dāng)年四月一日辛巳朔,二日壬午,合葬于洛陽縣平洛」鄉(xiāng)杜澤里,附邙山之左祖塋之前,特建是墳,禮也。
嘻!以公負(fù)正直之氣,含寬善之風(fēng),上」則彰忠亮于君親,下則著信義于僚友;遠(yuǎn)則澤滿于先代,近則慶流于后昆。茂烈編于」簡書,聲偁藹于時論。始終斯畢,今古可存。永圖以幼喪二親,長尋片善,非伯父有余蔭之」力,曷丘門知問禮之因?睹茲喪祔之期,難遏鄙孱之思,聊紀(jì)于實,乃為銘曰」:
有功名兮世所親,掩泉夜兮脫無因。雖正直兮享祿位,俟英通兮作明神」。
隧泉扉兮窆玄紼,葬佳城兮臧白日。商之棺兮夏之堲,公之神兮安此室」。
敞高門兮容列駟,主貴臣兮為令嗣。鐘其勛兮鼎其位,公之德兮昌永世」。
薤露悲涼兮度遠(yuǎn)山,嵬之來兮旌旐閑??v萬祀兮谷變,□庶清名之可攀」。②
截至目前,尚未見到專門研究藥繼能及其相關(guān)問題的學(xué)術(shù)論文,與之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其一,主要研究五代和北宋初年藥氏其他的軍事將領(lǐng)③;其二,主要研究唐宋時期邊疆軍事、沙陀族屬等方面的問題④。筆者不揣淺陋,擬就藥繼能的族屬和生平略做分析和考釋,以求教于方家。
1 藥繼能的族屬和家世
藥姓雖罕見,但其歷史源流卻并不簡單,有“炎帝后裔姜姓”“古代西南巴夷族姓氏”“西夏吐蕃部族姓氏”以及唐和五代時期“沙陀三部族姓氏”四種源出⑤。除去源出“炎帝后裔姜姓”系漢族姓氏源頭之外,其余三個均系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源流。在唐末五代之前,見諸史籍的藥姓人物可謂寥寥。唐代學(xué)者林寶在《元和姓纂》中記述有“藥崧、藥穆、藥倫、藥仲、藥子昴(藥子昂)”⑥,僅此而已。
綜觀我國古代歷史,唯有在唐、五代及北宋時期,藥姓人物集中出現(xiàn),究其原因,并非他們擁有“河內(nèi)”“廣陵”和“太原”三個漢地郡望⑦而造成人數(shù)眾多,其真正原因是唐宋時期來自西北部的沙陀、粟特、回鶻等各族的內(nèi)附⑧,他們逐漸融入漢族社會和文化體系之中⑨,以漢姓為己姓,以居地為籍,但其勇武剽悍的習(xí)慣得以保留,在唐末五代紛爭動蕩的時局中,成就了他們馳騁沙場、為國效命的英雄偉業(yè)。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沙陀族,并非一個純粹單一的族群,其從形成到發(fā)展,直至逐漸融入漢族社會是一個漫長而復(fù)雜的歷史過程。沙陀族形成于唐初西域地區(qū),經(jīng)過戰(zhàn)爭和遷徙,這支善于馬上征戰(zhàn)的古老民族,最終在唐末五代時期落籍于代北地區(qū)(泛指漢晉時期的代郡及唐朝代州以北地區(qū)),并逐漸形成“沙陀三部落”⑩。其民族構(gòu)成較為復(fù)雜,主要由沙陀、薩葛(也稱“索葛”)、安慶三部族構(gòu)成(其中薩葛、安慶兩族均系粟特族屬),其間還不斷有西域昭武九姓族人的加入。
眾所周知,五代時期的后唐、后晉和后漢的統(tǒng)治者都是沙陀族,他們由沙陀、粟特、回鶻等多民族融合之后逐漸形成,后來在中原漢民族文化的持續(xù)影響下,與漢民族漸趨融合。例如后唐莊宗李存勗(885—926),其父系沙陀,其母系粟特,其本人也是從小就接受漢文化教育,“十三習(xí)《春秋》,手自繕寫,略通大義”k,繼位之后,他是極力推行漢化政策的杰出代表。又如:后晉高祖石敬瑭(892—942),其曾祖母、祖母和母親均系粟特;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895—948),其祖系沙陀族,但無論是石敬瑭還是劉知遠(yuǎn),他們都極力標(biāo)榜自身的族屬系出漢族顯門望族,這明顯受到了中原漢民族文化的影響,其用意不外乎是要籠絡(luò)中原漢族士大夫和民眾,以便于自身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穩(wěn)固l。唐宋時期,眾多藥姓軍事將領(lǐng)大抵系出沙陀族。
據(jù)《藥繼能墓志》記載,藥繼能的曾祖父名叫藥遷、祖父名叫藥通,名不顯于史籍,皆不可考。藥繼能之父藥彥稠,是五代時期后唐的一員虎將,其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均有傳記,傳記開篇就說:“藥彥稠,沙陀三部落人也”m,一句話點明了其沙陀族的族屬身份。史籍記述他曾跟隨名將王晏球平定定州(今河北定州),又平定楊彥溫之亂,又與同是沙陀族的名將康福痛擊黨項,還參與征討后唐李從珂(后唐末帝)的叛亂,結(jié)果兵敗被殺n。他是后唐明宗時期一位不可多得的戰(zhàn)將,深得后唐明宗的信賴。藥繼能是藥彥稠的長子,但因藥彥稠的傳記太過簡練,傳記中并沒有記載他子孫后代的任何情況。
藥繼能是藥彥稠的長子,卒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享年69歲。o由此推算可知,藥繼能生于公元915年,當(dāng)時正值五代時期后梁統(tǒng)治末期,后唐即將登上歷史舞臺,此時北方地區(qū)戰(zhàn)爭不斷,他可謂是生于亂世。藥繼能先后有四位妻妾,分別是“彭城縣君劉氏”“清河縣君張氏”“隴西李氏”以及“長安縣君田氏”,另外還有“天水趙氏”和“魯昌唐氏”兩位陪侍,育有一男(藥玄保)八女。據(jù)史籍記載藥繼能之父藥彥稠系沙陀人,因此可知藥繼能的族屬亦是沙陀,但在藥繼能的墓志中卻沒有言明其族屬出身,究其原因,這與沙陀族漸趨融入宋代漢族社會有關(guān),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藥繼能墓志》的一些措辭用語中覓得一些端倪:
首先,據(jù)《藥繼能墓志》內(nèi)容顯示,無論藥繼能還是藥彥稠,除了具有漢族姓名之外,還有表字,藥繼能字國章,藥彥稠字眾先,這都反映出藥彥稠、藥繼能這一支沙陀藥氏已經(jīng)接受了漢文化,并逐漸融入漢族社會中。
其次,墓志上鐫刻著藥繼能的籍貫“應(yīng)州金城”。五代宋初的應(yīng)州金城,即今山西應(yīng)縣金城鎮(zhèn)。唐末五代時期,西遷而來的“沙陀三部落”被安置于代北地區(qū)(泛指漢晉時期的代郡及唐朝代州以北地區(qū)),處于代北的應(yīng)州當(dāng)是“沙陀三部落”主要的落籍地區(qū)之一p。
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在五代時期的人物傳記中,關(guān)于族屬身份問題往往記錄得特別明晰,而到了宋代,無論是文獻還是墓志,對族屬身份均有意無意地淡化,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宋代族屬問題已稍稍淡出文人士大夫的視野,反而是文臣或武將的區(qū)分在宋代越發(fā)清楚q,這一現(xiàn)象反映在宋代文獻或墓志中,就形成了不再提及族屬來歷,只談家世、歷官及榮寵的行文慣例。
另外,《藥繼能墓志》提到藥繼能“幼不好弄,抱岐嶷之性,宛若天然”,意在夸贊藥繼能從小聰慧,自然天成。從這里也能看出墓志用詞文采飛揚,“岐嶷”一詞,語出《詩經(jīng)·大雅·生民》,宋代的蘇轍和朱熹在各自的《詩集傳》中,均將“岐嶷”簡釋為“峻茂”之意r,通俗點講就是指“繁茂”,后來多用此詞形容兒童幼年聰慧。由此可見,墓志的撰寫者藥永圖,這位出自藥彥稠、藥繼能這支沙陀藥氏的后人,其漢文化造詣已經(jīng)相當(dāng)深厚,這是宋代沙陀藥氏逐漸融入中原漢族社會的一個例證。通過對墓志內(nèi)容及言辭方面的解析,可以看出宋代藥氏后裔逐漸撇去了武將的身份,更多地濡染了文人士大夫的社會習(xí)氣。
2 藥繼能的歷官
藥繼能在后唐明宗時期,開始步入仕途。在其侄藥永圖書寫的墓志中,對藥繼能在后唐至后周的仕途經(jīng)歷著墨不多,比較簡略,而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藥繼能入宋之后的歷官上。
2.1 五代時期
藥繼能在后唐“明宗朝考進,補授東頭供奉官”s。此官原是唐代設(shè)置的從官,五代沿置,其職事視臨時差使而定t。值得注意的是“補授”二字傳達出一個信息,即藥繼能所獲得的“東頭供奉官”一職,是因其父藥彥稠在后唐的官位,才使他獲得恩蔭“補授”。
至后晉時期,藥繼能晉升為“門通事舍人”u,依照當(dāng)時的官制,門通事舍人是門使及副使的從官,主要職責(zé)除了接待外賓、宣贊祗應(yīng)之外,也有奉命出使之任務(wù)。藥繼能在后晉就是由門通事舍人授命外任,到邊關(guān)修筑一個名為“六家店”(當(dāng)為“陸家店”,下文統(tǒng)一為“陸家店”)的軍事城寨。當(dāng)時后晉“以犬戎未謐,出侍臣以綏之”v,此處的“犬戎”實指契丹,后晉出于防御北部契丹政權(quán)的軍事考慮,決定任命藥繼能駐守在開封北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的“陸家店”(今屬河南清豐),據(jù)《太平寰宇記》載:后晉天福三年(938),將澶州治移到得勝塞(今濮陽縣城南附近),并在舊澶州設(shè)置頓丘鎮(zhèn)。翌年(939),改頓丘鎮(zhèn)為德清軍。后晉開運二年(945),徙德清軍于陸家店w。由此可知,后晉德清軍、陸家店是開運二年(945)在藥繼能的帶領(lǐng)下修建而成的,時至今日從河南清豐縣“古城集”的由來或可得到解答,此“古城”就是藥繼能當(dāng)年修建的“陸家店”。
至后漢時期,藥繼能遷為“東上門副使”x,此職與后晉授予他的“門通事舍人”一樣都是職。藥繼能以“東上門副使”之銜“充越國加恩官告使”y,此越國即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藥繼能此次出使吳越,有代表中央政權(quán)官告宣恩的意味。
藥繼能從東南返歸不久,后周建立。他跟隨后周太祖郭威平定了盤踞于兗州(今山東兗州)附近的慕容彥超及其部眾z,慕容彥超是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yuǎn)同母異父之弟。藥繼能因此被授予“內(nèi)園使充安州兵馬都監(jiān)”?!氨R都監(jiān)”未帶“行營”表明此職并非真正在前線統(tǒng)兵打仗。安州(今湖北安陸附近)在后周屬于南部邊疆地區(qū),與南平政權(quán)相鄰,“安州兵馬都監(jiān)”一職是邊關(guān)中下級軍職,職掌一州兵甲的屯戍、訓(xùn)練和差使等事,藥繼能在此任上“稟至道而化疲民,法王言而安甲士”,盡心盡力,維護一方安定。至后周世宗柴榮繼位,藥繼能被授為“左武衛(wèi)將軍充定州監(jiān)護”,“左武衛(wèi)將軍”在五代和宋初屬于環(huán)衛(wèi)官(侍從戍衛(wèi)、武散官),無職事,無定員,多為武臣的邊官或贈官。五代及北宋時期的定州(今河北定州)邊防軍隊,主要職責(zé)是北面抗遼、南面拱衛(wèi)京師開封,而“定州監(jiān)護”就是定州邊防軍隊的監(jiān)護使臣。
2.2 北宋初期
北宋立國時,史載藥繼能就為剛剛即位的宋太祖趙匡胤獻上了一份“禮物”,這是藥繼能見諸史籍可圈可點的功績之一,并以此博得了宋太祖的信任,但不知是何緣故這一確鑿的史實卻并未見載于《藥繼能墓志》。
后周太祖郭威曾經(jīng)非常器重大將孫行友,孫行友曾帶領(lǐng)官兵先后為后周奪取了遼朝的幽州(今北京地區(qū))、易州(今河北易縣),屢立戰(zhàn)功,因此授節(jié)鉞、加檢校太傅。至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授其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可是這位手握重兵的孫行友將軍因“狼山妖尼”深意及其黨徒勢力不可遏止,而深感“不自安”,多次上表要求隱退,趙匡胤不同意,孫行友開始為自己擔(dān)憂起來,于是在建隆二年(961)“繕治甲兵,將棄其孥,還據(jù)山寨以叛”,時任定州兵馬都監(jiān)的藥繼能將孫行友的所作所為密表上奏。之后孫行友和“狼山妖尼”深意一干人等被押解前往京師開封,經(jīng)有司偵訊,一切都如藥繼能所報。最終孫行友被削奪官爵、禁錮私第?!袄巧窖帷鄙钜獗惶帥Q,其尸體在京師開封西北隅被焚毀。因此事,藥繼能得以從定州進京赴闕,并得到了重用。
北宋開寶三年(970),宋廷命潘美征伐南漢,此次南征,藥繼能跟隨潘美率領(lǐng)的軍隊立下了戰(zhàn)功,被任命為“權(quán)典全州”“充全州刺史異常品”。全州即今廣西全州,從“權(quán)典”“異常品”可以看出這是宋朝立國之初、戰(zhàn)時情況之下,對剛剛攻取之地不同尋常的授官。由于“嶺表未賓,俄興剪滅”,于是藥繼能跟隨南征大軍繼續(xù)前進,先后攻下兩廣數(shù)十郡。
北宋開寶五年(972)潘美率軍剿滅廣東沿海地區(qū)的豪強叛亂之后,宋廷任命藥繼能“權(quán)守桂林”,宋代廣南西路的治所就在桂林,藥繼能即是宋代該路中心城市的首位知州?!端幚^能墓志》載,他在桂林知州任上有感于當(dāng)?shù)亍皫X徼疲俗,久隔皇化”,遂上表朝廷,制訂相關(guān)政策,建議今后處理當(dāng)?shù)厥聞?wù)、安撫當(dāng)?shù)孛癖娨欢ㄒ啽阋仔?。朝廷的政令在?dāng)?shù)氐玫搅撕芎玫呢瀼兀鐣刃蚓?。南宋教育家張栻(宰相張浚之子)到廣西就任,對此地多民族雜處的特殊社會民風(fēng)頗有感觸,深感為政不易,因此特將“自開寶三年王師平嶺南,以樂繼能(注:“樂”的繁體字為“樂”,“藥”的繁體字為“藥”,因“樂”“藥”二字形近,疑訛誤,當(dāng)為“藥繼能”)為守至于今幾二百有七載,合七十有六人,書之于石而重刻之”,以此“詔其吏民”激勵繼任者。
藥繼能在廣西桂林一任未滿,奉旨回京。不久,即被任命為“磁州刺史知潞州軍府事”。宋代的刺史只是武臣的加官,“知潞州軍府事”是宋廷委派藥繼能到潞州(今山西長治)擔(dān)任當(dāng)?shù)剀婈犠罡唛L官,在宋代又稱“知軍”。藥繼能到任之后,認(rèn)為潞州是“接并葪(薊)之要沖,為猐胡之巨望”,因而加強軍隊戒備,唯朝廷軍令是從。在此任上,時年60歲的藥繼能曾領(lǐng)兵“入北漢界,夜攻鷹澗堡,拔之”,此戰(zhàn)大獲全勝,斬殺敵人首級數(shù)千,截獲八百匹馬。宋太宗繼位后的第四年,即太平興國四年(979),時年64歲的藥繼能因年邁得到了優(yōu)待,從潞州卸任后,就在京師開封南邊的襄邑縣(宋初歸開封府管轄,屬京畿地區(qū))擔(dān)任兵馬都監(jiān),一直到太平興國九年(984)二月,藥繼能病逝于襄邑縣任上,享年69歲,之后其家人于當(dāng)年三月從襄邑縣移柩洛陽,并于當(dāng)年四月將其安葬于“邙山之左,祖塋之前”的洛陽縣平洛鄉(xiāng)杜澤里。
3 結(jié)論
通過對墓志和相關(guān)史料的梳理和考證,均不難發(fā)現(xiàn)藥繼能家族系沙陀族屬的歷史事實,只不過歷史長河不斷地蕩滌與奔流,讓原本在唐和五代時期界限明晰的族屬,至宋代出現(xiàn)了不斷消弭且漸趨認(rèn)同的混融。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不論其族屬,也不論其出身,作為一員武將,效命國家、上陣殺敵才稱得起一代英雄。
結(jié)合史籍,我們從《藥繼能墓志》中清晰地了解到,藥繼能的一生雖均為中下級武臣,但他恪盡職守、勇武善戰(zhàn)、善待兵民,忠于他所效命的任何朝代和君主,最終得到了善終,也使他成為五代至宋初沙陀藥氏中不可多得的一名武將。
藥繼能的族屬和生平,由于史籍的記載缺失,反而更增加了他的神秘感。但值得慶幸的是藥繼能的墓志得以保留,見諸金石的點點字跡,記述了這位歷經(jīng)五代直至宋初的沙陀族武將的一生,珍貴的墓志足以彌補史籍的不足,其歷史價值應(yīng)當(dāng)?shù)玫饺藗兊淖銐蛑匾??!?/p>
注釋
①osuvxy謄錄碑文依據(jù)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宋代石刻墓志《前磁州刺史藥公(藥繼能)墓志銘》(簡稱《藥繼能墓志》,藥永圖撰文)。拓本刊于《北京圖書館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37冊《北宋》,志3703《藥繼能墓志》,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北京圖書館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84;該墓志的標(biāo)點本可參考《全宋文》卷104,第五冊,但該版本文字多有訛誤,見曾棗莊,劉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416-418.
②謄錄碑文依據(jù)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宋代石刻墓志《前磁州刺史藥公(藥繼能)墓志銘》(簡稱《藥繼能墓志》,藥永圖撰文)。
③仇鹿鳴.藥元福墓志考—兼論藥氏的源流與沙陀化[J].敦煌學(xué)輯刊,2014(3):152-159;容軒.五代《藥元福墓志》[J].書法,2018(12):64-72.
④樊文禮.再論唐末五代代北集團的成立[J].煙臺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27(3):90-99;徐庭云.內(nèi)遷中原前的沙陀及其族源[J].中央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93(6):10-16;蔡家藝.沙陀族歷史雜探[J].民族研究,2001(1):71-80,109;蔡家藝.遼宋金夏境內(nèi)的沙陀族遺民[J].民族研究,2004(5):73-81,109;艾沖.論唐代后期沙陀突厥東遷的四個問題[J].民族研究,2004(1):67-71,108-109;趙榮織.略論沙陀人的內(nèi)遷[J].昌吉學(xué)院學(xué)報,2005(3):25-27;鄧小南.論五代宋初“胡/漢”語境的消解[J].文史哲,2005(5):57-64;劉蕓.沙陀史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xué),2006;袁本海.沙陀的形成及其與北方民族關(guān)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0;王旭送.沙陀漢化之過程[J].西域研究,2010(3):14-22,136;曹興華.唐末五代沙陀騎兵述論[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xué),2015;牛雨.唐末五代北方政治局勢研究—以沙陀族為中心[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6;樊文禮.晚唐五代的“沙陀三部落”研究[J].唐史論叢,2017(1):296-322;等等。
⑤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姓氏大辭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668-1669;袁義達,杜若甫.中華姓氏大辭典[M].北京:教育科學(xué)出版社,1996:996;陳明遠(yuǎn),汪宗虎.中國姓氏辭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499;慕容翊.中國古今姓氏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237.
⑥林寶.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10[M].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北京:中華書局,1994:1544;另據(jù)歷史學(xué)家岑仲勉考證,《元和姓纂》中提到的“藥子昴”當(dāng)是“藥子昂”之誤。
⑦仇鹿鳴.藥元福墓志考—兼論藥氏的源流與沙陀化[J].敦煌學(xué)輯刊,2014(3):152-159.
⑧仇鹿鳴.藥元福墓志考—兼論藥氏的源流與沙陀化[J].敦煌學(xué)輯刊,2014(3):154-155.該文詳細(xì)考證了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記載的藥氏“河內(nèi)郡望”,《李鼎墓志》和《藥言墓志》記載的藥氏“廣陵郡望”,以及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的藥氏“太原郡望”,最終,該文作者認(rèn)為五代時期的藥元福等藥氏將領(lǐng)與上述三郡望并無關(guān)系,系出沙陀族屬。
⑨鄧小南.論五代宋初“胡/漢”語境的消解[J].文史哲,2005(5):58.
⑩樊文禮.晚唐五代的“沙陀三部落”研究[J].唐史論叢,2017(1):296-322.
k薛居正,盧多遜,扈蒙,等.舊五代史:卷27:唐書:三:莊宗紀(jì):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6:366;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43:帝王部:多能[M].北京:中華書局,1960:494.
l鄧小南.論五代宋初“胡/漢”語境的消解[J].文史哲,2005(5):59.
mn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66:唐書:四十二:藥彥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880;歐陽修.新五代史:卷27:藥彥稠傳[M].徐無黨,注.北京:中華書局,1974:298-299.
p仇鹿鳴.藥元福墓志考—兼論藥氏的源流與沙陀化[J].敦煌學(xué)輯刊,2014(3):155.
q鄧小南.論五代宋初“胡/漢”語境的消解[J].文史哲,2005(5):62.
r蘇轍.詩集傳:卷1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479,文中載:“岐岐嶷嶷,峻茂也”;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190,文中載:“岐嶷,峻茂之狀?!?/p>
t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7:591.
w樂史.太平寰宇記:卷57:河北道:六:德清軍[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182-1183.
z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112:周書:三:太祖紀(jì):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6:1479-1481.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7:449,450.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7:433,431.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太祖[M].北京:中華書局1979:52.
脫脫,等.宋史:卷258:潘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8991-8992.
金鉷,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廣西通志:卷64:名宦[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24,該文原載為“樂繼能”,當(dāng)為“藥繼能”之訛誤。
張栻.張栻全集:南軒集:卷11:靜江府廳壁題名記[M].楊世文,王蓉貴,校點.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715-716,原載有“樂繼能”,當(dāng)為“藥繼能”之訛誤。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6:太祖[M].北京:中華書局197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