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立園 姜苗 董青 黃杏 王佩佩 李爽 于航
藥物相關性頜骨壞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作為雙膦酸鹽類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其實質(zhì)為頜骨骨質(zhì)進展性的破壞和壞死,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高[1],因其發(fā)病隱匿,臨床易被忽視而產(chǎn)生嚴重后果。由于MRONJ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西醫(yī)治療該病多采取對癥治療,包括給予抗生素、抗菌藥局部沖洗、控制疼痛、手術清創(chuàng)或根除壞死骨、頜骨部分或擴大切除術等。本病可歸屬于中醫(yī)“骨槽風”范疇,《醫(yī)宗金鑒》骨槽風條下曰“此證一名牙叉發(fā),一名穿腮發(fā)。起于耳前,連及腮頰……此證屬在筋骨陰分,故初起腫硬難消,潰后瘡口難合,多致不救”,可見其頑固難治,預后較差。在治療上需重視辨別寒熱虛實,古今醫(yī)家多以清熱解毒或散寒通滯、活血止痛、消腫潰堅為治則,若潰后膿泄不止、日久失治者,尤當重視托毒扶正。本文分享中醫(yī)藥治療藥物相關性頜骨壞死驗案一則,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64歲,山東籍。2019年1月8日主因“下頜骨處滲膿血液,紅腫疼痛1年半余”就診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血液腫瘤科門診??滔掳Y見:左下頜骨骨髓炎處大面積紅腫,疼痛明顯,溢膿血性分泌物、量多、口內(nèi)腐臭味,傷口不愈合形成竇道,下唇麻木感,周身乏力,時有發(fā)熱,納差,眠差,輕度便秘,舌淡胖、舌苔微膩,脈沉弦細。專科檢查見頜面部左右不對稱,左側(cè)頜面部竇道外口大小約5 mm×5 mm,與口腔內(nèi)相通,經(jīng)口可探及骨面,下頜關節(jié)活動度及開口稍受限,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
患者訴2012年8月于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確診為(左乳)浸潤性導管癌,2013年1月發(fā)現(xiàn)乳腺癌骨轉(zhuǎn)移,轉(zhuǎn)移部位為胸、腰椎,靜脈滴注唑來膦酸注射液抗骨轉(zhuǎn)移,用量為4 mg/次,每28天一次,持續(xù)治療4年余,期間配合口服內(nèi)分泌治療藥物。2017年4月末拔牙后出現(xiàn)創(chuàng)口久不愈合,局部溢膿不止,于當?shù)蒯t(yī)院行頜面部X線檢查,見牙缺失,牙槽骨及左下頜骨質(zhì)破環(huán),伴死骨形成及軟組織腫脹(圖1A)。結(jié)合其臨床癥狀,既往病史及用藥史,確診為藥物相關性頜骨壞死。隨即停用唑來膦酸,行頜骨病灶搔刮及清創(chuàng)手術,并予抗感染、漱口液殺菌等治療。術后癥狀僅緩解1月余便復發(fā),癥見左下頜面部紅腫疼痛,潰液不止,患者輾轉(zhuǎn)于當?shù)匦兄形麽t(yī)結(jié)合治療1年半余,病情逐漸加重。2018年12月復查頜面部X線,與前片對比見牙槽及下頜骨骨質(zhì)進一步侵蝕破壞,范圍較前明顯擴大(圖1B),遂就診于我科。
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1.乳腺癌骨轉(zhuǎn)移 2.藥物相關性頜骨壞死;中醫(yī)診斷:1.乳巖 2.骨槽風;證型:氣虛血瘀,熱毒壅聚。治以托里透膿、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處方以仙方活命飲為主加減,具體藥物:生黃芪60 g、金銀花60 g、浙貝母10 g、當歸15 g、天花粉12 g、白芷10 g、陳皮6 g、防風10 g、制乳香6 g、制沒藥6 g、皂角刺6 g、赤芍30 g、生薏苡仁30 g、清半夏8 g、桔梗1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配合梅花點舌丸(山西雙人藥業(yè))3丸,每日1次含服、云南白藥膠囊適量,打開后取內(nèi)容藥粉局部外用。
2019年1月22日二診:服藥后下頜骨竇道口排膿增多、惡臭,仍覺局部疼痛,精神好轉(zhuǎn),時有乏力,納可,大便較前改善,眠欠安,舌淡胖、苔白,脈沉。調(diào)整處方:原方去桔梗、生薏苡仁、清半夏、生黃芪加量至100 g增強益氣托毒之效;加白花蛇舌草30 g清熱解毒散結(jié)、加法半夏6 g燥濕而不傷脾胃;加延胡索15 g、土鱉蟲1 g,行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加生甘草10 g調(diào)和諸藥,7劑,煎服法同上。
2019年2月19日三診:下頜骨處紅腫熱痛癥狀較前減輕,分泌物進一步排出,偶有發(fā)麻發(fā)癢,大便不成形,小便調(diào),舌淡紅、苔薄白,脈沉。調(diào)整處方:原方去法半夏、延胡索、陳皮,重用生黃芪150 g托毒生肌、去腐生新,加玄參10 g清熱涼血滋陰,加川芎15 g活血止痛。14劑,煎服法同上。
后守方辨證加減,該患者在門診規(guī)律服藥調(diào)理5個月后,局部癥狀消失,復查頜面部X線片見死骨與周圍軟組織松離,邊緣骨組織修復再生(圖1C)。2019年7月初患者左下頜壞死骨脫落,大小約3×1×1 cm3,呈黃白色(圖1D),竇道愈合,已無膿水流出。后患者間斷有牙床少量泛膿,繼以益氣養(yǎng)血、托毒排膿、活血止痛之法調(diào)理之,重在顧護脾胃,間以仙方活命飲方為主加減化裁,繼服湯藥半年后,已無口腔內(nèi)溢膿、溢液,隨診至今未復發(fā),潰破外口已收,唯局部留一凹陷疤痕(圖1E)。
雙膦酸鹽相關性頜骨壞死2003年在美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上被首次報道[2]。雙膦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s,BPs)作為骨吸收抑制劑,被廣泛應用于乳腺癌、多發(fā)性骨髓瘤、肺癌等惡性腫瘤骨轉(zhuǎn)移及骨質(zhì)疏松癥的治療。其中唑來膦酸作為第三代BPs,可以通過甲羥戊酸途徑誘導破骨細胞凋亡,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性,是指南中乳腺癌骨轉(zhuǎn)移的1A類推薦用藥。晚期乳腺癌患者中骨轉(zhuǎn)移發(fā)生率可高達65%~75%[3],伴隨的骨相關事件如骨痛、高鈣血癥、病理性骨折、椎體壓縮或變形、脊髓壓迫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并危及生命。
后來發(fā)現(xiàn)除了BPs,還有地舒單抗以及腫瘤治療中的抗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珠單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舒尼替尼等也可以引起類似的頜骨壞死,2014年正式將該病更名為藥物相關性頜骨壞死[4],使用相關藥物的惡性腫瘤患者MRONJ發(fā)病率高達15%[5]。MRONJ被定義為難以治愈的骨暴露,關于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有骨重建抑制、血管生成抑制、口腔微生物感染、免疫抑制、細胞毒性等幾種主流假說[6-9],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干擾骨吸收、局部缺血缺氧及微循環(huán)衰竭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據(jù)調(diào)查,MRONJ發(fā)病的平均年齡為(66.5±4.7)歲,病變部位多位于下頜骨(約65.1%)、其次是上頜骨(約28.5%)或累及雙頜(約6.4%),侵入性牙科操作如拔牙(約占61.7%)是最重要的誘發(fā)因素[10]。此外,MRONJ的發(fā)生與藥物劑量、持續(xù)使用時間呈正相關,惡性腫瘤患者靜脈注射唑來膦酸而導致的頜骨壞死占主要部分[11]。
注:A 術前口腔全景片(見溶骨性骨質(zhì)破壞,團塊狀死骨形成);B 2018-12復查頜面部X線(見左下頜骨大面積侵蝕破壞,累及范圍較前增大);C 2019-06治療后復查頜面部X線(壞死骨脫落前,骨密度較前增高,骨質(zhì)破壞未進一步擴展累及其他部位。藍箭頭:見死骨漸漸松離脫出,紅箭頭:邊緣骨組織修復再生);D 脫落的左下頜壞死骨;E 治療后左側(cè)頜面部照片(軟組織愈合良好,唯局部留一凹陷疤痕)圖1 MRONJ患者治療前后影像對比
藥物相關性頜骨壞死為典型的現(xiàn)代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在中醫(yī)典籍中自然無從記載,但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似乎可以與“骨槽風”“牙槽風”“穿腮發(fā)”等疾病相對應?!锻饪迫吩弧肮遣埏L生于牙關開合處,名頰車穴”,是牙槽骨腐壞之證,局部多有明顯的紅腫疼痛、潰口流膿,病程較長,日久難愈,可見膿中帶有腐骨。臨床上以下頜骨為好發(fā)部位,下頜骨骨質(zhì)堅硬致密,氣血周流不如上頜骨之通利,因此易壅塞凝滯為病。本病屬外科頑疾之一,罹患后或長治不愈,或愈后易致面部殘損。
該例患者病因明確為藥物所致,但古籍中的發(fā)病機理同樣可資借鑒。骨槽風的治病之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12],其一多由七情郁結(jié),肝脾受傷所致,如陳實功云“郁怒傷肝,致筋骨緊急;思慮傷脾,致肌肉腐爛;膏粱濃味,致膿多臭穢”;或風寒侵入,筋骨邪毒交生,此為原發(fā)病因。其二為牙齒齲蝕、牙齦癰腫等感染擴大所致,風火邪毒循經(jīng)上灼,痛引筋骨,結(jié)聚在牙槽骨中,腐壞成膿,穿腮而出,此為感染傳變的病因。
在治療上根據(jù)病情的急緩、病程的長短、邪正的偏勝,首先分辨寒熱虛實,若發(fā)病緩慢、初起覺腮頰筋骨之間隱隱作痛或不疼、繼而腫硬如饅、皮色不變、牙關拘緊、經(jīng)久不潰、無明顯全身癥狀、精神倦怠、納差、潰后病程纏綿、舌淡苔白、脈遲緩者,屬寒屬虛,治宜溫補氣血、活血化瘀、消腫散結(jié)。若來勢迅速、初起即見下頜骨處紅腫焮疼、疼痛劇烈、穿潰流膿、不堪咀嚼、全身憎寒壯熱、頭痛、寢臥難眠、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洪數(shù),多屬熱屬實,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排膿生肌[13-14]。
本病例為乳腺癌骨轉(zhuǎn)移的患者長期應用唑來膦酸所致的一種特殊骨槽風?;颊邽橹欣夏昱?,既往惡性腫瘤病史5年,慢性病程,多程抗癌治療后耗傷氣血,正氣虧虛,平素多憂愁思慮悲傷,食少眠差,脾虛無力運化,常感乏力倦怠?;颊咦?013年發(fā)現(xiàn)骨轉(zhuǎn)移后開始靜脈滴注唑來膦酸治療,累積劑量達208 mg。唑來膦酸代謝緩慢,半衰期長,具有高度骨親和性,優(yōu)先與轉(zhuǎn)化率高的骨骼結(jié)合,而頜骨骨改建較其他骨質(zhì)更為活躍,成骨和破骨代謝率高,故藥物多沉積在頜骨處[15],日久致局部骨骼受損。
頜骨受損折斷,瘀血不行,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yǎng),侵蝕范圍逐漸增大?;颊咂剿貙ρ例X保護不周,拔牙后處理不當,風火邪毒乘齲齒牙癰之勢乘機侵入,循少陽陽明之經(jīng)上灼,致瘀熱毒搏結(jié),氣滯血瘀,聚而成形,故見局部紅腫熱痛;積熱于中,蓄毒不流,致肌敗骨腐、內(nèi)潰釀膿,膿潰后穿透骨板,外達皮膚,形成瘺管;患者癌毒未清,正氣虛弱,人體正常的排異反應無力推動腐骨排出,致使閉門留寇、長期為患,病灶久不愈合。竇道口流膿滲液,點滴不盡,膿液皆為氣血化生,久病耗傷陰血,氣隨膿液外脫,則氣血陰陽俱虛,皆由正氣無力托毒外出,敗骨內(nèi)留所致?;谥嗅t(yī)理論,治以托毒扶正促進死骨排出,清熱解毒直折其勢,活血通經(jīng)消其腫痛,佐祛風、化痰、散結(jié)之品,令血氣融和,腫消肉活,待敗骨排出后則竇道終得愈合。
仙方活命飲出自《校注婦人良方》,乃瘍門開手攻毒第一方[16]。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生黃芪一味為君藥,用量60~150 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言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能入脾解肌肉,退陰火,疏衛(wèi)氣之熱。黃芪以其補益之力生肌潰膿,促進死骨排出,是必用之藥?,F(xiàn)代藥理學認為黃芪能抗炎、擴血管、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亦與本病缺血缺氧、微循環(huán)障礙和炎癥擴散的病理特性相符[17-18]。金銀花,為瘡科圣藥,擅清熱解毒療瘡。當歸、赤芍、乳香、沒藥為行血之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張錫純謂乳香、沒藥“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jié)諸痛皆能治之”,且不耗傷氣血。然血無氣不行,加入陳皮、桔梗辛香理氣、疏其郁滯,生苡仁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加快上皮和肉芽組織良好生長。加風藥逐邪,防風遍行周身,為治風之仙藥,白芷擅治牙齦面頰腫痛,根據(jù)“風藥壯氣”理論,二藥配伍可以鼓舞氣血,使正氣旺盛,隨風藥之鼓蕩,以托邪外出。清半夏燥濕化痰,浙貝母、天花粉清熱化痰散結(jié),促進頑痰膿液排出。皂角刺,別名懸刀,以代刀切,有消腫托毒、排膿之功,可做開導之先鋒也。一診時配合梅花點舌丸含服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力,但其藥性寒涼,不宜久服。同時予云南白藥膠囊局部外敷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瘍證心得集》曰“夫骨槽風之證,固有傳變而成者矣,亦有非傳變而成者”,若邪毒壅盛,化熱化火,腐蝕肌骨,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方選仙方活命飲加減。正如《類證治裁》曰“骨槽風名穿腮毒,生耳下及項,由小核漸大如胡桃,齒齦腫痛,牙關緊急,用鵝翎探吐風痰,內(nèi)服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同理意在瀉火解毒;若初起熱不盛者,可選清陽散火湯祛風散火治之。若陽氣不足,寒凝痰滯,或過服寒涼而凝結(jié)者,證在筋骨陰分,腫塊堅硬難消,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方選骨槽風湯(出自《春腳集》)加減,即陽和湯原方的藥物組成。病久而深者,其病多虛,《醫(yī)宗金鑒》言“有硬腫日久失治,不能盡消者,膿勢將成,宜用中和湯托之”,方選中和湯益氣補血、補虛托毒。
綜上,本文通過舉例分析中醫(yī)藥治愈藥物相關性頜骨壞死驗案,力求為治療該病提供臨床思路。隨著抗骨吸收及抗血管生成藥物使用的增多,未來該病的發(fā)病趨勢可能進一步增加,而中醫(yī)藥在這方面將大有作為。中醫(yī)藥的治療旨在培其正氣,敗其邪毒,使正氣足則鼓邪外出,促進壞死骨排出及骨質(zhì)修復,改善局部紅腫疼痛、膿潰不斂等癥狀,讓使用BPs等藥物的患者在獲得治療增益的前提下預防或減少藥物毒副反應。此外,在使用該類藥物前應進行常規(guī)的口腔檢查,用藥期間應進行每6或12個月定期的口腔隨訪,用藥超過3年的患者,在牙槽手術前應停用該類藥物至少3個月[1,19],同時應重視臨床宣教,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有創(chuàng)的口腔治療操作,有助于預防骨壞死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