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兩個大學(xué)生在超市入口處放了一個攤位,請路過的顧客試吃果醬。第一次她們放了六種口味的果醬,第二次放了二十四種口味的果醬。哪一種情況會吸引更多的顧客駐足品嘗呢?顯然是第二種情況。她們發(fā)現(xiàn),六成的顧客會在二十四種果醬的攤位前停留,而只有四成的顧客會在放了六種果醬的攤位停留。不過,試吃之后哪一個攤位賣出的果醬更多呢?結(jié)果有點出乎意料。在二十四種果醬攤位前逗留的顧客會感到有點困惑,因為需要了解和品嘗的果醬種類實在是太多了。他們通常會討論很久,然后大部分人什么都不買就走了。而在六種果醬的攤位前,人們很快就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有三成的顧客選擇買了果醬。最終,種類“少的”攤位的銷售額是“多的”攤位的六倍之多。
這是《選擇的藝術(shù)》一書(希娜·艾揚格著,中信出版社2011年)中提到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很多人逛商場和超市并不是為了購物,而是一種消遣行為。商學(xué)院把這個發(fā)現(xiàn)教授給一些零售商,用來調(diào)整他們的產(chǎn)品線—減少同一個門類下產(chǎn)品的種類,也就是砍掉“長尾”,就可以直接提高銷售量,實現(xiàn)“少即是多”。
消費主義承諾給顧客提供近乎無限選擇的可能性,但是這些可能性卻有兩面:一方面,無限的可能性讓人產(chǎn)生對“滿足感”的預(yù)期;另一方面,要從成千上萬種的可能性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那一款,確實十分耗費時間和精力。有一種情況就是,人們無法或者不愿意承受繁復(fù)選擇的成本,例如時間和心神—感到不勝其煩,于是就走人了。但也會有截然相反的情況,例如一些人對幾百種口紅的色號了然于心,并且知道在哪種場合如何與穿著搭配;還有一些人則對各種型號車輛的配置和性能如數(shù)家珍。在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學(xué)習(xí)和積累之后,一些人可以成為專家型的消費者。
選擇不僅關(guān)乎消費,更是我們生活中無法逃避的事情。如今打開手機就會有如潮水般涌來的信息流,其中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說法,甚至是惡意偽造的假新聞。心力不濟(jì)者只能隨波逐流,被圖像聲色吞噬;而有心逐漸甄別、考察來龍去脈的人,可能最終有所收獲。定點投喂之“少”,或許蘊含了未來代價之“重”。畢竟,不是所有的選擇都像超市入口處免費品嘗的果醬那樣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