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寶
“全等三角形”的學習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四種意識,即通過“邊角定形”意識實現(xiàn)元素到“三角形”的跨越,通過“利用全等”意識認識全等的作用,通過“推陳出新”意識增強推理能力,通過“全等變換”意識理解全等的實質。
一、“邊角定形”意識
邊、角是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初學時,學生理解題意中提到的“邊”“角”相關條件時,往往不能由角及形、由線及形。在復雜圖形中,因為有干擾條件或位置關系不易觀察,即使兩個全等三角形已經(jīng)存在,學生依靠直覺也不易發(fā)現(xiàn)。在需要做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時,學生無處著手。造成上述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以條件中的“邊”或“角”來確定目標三角形的意識,即“邊角定形”意識。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由條件或問題中的“邊”“角”確定相關三角形,再通過發(fā)現(xiàn)或構造全等三角形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實現(xiàn)從局部到整體的思維提升。
全等三角形的五個判定定理(SSS、ASA、SAS、AAS、HL)中都有“等邊”條件。存在“等邊”是兩個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也是“定形”的重要依據(jù)。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圖形分離法或涂色法主動“定形”。
如圖1,在△ABC中,AC=BC,直線EF交AC于F,交AB于E,交BC的延長線于D,連接AD、BF,若CF=CD,BF=AD。求證:BF⊥AD。
此題直觀上不易發(fā)現(xiàn)全等三角形,從求證中也難以確定全等的目標圖形,但條件中給出了三對相等的線段,教師應利用這些“等邊”,引導學生通過“定形”猜想并證明△BFC≌△ADC,再通過全等帶來的等角證出∠BCF=∠ACD=90°,從而得出∠BMD=90°。
二、“利用全等”意識
全等三角形可提供等邊、等角,在解決等量關系問題中有重要作用。很多時候,學生由于缺乏“利用全等”的意識,不能有效利用全等帶來的等邊或等角構想解決問題的思路。
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利用全等三角形提供的條件解決問題呢?有一類題目,需要證明兩對甚至三對全等三角形,在根據(jù)條件得到第一對三角形全等后,可利用其提供的等邊或等角,為證明第二對三角形全等服務。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此類問題,能強化學生“利用全等”的意識。
如圖2,在四邊形ABDC中,∠BAC+∠BDC=180°,BD=CD,DE⊥AB于E,求[AB+ACAE]的值。
此題條件中給出了BD=CD,作DF⊥AC于F,根據(jù)四邊形ABDC對角互補可以證出外角等于內(nèi)對角,即∠DCF=∠DBE,從而得△DCF≌△DBE。通過這對三角形全等,不僅能得到BE=CF,為后續(xù)代換線段做準備,而且提供了DE=DF,可用于證明第二對三角形全等,即△ADE≌△ADF,進而得出AE=AF,推知[AB+ACAE=(AE+EB)+(AF-CF)AE=2AEAE=2]。
還有一類題目,問題指向“全等”的方向不明顯,學生不易想到通過證明或構造全等三角形解決問題。事實上,當全等三角形出現(xiàn)后,就能帶來相等的量,再通過代換找到更多量之間的關系,為解決線段或角的相關問題提供條件。
如圖3,在△ABC中,AB=AC,∠BAC=90°,邊AB上的點D從頂點A出發(fā),向頂點B運動,同時,邊BC上的點E從頂點B出發(fā),向頂點C運動,D、E兩點運動速度相等。設x=AD,y=AE+CD,y關于x的函數(shù)圖象如圖4,圖象經(jīng)過(0,2),則圖象最低點的橫坐標是________ 。(2021武漢市中考T16)
由題可知AD=BE,構造△FBE≌△CAD(如圖5),得出EF=CD,可將問題轉化為求AE+EF取最小值時AD的長度,即當A、E、F共線時BE的值。再由圖象信息可知:AD=0時,y=AE+CD=AB+AC=2,得AB=1,最后求得BE=[2]-1=AD。
三、“推陳出新”意識
“等量”是研究全等三角形的關鍵,當條件給出或題中證出一些等量時,往往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質代換出新的等量。
如圖6,銳角∠AOC,OA=OC,D、B兩點分別在線段OA、OC上,且OD=OB。設∠A=α,將△ODC繞點O逆時針旋轉一定的角度,使∠BOD=α(如圖7),過B作BE∥CD交OC于E,求證:BE=AO。
由條件可得△AOB≌△COD,所以∠1=∠2,∠4=∠C=∠BEO。根據(jù)目標線段BE、OA,考慮以邊BE、∠BEO為基礎構造一個三角形與△OAB全等。由條件知∠3=∠4,作∠BFO=∠BOF(F在CO上),得BO=BF,并由∠BFO+∠BFE=180°,∠BOF+∠OBA=∠1+∠3+∠OBA=∠2+∠4+∠OBA=180°,證出∠BFE=∠OBA,從而△BEF≌△OAB,得BE=AO。
四、“全等變換”意識
當題目給出的條件顯得不夠、不明顯,或者條件及目標中的線段、角等元素不好利用時,我們可以將圖形做一定的變換,使學生發(fā)現(xiàn)隱含條件,構造新的三角形,從而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從變換的角度認識全等,借助平移變換、對稱變換、旋轉變換等方法,整體把握圖形,經(jīng)歷圖形的抽象、分類、運動、位置確定、性質探討等過程,能促進學生對“全等”問題的深度理解。
如圖8,D為等邊△ABC外一點,且∠CDB=60°,E為邊BC的中點,連接DE、DA,求證:AD=2DE。
根據(jù)要證結論及條件“E為邊BC的中點”,易想到通過“倍長中線”DE,構造△DEB≌△FEC。這樣做的實質是將△DEB繞E點旋轉180°,通過旋轉變換得到△FEC,出現(xiàn)DF=2DE。在嘗試證明DA=DF時,圖中找不到已有的全等三角形,必須通過全等變換轉移線段,構造新的三角形。抓住△DCF,在已知等邊△ABC的基礎上,作等邊△DBG,將△ABD旋轉變換為△CBG,將AD轉換為CG,構造出△GDC。隨之發(fā)現(xiàn)DG=DB=CF,∠FCD=∠GDC=120°,CD=DC,發(fā)現(xiàn)對稱變換的兩個全等三角形,即△FCD≌△GDC,從而證出AD=CG=DF=2DE。
(作者單位:武漢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