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霞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為當前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的變革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要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緊緊圍繞“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精神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重塑教學理念、目標、內容和方式,真正提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此,教師可針對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簡要分析,并結合高效課堂的內涵提出具體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政治;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0-001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06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作為高中階段關于思想道德教育、初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程,面對“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重任?;诖耍咧姓谓處煴仨氁獜膫鹘y(tǒng)的“知識灌輸”模式下解放出來,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還應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理性的思想價值取向、正確的法律意識等,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直以來,學生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感受都是“空洞、枯燥”,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政治課程“敬而遠之”。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非常多,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秉承傳統(tǒng)教學理念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自身秉承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了教學行為、教學結果。當前,新課程改革雖然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但多數政治教育依然束縛在滯后的教學理念中:首先,教師過分強調政治學科的理論知識,以“考試”為導向開展課堂教學,將教學重點都集中在基礎知識傳授中,忽視了學生在政治學習中其他能力和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其次,在滯后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依然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的探究是“浪費課堂”的做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體驗等,只追求是否講得多、講得好,絲毫沒有關注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最后,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統(tǒng)一體,但在滯后的教學理念下,政治教師常常以成績作為衡量的標準,過分關注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完成,單向追求考試結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德育和能力的發(fā)展。
(二)教學內容整合、深度挖掘不夠
教學內容是課程內容的具體化,也是落實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站在宏觀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對其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但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多數政治教師受到滯后教學理念的制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停留在書本知識的表面,過分關注教材中重點知識的勾畫,忽視了對教材內容的深入解讀,致使政治教學內容中橫向、縱向聯(lián)系都不夠緊密,難以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一個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同時,高中政治教師開展教學時,過分關注理論知識講授,忽視了政治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并未將其整合到一起,挫傷了學生的政治學習積極性,制約了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三)教學方式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不足
結合教育學家的研究,教學方式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只有符合教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式才是科學的、高效的。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實施多元化的方式進行授課。但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制約,多數政治教師依然束縛在“講授法”教學中,機械地灌輸政治知識,單純地讓學生進行記憶,淡化了學生在政治學習中的主動建構;還有一部分教師即便是應用了多媒體,但基本上也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果,難以滿足政治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教學要求[1]。
(四)現(xiàn)行課堂評價制度單一
課堂教學評價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具有極強的導向性、激勵性。但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制約,高中政治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在政治學習中能力、素養(yǎng)的發(fā)展,嚴重制約了高中政治評價結果;另一方面,在實際評價中,教師常常忽視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導向這一層面,以批評式評價為主,忽視了學生的閃光點和個體差異性。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一)加強核心素養(yǎng)研究,轉變教育理念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其專業(yè)水平、教學理念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要想促進高校課堂的構建,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要全面加強新課程改革、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深入研究和解讀,重塑新的教學理念。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要從單向傳輸知識的教學理念下解放出來,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尊重政治學科的育人功能,關注學生在政治學習中“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時,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靈活開展課堂教學。具體來說,教師可實施合理提問,切實融合生活化案例,并借助正反面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在互動、情境、啟發(fā)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主動建構,并拓展自身的思維方式,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2]。
(二)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政治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政治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時,必須要從傳統(tǒng)的“教教材”模式下解放出來,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知識內核,并立足于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整合和優(yōu)化,將最有價值、最有“營養(yǎng)”的內容傳授給學生。首先,深挖教材內容,觸及學科本質的知識。通常情況下,學科中最為本質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即:價值與精神(內層)、方法與思想(中層)、問題與概念(外層)。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不能局限于政治的外層內容,還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并進行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設計,真正實現(xiàn)高中政治的深度教學。其次,打破學科的限制。教師不能局限于政治學科中,還應將語文、歷史、地理等其他學科的內容融入其中,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促使學生在多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科學思維,真正實現(xiàn)高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最后,加強政治學科與實際生活的深度對話。教師必須要從“教材搬運工”的角色中解放出來,不僅要講教學內容,還應立足于政治學科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真正實現(xiàn)政治學科與實際生活的深度對話。例如,在“多彩的消費”“神奇的貨幣”教學中,就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將學生日常購物場景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完成政治學科的深度學習[3]。
(三)指向核心素養(yǎng),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方向,直接決定了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效果。以往,高中政治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呈現(xiàn)出極強的“知識本位”型,嚴重背離了高中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落實。面對這一現(xiàn)狀,高中政治教師應指向政治學科素養(yǎng)、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區(qū),科學設計教學目標。一方面,對高中政治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深入地解讀,結合政治教學內容,指向“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大學科素養(yǎng),分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層面設計教學目標;另一方面,還應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高中政治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確保設計的教學目標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政府的職能”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之前,就對政治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學情進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科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對政府的性質、管理職能進行理解,知道如何處理公民和政府的關系;(2)能力目標:融入“西南大旱”案例,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和探究,探究政府的政治職能、經濟職能等,實現(xiàn)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客觀看到政府職能的發(fā)揮,尊重政府工作,初步形成政府監(jiān)督的行為意識。
(四)指向政治核心素養(yǎng),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
1.融入法律案例,討論中強化法治意識。法治意識是政治“四大學科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一定的法律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強烈的法律意識,能夠運用法律捍衛(wèi)自身的合法權益等。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政治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應立足于政治學科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從生活中搜集形形色色的法律案例,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并逐漸形成知法、守法、學法、用法的意識,使其能夠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者、捍衛(wèi)者。比如,在“財政和稅收”的教學中,教師在強化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時候,就借助學生感興趣的明星案例,將“陰陽合同”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對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形成了深刻的認識,并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強化自身的知法、守法意識,落實了政治學科素養(yǎng)下的教學目標[4]。
2.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政治認同。政治教師應結合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內涵,尊重高中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靈活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等多種手段,科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喚醒內心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逐漸強化自身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例如,在“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教學中,教師在強化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時,就借助了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七十周年大閱兵和聯(lián)歡活動”的視頻,讓學生重溫盛況。如此,在鮮活、時代感較強的情境中,使得教學目標與政治核心素養(yǎng)融為一體,最終喚醒了學生的內心情感,形成了強烈的政治認同。
3.設計辯論話題,強化學生科學精神??茖W精神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的理智、自主、反思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而要真正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科學設計辯論互動,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個人認知、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等進行深入思考,并在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最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等。例如,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學時,在強化學生科學精神時,教師就先給學生播放了《櫻桃小丸子》中關于“買車”的片段,一家四口對于買什么車各持不同的觀點。之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這四種觀點進行分析、討論,最終確定理智的消費方案。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完成了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也在自由辯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正確的消費觀念,形成了科學的消費態(tài)度,強化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4.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強化公共參與能力。公共參與素養(yǎng)旨在強化學生積極、有序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國家事務中,使其承擔維護公共利益的重任。面對這一教學目標,政治教師應尊重政治學科的實踐性特點,緊密貼合社會生活,從生活中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或者給學生提供親身接觸生活的機會,使其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強化自身的公共參與能力。例如,在“民主選舉:投出理性一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模擬村委會主任選舉情境、國家主席選舉情境,接著提出“這兩種選舉中都包含了哪些選舉方式”等問題,并結合學生的回答,從選舉人的角度上分析了直接和間接選舉;從候選人的角度上,對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進行了分析,使得學生真正掌握了這一部分內容;最后,教師還結合這一情境,再次強調了公民應行使好自己的選舉權,使得學生懂得珍惜選舉權,強化自身的公民意識。如此一來,真正落實了政治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教學目標。
(五)聚焦核心素養(yǎng),構建科學評價體系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要指向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內容,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和改進:一方面,多元化評價。從評價內容上來說,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政治成績,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行為、思想等非認知領域內的發(fā)展,確保評價內容全面、客觀,能夠科學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和思維發(fā)展;從評價主體上來說,應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增添學生的評價“話語權”,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中,真實、客觀地認識自我,以便于學生取長補短;從評價方式上來說,必須要在以往的考試結果評價下,增加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以學生發(fā)展為導向。政治核心素養(yǎng)下,應以“實現(xiàn)和促進所有學生的發(fā)展”為導向,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借助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持續(xù)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還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差異性的評價標準,促使所有學生的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視域下,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現(xiàn)狀,圍繞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轉變教學理念、重塑課堂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評價等,真正實現(xiàn)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構建,促進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落地。
參考文獻:
[1] 羅琴.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構建探究[J].啟迪與智慧(中),2021(8):10.
[2] 鄭榮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落實高中政治核心素養(yǎng)[J].考試周刊,2021(49):157.
[3] 耿潔.核心素養(yǎng)下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策略[J].智力,2021(17):103.
[4] 吳曉玉.探究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如何創(chuàng)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J].智力,2021(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