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瀅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挑戰(zhàn)及對策
胡 瀅
(湖南師范大學 團委,湖南 長沙 410081)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具體而言,要補足高校大學生的精神之“鈣”,豐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構建和賡續(xù)百年黨史中的革命傳統(tǒng),都需要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歷史虛無主義社會思潮的威脅、紅色文化宣傳話語創(chuàng)新不夠和紅色文化教育頂層設計不足等方面的挑戰(zhàn)依然存在。因此,必須以研助教、完善紅色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機制,發(fā)揮合力、構建高校多元主體協(xié)同育人機制,技術賦能、實現(xiàn)云端數(shù)據(jù)技術有效落地機制,推動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高等院校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在具體的實際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到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1]。青年大學生一代傳承好紅色文化,對于民族的未來發(fā)展和國家的持續(xù)進步具有著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文化重要論述的必要之舉,也是落實好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舉措。
紅色文化具有著鮮明的思想政治屬性,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它對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高校思政課的課題發(fā)展、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構建和傳承百年黨史中的革命傳統(tǒng)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新時代,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推動大學生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轉化為社會發(fā)展所需的貢獻,就必須培養(yǎng)其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愛國主義精神。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十分普及的今天,諸多帶有歷史虛無主義色彩的負面信息對塑造大學生高尚品格造成了挑戰(zhàn)。要幫助大學生厘清政治信仰的重要性,從而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效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至關重要。紅色文化彰顯著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承載著責任義務的家國理想,反映著集體主義的道德情結,蘊含著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因此,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有助于在培育愛國情懷、教育責任擔當、涵養(yǎng)道德情操和鑄就精神品質等方面補足大學生精神之“鈣”的關鍵舉措。
紅色文化生成于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不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偉大歷史征程中,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因而其具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理論價值。因此,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夠賦予學生以厚重的歷史積淀,使其能夠在紅色文化中體悟到百年黨史的紅色底蘊;另一方面也能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理論素養(yǎng),使其能充分積累以紅色文化為表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知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現(xiàn)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質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提出了要求:“國內外形勢、黨和國家工作任務發(fā)展變化較快,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只有不斷備課、常講常新才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3]。目前,大學本科的思政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及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以這四門課為基礎充實思政課教學內容,需要以紅色文化為線索,不斷探索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思政課教學新內容。
紅色文化本質上是一種非物質層面的精神樣態(tài),要使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政課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就要對其進行體系化、學理化的解構與凝練。從教學的角度看,紅色文化可分為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故事、紅色理論等。紅色文化資源一般以地方紅色歷史遺產為載體,具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紅色故事是近現(xiàn)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發(fā)生過的彰顯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宗旨的一切事跡;紅色理論則是指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本理論遵循,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價值指向的相關理論。這三者共同構成了紅色文化的教育面向,為豐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構建大思政格局,實現(xiàn)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融合,從而不斷提高高校整體教學水平與教育能力,是推動高校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大思政課是以思政課為載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是課程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4]。構建大思政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高校內部各部門的育人合力,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躍升式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彰顯黨建力量,為高校建設評價增添有利指標。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構建提供重要助力。
紅色文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鮮明政治特性、豐富的內涵意蘊和多元的表現(xiàn)形式,對實現(xiàn)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構建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第一,紅色文化所具有的政治特性為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價值底色?!芭囵B(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思考清楚的問題,而紅色文化則能為回答這一問題提高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的答案。第二,紅色文化所具有的豐富內涵為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內容載體。教育學生以什么樣的意識形態(tài)內容,是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基礎問題。以紅色文化為教育內容,不僅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也為大思政課提供了教育資源。第三,紅色文化所具有的多元表現(xiàn)形式為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耦合機遇。大思政格局的構建,需要發(fā)揮多方合力;而紅色文化因其多元的內涵,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起包括教學、科研和行政崗位上的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力量,在此過程中,高校大思政格局能夠被有效構建起來。
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至今,已歷經百余春秋。在這百余年的輝煌歷史中,中國共產黨人以頑強拼搏的強大毅力踐行著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從而在其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蘊涵豐富、價值重大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與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緊密相關,加強對大學生紅色文化的教育,對更好傳承黨的革命傳統(tǒng)具有著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肯定青年在黨歷史中的作用:“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5]。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如何繼續(xù)傳承好革命傳統(tǒng)文化接力棒、勇?lián)聲r代新的歷史責任,是高校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讓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推動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黨史中的黨性,明晰肩膀上的重責,具有著積極的作用。
紅色文化具有著重要的思政價值,然而,從現(xiàn)實情況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面臨著來自于多方面的威脅和挑戰(zhàn)。
所謂歷史虛無主義,就是打著“客觀學術研究”的幌子,以“重新認識歷史”的虛偽口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歷史進行歪曲解讀和全盤否定的錯誤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會促使青年紅色歷史認知斷裂進而引發(fā)心靈沖突,進而可能會瓦解動搖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延續(xù)的心靈根基[6]。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正義性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科學性。然而,在部分反華勢力的作用下,一些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年學生沒能認識到,網(wǎng)絡上曲解甚至抹黑紅色文化言論所暗含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因此會在意識形態(tài)交鋒中敗下陣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網(wǎng)絡上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一個客觀存在、危害極大的現(xiàn)象,它對于當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真學、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具有著不小的負面作用。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攻擊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遭受到了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挑戰(zhàn)。
要讓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對紅色文化的宣傳話語進行易被大學生所接受的創(chuàng)新建構。青年大學生從小成長于流行文化盛行的年代,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思維也最為活躍,對紅色文化話語創(chuàng)新的需求也最為強烈。雖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對于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已非常高,但卻沒能從口號式的宣傳方式走出來,對紅色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性解讀與闡釋。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青年大學生對口號式的宣傳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反感情緒,因而更難以產生對紅色文化本質內核的學習愿望,只會以應對考試的姿態(tài)不求甚解地背誦若干概念式的句子,卻不能領會這些句子背后的底層精神。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前的紅色文化宣傳話語的創(chuàng)新度仍舊不足,無法滿足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紅色文化因其所具有的強大政治滋養(yǎng)功能,應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但是,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并沒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中有所體現(xiàn)。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目前還普遍停留在理論教學階段,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僅僅以思政課考試成績?yōu)樵u價標準,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難以上升到最根本的信仰教育高度。在這種情況下,紅色文化的信仰內核就無法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之中。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設計尚且停留在書本大綱教學階段,相當一部分思政課教師的教案設計沒有體現(xiàn)出紅色文化教育的特點,這就使得思政課堂缺少了生動性和活潑感,也不利于發(fā)揮紅色文化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用。
面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不理想的現(xiàn)實情況,要從思政課教師的教研結合、高校多元主體協(xié)同育人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合理運用等層面思考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思政課教師,而高校教師一般又承擔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要讓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課教師就不能將紅色文化研究工作與思政課教學工作相割裂,而應當使二者相結合,既做到深入研究紅色文化,又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其一,思政課教師要加大對紅色文化的研究力度。紅色文化與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共黨史黨建等學科密切相關,因此從研究的角度看,紅色文化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紅色文化作為學術研究的“富礦區(qū)”,可以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研究。從黨史研究的角度看,可以通過研究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發(fā)展史來挖掘黨在不同時期精神譜系的具體特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角度看,可以通過研究紅色文化的內涵、功能和載體來梳理并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文化成果??傊?,思政課教師應投入更多精力到紅色文化的研究中,努力多產出質量高、有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
其二,思政課教師要將紅色文化的研究重點與思政課的教學熱點結合起來。紅色文化研究是一個廣闊的領域,作為研究者當然可以從不同視角、以不同方法對其進行多樣化的研究;但作為思政課教師,分析并解決學生大腦中最為迷惑、最為不解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出可擔大任的時代新人,才是最重要的職責。因此,思政課教師要結合教學熱點,有針對性地對紅色文化進行研究,從而在紅色文化中找到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答案。
其三,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學習與研究中。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是讓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遠大夢想、崇高信仰和偉大精神進入學生的頭腦。要做到這一點,思政課教師就要引導大學生主動去學習紅色文化;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思政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邁入到紅色文化研究的門檻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活力,從而培養(yǎng)出品學兼優(yōu)、善于思考的青年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除了思政課教師之外,還包括普通專業(yè)課教師、各級團委工作人員、輔導員及所有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的黨務工作者等。實現(xiàn)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單靠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貢獻,也要充分發(fā)揮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合力。
其一,要進一步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發(fā)揮普通專業(yè)課教師的力量。思政課程固然重要,課程思政的功能也不可被忽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9]。因此,各專業(yè)課教師在授課時也要盡可能地宣傳紅色文化、宣講黨的理論,推動課程思政發(fā)揮良好效應。
其二,要發(fā)揮各級團委工作人員和輔導員的力量。高校共青團干部和輔導員在人事關系上一般具有交叉性,在工作內容方面也有諸多契合之處,且二者也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團委干部和輔導員應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舉辦形式多樣的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各類團學工作,鼓勵大學生多多參與其中,從而在全校構建起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這對于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三,要發(fā)揮所有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的黨務工作者的共同力量。我國公立高校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而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的黨務人員因為具有著黨員和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身份屬性,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高校黨務工作者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發(fā)揮好輔助作用,為構建良好的思政教學環(huán)境和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做出應有的積極貢獻。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應用的普及化,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步入了信息時代。如何利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讓云端的紅色文化相關信息被整理為既能在高校課堂落“地”、又能在學生群體中入“腦”的思政要素,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和重點。
其一,高校要從傳統(tǒng)的線下課堂教學定式中走出來,提高對線上課堂教育的重視程度。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高校進行線上教學在很多地方已成為常態(tài)。但線上教學并不因為它是一項被迫舉動而喪失其本來的價值。紅色文化教育本身是一項思想文化教育的活動,線上教學因其突破了空間的阻隔具有了極高的便捷性,所以高校教師更應該重視線上課堂,創(chuàng)新線上課堂備課模式,增強線上教育教學成效,推動紅色文化的價值在線上更添亮色。
其二,高校要善于探索建立教學信息共享模式,實現(xiàn)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除了少數(shù)科研教學實力極強的“雙一流”大學外,大多數(shù)普通高校都是各有其特色、難以做到大而全的發(fā)展。對紅色文化的教育教學能力不足,是不少高校存在的一個客觀事實。而引進和培養(yǎng)專門的紅色文化研究人才難度較大、現(xiàn)實可行性不高,因此,高校要善于取長補短,加大經費投入到網(wǎng)絡教學資源的引進中來,從而在利用好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的過程中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其三,高校要在利用數(shù)據(jù)信息技術的同時做好價值甄別與信息篩選工作,杜絕與紅色文化的價值導向相悖的內容進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上?;ヂ?lián)網(wǎng)平臺上關于紅色文化的內容雖然多,但借“紅”的名義講“黑”的內核的內容也不少。如果將帶有明顯歷史虛無主義色彩的信息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節(jié),則會對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更要擦亮眼睛,用心用力甄別和篩選出真正適合于思政教學的有用信息,以保障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1]劉建榮.紅色文化的道德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 2022(3):24-29.
[2]習近平.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 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01).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 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4]葉方興.大思政課: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延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10):66-71.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6]陶俊怡.論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紅色記憶的 深層破壞及其應對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6): 106-112.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8]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 -2-28(01).
[9]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016-12-09(01).
G410
A
1672-1047(2022)05-006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17
2022-09-03
胡瀅,女,湖南常德人,碩士,助教,校團委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團學理論。
[責任編輯:蔡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