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 趙騰飛 賀陽
摘要:中小學法治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實現(xiàn)法治強國的基石。隨著民主社會的推進,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不斷發(fā)展,重在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進而培育出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有效保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內(nèi)容關注個人與社會生活領域的相關法律,強調(diào)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實施法治教育,并已經(jīng)建構起一套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其課程建設的經(jīng)驗可為當前我國學校法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法治素養(yǎng)
作者簡介:任平,廣州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碩士生導師;趙騰飛,廣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賀陽,德國漢堡大學,博士研究生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依法治國包括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個主要內(nèi)容。其中,全民守法的實現(xiàn)離不開系統(tǒng)的法治教育,而中小學法治教育則是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德國作為大陸法系的標桿,有著完善的法治教育體系和成熟的實踐經(jīng)驗。其法治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向?qū)W生傳授法律知識,使其養(yǎng)成法治精神,形成法治理念,能夠在未來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實施積極的法律行動,維護自身權益。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在推動民主法治國家發(fā)展的進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分析其發(fā)展歷程與特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推廣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緣起與發(fā)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德國帶來了沉痛的教訓,為瓦解納粹的集權專制統(tǒng)治,盟軍主導的“非納粹化”和“再教育”運動成為戰(zhàn)后德國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直到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成立,德國在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實行民主法制,同時也對公民權利與義務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走上了建立獨立自主的民主法治教育體系的道路,這為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Rechtserziehung)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20世紀60年代,德國“社會市場經(jīng)濟”開始周期性衰退,國內(nèi)經(jīng)濟形勢惡化,失業(yè)人數(shù)激增,政壇也開始動蕩不安。這一系列社會、政治、經(jīng)濟危機激發(fā)了學術界關于公民如何參與國家政治的大討論,其中如何使公民形成法治意識、尊法守法,成為討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1963年,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教育學領域的55名代表以及學校管理部門的官員在柏林共同參加了由教育部門組織的社會科學領域基本工作會議。[1]此次會議雖然從目的、內(nèi)容和手段等方面對德國法治教育的現(xiàn)狀與未來進行了大范圍的討論,但未能從專業(yè)的法學角度提出實質(zhì)性的建議。為進一步突出學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于1965年正式提出,“必須對公民進行法治教育……旨在讓公民了解法律并對民主法治國家有進一步的認識,認識到法律制度和民主法治國家的寶貴——因為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2]。在20世紀60年代法治教育大討論的基礎上,德國學界就中小學法治教育達成了以下幾項共識。中小學法治教育應積極培養(yǎng)青少年的權利意識與法治觀念,使其成為具有良好法律素養(yǎng)、法治精神的守法者;內(nèi)容不局限于法律制度和法律條文;學校教育是中小學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校外的社會法治教育機構可作為補充學習渠道;專業(yè)的法律界人士也應該積極參與學校日常教學。
步入21世紀,德國特色法治教育體系逐漸形成。法治教育是德國中小學綜合政治課(Gemeinschaftskunde)的重要內(nèi)容,并為此設有專門的法律知識課(Rechtskunde)。由于聯(lián)邦州實施教育自治,中小學法治課的形式與內(nèi)容因所屬州、學校類型和教育對象不同而存在差異,例如巴伐利亞州將其稱為經(jīng)濟與法律課程,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稱為法律教學課程,柏林則稱為法律課程。整體來看,大多數(shù)聯(lián)邦州的綜合中學、實科中學以及文理中學①都開設有涉及法律知識的相關課程,一般從7年級到10年級,每周1—2節(jié)必修課。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立足于青少年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助力培養(yǎng)守法公民、維護民主政治。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組織和機構也積極參與其中,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助力法治教育的發(fā)展。
二、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主要特點
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內(nèi)涵隨著民主國家的推進而不斷發(fā)展。雖然各聯(lián)邦州實施區(qū)域內(nèi)部的教育自治,但必須遵循國家憲法和法治教育共識,因此,各州在中小學法治教育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有許多共通之處,整體上表現(xiàn)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課程內(nèi)容關注個人與社會生活領域相關法律
德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全部法律都以成文法或制定法為主,不僅具有體系完備的各種法典,也有大量的單行法規(guī)。德國聯(lián)邦法包括1,900多項法律和3,000多項法規(guī),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公法、私法和社會法。其中,公法是調(diào)整國家機關相互之間關系、國家與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憲法、行政法、財政法、刑法和訴訟法。私法是調(diào)整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社會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間、以社會保險為中心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勞動法和經(jīng)濟法。中小學法治教育主要涉及以上三個范疇,特別是與個人和社會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具體包括憲法、民法、經(jīng)濟法、刑法和未成年保護法等等。也就是說,學生一方面需要學習作為一名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了解國家機關的基本設置與職能;另一方面,還需要學習與自身生活、生產(chǎn)勞動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例如職業(yè)權利、勞動安全保護、社會醫(yī)療、保險以及福利權益等方面的知識。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編排課程內(nèi)容,是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所遵循的一大基本原則。以柏林為例,中小學社會課中法治教育的內(nèi)容主要可分為三個模塊,即“憲法與生活”“個人生活與法律”以及“社會生活與法律”。[3]中學階段的課程內(nèi)容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大主題,一是面向7—8年級學生的“法治國家公民如何生活”主題,學習內(nèi)容主要涉及與學生年齡階段相契合的青少年保護法、青少年犯罪法和刑事法等;二是面向9—10年級的“德國政治民主”主題,主要涉及國家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權力分立、法治國家、社會福利和聯(lián)邦國家制度等基本政治法律知識。巴伐利亞州教學大綱也明確規(guī)定了不同學段的學習內(nèi)容:七年級學生應了解家庭與學校的社會職能;八年級學生應掌握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的社會結構、議會政體、法律條例與選舉制度;九年級應熟知本地區(qū)與聯(lián)邦政府的社會政策、體制和國際關系。
總體來看,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在課程內(nèi)容上兼顧了個人權益保護、家庭責任以及社會生活領域內(nèi)的相關法律。小學階段強調(diào)基本法等基礎法律知識的學習,而在中學階段則更注重個人法治思想觀念的養(yǎng)成。隨著學段的上升,法律概念所涵蓋的學習內(nèi)容也逐漸變得豐富。雖然小學與中學階段在課程內(nèi)容設計和組織上各有區(qū)別,但整體上是從較為微觀、具體的法律條例逐步過渡到宏觀抽象的法律體系框架,其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利用法律知識處理社會生活中具體問題的法治能力。德國中小學的法治教育以法律課程為載體,關注個體與社會生活相關的法律內(nèi)容,旨在培養(yǎng)個體的權利意識與法治觀念,最終使學生成為擁有強烈權利意識、秉承法治精神的守法公民。
(二)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實施法治教育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是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重要特色。在課堂中,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法律文本講授與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學等。但無論是何種教學方法,教師都十分重視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法律案例,這些案例或來源于社會熱門事件,或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以不來梅為例,該地區(qū)的課程基于以下五個主題展開:“法治”“刑法”“民法”“勞動法”“監(jiān)獄背后”。為系統(tǒng)呈現(xiàn)教師實施法治教育的教學過程,這里以刑法主題中的“欺凌僅是危言聳聽嗎?”專題教學為例。[4]首先,教師運用講授法,為學生講解與校園欺凌有關的法律知識,并適當引入一些校園欺凌的具體案例,引導他們嘗試對此案例進行剖析。其次,教師采用小組討論法,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就校園欺凌問題達成共同認識,從而形成基本的法律判斷。再次,則是專家指導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階段,教師往往會邀請司法系統(tǒng)工作人員進行專家指導。專家多由不來梅地區(qū)在任的法官或者檢察官擔任,由法律專家系統(tǒng)講解校園欺凌可能涉及的法律主體責任與法律條例的內(nèi)容,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專業(yè)化建議。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模擬法庭,即在課堂上模擬司法審判,讓學生們自己扮演法官、檢察官、證人、被告等相關角色。為更好地模擬司法審判的全過程,模擬法庭會要求將校園欺凌的真實案件還原到課堂教學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需要主動利用相關法律知識進行起訴和辯護,最后作出有根據(jù)的司法判斷。在審判結束后,司法領域的專家則會對模擬審判過程作出專業(yè)的指導和建議。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綜合采用了法律條文講授、小組討論、校外專家指導和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xiàn)了法律知識與司法實踐的有效整合,從而打破了原本冰冷孤立的法律條文界限,增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提升了學生的法律行動能力。
(三)建構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的法治教育體系
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依托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構建了三方協(xié)同育人的重要體系,旨在為學生提供法律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其法律意識。具體而言,學校教育基于學校課程系統(tǒng)講授法律知識,家庭教育則重在日常生活領域中不同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而社會教育則側重于實施普法教育,提供相應的司法支持和保障。
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體系從整體上豐富了法治教育實施的路徑,同時也為法治社會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以巴登-符騰堡州的“法治國家造就學校(Rechtsstaat macht Schule)”項目[5]為例,該項目由德國司法部和內(nèi)政部共同資助實施。在形式上,“法治國家造就學?!北辉O計為一個教學模塊,報名參與的學??梢宰灾鬟x擇參與實施的形式,既可單獨作為一個法治教育主題日實施,也可以分為三個學段開展。參與的學校將會獲得最新開發(fā)的教材,同時相關學校的教師可以接受相關機構組織的專業(yè)研修培訓,以支持他們?yōu)榭蚣軆?nèi)的主題式教學任務作準備。具體來看,在第一和第二階段,課程會邀請警察和司法人員結合自身體驗,介紹不同職業(yè)在建設法治社會中的重要任務,并講解法律法規(guī)、社會政策制定的原理與流程。在第三階段,學生將會通過互動練習和模擬游戲,真實體驗法治系統(tǒng)內(nèi)不同參與者的任務和工作,并學習背后的運行機制,以便獲得個體真實的法律體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課程由警察、司法和法律界代表與教師共同設計,其實質(zhì)就是要求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落實好協(xié)同育人的責任。
與學校法治教育不同,家庭層面偏重社會規(guī)則與契約精神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在家庭中需要學會自我控制與約束、自我決定,并樹立正確的家庭價值觀,具體包括:規(guī)范、清潔、尊重、誠實、忠誠、責任、情感等等。父母通過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法治教育熏陶,把正確的家庭價值觀傳遞給子女,使其具備主動、獨立、堅強處理各種家庭問題和解決沖突的能力,承擔起作為家庭成員的個體責任。從遵守家庭規(guī)則到服從社會秩序,德國家庭法治教育與社會教育形成良性的互動,一方面,家庭法治教育引導孩子走出家庭環(huán)境,到社會中去,通過參與社會政治事件的討論形成法治意識;另一方面,學生作為社會公民依法參與社會事務,行使自身作為公民的法律權利。
三、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啟示
(一)積極整合法治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
德國中小學法治教育內(nèi)容豐富,既包括基礎法治理念的陶冶,也包括專業(yè)的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法學知識。學校的法治教育也并非局限于課堂與活動的顯性課程,還存在于隱性制度之中,對中小學生品格養(yǎng)成的意義重大。我國中小學法治教育應以依法治國理念為抓手,在校園文化中營造法治教育的氛圍,加強法治教育內(nèi)容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適時地加入職業(yè)經(jīng)濟法和專業(yè)的法學知識內(nèi)容。在課程建設方面,應統(tǒng)籌規(guī)劃學校法治教育課程,遵循循序漸進、由近及遠的組織原則,同時注意不同學科相關內(nèi)容之間的相互銜接,逐級深化。此外,法治課程內(nèi)容要打破課堂本身的空間界限,密切關注現(xiàn)實社會問題,例如“校園反詐”“校園欺凌”“性侵與自我保護”等話題,從制止犯罪走向預防犯罪。確立法治教育的生命力最終應指向?qū)W生法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指向知法守法公民的培養(yǎng)。
(二)注重案例教學法,輔之其他豐富的教學方法
德國法治教育的課堂教學往往采用案例教學法,同時輔以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將法治案例與問題情境代入課堂,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借鑒德國經(jīng)驗,我國也可將案例教學法等方法引入法治教育課堂,將現(xiàn)實案例,如校園交通事故、沉迷電子游戲、校園欺凌等,與相關法律知識相結合。此外,還可以積極采用團體討論、模擬法庭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其核心不僅在于使學生獲得法律知識,更應鞏固個體在法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其付出自己的努力、行使個人的權利。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邀請警察或法官等法律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普法講座,同時與法院、少年法庭以及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聯(lián)系,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中小學階段應著重培養(yǎng)青少年形成自我批判思考的能力,以便在其面臨問題時能夠作出正確的抉擇,使他們明白自由與權利是在法律范圍內(nèi)的,而不是沒有限制的。應當經(jīng)由價值澄清、道德認知及主題教學等不同階段,使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判斷,再經(jīng)由斟酌與選擇,付諸行動。[6]
(三)構建學?!彝ァ鐣ㄖ谓逃餐w
德國法治教育的實施離不開系統(tǒng)化的學校教育,更離不開家庭、社會團體以及相關機構的支持。構建法治教育共同體是解決我國當前法治教育資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罱ń虒W資源平臺,提高教學資源的豐富性、針對性、系統(tǒng)性和服務性,可以為法治教育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7]因此,學校首先應對法治教育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深入挖掘各門學科中涉及的法治教育內(nèi)容。還可以依靠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深度宣傳,例如建設校園法治文化長廊、舉行法律文化周等。同時,利用家長委員會等打通法治教育的固有壁壘。針對家庭教育在當前法治教育中缺失的問題,父母首先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進而承擔起法治教育的家庭責任,在家庭中進行規(guī)則養(yǎng)成教育,例如制定“家務勞動契約”,并有意識地進行職業(yè)勞動意識的啟蒙教育。與此同時,社會上的眾多法律機構可以為學校法治教育提供專業(yè)的校外指導與支持,確保法治教育協(xié)同發(fā)展、集中發(fā)力。
參考文獻
[1]Arbeitstagung“Die Stellung der Sozialwissenschaft zur Gemeinschaftskunde”[C]//“Zur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Heft14/15.Berlin:Otto-Institut an der Freien Universitaet Berlin und der Landeszentrale fuer politische Bildungsarbeit Berlin,1963:13-15.
[2]Volker Strüchradt.Der Bürger und das Recht:Rechtspolitischer Kongre? der SPD in Heidelberg am 26.und 27.3.1965[J].Juristen Zeitung,1965,20(14):460-462.
[3]Senatsverwaltung für Bildung.Jugend und Familie(2017b):Politische Bildung: Jahrgangsstufen7-10[EB/OL].[2022-01-16].https://bildungsserver.berlin-brandenburg.de/fileadmin/ bbb/unterricht/rahmenlehrplaene/Rahmenlehrplanprojekt/amtliche_Fassung/Teil_C_Politische_Bildung_2015_11_16_web.pdf.
[4]Freie Hansestadt Bremen.Die Inhalte:Was Wir thematisch anbieten[EB/OL].[2022-01-17].https://www.justiz.bremen.de/service/bremer-recht-macht-schule/die-inhalte-formate-15698#Formate.
[5]Baden-Württemberg Ministerium der Justiz und für Europa,Ministerium für Inneres,Digitalisierung und Migration.Rechtsstaat macht Schule[EB/OL].[2022-01-17].https://www.justiz-bw.de/site/jum2/get/documents/jum1/JuM/Justizministerium%20NEU/Rechtsstaat%20macht%20Schule/Informationen/Flyer.pdf.
[6]靳玉軍.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5,36(4):57-60.
[7]張冉.踐行法治: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及對我國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9):76-85+94.
本文系廣東省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國際比較視野下廣東省勞動課程體系構建研究”(GD20CJY37)研究成果。
①德國中學大體可以分為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理中學、綜合中學四類。主體中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偏向職業(yè)技術教育;文理中學的教學具有極強的學理性,類似我國的普通高中;實科中學是前兩種形式的結合;綜合中學是主體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三類中學的綜合體,兼有各類中學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