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教學目標】
1. 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自主認讀學習,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能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
2. 結(jié)合資料,說出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
3. 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感悟他“失子之痛”“抉擇之痛”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懷。(重難點)
【課前準備】預習單“我會預習”
【教學過程】
板塊一 事件導入 入情入境
1. 教師講述毛岸英犧牲的經(jīng)過。
2. 學生匯報預習時搜集到的關(guān)于抗美援朝和毛岸英的資料。
3.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可選擇性地出示資料。
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美國隨即打著聯(lián)合國的旗號公然出兵干涉,并將戰(zhàn)火燒到了中國鴨綠江邊。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zhàn)場,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為了奪取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廣大指戰(zhàn)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前赴后繼,許多英雄兒女的鮮血灑在了朝鮮的土地上。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歷時兩年零九個月,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設(shè)計意圖:抗美援朝戰(zhàn)爭距今已有70余年,生活在當下和平年代的小學生,不僅對那段歷史知之甚少,而且對那段歷史,以及那段歷史中的人和事理解困難。閱讀相關(guān)資料可以降低難度,從而對人物有更全面、立體地了解,更好地走入人物內(nèi)心,體驗情感?!罢Z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闭n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也不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更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所以閱讀要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搜集資料。
板塊二 自主閱讀 整體感知
1. 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就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拼音,遇到生詞就查查字典、詞典。
2. 檢查預習情況,小組開火車讀詞語。
3. 借助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勛鑒 、擬定 、殉職 、躊躇 、黯然。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本文主要講了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戰(zhàn)爭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得知這個噩耗后______________心情和______________的抉擇過程。
5. 學生交流,教師指導。
設(shè)計意圖:閱讀,是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體的過程。在初步全面閱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對全文的基本內(nèi)容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并且能用簡潔的語言加以表述,這就是閱讀中的整體感知,是閱讀的第一步,為后面進行局部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奠定基礎(chǔ)。
板塊三 個性閱讀 走進內(nèi)心
1. 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并讀一讀。
2. 借助閱讀任務(wù)單研讀課文。
3. 順學而導,交流點撥。
預設(shè):
(1)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
①引導學生從動作中體會心情:毛主席沒有說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時,他的內(nèi)心很不平靜,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②引導學生關(guān)注數(shù)字:“整整一天”“沒有說一句話”“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從這些數(shù)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
①啟發(fā)學生思考:毛主席為什么會“情不自禁地喃喃著”?
②引導學生進一步品味細節(jié):“食指按住緊鎖的眉頭”,你從這一細微動作中體會到了什么?
……
4.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相機點撥并指導朗讀。
5. 學法小結(jié):我們通過抓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深切地體會到了毛澤東失去愛子時悲痛欲絕的心情。毛澤東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喪子之痛,他是一位慈愛的父親。
設(shè)計意圖: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給學生提供一個句式,幫助學生有條理地規(guī)范表達,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是這堂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充分預設(shè),通過學生間的交流,抓住生成,巧妙介入,完成對重點句的理解。在朗讀中理解主席當時矛盾的心理,走進偉人的內(nèi)心世界,課文刻畫人物特點的方法也內(nèi)化成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板塊四 練筆移情 內(nèi)化語言
1. 寫一寫:不眠之夜。師:在這打濕的枕巾背后,整個晚上,毛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又可能說些什么呢?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的方法,寫下寫“毛主席的不眠之夜”。
那一夜,毛主席? ______________第二天,人們發(fā)現(xiàn)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2. 寫之前先看一組材料,相信你會有更深的理解、更獨特的表達。
材料二:12年后,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第一次赴朝鮮為岸英掃墓,此時主席已近七十,年近七十的老人這樣說:“思齊,到了那兒,要告訴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給他掃墓的。告訴他,我們?nèi)ネ砹恕8嬖V他,我無法去看他,請他原諒。告訴他,爸爸想他,愛他……”
材料三: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毛澤東畢生艱苦清廉,無私奉獻,先后犧牲了六位親人:妻子楊開慧,1930年犧牲,時年29歲;大弟毛澤民,1943年犧牲,時年47歲;二弟毛澤覃,1934年犧牲,時年30歲;堂妹毛澤建,1929年犧牲,時年24歲;侄子毛楚雄,1946年犧牲,時年19歲;長子毛岸英,1950年犧牲,時年28歲。
設(shè)計意圖: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區(qū)別在于,學習其他學科,語言只是一種媒介,語文學習需要研究與探討語言本身。學生不僅要知道表達了什么思想,更重要的是懂得作者是如何用語言這個工具來表達思想,并通過訓練學會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練習語言運用,將一位父親與一位主席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用語言表達出來。
板塊五 理解題目 深化主題
1. 出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2. 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搜集到的資料,教師相機引導并出示材料。
材料四:彭總回國述職時,曾專門向毛澤東報告了岸英不幸犧牲以及將他的遺骨埋在志愿軍總部駐地的簡要經(jīng)過。毛澤東聽后,安慰彭總說:“岸英是屬于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你回去要講岸英是志愿軍的一名普通戰(zhàn)士。至于岸英的遺體沒有運回國內(nèi),埋在朝鮮國土上,體現(xiàn)了我們與朝鮮軍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精神,也說明我們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烈士的鮮血凝成的。你們做得對,做得很好。”
3. 結(jié)合資料談?wù)剬@兩句詩的理解?
忠骨:忠臣的遺骸,在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何須:指為什么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尸:就是用戰(zhàn)馬的皮把尸體包裹起來。
這句話引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意思是為國犧牲的烈士們即使不能歸葬家鄉(xiāng)又有何妨,每一寸土地都是忠烈之士的埋骨之所。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最終也長眠在朝鮮戰(zhàn)場,他的事跡正是詩句的寫照。
4. 現(xiàn)在你們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帶著感情讀主席最終的決定:“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p>
設(shè)計意圖:回歸題目,深化主題。從補充資料中更深地體會:身為一位父親,同時也是國家領(lǐng)導人,毛主席內(nèi)心的柔軟與堅強。從自主交流中加強理解,升華情感。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有許許多多的英雄兒女,和岸英一樣為國捐軀,他們即使安葬在異鄉(xiāng),精神也永遠與人民同在。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第六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 宋曉穎)
251150051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