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典琳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關(guān)于上古漢語連詞“而”的語法功能,前輩學者已進行了充分細致的研究,如馬建忠(1898)、王力(1958)、薛鳳生(1991)、裘燮君(2005)、楊榮祥(2008)等[1-5]。各家爭論的焦點在于,如何描寫“人而無儀”“攸然而逝”“因其所大而大之”“七月而葬”等幾類特殊結(jié)構(gòu)中“而”所連接的前后兩個語言單位的語法性質(zhì)和語義關(guān)系,其重點旨在對連詞“而”的語法功能作統(tǒng)一解釋。學界目前已達成相對一致的意見,即上古漢語“而”所連接的是兩個陳述性成分。楊榮祥指出[6]:
上古漢語高頻虛詞“而”的基本功能是標志“兩度陳述”,即“而”所連接的一定是兩個陳述性成分,這兩個陳述性成分可以分為兩個分句,一個分句自然構(gòu)成一項陳述;也可以合并在一個句子里,“而”連接的兩個陳述性成分構(gòu)成一個復雜的述謂性結(jié)構(gòu),這個復雜的述謂性結(jié)構(gòu)包含兩項陳述。
所舉典型例證,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楊文認為“而”連接的兩個主謂結(jié)構(gòu)“可以說兩個并列的小句(或分句)”,也“可以說兩個主謂結(jié)構(gòu)共同構(gòu)成的一個復雜句子”,后一種分析即上述引文的“合并在一個句子里……構(gòu)成一個復雜的述謂性結(jié)構(gòu)”。
從既有研究來看,“兩度陳述”標記的“而”至少含有以下兩項特征:
我們認為,“兩度陳述”標記說合理解釋了上述幾類特殊的“而”字結(jié)構(gòu),對于揭示上古漢語“而”的基本用法是必須的,但還不夠充分?!岸痹谏瞎艥h語中還體現(xiàn)出不同于楊文所描寫的用法。如:
(1)(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短摹吩唬骸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酥^也。”
(《孟子·萬章上》)
(2)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
(《史記·佞幸列傳》)
(3)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而李夫人產(chǎn)昌邑王,延年繇是貴為協(xié)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而與上臥起,其愛幸埒韓嫣。
(《漢書·佞幸傳》)
例(1),“而”顯然不是用于連接“夫然后之中國,踐天下之位也”以及“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兩個陳述句。由“然后”一詞可見前一項陳述是承自前文,與前文關(guān)聯(lián)更緊密。例(2)、(3),“而”并非是連接兩項相鄰的陳述。“而”字之后的陳述,如“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李夫人產(chǎn)昌邑王”顯然和下文關(guān)聯(lián)更緊密。此三例不同于楊文所描寫的“雙陳述結(jié)構(gòu)”——即借助“而”,“使兩個相對獨立的陳述共現(xiàn)于一個句子中”。
本文認為,以往對于“而”語法功能的描寫不能很好地解釋上述用例。這樣的例子不應(yīng)當與“任重而道遠”等一類用法放在同一個平面上觀察。
本文對于上古漢語“而”的基本認識是:上古漢語“而”應(yīng)該分為兩類?!岸庇糜谶B接兩個陳述性成分時表達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屬于語法層面的連詞(記為“而1”);“而”在語篇中用于銜接上下文時表達銜接關(guān)系,屬于篇章層面的銜接詞(記為“而2”)。下面以《史記》為基本語料范圍,描寫《史記》兩類“而”的用法,對上述觀點進行論證,必要時候補充他書的語料作為佐證。
(4)今不恤士卒而1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史記·項羽本紀》)
(5)已盟,章邯見項羽而1流涕,為言趙高。
(《史記·項羽本紀》)
(6)今王有七十余城,而1公主乃食數(shù)城。
(《史記·呂太后本紀》)
(7)戰(zhàn)勝而1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史記·項羽本紀》)
(8)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洛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俠顯諸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碧煜买}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余十金之財。而2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史記·游俠列傳》)
例(4),“而1”連接“不恤士卒”“徇其私”,前后是并列關(guān)系。例(5),“而1”連接“見項羽”“流涕”,前后是順承關(guān)系。例(6)“而1”連接“王有七十余城”“公主乃食數(shù)城”,前后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例(7),“而1”連接“戰(zhàn)勝”“將驕卒惰”,前后是條件關(guān)系。例(8),“而2”并非連接相鄰兩個語言單位,即“及劇孟死,家無余十金之財”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顯然,“及劇孟死,家無余十金之財”在文意上與前一句“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更連貫。
例(4)~(7)的“而1”是學術(shù)界以往所重點描寫的對象,也即用于連接兩個陳述性成分的“而”。“而1”所連接的兩個陳述性成分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相對有限、緊密,多半表示順承/因果、假設(shè)/條件、并列等。例(8)“而2”是以往學術(shù)界關(guān)注甚少的一類。如果采用既有的關(guān)于連詞“而”的描寫框架來觀察,會面臨如下問題:
1.“而2”顯然不是用于連接相鄰的兩個語言單位。
2.退一步講,即便“而2”連接的是前后相鄰的兩個語言單位,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而”所連接的相鄰語言單位內(nèi)部往往不止包含一項簡單的陳述,如“及劇孟死”“家無余十金之財”;更有甚者,不同陳述之間并不共享主語,這意味著“而”所連接的語言單位表現(xiàn)得不像一項單獨的陳述,而是一個大的句群。例如:
(9)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繪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而2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1擅其利數(shù)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yè),用財自衛(wèi),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1客之,為筑女懷清臺。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xiāng)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史記·貨殖列傳》)
例(9)“而2”并不是連接相鄰的兩個句子,即“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和“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shù)世,家亦不訾”。由末句“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xiāng)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可知,本段圍繞烏氏倮、寡婦清兩個人物分別展開敘述,先敘述烏氏倮以畜牧富,為秦始皇召貴,后敘述寡婦清以丹穴致富,后來也為秦皇帝尊貴。“而2”所連接的是兩個較大的句群,即“烏氏倮畜牧……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和“巴(蜀)寡婦清……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可見“而2”的前項“烏氏倮畜牧……以時與列臣朝請”包含三個句子(也即不止一項陳述),后項同理分析。
本文認為,上古漢語的“而”應(yīng)該分為兩類:一類是表示“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一類是表示“銜接關(guān)系”。前者屬于語法層面,后者屬于篇章層面。
例(4)~(7),“而1”所連接的兩個陳述性成分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是有限的(多半是順承/因果、假設(shè)/條件、并列、轉(zhuǎn)折等)。張敏、李予湘(2009)將上古漢語“而”字結(jié)構(gòu)看作是一種并列結(jié)構(gòu)[8]。換句話說,“而1”用于表達并列、轉(zhuǎn)折、順承、因果、條件等邏輯關(guān)系時,是一種特定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structural),即以并列結(jié)構(gòu)的形式被組合起來?!岸?”只是充當這種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標記?!岸?”屬于語法層面的連詞。
例(8)~(9),“而2”并非連接相鄰的兩個陳述性成分,不是連詞?!岸?”用于銜接關(guān)系(cohesive),而不是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9-10]。相較而言,“而2”的銜接顯得更松散,更沒有結(jié)構(gòu)性,不再是表現(xiàn)為“[[VP1]+而+[VP2]]”?!岸?”屬于篇章層面的銜接詞。
(10)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余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王恢數(shù)使,為樓蘭所苦,言天子,天子發(fā)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
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烏孫王昆莫以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昆莫曰“我老”,乃令其孫岑娶妻翁主。烏孫多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于東界。東界去王都數(shù)千里。行比至,過數(shù)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后發(fā)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及宛西小國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罙、蘇薤之屬,皆隨漢使獻見天子。天子大悅。
而2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侖云。
(《史記·大宛列傳》)
例(10),與《漢書》對讀可清楚得知此處的敘述線索是以漢朝為中心:先進行戰(zhàn)爭,“擊姑師”“虜樓蘭王”“酒泉列亭鄣至玉門”;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漢使還”“(大宛諸國)發(fā)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最末,大宛諸國紛紛向漢朝進獻寶貝,“天子大悅”。
仔細體會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天子大悅”與“而漢使窮河源”沒有任何邏輯關(guān)系。我們認為合理的解釋是“漢使窮河源”一段是插敘事件。查《史記·大宛列傳》:“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浔眲t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罙、于窴?!淠蟿t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庇捎诤釉吹靥幋笸鹉喜?,“漢使窮河源”大概是指漢使凱旋時順路去河源采挖玉石,而不是在“大宛諸國發(fā)使隨漢使來”“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天子大悅”等一眾事情之后又重新西征河源。
由此可知,《史記》此處的敘述不是按照單向的線性時間進行的。因此,表達銜接關(guān)系的“而2”一方面和前文有形式上的界限,也正是有了這個界限,另一方面可以起到一種提示作用,即此處和相鄰的語言單位沒有關(guān)系,應(yīng)當回到前文的敘述主線上?!岸?”在這里起到一種“回溯”的作用。
(11)A.是時上方數(shù)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帛以賞賜,厚具以饒給之,以覽示漢富厚焉。于是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令外國客徧觀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
B.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漢使焉。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葡萄、苜蓿極望。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爭分銖。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C.而2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于天子,言曰:“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史記·大宛列傳》)
(12)是時,上方數(shù)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帛賞賜,厚具饒給之,以覽視漢富厚焉。大角氐,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令外國客徧觀各倉庫府臧之積,欲以見漢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
而2外國使更來更去。大宛以西皆自恃遠,尚驕恣,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
漢使往既多,其少從率進孰于天子,言大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示漢使。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例(11)是例(10)之后的。從上下文可知,A段“是時上方數(shù)巡狩海上”是與“而漢使窮河源……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侖云”銜接的,即在漢使探尋黃河源頭時,天子正多次到海邊之地視察。B段“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與上一句“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也不存在邏輯關(guān)系,這段是接例(10)“大宛諸國發(fā)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說的,即大宛諸國的使者來漢往來不斷,但大宛以西的國家則以距離遙遠而不肯臣服漢朝。C段與《漢書》對讀可知,“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于天子……”應(yīng)是接著B段“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敘述的,即大宛以西諸國蔑視漢朝,因此導致漢使挑起事端,言“宛有善馬……不肯與漢使”。
分析文章的敘事結(jié)構(gòu),可知例(11)“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于天子”、例(12)“而外國使更來更去”都與前一句不在同一層次上,“而”不是用于連接相鄰的兩個語言單位,而是在非線性時間的敘述線索中起到銜接作用。
表示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而1”常用于連接相鄰的兩個語言單位,前后項之間往往具有相對緊密、有限的邏輯語義關(guān)系。因此,“而1”在韻律上具有“連而不斷”的特征。呂叔湘(1942)從辭氣的角度指出[11]:
“而”字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真正的“連”詞,這里所謂的“連”即“連而不斷”的“連”。“而”字連系的,無論是相順的兩事,還是相反的兩事,是同時的兩事,還是先后的兩事,用“而”字的句子都是一貫而下,不作頓挫。
但是,表示銜接關(guān)系“而2”重在文本中回溯前文,銜接上下文,因此“而2”常常和前文可以隔得很遠,常用于發(fā)端,另起一段,因此在辭氣上也不同于連詞“而1”的“一貫而下,不作頓挫”。如上舉例(3)“而李夫人產(chǎn)昌邑王……”、例(10)“而漢使窮河源……”、例(11)“而漢使者往既多……”,等等。例如:
(13)上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及縱死,張湯敗后,徙為廷尉。而尹齊為中尉坐法抵罪,溫舒復為中尉。為人少文,居它惛惛不辯,至于中尉則心開。
(《漢書·酷吏傳》)
(14)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翱v死,張湯敗后,徙為廷尉,而尹齊為中尉。
尹齊者,東郡茌平人?!弦詾槟埽w為中尉,吏民益凋敝。尹齊木彊少文,豪惡吏伏匿而善吏不能為治,以故事多廢,抵罪。上復徙溫舒為中尉,而楊仆以嚴酷為主爵都尉。
楊仆者,宜陽人也。以千夫為吏。河南守案舉以為能,遷為御史……稍遷至主爵都尉,列九卿?!泳弥?,病死。
而2溫舒復為中尉。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辯,至于中尉則心開。督盜賊,素習關(guān)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復為用,為方略。吏苛察,盜賊惡少年投缿購告言奸,置伯格長以牧司奸盜賊。溫舒為人讇,善事有埶者;即無埶者,視之如奴。有埶家,雖有奸如山,弗犯;無埶者,貴戚必侵辱。舞文巧詆下戶之猾,以焄大豪。其治中尉如此。奸猾窮治,大抵盡糜爛獄中,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勢者為游聲譽,稱治。治數(shù)歲,其吏多以權(quán)富。
(《史記·酷吏列傳》)
從例(13)可知,王溫舒先為中尉,后徙為廷尉(此時中尉的位子給了尹齊,“而尹齊為中尉”),后來由于尹齊“坐法抵罪”,王溫舒才“復為中尉”。例(14),《史記》描述王溫舒的官職變動時,插敘了尹齊、楊仆二人。這是《史記》的敘述筆法。
需要說明的是,楊仆并非和王溫舒的官職變動相關(guān),僅僅是天子在同一時間內(nèi)任命了兩個官職,于是司馬遷順便介紹了楊仆的情況。由于插敘了“楊仆者……居久之,病死”一段,關(guān)于王溫舒的敘述主線被打斷了。
例(14)“而2溫舒復為中尉”一句與前文“居久之,病死”沒有任何事理邏輯關(guān)系。對讀可知,“而2溫舒復為中尉”實為銜接上文“上復徙溫舒為中尉”一句。由于《漢書》刪去了關(guān)于楊仆的插敘,也就不存在找回敘述主線的問題,因此不需要“而2”來銜接兩個前后相鄰的事件。
“而2溫舒復為中尉”一句與下文更為密切,后文內(nèi)容主要講述王溫舒在當上中尉以后的隸治細節(jié),這是在段首“溫舒復為中尉”背景下展開敘述的。“而2”在此處用于發(fā)端,另起一段,帶有一種“回溯”的意味,類似“至于剛剛說到……”的意思。這體現(xiàn)了著述者的一種敘述技巧/修辭方式,不同于“一貫而下,不作頓挫”的連詞“而1”。
表示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而1”和表示銜接關(guān)系的“而2”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可以嵌套的,后者則表現(xiàn)為延展。
(15)位卑而1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1道不行,恥也。
(《孟子·萬章下》)
(16)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1攻之而1不勝。
(《孟子·公孫丑下》)
(17)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1橫迺為亡虜而1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
(《史記·田儋列傳》)
表示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而1”連接相鄰的兩項語言單位組成“而1”字結(jié)構(gòu),可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充當句法成分,如例(15)充當判斷句主語。“而1”字結(jié)構(gòu)本身也可以作為連接項,被進一步組合到更大單位的“而1”字結(jié)構(gòu)中去。如例(16)的[[環(huán)+而1+攻之]+而1+不勝]、例(17)[漢王為天子+而1+[橫乃為亡虜+而1+北面事之]]等。但是表示銜接關(guān)系的“而2”不能實現(xiàn)這樣的嵌套操作,如上舉的所有例證。
“而2”不像“而1”一樣嵌套使用,其根本原因是“而2”用于語篇層面上的銜接關(guān)系,它不是連接句法層面上的兩個句子成分,而是要在語篇中找到相關(guān)聯(lián)的事件信息,把不處在同一語篇層次上的事件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使語篇銜接更加連貫通順。
本文以篇章銜接為切入點考察《史記》的“而”,區(qū)分了句法層面的連詞“而1”與篇章層面的銜接詞“而2”,描寫“而2”區(qū)別于“而1”的語法特征。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一類新的語言現(xiàn)象,即存在一類不同于“兩度陳述”標記的“而”;但是,“而2”的篇章銜接功能顯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對“而1”連接功能的一種演變擴張。限于篇幅,關(guān)于連詞“而”功能擴張的細節(jié),擬專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