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興榮
摘 要:高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其中古詩文占了一定比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投入的精力也較多?!俺钋椤笔枪旁娢闹械囊淮筇厣?,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往往承載著古代詩人、文人的鄉(xiāng)愁、離愁、憂國憂民等愁情。本文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探討了如何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體驗與感悟其中的愁情,探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以及文化傳承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中學;語文;愁情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06-0117-03
On the "Sad Feelings" of High School Chinese under the Core Literacy
SHANG Xingrong? (Yudu Middle School, Jingchuan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is one of the basic subjects, of which ancient poetry and essays account for a certain proportion,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put more energ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ad feelings" is a major feature of ancient poems. The ancient poems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often carry the nostalgia, sorrow, worry about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of ancient poets and literati.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training concept,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nd perceive the sad feeling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explore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bility.
【Keywords】Core literacy; High school; Chinese; Sad feelings
近年來,教育行業(yè)不斷發(fā)展變革,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學的主要方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語文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能力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與展現(xiàn),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當下中學生的價值觀導向以及傳統(tǒng)文化學習都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結合核心素養(yǎng)教學理念以及古詩文中的“愁情”,教師充分運用古詩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語文思維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并傳承傳統(tǒng)文化。
1.加強吟誦練習,真情演繹古詩文中的“愁情”
古詩文吟誦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高中生面臨較大的高考升學壓力,在日常古詩文學習過程中背誦較多,但吟誦較少。吟誦強調古詩文斷句、情感表達等,對聲調、節(jié)奏甚至對吟誦配樂都有要求。但實際教學過程中師生普遍認為古詩文能夠理解記憶即可,無須關注吟誦,認為吟誦花費的時間較多且對高考沒有幫助。對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認識古詩文吟誦對學生理解,尤其是其中情感的理解有極大幫助,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古詩文中一些“國破家亡”的愁情,對于處于和平年代的高中生而言很難理解,教師通過吟誦教學來引導學生與作者間的情感共鳴,從而加強理解記憶,通過吟誦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例說明,本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為作者仕途不順、被貶之后,詩中描述了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以及琵琶女不幸的人生經歷,由小及大反映了當時社會民生潦倒、官僚腐敗、民眾懷才不遇等封建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詩文中蘊含了作者對琵琶女的同情之心以及對自身被貶的憤懣心情。如果教師一味強調詩文背誦,忽視了吟誦教學,文中的愁情就很難得到學生關注、理解。反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吟誦練習,營造古詩文相關的分文,從而幫助學生在吟誦過程中體會文中愁情,利用配樂襯托,讓學生在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去感同身受作者當時的所觀、所感,從而形成情感共鳴以幫助學生將文中“仕途不順、憂國憂民”的愁情完美表達出來。
在吟誦過程中學生可以代入情感,結合教師營造的氛圍感受作者筆下的時代、情感、風景等,從而理解詩文中蘊含的愁情等情感,能夠融會貫通、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包括自身口語表達以及寫作等,能夠將自身情感及精力巧妙地表達出來。
2.利用學生自主鑒賞能力,賞析愁情
鑒賞能力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鑒賞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古詩文等優(yōu)秀作品中的美好,了解中國文字的魅力,通過鑒賞到運用,能夠結合所學、所喜歡的知識、內容,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語文作品。利用學生自主鑒賞能力去賞析古詩文中的愁情,可以幫助學生賞析古詩文,依靠自身的生活經驗、經歷去感悟作品中的愁情。教師引導學生找到愁情切入點,如傷感的詞匯、凋零的美景等,賞析詩文愁情背后的作者經歷、歷史背景、社會現(xiàn)實,并由此回看自身生活,反思自身生活的時代以及祖國,人們不再因溫飽、封建迫害等遭受變故,從而能夠熱愛生活、感恩國家與社會。
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文中開頭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為整篇詩文奠定了憂愁、傷感的情感基調,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時可以指出關鍵切入點,以文章中的“乍暖還寒、雁過也、滿地黃花堆積”來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于秋日而秋天萬物蕭條,平增幾分憂愁,再從“三杯兩盞淡酒、憔悴損、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等充滿憂愁的詞匯來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悲傷情緒,引導學生去挖掘愁情背后的歷史時期,正處于靖康之亂過后詩人李清照失去丈夫、國破家亡,加之失去最親的家人,處于低谷、無助時的李清照滿懷愁情,寫下了這篇詩歌。學生通過了解古詩文背后的故事,從而能夠在詩文鑒賞時候深入了解更多的延伸內容,以幫助理解詩文,能夠更加理解愁情、升華詩歌理解與記憶。
愁情是古詩文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古代詩人、作家用于記錄、表達自身情感。學生只有學會鑒賞詩歌,體會其中的愁情并挖掘愁情背后的歷史時代與詩人經歷,才能更多、更好地理解作品,從而逐步愛上古詩文,真實感受文字背后的美與力量。
3.通過解讀古詩文中愁情,提升語文思維
語文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但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盡可能多地增加教學內容。課堂上會減少師生互動時間,壓縮學生的回答問題、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最終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聽講、記錄筆記的學習模式。課堂上缺乏思考,久而久之,被動學習模式下學生的語文知識點思考能力下降,思維空間被壓縮,最終形成死記硬背的語文學習模式。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警惕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不良效果,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互動、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探索問題,從而提升個人語文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古詩文中的愁情元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古詩文背后的愁情等情感,引導學生課堂上積極思考,勇敢表達。
比如在教學李白的《將進酒》時,李白在詩文中描述了其長安放還之后與眾人縱酒行樂的豪放場景,文中詞眼豪邁、場面壯美,但酒又透漏出了詩人當時消極的情緒,反映了詩人在當下無奈、空有抱負與愛國之心,但無法破滅黑暗社會,且自身也深受其害的悲痛情緒。詩人借助喝酒行樂發(fā)泄心中不滿、排憂解難,詩人的愁情蘊含在詩文豪邁場面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去挖掘、探索詩文,學會如何去完整理解詩文、深層學習。不僅如此,學生通過解讀古詩文中的愁情,從而明白如何分析、理解詩文,如何透過文字去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式,像是“1.詩文中描寫了什么樣的場景?2.詩人李白當時很快樂嗎?是否很享受喝酒行樂的生活?3.詩文創(chuàng)作于什么時候?詩人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呢?4.請你再反思李白當時是樂還是愁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解讀詩文,逐步挖掘詩人當時的真實情感,從而找到愁情元素及愁情導致的根本原因,從而深層理解詩文。
教師在詩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課堂上多與學生互動,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思考與自主學習,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通過自主思考找到詩文中蘊含的愁情等,幫助學生深層理解古詩文,從而理解、記憶,對于日后接觸新的古詩文也有積極幫助。
4.以愁情為切入點,了解、繼承傳統(tǒng)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在歷史長河中優(yōu)秀的先輩為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古詩文就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人墨客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關注學生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的理解記憶,還應該以愁情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去了解古詩文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拓展課外知識和更加完善解傳統(tǒng)文化,從而讓學生愛上傳統(tǒng)文化,能夠在生活中去傳承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古詩文中的愛國、愛家、熱愛美景與大好河山、隨遇而安等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充滿愁情的詩文中,多體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憂國憂民、思念親人等情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教師可以利用愁情作為切入點,去更深入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
以《陳情表》為例,該篇古文作者為李密,其因需要侍奉年老多病的祖母,暫時不能應征做官,故向當時的晉武帝表述衷情的信。文中愁情包含了李密感慨自身童年家庭變故,對祖母健康的憂愁之情。以這個“愁情”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忠孝兩難全的愁情,并引導學生閱讀、體會文中作者對家人孝順、對帝王與朝堂忠心的情感,引導學生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愁情切入點,去深入挖掘整篇文章中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引導學生理解與傳承。對于當下學生而言,傳統(tǒng)文化接觸較少,去了解、傳承更難,教師可以利用古詩文中的愁情教學去拉動學生思考詩文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多讀、多了解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而更好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高中教師應該擔負起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重任,利用課本中的古詩文,結合日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古詩文學習的同時去了解、感受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將傳統(tǒng)文化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能夠在生活中展現(xiàn)、繼承傳統(tǒng)文化,引導高中生成長為新一代的社會建設者,能夠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5.學習古詩文中愁情表達方式,提升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下很多學生在寫作時缺乏巧妙的構思、深刻的情感,內容空洞、冗長。對于當下初中生而言,他們生活在和平、溫飽無憂的年代,在描寫一些愁情時往往無從下筆。而古詩文中的語句精練,往往幾句話就將畫面刻畫得栩栩如生,將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一句將離愁的痛苦、煩惱描繪得讓人深刻,離愁的扣人心弦、無法擺脫讓人產生了情感共鳴。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中愁情的表達方式,注重在寫作中借鑒、運用,將會為寫作內容增加更多亮點。
以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為例,這首詩簡短但詩人卻融入了時間、愁情、美景。首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交代了該首詩創(chuàng)作于詩人出游之時。第二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這一聯(lián)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每個字都恰到好處,“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運用簡短的語句刻畫壯麗青色,學會準確用詞。最后一句“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流露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將故鄉(xiāng)水比作人,依依不舍的詩人,其實正是展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不舍與思念。這首詩首尾呼應、意境高遠,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將愁情表達得隱晦又自然,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去描寫景色、情感,從構思方面能夠做到圍繞中心思想、前后呼應,在情感表達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動人,在景色、人物描繪方面可以更加逼真、形象等,注意語句、字詞簡練、精細,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對于初中生而言,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傳統(tǒng)文化,還展現(xiàn)了古代作家、文學家的寫作技巧、構思等。不僅可以將膾炙人口的詩詞放到文中,引發(fā)讀者共鳴,還可以學習古代詩人的情感、故事、景色的描繪方式,提升寫作能力,讓自身的作品更加豐富、多彩。
6.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教師教學重要的方向標,本文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來探究分析初中古詩文教學,討論了諸如運用配樂朗誦的方法加強學生吟誦訓練,運用角色扮演、辯論式教學和學科交叉的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運用切入點賞析與提問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感悟鑒賞,運用課堂內外結合、強化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多讀、多思考,能夠自主學習、理解古詩文,提升古詩文理解、鑒賞能力。加強傳統(tǒng)文化傳播,讓學生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了解、傳承傳統(tǒng)文化,以愁情為切入點,成長為化悲傷為力量、積極樂觀的新一代青少年。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利用古詩文中的愁情,從古詩文學習到深層學習,提升語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小幼.古典詩歌“愁情滿紙”的原因分析[J].文學教育,2018(11).
[2]武健.同向春風何必愁——由吳高揚教師的《雨巷》看詩歌教學的新思維[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5(12).
[3]劉偉安.不是無端強說愁——曹丕詩歌中的哀情新論[J].中國韻文學刊,2017(04).
[4]譚光月.李遠詩歌隱憂含愁的美學風格[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5(03).
345350058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