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松 江漢大學
體育是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在短時間內調動人體多項機能,以科學、規(guī)律的方式提升運動水平,增強主體體質,從而達到改善生活品質、促進綜合發(fā)展的目的,涵蓋了體育競賽、體育文化等多種形式。當前伴隨素質教育理念的滲透,體育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關鍵地位愈發(fā)凸顯,借助“互聯網+”理念革新和優(yōu)化高校體育管理可謂勢在必行。
體育是增強個體體質、鍛煉機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國家陸續(xù)提出了“全民健身”“陽光體育”等一系列號召,并且著重強調了高校體育發(fā)展的地位與意義,頒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工作基本標準》,對高校體育管理做出了詳細的指導與建議。令人擔憂的是,當前伴隨生活品質的提升,物質資源愈發(fā)充實,高校人才平均身體素質、機能指標卻呈現出大幅下滑的趨勢,大學生肥胖率逐年上升,視力不良者占比甚至可達83%,齲齒率也有增長態(tài)勢[1]。在此背景下,多數高校卻并沒有及時做出管理變革措施,體育教學模式較為老套,資源傳遞范圍有限,無法滿足學生課余鍛煉需求;體質監(jiān)測數據管理薄弱,存在錯記、漏記等混亂現象,難以起到監(jiān)控引導作用;在體育場館的應用上,同樣存在申請流程繁瑣、缺乏人性化的現象;體育行政管理中,通知較為滯后、人員信息不全的問題也十分常見,給高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較大阻礙?;ヂ摼W的出現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其隸屬于信息技術范疇,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而逐漸成熟和完善起來的,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在不同設備節(jié)點之間建立連接,擴寬信息獲取通道,同時也加快資源傳遞速度。它的普及和推廣改變了時代面貌,深化了人們對信息價值的認知,引進“互聯網+”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大數據整合難度,為教學資源共享打通渠道,簡化管理流程,是高校體育管理現代化轉型的重要手段。
在普通高校人才體育素質的培育過程中,教學處于中心環(huán)節(jié),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是這一雙邊活動的重點要素,三要素之間應當保持良好的交互、溝通關系,教學活動才能真正進入動態(tài)平衡,達成教育目標?!盎ヂ摼W+”模式下,高校應當建立起開放性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模塊劃分,對教學制度、文件等進行公示。通過該平臺,教師首先可以上傳階段性體育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布置課堂練習作業(yè),還可以對體育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以文字、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發(fā)布在平臺當中,方便學生下載觀看,當學生完成課堂學習后,將體育動作錄制成影像資料進行上傳,收集教師及同伴點評、建議,及時糾正錯誤姿勢,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強課程安排的靈活性。在線下課堂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CAI 技術,體育教學中注入挺身式跳遠、投鉛球等的技巧相對較多,稍縱即逝的變化難以捕捉,教學效果很難保障。而CAI 與機械演示、重復的傳統教學不同,主要借助Flash 等軟件進行理論傳授,可以將連貫動作進行分解,并以慢動作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趣味、生動的課堂氛圍中,熟練掌握動作要領,同時計算機輔助下動作規(guī)范也變得更加容易,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除高校專用平臺外,微信公眾號、手機APP 也是不錯的教學通道,教師可以就體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錄制微課,發(fā)揮“互聯網+”的作用。其次,平臺中設置有學業(yè)成績公示欄,除體育理論、考勤、技能成績外,還有陽光活動、體質測試等相關記錄,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就能便捷查詢,方便其及時發(fā)現不足,從而自發(fā)增強體質鍛煉。從課程角度來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中涉及了眾多選修課程,借助互聯網平臺,管理者可以詳細羅列課程信息,設置上下限人數[2],方便學生查看場地、教師等資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提升體育教學的管理效率。
科研是高校教師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在體育學科領域,主要是指為了探索體育運動本質、發(fā)掘體育規(guī)律而開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動,內容涵蓋運動訓練理論、運動醫(yī)學、心理等,能夠為體育教學的革新提供方向和依據。體育研究方法較為多樣,比如文獻法、調查法等,涉及自然科學的相關問題時,還需要借助實驗室進行檢測、觀察?,F階段高校體育科研進展中,科研資料匱乏、信息不暢通等問題仍舊較為棘手,無法為科研項目的推進提供大量、有效的數據支撐,相關實驗器材、設施也存在較大缺口,阻礙了高校體育科研的進步?,F階段各高校雖然也配備有科研網站,但大多功能只局限于統計科研成果、公布科研進展,但信息支撐的作用并不明顯。在“互聯網+”模式中,高校應當從校內外兩個層面入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為體育科研筑牢基礎,從校內角度來看,主要是做好制度建設,將圖書館、實驗室、陽光操場等體育科研支撐部門整合起來,規(guī)劃好開放信息范圍,指派專人進行上傳和更新,科研主體憑借賬號密碼就可登錄相關平臺進行數據獲取,從而提升數據流通速度,促進本校體育科研的進步,過程中要注意結合防火墻等技術做好安全管理。從校外角度來看,則要加快共享格局的建成,以教育主管部門為中心,聯合專家小組建設科研數據共享平臺,整合區(qū)域內的體育科研資源,促成體育科研成果的誕生。
高校體育活動具有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特征,是對體育課堂的有益補充,在“互聯網+”模式下,可從四種不同類型入手促成融合發(fā)展。首先是課余鍛煉,組織主體較為靈活,校方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安排早操、課間操等活動,還可以邀請體育專家舉辦體育培訓講座,并通過互聯網平臺發(fā)布相關訊息,號召學生積極參加。對于學生自發(fā)組織的課余鍛煉活動,高校則應給予充分支持,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及時公布和更新相關場館開放時間、管理條例等。其次是體育社團,該模塊可采用論壇模式,以社團管理員為領導,在校園范圍內建立開放性的交流平臺,不同社團成員可以在論壇中自由發(fā)表觀點,溝通體育技巧,社團開展的活動、競賽也可以制成錄像上傳至論壇中,供成員觀看借鑒,過程中注意交流秩序的維護,及時剔除違規(guī)言論。第三是競賽管理,對于校運動隊來說,管理對象主要為隊組教練、隊員、訓練經費等,互聯網平臺搭建可以此為依據,設置訓練計劃公示模塊、經費公示模塊、迎新宣傳模塊等,提升隊內信息流轉水平,實現民主監(jiān)督。對于校運動競賽來說,則要立足實際需要,設置宣傳板塊、項目公示與報名板塊、運動員檢錄、成績公示板塊等,提升體育賽事的透明度,發(fā)揮互聯網的號召作用。第四是“陽光長跑”,這是由教育部、體育總局牽頭組織的全國性體育活動,主要目的是響應中央指示,鍛煉高校學生耐力素質,提升其運動能力。傳統管理模式下該項目執(zhí)行難度較大,很難準確衡量學生完成情況,而在“互聯網+”模式下,體育管理智能化水平提升,高校可以借助GIS 地理信息系統規(guī)劃長跑路線,并結合GPS 技術收集學生長跑信息,自動生成陽光長跑記錄。移動終端上不僅可以顯示歷史路線、全國排名,還能提示消耗卡路里數等,讓學生對身體素質的變化有直觀感受,激發(fā)其體育鍛煉動力。管理者在接收到交通安排、氣象狀況等信息后[3],也可以及時更新資訊,方便學生調整長跑安排,推動陽光長跑項目的落地實行。
體質是用于衡量人體身心健康狀況的概念,主要指在功能活動、形態(tài)結構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特質,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獨特性,它與先天素質、遺傳基因等有一定關聯,但同時也受生長環(huán)境、后天鍛煉制約,適當的體育活動能夠改善個體體質,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伴隨物質生活品質的優(yōu)化、體育理念的進步,我國政府對國民體質改善給予了高度重視,在《“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再次強調了體質監(jiān)測的關鍵作用,對監(jiān)測周期等問題做出了具體指導。對于身心發(fā)育相對稚嫩的學生群體來說,我國更是給予了額外關注,從2002年開始,就逐步推行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后續(xù)考慮到時代變遷,學生平均體質發(fā)生變化,又于2014年進行了修訂,同時進一步加強了互聯網平臺建設,要求各校定期上傳學生體質監(jiān)測數據。由于高校學生總數較多,體質監(jiān)測項目又相對較多,管理過程中數據收集、存儲等環(huán)節(jié)工作量往往較大,依靠人工梳理又很容易發(fā)生錯記、漏記問題,監(jiān)測壓力較大[4]。在“互聯網+”管理模式下,高校體育部門可以積極借鑒大數據處理技術,暢通校園局域網絡,以院系、班級等為單位進行數據采集,所有測試成績通過移動終端實時錄入,匯總至控制中心,以HBase 技術為基礎建設分布式數據庫,提升非結構性數據存儲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數據在滿足上傳需求的同時,也支持對外開放,教師、學生均可通過校園賬號登入查看,校方要加強大數據人才的引進,在Hadoop 平臺分析功能的支撐下優(yōu)化設計,提升系統處理功能,達到依據檢測結果給出膳食、運動優(yōu)化建議、匹配訓練方案的目的,充分發(fā)揮體質監(jiān)測的作用。
體育館、操場等是高校實施體育教學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高校學生參與體育競賽、開展體育活動的基礎,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各高校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存在著較大差異,部分院校沿用自體管理,由學校后勤部門或場館中心統一承擔管理任務,還有部分院校采用委托經營模式,由外部合作企業(yè)承擔管理任務。在這些管理模式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足,前者主要集中在造血功能匱乏上,體育場館運行依賴性較為明顯,維護、清潔費用全部由學校財政支付,負擔較大;后者則主要表現在開放性不足,學生無法及時了解到場館信息,使用較為不便。在“互聯網+”模式下,高校應當積極完善組織架構,建立專門的體育場館管理團隊,面向APP、PC 端搭建信息公開平臺,閑置場館數量、預約情況等一目了然,室外場館夜晚照明情況也能直觀反饋出來,方便學生合理規(guī)劃運動時間。其次還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與區(qū)域內高校建立良好聯系,以體育場館為對象展開資源共享,通過該平臺,各校區(qū)場館管理人員也能及時交流經驗,提升體育管理綜合水平。第三還可以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建立有償社會服務模式,面向周邊居民更新場館使用信息,開放體育運動場地,實現經濟創(chuàng)收。過程中要注意做好長期數據統計,科學分配場館資源,規(guī)避人員擁擠、踩踏等風險。最后,在“互聯網+”模式的影響下,“智慧建筑”“智慧生產線”等概念不斷涌現,院校應當以此為借鑒,推動“智能體育場館”的建設,提升場館服務水平。比如在人工管理的基礎上,增添門禁打卡裝置,對入場人數、高峰時間進行統計,并以此為依據發(fā)布公告提示;在特定運動場所配備電子提醒設備,循環(huán)播放有關運動注意事項、健身常識、熱身要點等,豐富使用體驗。
普通高校辦學規(guī)模通常較大,因此行政管理管理對象眾多,工作常常兼?zhèn)浞敝匦耘c復雜性,主要集中在人員信息管理、日常辦公管理等,同時還要承載體育賽事展示、宣傳等任務,傳統模式下由于信息上傳下達速度較慢,流程又較為繁瑣,存在著辦事效率低、管理滯后等種種弊端。在“互聯網+”模式下,體育行政部門應當對各要素進行重新梳理,在板塊劃分的基礎上,運用網絡技術進行管理。首先是人員模塊,對于教師群體來說,要做好信息收集、科研成果公示等,為部門宣傳提供素材,為學生選課提供參考;學生群體的管理中,則要與輔導員建立聯系,以學院、班級為單位加快電子檔案轉化腳步,同時加強社團、俱樂部等成員的梳理,過程中注意保護個人隱私,重點關注數據庫安全性能。其次是辦公模塊,應當建立開放性、綜合性的查詢機制,面向學生本人、教師開放查詢平臺,提供體育成績、體質監(jiān)測數據等信息,同時對陽光長跑統計情況進行展示,提升體育資訊獲取暢通度,要配備好實時下載功能,可以直接將電子版成績單、通知公告、信息表格等存儲至設備終端,方便后續(xù)打印、使用。場館申請、費用報銷等具體辦公活動也可以直接在網絡平臺處理,簡化審批流程的同時,也能提升公開性和透明度,為監(jiān)督管理創(chuàng)造條件。最后是互動交流模塊,傳統體育行政管理中,辦事流程較為封閉,學生、教師無法實時跟蹤辦理進度,一些有關高校體育政策、安排的疑惑也無人解答,因此在“互聯網+”模式中,應當突出其高交互性的典型特征,建立實時應答平臺,配合留言討論功能,由行政人員負責專門管理,解決在校師生的疑難問題,收集有關體育建設的意見,提升師生作為主體的參與感,推動校園體育氛圍的營造。
綜上所述,“互聯網+”思維具有鮮明的共享性、融合性特征,能夠為體育管理的優(yōu)化提供新途徑和方向,各高校應當正視該模式的優(yōu)越性,從體育教學、科研、活動等方面對管理方式進行優(yōu)化,用信息化理念武裝頭腦,不斷完善體育管理制度,加強技術人才培育,在共享共建機制中,提升資源互通效率,為高校人才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