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以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復興和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錯綜互動的思想背景下,張申府、張岱年兩位先生在哲學理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文化觀等領域矢志不渝地艱辛探索,其崇高人格和學術思想皆洋溢著綜合創(chuàng)新之精神。
本刊2021年第6 期刊發(fā)同濟大學朱義祿先生1983年5月在安徽大學哲學系聽張岱年先生講授《中國哲學中的本體觀念》(發(fā)表于《安徽大學學報》1983年8月5日第3 期)的部分手稿,本期繼續(xù)刊發(fā)《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發(fā)表于《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年1月20日第1 期)的部分手稿,其中特別指出把荀子天人觀解讀為“天人相分”之誤,強調《易傳》天人諧調說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并分疏宋明理學“天人合一”命題的四種含義及其評價,這些見解對準確理解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歷史演變與豐富內涵具有重要啟示。張岱年先生從20 世紀30年代即探討“天人合一”問題,認為古代“天人合一”是在肯定天人區(qū)別的基礎上再肯定天人之統(tǒng)一,是更高一級的辯證思維方式,而非主客不分、泯滅主體的原始合一。準確把握中國古典哲學范疇、命題的本來含義與基本精神,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比較融通,并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古典哲學當代轉化的基本前提。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要特別注重張岱年、馮契等前輩學者的艱辛探索和積極成果。
徐儀明先生1982-1986年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州學刊》編輯部工作期間多次與張岱年先生交往,向張先生約稿、整理張先生的講座錄音等,對張先生“《嵇康集》十卷中只有一個‘氣’字”的學術造詣和“平易近人”的崇高修養(yǎng)有深切體會,特惠賜本刊珍貴文稿。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提出中國哲學于現實生活之中體現真理,“自近代西洋哲學傳入后,學者多忽視身心修養(yǎng)。但希望中國哲學之知行一貫的精神,仍能繼續(xù)保持不失”,這在今天尤具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