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潔
(蕉城區(qū)第四中心小學,福建 寧德 352100)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在各科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學習。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進提升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下文簡稱《課標》)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探究學習”正是在原有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疤骄啃詫W習”是指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尋求或自主建構答案、意義、理解或信息的活動、過程或學習方式。[1]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fā),圍繞課堂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展開思考,設計合乎學生學情和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探究性教學方案,培養(yǎng)學生探究發(fā)現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讓美術課程發(fā)揮應有的教育效果。
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面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缺乏一定的引導,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種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教學,使教學的視野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學生合作互動的機會少,共同探討交流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在舊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加關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較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美術的關系,沒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用探究的方式學習,從而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想象力、動手動腦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欣賞環(huán)節(jié)中大多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沒有主動發(fā)現美的意識。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科學的引導,通過在課堂中實施科學的探究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善于交流評述、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等多種能力,形成系統(tǒng)的探究性學習能力。[2]
筆者嘗試將美術探究學習教學理念應用于實際的美術課堂,以探究學習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展開對美術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培養(yǎng)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課標》指出,教師應研究和探索適合學生身心特征和美術學科特點的多種學習方法,并用于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幫助他們學會學習,有效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發(fā)展視知覺能力、美術欣賞和表現能力和對美術的綜合運用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教師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與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分不開的。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趣味性,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口味”。低年級的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不善于交流、討論的情況,教師要深入小組中去了解探究討論的情況,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如小組合作開展得順利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小組對任務不清楚時教師及時引導,或者參與小組合作探究中,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意識,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如《民間玩具》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和學習關于民間玩具的相關知識”,難點是“用收集的材料制作一個玩具”。首先,教師鼓勵學生回憶自己玩過民間玩具,并小組討論、交流“為什么它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小組內分析課前收集的民間玩具,說一說玩具的外形特點和有趣的地方,摸一摸、玩一玩,探究這些玩具制作所使用的材料。然后,以小組形式根據課前收集的廢舊材料進行設計、加工,制作出自己喜歡的民間玩具。在合作探究中,每位成員都有自己負責的任務,如材料收集、裁剪、造型設計等,這樣既有助于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又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合作探究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整個設計、制作、展示作品的過程貼近學生的生活,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能夠有效拓展其創(chuàng)造精神,激發(fā)其環(huán)保意識。
游戲本身既有活動又有內容,比較生動具體,適合兒童感知動作、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多感官參與,促進認知發(fā)展。[3]游戲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探究活動,更深入地學習。教師適當通過游戲產生刺激,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獲取信息?!墩n標》提出:“在“造型·表現”“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多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與展示,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創(chuàng)作能力?!?/p>
《蹦蹦跳跳》一課要求學生制作紙彈簧并加以裝飾。教師將課前制作好的紙彈簧玩具分發(fā)給各組的學生,讓學生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誰的紙彈簧跳得又高又有趣。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展開觀察、分析與探究,趣味盎然。然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觀察到的紙彈簧的外形特征和組成部分。有了初步認知后,教師鼓勵學生把這些紙彈簧拆開并自主探究制作方法;經過充分的了解和探究后,再觀看完整的制作過程。這樣學生對紙彈簧的制作方法掌握得比較扎實,能在觀察、拆解中學習紙彈簧的制作方法,較好地完成一個紙彈簧作品。整個探究過程由易到難,學生通過主動感知、探索,獨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綜合能力,觀察力、創(chuàng)新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培養(yǎng),逐步養(yǎng)成觀察生活之美的習慣。這樣不論是對其美術創(chuàng)作,還是之后的學習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美育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針對小學美術品賞活動來講,要想順利開展,往往都離不開觀摩、討論的探究方式。在美術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審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交流等多種綜合形式的探究活動體驗過程,完成學習任務并通過表達、交流和研討進行欣賞和評價。
例如,教學《兵馬俑》這一課,教師若從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兵馬俑的制作,大多學生也就是隨便捏一捏、涂一涂,很難對其魅力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有真正的理解與深入的感受。首先,教師帶領學生觀看秦始皇兵馬俑的精彩視頻,請學生說一說“你了解的兵馬俑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了解兵馬俑這一歷史文物;其次,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形態(tài)各異的兵馬俑圖片,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兵馬俑的外形、容貌、動作、氣勢等信息;再次,配以相應的文字解釋,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互動討論,嘗試歸納兵馬俑的設計特點;然后,教師進行全面梳理、總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兵馬俑方面的相關歷史文化知識,激發(fā)其對兵馬俑這一歷史奇觀的敬佩之情;最后,再指導學生進行兵馬俑的制作,讓其在實踐操作中對兵馬俑的獨特魅力、文化內涵有更深入的感受。教師將探究性學習結合到重難點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品賞中學會創(chuàng)作,促進學生品賞能力的提高。
總之,教師要注重為學生設計、組織靈活多樣的學習探究活動,還要通過多種形式的運用來全面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幫助其積累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基礎知識,為其之后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基礎,使學生綜合素質能夠在參與豐富多樣的美術探究活動中得到提升。